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县地图
和田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1913年和阗直隶州为和阗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皮山县;分和阗县东境23庄与于阗县西境15庄设洛浦县。1915年自和阗县析置墨玉县。1929年设策勒县。光绪九年(1883年)设于阗县,驻喀拉喀什(今墨玉县城),后迁今址,1959年改称于田县。1945年建民丰设治局,1947年改设民丰县。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和田市。自治区批准将和田县的和田镇、肖尔巴格公社、拉斯奎公社、良种场划归和田市。1950年成立中共和阗地委、和阗专区专员公署。1959年9月,和阗改为和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领导机关被夺权,机构瘫痪。1969年成立和田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2月改称和田地区革命委员会,同年6月恢复成立中共和田地委,1978年,和田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和田地区行政公署。和田地区辖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7县1市,8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71个行政村,6232个村民小组,还有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及所属奴尔牧场、47团场、皮山农场及224团场。历任中共和田地委书记17位,专员13位,现任地委书记程振山、行署专员巨艾提·伊明。和田地区辖1个县级市、7个县: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共有4个街道、11个镇、75个乡,43个社区、1360个村委会。地区行政公署驻和田市塔纳依北路2号。和田地区面积248945.29平方千米,人口177万人(2004年)。和田市面积155.04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邮编848000。市人民政府驻乌鲁木齐北路。和田县面积41403.17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邮编848000。县人民政府驻和田市。墨玉县面积25788.86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邮编848100。县人民政府驻喀拉喀什镇。皮山县面积39741.52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邮编845150。县人民政府驻固玛镇。洛浦县面积14314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邮编848200。县人民政府驻洛浦镇。策勒县面积31688.01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邮编848300。县人民政府驻策勒镇。于田县面积39094.83平方千米,人口22万人。邮编848400。县人民政府驻木尕拉镇。民丰县面积56759.86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邮编848500。县人民政府驻尼雅镇。社会建设
按照跨河发展、沿河发展思路,滨河新区的详规、控规基本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一大批在建项目将在今明两年凸显效益,团结广场、自然水冲沟、昆仑湖公园等已成为城市亮点,城市夜景更加绚丽,城市品位更加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通村油路”工程扎实推进。市区主要道路的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效果明显,实现了路灯的智能化管理。城市供排水能力不断加强。对城市部分背街巷道进行土路硬化和卫生整治,首期完成玫瑰花园小区前段、屠宰场道路、敬老路延伸段道路改造工程。亚布拉克浙江新村110户安居房、村委会、学校、商店等主体全部完工。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8800户抗震安居工程全面完成,入住率达到100%,已连续两年被自治区评为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县(市)。436户经济适用房已全部投入使用。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市民文明程度和参管、愿管、服管意识大幅提高。深入开展了交通、卫生、安全、市场专项整治,保持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严格遵循城市规划,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齐抓共管,规范城市建设,坚决清理沿街、城乡结合部、园区周围等重点区域的违规建筑行为,为经济发展营造了更好的环境。以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六进村、六进校、巴扎新风和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符合群众需求的健康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顺利通过自治区文明城市复验,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荣获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就业再就业53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使2530户、10374名低收入人口越过低收入贫困线;解决就业5328人,完成就业培训35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养老保险征缴率达95%,失业保险征缴率达90%;医疗保险征缴率达10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已有50310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城市廉租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天然气入户累计达17000余户,电力、通讯、公交等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继续推进“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科技展示活动。进一步扩大“两基”教育成果,“两基”验收全面达标;积极推行“双语”教学,“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89‰以内,人口出生率严格控制在15.69‰以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及城镇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落实,农牧民参合人数近13.7万人,城市参加城镇医疗救助居民2.3万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全年环保投资总额占到GDP的5%,财政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0.6万元。气候特点
和田地区深居内陆,远距海洋,四周高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环绕,因而是受海洋气流影响,大陆性强。西来冷湿气流和印度洋热湿气流难于抵达。在我国东部盛行的东南季风,也因相距遥远,难以飘临。本区所处纬度较低、寒潮受阻于天山,因而气温较高,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及年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气候带垂直分布也较明显。昆仑地区,平均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降低0.5~0.7摄氏度。由于全区范围大,面积广,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生物、气候差异极大,大致可分为南部地区,绿洲平原区,北部沙漠区三种气候类型。南部山区:包括海拔高度1800~3000米的前山河谷地带,属于温带或寒温带气候带,根据策勒县境的奴尔拦干(海拔1970米)和西部黑山(海拔1800米),气象资料分析,全年平均气温4.7℃,极端最高气温34.0℃~30.4℃,极端最低气温-25℃,全年降水量127.5~201.2毫米,大于10℃的活动积温在3400℃以下,夏季短促,冬季漫长,部分地区逆温层比较明显,冬季气温比平原区高1-2℃。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属寒带气候,气候寒冷,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冷季长于暖季,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0℃以上的生长期有120~150天,海拔5500米以上为终年低于摄氏零度的永久积雪带。
绿洲平原区:四季气候的基本特点:春长大风多,夏热且干旱,秋凉降温快,雪少冬不寒,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11.0℃~12.1℃,年降水量28.9~47.1毫米,年蒸发量2198~2790毫米。
北部沙漠区:气候非常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大多沙,是极为典型的大陆荒漠气候区。平原地区≥0℃的积温4507.1~4783.0℃、≥10℃的积温406.1~4311.6℃,沙漠区积温更高如和田塔瓦库勒≥0℃的积温5000℃、≥10℃的积温4500℃、山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积温减少,如和田黑山≥0℃的积温为2453.4℃,≥10℃的积温1865.2℃,康西瓦≥0℃的积温为1090.3℃,≥10℃的积温293.3℃,甜水海子≥0℃的积温只有341.2℃。平原地区无霜期为182~226天,多数在200天以上,沙漠和山区初霜期比平原绿洲区,终霜期晚,例如和田塔瓦库勒,无霜期在200~210天,黑山约100天。冬季降雪量少,平均降雪日数为6.3天,平均降雪量3.6毫米,最多21天,雪量23.2毫米,冬不严寒。气温年较差为23~35℃,日较差为12.8~16.3℃。和田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据环保部门测定,和田全年没有一二类天气,三类、四类天气各28天,五类天气300多天,月均降尘124吨/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年径流量73亿多立方米,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4—5月来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