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广州市地图 >
花都区地图
花都区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运输

花都区,花都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通向中国内地的北大门,拥有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中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广州新国际机场坐落在花都区花东镇,首期工程年旅客输送量为2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为100万吨,最大规模可达每年8000万人次客运和300万吨货运。广州地区三个始发站之一的广州火车北站设在花都,中国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从此经过。区内还有105、106、107三条国道和京珠、机场、广清、街(口)北(兴)、广州北二环等五条高速公路越境而过。正在建设的最高时速达340公里的京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在花都设有车站。有国家二类口岸花都港,可供千吨货船直达香港、澳门,年吞吐量100万吨,目前正在进行扩建,到2007底年吞吐量可达300万吨。广州市正加快规划建设地铁,实现与花都的无缝对接。连接花都汽车城到新机场和广州市其他区的地铁9号线将于2013年前开通。今后,还有广州北三环、城际列车专线连接花都与广州中心城区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

历史渊源

一叶飞渡,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历史沿革

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县,设立花都市(县级)。2000年5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花都市,设立广州市花都区,区人民政府驻新华镇。2000年,花都区辖10个镇:新华、花山、花东、赤坭、炭步、狮岭、北兴、芙蓉、梯面和花侨。总人口713363人,各镇人口:新华镇298935芙蓉镇17256梯面镇10284花山镇83334花东镇62250北兴镇32839炭步镇51271狮岭镇95431赤坭镇54499花侨镇7264(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2年,花都区辖11个镇(新华、芙蓉、梯面、花山、北兴、炭步、赤坭、狮岭、花东、花桥、雅瑶)。2004年花都区村(居)名录一览(此处村、居名录由根据《广州市行政区划代码》整理),新华镇:辖云山、新民、福宁、新街、红珠、商南、聚贤、梅园、秀全、培英、富华、宝华、凤华、金华、松园、紫薇西、新都西、海关西、京华、茶园南、丽雅、丰盛、华南、湖畔、金联、光华、天贵、骏威、银菊、金菊30个居委会;新街、大陵、九潭、官溪、大布、乐同、岐山、朱村、马溪、田美、公益、三东、莲塘、清布、广塘、团结、东镜、石塘、东莞、新华、横潭、五华、三华、大华24个村委会。芙蓉镇:辖旗岭居委会;新扬、旗新、新民、新庄、瑞边、集贤6个村委会。梯面镇:辖布岭居委会;民安、埔岭、联丰、联民、五联、红山、横坑、西坑8个村委会。花山镇:辖两龙居委会;东湖、平东、龙口、新和、小布、平山、平西、洛场、东华、永明、两龙、东方、南村、铁山、五星、和郁、布岗、永乐、花城、城西、儒林、红群、源和、紫西、福源、狮民26个村委会。花东镇:辖推广居委会;保良、石角、李溪、凤凰、大塘、永光、七庄、山下、九一、三凤、九湖、天和、高溪、凤岗、南溪、象山、利农、秀塘、河联、塘星、竹湖、联安、珠湖、元岗、大东、阳升、九子、农光、七星29个村委会。北兴镇:辖北兴居委会;杨二、杨三、镇东、北兴、大龙、京塘、莘田、莘田二村、水口营、港头、吉星、四联、望顶、鸿鹤、狮前、杨一16个村委会。炭步镇:辖炭步居委会;瓦步、鸭湖、民主、水口、平岭头、朗头、东风、新泰、横岗、步云、石南、石湖、红峰、社岗、大坳、布溪、茶塘、石湖山、环山、三联、华岭、藏书院、大涡、骆村、唐美、文一、文二27个村委会。赤坭镇:辖赤坭居委会;西边、珊瑚、国泰、东升、白坭、心和、白石、连珠、缠岗、下连珠、横沙、门口坑、荷塘、荷溪、蓝田、鲤塘、莲塘、瑞岭、竹洞、石坑、赤坭、丰群、田心、黄沙塘、皇母、乌石、剑岭、锦山、集益、杨屋30个村委会。狮岭镇:辖狮岭居委会;联星、马岭、中心、西头、义山、军田、前进、振兴、联合、合成、益群、东边、石岗、长岗、罗仙、杨一、杨二17个村委会。花侨镇:辖洛柴岗、竹湖、湾弓塘、杨荷、华塘、半边山-港头6个居委会。雅瑶镇:辖雅瑶居委会;岑境、雅瑶旧村、三向、雅瑶新村、邝家庄5个村委会。2005年2月4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10号)批准撤销广州市花都区北兴镇、花侨镇,并入花东镇;撤销芙蓉镇,并入狮岭镇;撤销新华镇,设立新华街道办事处。5月28日,广州花都区委、区政府正式宣布了花都全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北兴、花侨、花东三镇,新组建花东镇;撤销芙蓉、狮岭两镇,新组建狮岭镇;撤销新华镇,设立新华街道办事处。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地形气候,花都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历史渊源,花都区(原花县)境域,汉朝属番禺管辖,隋朝属南海县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县辖。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两县部分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就诞生在这里。民国时期,花县主要由省直辖。建国后先后隶属江北专区、珠江专区、粤北行政区、佛山专区。1960年4月划为广州市属县。1993年6月18日,经国家批准,撤县设市,定名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成为广州市花都区。

经济状况

花都区实施快速健康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逐步提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狮岭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具之都"称号,花都区获得"中国花木之乡"称号。花都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风神汽车、狮岭皮革、粤花水泥、花都陶瓷、乐高食品、飞达音响、大阳摩托等一批拳头产品畅销全国。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素质得到提高,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发展。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44亿元,工业总产值419.01亿元,工业产值达361.49亿元。花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已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方向转变,农业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花都区大力推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质、高产、高效的"三高"农业,建立了一批商品粮、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禽畜等生产基地,已成为广东著名的"稻田"、"菜地"和"花乡"。2002年花都区的农业总产值为30.1亿元。依托广州新国际机场、铁路集装箱结点站和广州--花都区轻轨铁路等大型工程,花都区的仓储、货运、商贸物流、旅游和餐饮配送等服务产业正蓬勃发展。以"山、水、田园为伴",追求高层次居住环境的生活社区正在花都北部崛起。花都区山前旅游大道从西到东已有碧桂园、南航碧花园、金碧御水山庄、芙蓉山庄、芙蓉花园、云梯花园、泰湖山庄等19家大型楼盘,这里已成为广州房地产投资的新热点。

民俗风情

玉楼仙境
盘古王诞的民间艺术:从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初重建狮岭盘古王庙以来,民间就把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定为盘古王诞日,由十二日至十五日一连四天举行庆祝活动。时值夏收夏种之后,民间农闲,前来庆诞的群众人山人海,香火鼎盛,炮竹不绝,一连四天上演大戏、抢炮、闹花灯、舞狮,小商贩也进场摆卖,有香烛、食品、饮料、吉祥物、转运风车等出售,场面热闹非常。盘古王山的盘古王诞庆祝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进行,文革后逐步恢复,1985年盘古王庙和其他古迹、道路环境由民间集资修整后,1986年民间组织—盘古王理事会正式发动群众,重开庆诞,八月十二日观众达6万多人。以后每年庆诞日都有3万多人。区内部分村庄的狮子队参与庆诞。天刚亮,各地狮队锣鼓喧天,舞狮进场后,各狮队在盘古王庙前大广场一字摆开,同时起舞,庆诞活动达到高潮。近几年又恢复了演戏活动,一连四天下午、晚上演大戏(粤剧)或歌舞表演。
古老的狮岭瑶俗:狮岭盘古王诞的习俗考查起来,历史渊源非常久远。很久以前,花山和狮岭有瑶族同胞,他们最早把盘古认为始祖,认为盘古是万能的伟人,从农历八月十一日就庆祝盘古王诞,那时叫做“盘古王节”,庆祝活动与今不同,是日,瑶胞男女盛装打扮,跳长鼓舞,唱盘古歌,打花棍,放花炮,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还摆堂歌,互相,对唱,唱词多是庆贺丰收和男女相爱的内容,据说花县的瑶胞后来被汉族同化,“盘古王节”的习俗变成了今天的“盘古王诞习俗”。但古老的习俗是丰富的民间艺术表现,是民间表达庆贺丰年,祈求平安,追求爱情的愿望,是一种健康的民间习俗,花都区有关部门准备在“盘古王诞”恢复这古老的民俗,让群众得到更加丰富的民间艺术享受。元宵之夜
重阳节登高的好地方:花都区民间历来十分注重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过去凡是当地比较出名的山,都有群众去登高。为防止山火,现在政府指定只有盘古王山、芙蓉嶂、梯面高百丈才能登高,其它山头一律禁止登高。是日,这几个山头登高者达十多万人。花都民间重阳登高是由来已久。传说古时候,有个姓罗名坤的人,夫妻住在山脚下,靠种田过日子,勤勤恳恳,生活过得不错。这对夫妻乐善好施,知道谁家有困难,便挤出一斗米去接济。有一日黄昏,罗坤收工回来,碰到一名道士向他求食宿,他便带道士回家吃饭留宿。第二天早上,道士临走时对罗坤说“九月九,你家里会遭灾啊!”罗坤忙答:花都区,“平生不做亏心事,我怎会大难临头呢?”道士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不用急,我会帮你避祸逢吉,只要你在九月九这天搬家到附近山上,找一块地方把草木铲干净,并做些糕点带点,自然平安。到了九月九,罗坤夫妻天未亮便携儿带女,带着衣物在附近山顶没有草木的秃地上安顿下来。当他一到山顶,回头一看,只见房子浓烟滚滚,大火越烧越猛,从山脚烧到山上。幸得罗坤一家在山顶秃地上,火烧不到,保住了全家性命财产。从此此事传开,各地群众第逢九月九怕遭火灾。便登山避难。也传说是因水灾而登高。不过,九月九登山这件事慢慢成为习俗。而且这天登高要做糕点吃,“登高”、“吃糕”的“高”与“糕”同音,至今还流传有一首民谣:“重阳佳节吃糕糕,消灾避祸要登高;男女老少得安宁,长寿吉祥乐陶陶!”广州市现在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象征安康长寿呢!
行花街--迎春节:花都区的行花街迎春节由来已久,不同属别人,而是属自己的特色。花都区行花街是在春节前七八天就开始,各大圩镇选一条街道专门卖花,一直卖到年卅晚收市。卖花者在这五、六天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指定的街道摆卖各种盆桔、花卉,形成花的世界。群众行花街,一是观赏各式各样的花卉和盆桔;二是选购心爱的盆桔、花卉回家摆设贺春。花象征春的到来,盆桔象征吉祥。花都区现在不单家庭、商店、酒店、餐馆、公园、街道、广场几乎所有场合都摆盆桔、花卉,是名副其实的“花之都”。春节出游、行街,处处都令人赏心悦耳。尤其是成立南方花卉交易中心以后,这里成为花都中的花都,春节来临前,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各地花农、花商云集,热闹非凡。当年洪秀全亲手植的龙眼树
城乡处处舞狮闹新春:花都区和珠江三角洲各地一样,新春舞狮贺春在民间非常普及,在一些大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舞狮队,在城镇有些工会或企业也有工人舞狮队。他们都有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舞狮节目。舞狮队平时多在喜庆日子出动舞狮庆贺。如企业开张、举办美食节、体育比赛等,都少不了舞狮助兴。最热闹的还是在春节,几乎所有舞狮队都村过村,街过街,在人家门口、商店门口、工厂门口进行贺春,一般都会吊起一束生菜和红包(利是内装钞票,少者五十、一百,多者数百、上千),狮子队来了,锣鼓手敲锣打鼓,舞狮者随着锣鼓声节奏,把狮子舞动得点头摆脑,眨眼摇尾,一高一低,一左一右,有时慢步,有时跃进,非常威猛生动,象征着生机蓬勃,奋勇向前,十分鼓舞人心。有些主人愿出厚礼,利是上千,要求狮子队表演高难动作,在大门广场搭起合凳或木桩,舞狮者跳跃翻腾在台凳、木桩之上,惊险叠出,观者拍掌叫好,在农村舞狮,除了锣鼓声,还不断燃烧炮竹。城里不准放鞭炮,则播放鞭炮声的录音代替。舞狮活动一般从年初一到年初七,城乡各处皆可见到。洪秀全故居全景
吃元宵和闹元宵: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由北方传到岭南,花都区元宵节的习俗同广州其他区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吃元宵和戏宵。元宵也叫汤园,元宵节吃元宵就是吃汤圆,象征合家团圆,万事如意。汤圆是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放皮中包好,搓成圆形,放在铺有干糯米粉中摇晃使之不互相粘住。汤圆内的馅有红豆沙、白糖芝麻、花生糊、莲蓉等。汤圆做好后,放进滚水中滚熟,水中放糖,煮熟后连水带汤圆装在碗中享用,别有一番滋味。花都区农村在元宵节也有人做咸水角吃。咸水角是用粘米粉和糯米粉混合,用水搅和,搓成皮,皮中放咸馅,馅由鲜肉丁、火腿丁,虾米混和葱、蒜、韭、姜、蚝油、酱油等调味。放上馅再将皮对摺裹起成为角。这种咸水角称为“五味元宵”,寓意聪明(葱)、会算(蒜)、长久(韭)、向上(姜)。做成的角用油炸成微黄,吃起来也很可口。闹元宵主要是闹花灯,也叫“灯节”。以前这种习俗一般是在圩镇、城区,每逢元宵,家家户户门口都挂有花灯,造型各式各样,有鲤鱼灯、鳌鱼灯、石榴灯、桔子灯、莲花灯……有的还制作高级豪华的走马灯,街道小巷到处都悬挂彩灯。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庙宇等还举行灯会、灯谜等活动。晚上男男女女都涌上街头观灯。除了观灯,还有舞狮、舞龙等活动,热闹非凡。
端午龙舟和吃粽:花都的端午,以前也有龙舟竞渡,多在巴江河一带举行。但现在没有恢复。流存下来只有端午节人们到河涌、水库游泳而已。此外就是吃粽子。农村家家户户都裹糯米粽子吃。粽子有咸水粽和碱水粽。咸水粽内除了糯米,还放有红豆、花生、猪肉(火腿或鸡肉);碱水粽是糯米用碱水浸透蒸熟,再醮蜜糖或砂糖吃。端午节习俗也是从北方流传到南方,最初(汉朝)只是作为节令食品,俗称“食过五月粽,棉胎收入笼”,意思是已转入夏季。到了战国时,端午节成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民间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他为忧国忧民,不满苛政而死,成为人们崇敬的伟人。锣鼓声威
中秋赏月吃月饼:根据我国农历历法,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称为“中秋”,到期唐朝初年固定为“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到了元朝末期,传说朱元璋利用中秋吃月饼,把起义传单夹在月饼中,中秋之夜,群众吃月饼看到起义传单,于是响应朱元璋起义,追杀元朝统治者,建立了明朝,以后中秋吃月饼更加风行各地。中秋节时值云稀雾少,月亮皎洁圆满明亮,是赏月的好日子,象征团圆,又称“团圆节”。连中秋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中秋赏月吃月饼是家家户户的喜庆之夜。中秋节还流传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一是玉兔捣药,说玉兔为了解救病人,在月亮里捣药济世,所以月亮又有“玉兔”之称。二是嫦娥奔月,传说古代有十个太阳,人间炎热非常,难以生存,有个神叫后羿,为了救世,他射下了九个太阳。可是后羿后来成了暴君,他为了长生不死,从昆仑山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后羿的老婆嫦娥怕后羿从此永远贻害百性,遂将不死之药吞吃了,然后奔月亮安身。王母娘娘知道了,罚她在月亮捣药,永远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第三是吴刚伐桂,传说月亮里有棵五百丈高的月桂树。汉朝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仙道不求造福民众,被玉皇大帝贬到月亮砍月桂树,但月桂树随砍随复,砍伐不倒。吴刚后来用桂花酿酒,所以毛主席诗词中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句。这三个故事流传时间长了,月亮上的玉兔、嫦娥、吴刚便成了月亮中的佳景,人们赏月便有了许多的遐想,往往借物抒怀,祈求家庭团圆幸福。花都区贺中秋吃月饼也和珠江三角洲各地一样,月饼也是闻名天下的广式月饼,但也有不同地方,就是除了赏月吃月饼之外,还有独特的拜月活动。拜月的的品很多,有月饼,还田螺、柚子、柿子、芋头、苹果等。拜月的地方多是在室外,能见到月亮的地方。在城区楼层高不易见到月亮,家有阳台可见到月亮的便到阳台去拜,也有到楼顶天台去拜。现在青年男女不少人在中秋之夜,出门到风景区去席地拜月、赏月、吃月饼,例如到芙蓉度假村的芙蓉峰上,可到无限天空,朗朗一轮明月,好像特别圆、特别大。

自然资源

花都区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18种,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岭土、粘土、花岗岩等,开采前景好。水量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为11.5亿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库17座,区内有流溪河、巴江河淌过。

城市发展

花都的交通运输环境和条件日臻,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727公里,构成内接外联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年吞吐能力为8万标准箱和85万吨散货的花都港、105、106、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以及计划2003年投入使用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构成了一个水、陆、空立体交通网。花都区实施快速健康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逐步提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狮岭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皮具之都"称号,花都区获得"中国花木之乡"称号。花都区,花都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风神汽车、狮岭皮革、粤花水泥、花都陶瓷、乐高食品、飞达音响、大阳摩托等一批拳头产品畅销全国。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素质得到提高,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发展。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44亿元,工业总产值419.01亿元,工业产值达361.49亿元。花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已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方向转变,农业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业协调发展。花都大力推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高质、高产、高效的"三高"农业,建立了一批商品粮、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水产、禽畜等生产基地,已成为广东著名的"稻田"、"菜地"和"花乡"。2002年花都的农业总产值为30.1亿元。依托广州新国际机场、铁路集装箱结点站和广州--花都轻轨铁路等大型工程,花都的仓储、货运、商贸物流、旅游和餐饮配送等服务产业正蓬勃发展。以"山、水、田园为伴",追求高层次居住环境的生活社区正在花都北部崛起。花都山前旅游大道从西到东已有碧桂园、南航碧花园、金碧御水山庄、芙蓉山庄、芙蓉花园、云梯花园、泰湖山庄等19家大型楼盘,这里已成为广州房地产投资的新热点。百丈山门,花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了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建成了山前大道、迎宾大道、体育中心、新世纪广场、花都广场、人民公园、东部水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初步形成以体育中心为主体的"体育悠闲区"、以新世纪广场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区"、以花都广场为标志的"政治文化中心区"等三大功能区。荣获广东省卫生城市"和"第三次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花都全面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依托广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花都将建设成为广州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大都会强区,成为以汽车、皮革皮具为支柱的广州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空港"、铁路为主导的现代物流运输中心,以"都市农业"为方向的"三高"农业基地,以"青山、碧水、蓝天、绿地"为特色的"花之都",使花都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社会文明、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区。花都区辖1个街道(新华)、7个镇(梯面、花山、炭步、赤坭、狮岭、花东、雅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