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遵义市地图 >
红花岗区地图
红花岗区相关地区地图:

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后,全区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2012年率先在全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前5年和后5年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按12.5%以上增长,经济总量达到109亿,人均GDP约2108美元,为后五年打好基础;第二步:到201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12.5%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突破192亿,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更高台阶,实现人民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使该区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人民秉承长征精神,抢抓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全区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全区(原遵义市)财政收入跨入了全国十大财政县(市)行列,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三番。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总体发展思路,先后实施了“五大攻坚战”、“四个新突破”、“四个跨越对接”、“五个拉动”等发展举措,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是红花岗区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的一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2.85亿元,增长1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4亿元,增长17.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5亿元,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84亿元,增长16.38%。工业、城乡建设、第三产业、“三农”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红花岗区将充分发挥中心区优势,紧紧围绕“巩固农业基础、夯实三大命脉、做强区域经济、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工作主线,斥资1000万元做大工业经济规模。红花岗区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工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28亿元,城镇化率达67.8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001元。今年该地区提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20.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22%以上,城乡人均增收确保增加13%。“十二五”期间,红花岗区将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发挥工业集聚区的纽带作用,打造2个100亿级、2个50亿级、3个30亿级工业园区,力争到2015年,地区经济总量达到4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

园区建设

完成坪桥工业园区一期建设,已开发面积48.67公顷,入驻企业17家,实现产值1.4亿元;完成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期33.3公顷征地及基础设施建设;长岗工业小区、颜村轻工食品小区建设启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完成信托投资公司、农资公司等12户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喜人,全区乡镇企业总数达1.71万户,从业人员?6.20?万余人,实现总收入94.8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运行平稳,实现税收1.1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44.36%。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兴建各类大中型综合、专业市场4个,共有各类市场72个,交易面积28.14万平方米,贸易业营业额达13.44亿元,餐饮业营业额达6.98亿元。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达4828吨;着力发展畜牧业,实现产值2.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17%;遵义乳制品公司、南关肉联厂等龙头企业持续发展,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2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5.71亿元。引进项目16个,协议资金10.0亿元,到位资金4.62亿元。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南部新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外环路二期、沙河路、合众路、遵义大道红花岗区段等市政干线竣工通车。交通网络维护和改造力度加大,全区通车公路里程达546.6千米,其中国道、省道79.3千米,乡村公路413.4千米,民用车辆达到1.59万辆,客运量达到4262万人次,货运量达到698万吨。大力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区级园林专项投入860万元,新增公共绿地面积?8.17?万平方米,完成退耕还林466.67公顷、荒山造林466.67公顷、环城生态屏障工程341.6公顷,封山育林666.67公顷。

历史沿革

1998年,将遵义县新蒲镇、深溪镇、金鼎镇划入红花岗区。2000年,红花岗区辖10个街道、11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916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舟水桥街道30588、老城街道44137、万里路街道32870、北京路街道18476、延安路街道41041、中山路街道21364、南门关街道31629、中华路街道31853、上海路街道65734、洗马路街道28156、长征镇67757、南关镇29240、礼仪镇20607、巷口镇12196、忠庄镇33182、海龙镇15195、新蒲镇45044、深溪镇30492、金鼎山镇29860、高桥镇41950、董公寺镇20323。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2003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红花岗区管辖的董公寺、高桥2个镇、上海路、洗马路、北京路3个街道,长征镇的坪丰居委会、坪丰村划归汇川区管辖。2003年12月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红花岗区撤销长征镇、礼仪镇、合并设置长征镇。镇人民政府驻凉水村,所辖行政区域为原长征镇、礼仪镇行政区域。2003年,红花岗区辖8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95个村委会、82个居委会。计有:老城街道、万里路街道、中华路街道、南门关街道、延安路街道、舟水桥街道、中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长征镇、巷口镇、南关镇、忠庄镇、海龙镇、深溪镇、金鼎山镇、新蒲镇。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历史起源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为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属蔽国,附属于夜郎。秦汉属蔽县,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改名播州。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改为遵义军民府。1914年,民国政府恢复遵义县名。1949年11月25日正式设市。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

革命传统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因此名扬中外。红花岗区也是一座拥有众多荣誉的城市,曾先后荣获“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两基达标县(市)”和“国家级科技先进区”等光荣称号。

社会事业

教育教学资源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属学校149所,在校学生8.8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非文盲率99.9%,“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扎实开展科技工作,申报科技项目16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家。邮电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邮电业务总量3.70亿元,电话用户19.4万余户,电视覆盖率87.51%,广播覆盖率97.88%。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市场逐步规范,文物普查顺利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连续7年获得市级考核一等奖。医疗分类管理工作扎实开展,社区卫生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共有医院6家,卫生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54个,病床885张,医务工作人员1186人,其中医生455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81.94万元,保障5507户、1.31万人;发放养老保险金4015万元、医疗保险金875万元、失业保险金82.75万元,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28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