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疆电子地图 >
和田地区地图
和田地区相关地区地图:

辖区

和田地区辖7县1市,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于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民丰县。境内驻有兵团十四师。共有75个乡,1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404个行政村,总人口168.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3.67万人,占总人口的14.08%;维吾尔族占96.85%,汉族占2.94%,其他民族占0.21%。全区共有维吾尔、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24个民族。

历史沿革

和田地区,古称“于阗”,藏话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清初才改“于阗”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和田”。《唐书·西域传》:“于阗或曰瞿萨旦那,亦曰涣那、曰屈丹,北狄曰于遁,诸胡曰豁旦。”《大唐西域记》称作瞿萨旦那国:“唐言地乳,取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汉那国。匈奴谓之于遁,诸胡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讹也。”又称:“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大半。”瞿萨旦那为国名,含义是“地乳”。《大唐西域记》有如下记载:昔于阗国王暮年无嗣,于是祈祷天神,请求继嗣。忽间神像前额剖裂,出一婴孩。全国上下欢庆。但婴儿不食人乳。国王恐其夭折,又去神前求助养育之法。突然神前地面隆起一包,形状如乳,婴儿吮饮,长大成人,继承王位,世代相传。因为“于时地乳所育,因为国号”。可见于阗王为“大地之骄子”,使用“瞿萨旦那”为国名应是众望所归。但地名则称作于阗或豁丹未变。元代以来史书有兀丹、忽炭、斡端等,都是和阗或于阗的不同译名。和阗和于阗是古代南北方民族语言的不同称谓,有所差异。和田史称和阗、于阗。秦汉以前,有操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和塞人、羌人、月氏人等不同的古老土著民族在这里生存。张骞通西域后,和田地区第一次被记入汉文典籍。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府,当时位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三十六国中有皮山、于阗、渠勒、精绝、戍卢诸国地属今和田地区。魏晋时期,于阗国与祖国内地保持着密切关系。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此设毗沙都督府,置十州。元代这里是蒙古诸王分封地,至元年间设宣慰使元帅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和阗办事大臣,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和阗城设三品阿奇木伯克。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民国九年(1920年)设和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行政区,设行政长公署。1943年行政区改为专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和阗专区专员公署,1959年改和阗为和田。1977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和田地区辖7县1市,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于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民丰县。共有75个乡,1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401个村委会。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田地区总人口1681310人。其中:和田市186127人、和田县261498人、墨玉县405634人、皮山县216024人、洛浦县235716人、策勒县132139人、于田县212061人、民丰县32111人。2000年末,总人口168.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3.67万人,占总人口的14.08%;维吾尔族162.56万人,占总人口的96.67%。和田古代有皮山、于阗、扜弥、渠勒、精绝、戎卢诸国。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始,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域都护府统辖之下,至此和田正式归属中国版图,成为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前后,汉朝向于阗、扜弥、精绝、皮山、渠勒、戎卢诸国国王、将佐按汉制封官、授汉印。汉代还在精绝设立禾府,管理屯垦事务。公元57年后,于阗国势转盛,邻近诸国皆服从。到魏晋时期,皮山、渠勒、戎卢、扜弥、精绝等城邦国被于阗兼并,这时的于阗就相当于现在和田地区的范围。从西汉开始历代中央王朝都在这里封王设官,进行有效管理。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封于阗王为“晋守侍中”。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在和田设毗沙都督府,置十州。后晋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国王。辽设于阗王府,宋嘉礻右八年(1063年)册封于阗王为“归忠保顺石后鳞黑韩王”。元代为蒙古王封地。公元1279~1289年设宣慰使元帅府,元称于阗为斡端或忽炭。清设置于阗于今之克里雅,遂有于阗(克里雅)与和田之称。1759年清设和阗办事大臣,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1865年阿古柏侵占和阗,1878年清军刘锦棠部收复和阗,光绪九年(1883年)设和阗直隶州。民国9年(公元1920年)设和阗道,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改为和阗行政区,设行政长公署。1933年穆罕默德·伊敏暴乱,成立了“和阗伊斯兰共和国”,1934年为马虎山所破。1937年盛世才省军进驻和阗。民国32年(公元1943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和阗解放。1950年改称和阗专区,1959年改和阗为和田,1971年改专区为地区,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和田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之重镇,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枢纽。自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和田后,和田曾有过辉煌的佛教文化。古称于阗为佛国。公元1006年伊斯兰教传入和田,并广为传播。

自然资源

水资源:和田南部山区处于昆仑山脉中段,整个山体由北往南急剧升高,慕士峰海拔7282米,是和田最高峰。从喀喇昆仑山口至空喀山口全长170公里的山区,大部分为冰雪覆盖,是现代冰川发育与分布区。昆仑山脉的冰川主要集中分布于喀拉喀什河到克里雅河之间约400公里的山区,它属大陆性山岳冰川,雪线高、规模大、融化速度缓慢,是我国最大的冰川区之一。中昆仑山脉北坡的最大的玉龙冰川长25公里,面积251.7平方公里。全地区冰川面积11447平方公里,占全疆冰川面积的43.9%。冰川水资源储量11400亿立方米,年补给地表水约14亿立方米,占年径流量的20%。南部高山区冰川是塔里木盆地南部内陆河流的源头,也是和田主要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和田从东到西分布着安迪尔河、尼雅河、克里雅河、策勒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桑株河、皮山河等发源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大小河流36条,年径流量为73.45亿立方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占全地区各河流总水量的61.2%,两河在阔什拉什汇合成和田河,向北流入塔里木河。和田地表水年径总流量73.45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32.46亿立方米。全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0万千瓦,总水域面积100.4万公顷,适宜于渔业利用面积4666.67公顷,其中已养殖面积2864.2公顷。
土地资源:和田幅员辽阔,土地总面积2492.7万公顷,其中山地1110.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平原13388.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5.5%。山地面积中,除草场219.4万公顷、冰川70.5万公顷和少量耕地、林地外,42%为难以利用的裸岩石砾地。平原面积中,沙漠1031.8万公顷,占74.6%;戈壁206.7万公顷,占15%;绿洲面积973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6%。和田后备土地资源98.1万公顷,其中一等地18.97万公顷,属无盐化、无沼泽化、无危害或危害轻土地;二等土地15.46万公顷,是轻度盐化、轻度沼泽化、轻度沙化的土地;三等土地14.95万公顷,是质量较差的中度盐化、中度沼泽化、沙化土地;四等地48.7万公顷,按后备土地资源利用分,宜农土地有41.6公顷,宜林土地31.7万公顷。
光热资源:和田是我国光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列全疆之冠。太阳总辐射量大,平原区年总辐射量为138.1-151.5千卡/平方厘米,仅次于青藏高原,优于同纬度的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为:南部山区显著高于北部平原区,平原区因浮尘引起的大气透明度不同,而东部大于西部。光能利用的最佳时间是6-9月,光总辐身量达61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42.7%。全年日照时数2470-3000小时,平原区自西向东逐渐递增,6-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2月份最少,全地区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58%-60%之间,最高可达84%。和田是全疆最温暖的地区之一。平原区年平均温度11.6℃,在农作物成长的旺季6-9月,拥有非常丰富的热量,其中10℃的积温为4200℃,对本地区农业生产极为有利,无霜冻期(地面温度>-1℃,最低气温≥4℃)170-201天;且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产物的累积,可增加瓜果的含糖量和棉铃重,同品种的果树、蔬菜,果实在本地区着色浓、色艳,品质一般超过原产地;少雨干燥,平原区年降水量为13.1-48.2毫米,年蒸发量达2450-3137毫米,干燥度大于是20,有利于晒制各种干果和棉花吐絮,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野生动植物:和田的野生动物主要有21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藏野驴、雪豹4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藏羚、马鹿、盘羊3种;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有石貂、鹅喉羚、北山羊、岩羊、青羊、雪鸡6种;还有狼、豺、喜马拉雅旱獭、灰尾兔、石鸡、野猪、赤狐、塔里木兔。和田野生植物有53个科,193个属,348种。其中大部分为牧草饲用植物,也有部分特殊经济植物、固定植物、食用植物、工艺植物、农药植物等。如:管花肉苁蓉、甘草、党参、麻黄、大黄、红柳、皮山蔗茅、疏叶骆驼刺、沙拐枣、驼绒黎、沙蓬等。其中和田管花肉苁蓉因药材量多质好,在国内药材市场上享有盛誉。现已开发出人工种植技术,并作为和田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发展。
矿产资源:和田目前已发现矿产61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有煤、天燃气、石油、油页岩、热泉、铀;金属矿产15种,有铁、锰、铜、金、银、锑、汞、铅、锌、镍、镁、锂、铍、铷、锶;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9种,有硫、盐、硼、硭硝、含钾岩石、蛇纹岩、重晶石、黄铁矿、磷块岩;建材矿产18种,有石膏、石棉、石墨、萤石、水泥灰岩、粘土、制玻璃石英岩、陶瓷长石、制砖粘土、黄土、大理岩、玄武岩、水晶、冰洲石、白云母、石榴石、砂石和高岭土;冶金辅助原料矿产5种,有菱镁矿、白云岩、石英岩、粘土和石灰岩;宝玉石矿产6种,有和田玉、昆仑玉、金刚石、玛瑙、石榴石和绿柱石。优势矿产及特色矿产主要为和田玉、稀有金属、锑矿、金矿及汞矿。主要矿床有布雅煤矿、杜瓦煤矿、阿其克水泥石灰岩矿、石膏矿、阿拉玛斯和田玉矿、黑山和田玉矿、玉龙喀什河库麻特一带和田玉仔玉矿、黄羊岭锑矿、长山沟汞矿、帕西姆金矿、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康西瓦铅矿、康赛音砂金矿等,各类矿产矿床27个,矿点168个。至2006年,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和田河气田,地质储量616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445亿立方米,煤炭可开采储量2亿吨、水泥灰岩储量1亿吨、玉石矿产储量35万吨,石膏1.6亿吨,石英328万吨,亚锰磁铁矿28万吨。

旅游资源

和田佛文化遗址和出土文物较多: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阿西、阿萨古城堡以及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古遗址,记载着历史老人走过的深深脚印,是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出土的和田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古墓葬群里的各种服饰用具,无不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辉,是研究西域史最真可靠的史料,蕴藏了和田历史文物之精华,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和田,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古老的岩画、奇异的高山盆地、神秘的荒漠丛林、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神奇怪异的红白山、辽阔的草原、美丽多姿的湖沼、林网如织的绿洲田园风光……有着数百年大核桃王、无花果王、葡萄王和梧桐树王;还有那闪耀着浓厚神话色彩的神山古堡、古河床、古战场、古烽火台……有唯一能够横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和田河,探险者们称它为“勇士河”。还有和田河的支流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以产羊脂玉和墨玉而闻名于世。和田玉在中国至少有七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主体。昆仑山是和田玉惟一产地,现如今有300万吨的稀世资源等待开发。

社会建设

按照跨河发展、沿河发展思路,滨河新区的详规、控规基本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一大批在建项目将在今明两年凸显效益,团结广场、自然水冲沟、昆仑湖公园等已成为城市亮点,城市夜景更加绚丽,城市品位更加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通村油路”工程扎实推进。市区主要道路的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效果明显,实现了路灯的智能化管理。城市供排水能力不断加强。对城市部分背街巷道进行土路硬化和卫生整治,首期完成玫瑰花园小区前段、屠宰场道路、敬老路延伸段道路改造工程。亚布拉克浙江新村110户安居房、村委会、学校、商店等主体全部完工。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8800户抗震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入住率达到100%,已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县(市)。436户经济适用房已全部投入使用。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市民文明程度和参管、愿管、服管意识大幅提高。深入开展了交通、卫生、安全、市场专项整治,保持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严格遵循城市规划,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齐抓共管,规范城市建设,坚决清理沿街、城乡结合部、园区周围等重点区域的违规建筑行为,为经济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以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六进村、六进校、巴扎新风和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符合群众需求的健康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顺利通过自治区文明城市复验,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获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就业再就业53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使2530户、10374名低收入人口越过低收入贫困线;解决就业5328人,完成就业培训35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养老保险征缴率达95%,失业保险征缴率达90%;医疗保险征缴率达10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已有50310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城市廉租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天然气入户累计达17000余户,电力、通讯、公交等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继续推进“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科技展示活动。进一步扩大“两基”教育成果,“两基”验收全面达标;积极推行“双语”教学,“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89‰以内,人口出生率严格控制在15.69‰以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及城镇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落实,农牧民参合人数近13.7万人,城市参加城镇医疗救助居民2.3万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全年环保投资总额占到GDP的5%,财政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0.6万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申报的“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项目类别,序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