和田市地图
和田市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
和田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气候资源。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和田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业全面发展,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00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7.13亿元,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族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交通、通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县乡村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现有大型民航机场一座,可起降各种型号的大型飞机;邮电通讯实现了程控化、光纤化、微波化、卫星数字通讯等立体化格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申报的“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序号25。面积
和田地区国土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15%,占全国面积的2.6%。和田市距离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983公里,走沙漠公路1500公里。绿洲面积97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62.05万亩,占绿洲,面积的17.95%,人均耕地1.62亩。和田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和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著名的于阗国所在地,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以其发达的农牧业和丝绸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积淀了和田绿洲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由于路途遥远、沙漠阻隔,使这里至今笼罩着西北古大陆的神秘,繁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使和田又成为举世神往的地方。地质地貌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越昆仑山抵藏北高原,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腹地,与阿克苏地区相邻,西部连喀什,西南枕喀喇昆仑山与印度、巴基斯坦接壤,有边界线210公里。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和田南部雄伟的昆仑高山成弧形横贯着东西,峰峦重叠,山势险峻。北坡为浅丘低山区,峡谷遍布,南坡则山势转缓。山脉高峰一般海拔为6000米左右,最高达7000米以上。由于气候干燥,山财荒漠高度一般达3300米,个别地段可达5000米,南北坡雪线分别在6000米和5500米以上。在昆仑与喀喇昆仑的地理分界处断列形成林齐塘洼地,发育着现代盐湖与盐碱沼泽,形成高山湖泊。自山麓向北,戈壁横布,各河流冲积扇平原绿洲继续分布,扇缘连接塔克拉玛干沙漠直至塔里木盆地中心。麻札塔格古余山余脉残留于北部沙漠区西北,海拔430米。地貌单元可分为:1、最高山带:海拔5200~5500米,是现代冰川和永久积雪带,多由坚硬的变质岩、花岗岩等古老岩石组成,山势雄伟。2、高山带:海拔4200~5200米,一般为裸地。有大量古代冰川遗迹。如策勒亚门的古冰碛、马库卡尔塔西河源头的冰斗区及克奇克库勒冰碛湖。倒石堆、坡面雪蚀泥流在各主体山脉的北坡比比皆是。3、亚高山带:海拔3400~4200米,有较深厚土层,山峰母岩裸露,岩壁陡峭,山坡有明显的侵蚀切割,山势起伏大,一般坡度20~38度。4、中山带:海拔3000~3400米,山势起伏较大,山峰明显,但山顶轮廓浑园具有准平原地貌,复有很厚的黄土发育形成的草旬草原土类型。分布着辽阔的优良草场,是和田地区重要牧业基地。5、低山带:海拔2200~3000米,山势平缓,覆盖土层很厚,大量堆积着昆仑黄土,在河流沿岸阶地上分布着农田,是农牧结合区。6、山麓倾斜平原:海拔1250~2200米。海拔1700~2200米为粗沙及砾石覆盖的戈壁,着生稀疏超旱植被,海拔1450~1700米为裸的粗砾戈壁,海拔1250~1450米,古老绿洲分布区,长期灌溉淤积,土壤不断熟化。7、沙漠区:海拔1250米以下的北部地区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着生耐旱植被。名称由来
1913年置和阗县。曾称豁旦、五端、忽炭,均系同名异译。一说源自于阗,于阗系古代尉迟部落名。一说系藏语,意为“玉邑”。一说为印地语“栅栏”、“牲畜圈”,或“碉堡”之意。《大唐西域记》称瞿萨旦那,系梵语“地乳”之意。1959年将和阗简化为和田。和田历史悠久,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两汉书、《魏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明史》皆称于阗。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唐上元二年(675年)置毗沙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置于阗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地当吐蕃要冲。《新唐书》称作西山城。唐末五代为大宝于阗国,北宋属喀喇汗王朝,南宋属西辽。元代为察合台阿鲁忽的封地,曾设置斡端宣慰使元帅府。明朝复称于阗。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设和阗办事大臣,辖额里齐、哈拉哈什、玉珑哈什、齐尔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州治额里齐(伊里齐),隶喀什噶尔道。1913年改直隶州为和阗县。1920年置和阗道,和阗县属和阗道。1928年属和阗行政区,1943年属和阗督察专区。1950年属和阗专区。1959年和阗县改名和田县。1977年后属和田地区。1984年和田县析置和田市。气候特点
和田地区深居内陆,远距海洋,四周高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环绕,因而是受海洋气流影响,大陆性强。西来冷湿气流和印度洋热湿气流难于抵达。在我国东部盛行的东南季风,也因相距遥远,难以飘临。本区所处纬度较低、寒潮受阻于天山,因而气温较高,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及年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气候带垂直分布也较明显。昆仑地区,平均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7摄氏度。由于全区范围大,面积广,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生物、气候差异极大,大致可分为南部地区,绿洲平原区,北部沙漠区三种气候类型。南部山区:包括海拔高度1800~3000米的前山河谷地带,属于温带或寒温带气候带,根据策勒县境的奴尔拦干(海拔1970米)和西部黑山(海拔1800米),气象资料分析,全年平均气温4.7℃,极端最高气温34.0℃~30.4℃,极端最低气温-25℃,全年降水量127.5~201.2毫米,大于10℃的活动积温在3400℃以下,夏季短促,冬季漫长,部分地区逆温层比较明显,冬季气温比平原区高1-2℃。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属寒带气候,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冷季长于暖季,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0℃以上的生长期有120~150天,海拔5500米以上为终年低于摄氏零度的永久积雪带。
绿洲平原区:四季气候的基本特点:春长大风多,夏热且干旱,秋凉降温快,雪少冬不寒,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11.0℃~12.1℃,年降水量28.9~47.1毫米,年蒸发量2198~2790毫米。
北部沙漠区:气候非常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大多沙,是极为典型的大陆荒漠气候区。平原地区≥0℃的积温4507.1~4783.0℃、≥10℃的积温406.1~4311.6℃,沙漠区积温更高如和田塔瓦库勒≥0℃的积温5000℃、≥10℃的积温4500℃、山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积温减少,如和田黑山≥0℃的积温为2453.4℃,≥10℃的积温1865.2℃,康西瓦≥0℃的积温为1090.3℃,≥10℃的积温293.3℃,甜水海子≥0℃的积温只有341.2℃。平原地区无霜期为182~226天,多数在200天以上,沙漠和山区初霜期比平原绿洲区,终霜期晚,例如和田塔瓦库勒,无霜期在200~210天,黑山约100天。冬季降雪量少,平均降雪日数为6.3天,平均降雪量3.6毫米,最多21天,雪量23.2毫米,冬不严寒。气温年较差为23~35℃,日较差为12.8~16.3℃。和田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据环保部门测定,和田全年没有一二类天气,三类、四类天气各28天,五类天气300多天,月均降尘124吨/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年径流量73亿多立方米,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4—5月来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