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区地图
槐荫区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发展
槐荫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中心任务,深入实施“新区带动、老城提升”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学发展,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深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达87家。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中学、实验小学等7所学校跨入了省级规范化学校行列;投资1.1亿元完成了农村校舍改造任务,两镇四新办全部达到市级教育示范乡镇标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惠民医疗和大病救助工程,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参合率达98%。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创新,新建小区“三种模式、五位一体”、驻地部队“军地双管双助”等管理经验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推广,流动人口管理、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新增健身器材300余件、健身路径1500余条、健身场地近36万平方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了“一街一特色、一居一品牌”的创建格局。社区建设不断深化,“一个核心、三元互动”社区管理体制得到推广。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实现了“省级双拥模范区”四连冠。和谐槐荫建设成效显著。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政府重要职责,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累计实现就业再就业4.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新增参保职工4.56万人;妥善解决改制破产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成为全市第一个所有改制企业退休职工参保的县区。深入实施残疾人、农村特困户“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制度不断完善。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及时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始终坚持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深入探索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形势日趋稳定,槐荫区整体创建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安全社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人人是环境、个个做表率”的发展理念,“一家人、一盘棋、围绕中心、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历史沿革
区名由来:明代前,自现南大槐树东首向北穿中大槐树东街、经二路,至北大槐树西首,有一土石岗,南高北低,蜿蜒起伏,貌似长龙,岗上植树,抵御风沙。南大槐树一带,人烟兴旺,故名盘龙庄。1573年(明万历元年)前,因庄内多古槐改称大槐树庄。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前,分为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南、北、中三个大槐树庄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区。1947年,取销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解放后,先后派生出南大槐树南街、北街、中大槐树南街、北街,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195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建制沿革:1929年成立济南市政府,全市划为10个市区,辖区为第七区。范围:北自经一路,南至五里牌坊;东起大纬六路,西到纬十一路。1941年,第七区改为商西区。1945年,商西区复称第七区。1948年济南解放,全市设11个市区,辖区为第七区。范围:北自津浦铁路,南至经十路;东起纬六路,西到纬十二路。面积1.96平方公里。1951年1月区划调整,全市设6个市区,辖区为第六区。范围:北自万盛街,南至刘长山;东起纬六路,西到津浦铁路。1955年9月,第六区改称槐荫区。1956年区划调整,辖区范围: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到津浦铁路。1959年底区划调整为:北自经一路,南至山东水泥厂;东起民权大沟,西到津浦铁路。1960年区划又调整为:北自津浦铁路,南至山东水泥厂;东起纬五路,西至新河圈村。1961年5月恢复1956年区划。1966年8月,槐荫区更名为东风区。1973年7月,东风区复称槐荫区。1978年区划调整,辖区范围:北自堤口路、张庄路交叉口,南至刘长山;东起纬五路,西到兴济河。面积12.91平方公里。1987年区划调整为:北接黄河,南至卧牛山;东起纬五路,西到新河圈村。面积151.4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1929年为“坊、闾、邻”制,区下设10坊,每坊20闾,每闾5邻,每邻5户。1931年改为“保、甲”制,每保10甲,每甲10户。1938~1944年实行“坊、保、甲”制。区下设10坊,坊下为保、甲。1945年改为“保、甲”制。1946年12月,全区由41保、531甲合并为13保、312甲,每保24甲,每甲24户。1948年9月济南解放,废除保、甲制,建街、闾政权,辖区下设8个街政委员会、127个闾。1951年1月,第七区与第九区的中大槐树街、道德街和第十区的万盛街、槐荫街合并为第六区。1952年12月建立7个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按居民委员会区域建立7个街道办事处。1955年9月,郊六区五里乡划归第五街道办事处。同年12月,各街道办事处按地名改称经三路、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北大槐树等街道办事处,共57个居民委员会(含4个家属委员会)。1956年7月,市中区纬五路和小纬六路南街以西的部分地区划归经三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万盛街以北地区划归天桥区。1959年12月,市中区大观园、四里村、岔路街、杆石桥、经七路、经二路、魏家庄、馆驿街等8个街道办事处划归槐荫区,全区下设15个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改划为槐荫人民公社大观园、四里村、机床一厂、杆石桥、经七路、经二路、馆驿街、经三路、机车工厂、机床二厂、振兴街等11个分社。同月,历城县西郊人民公社28个生产大队和南郊人民公社3个生产大队及白马山铁路职工宿舍划归槐荫区,四里村、机床一厂、大观园、经二路、经七路、馆驿街、杆石桥等7个分社复归市中区;辖区划为经三路、机车工厂、机床二厂、振兴街、西郊等5个分社。1961年5月,西郊分社复归历城县;辖区下设经三路、西市场、机车工厂、机床二厂、振兴街等5个分社。1962年6月划为经三路、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北大槐树、五里沟、青年公园等9个分社。1963年2月,分社改称街道办事处。1978年9月,历城县英雄山公社南辛、北辛两个生产大队分别划归槐荫区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和道德街街道办事处。1979年9月,从营市街街道办事处划出南辛庄及机床二厂宿舍等地区成立南辛庄街道办事处。1987年5月,郊区段店镇、吴家堡镇划归槐荫区。1989年9月,撤销经三路街道办事处,划归五里沟街道办事处;撤销北大槐树街道办事处,其纬十二路以东区域划归西市场街道办事处,纬十二路以西区域划归中大槐树街道办事处;从段店镇划出14个行政村,建立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等3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划为西市场、中大槐树、道德街、振兴街、营市街、五里沟、青年公园、南辛庄、匡山、段店北路、张庄路等11个街道办事处和段店、吴家堡两个镇,共129个居民委员会(含16个家属委员会)、96个村民委员会、110个自然村。
贸易服务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3.8亿元,餐饮业零售额14.6亿元;限额以上贸易企业201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2.6%。陶瓷市场陈列厅、广友茶城、济南博敬茶叶市场、广友钢材市场、老屯汽车配件市场、匡山汽车大世界等8处商品市场进行提升改造,市场建设不断规范和提高。提升改造餐饮住宿业35家,新增床位2800个,有三星级酒店(餐馆)9家。对南辛庄、西市场等7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标准化整治,新建便民连锁店(小超市)20个,社区便民早餐店20个。全国知名家居建材市场“居然之家”正式开业运营;匡山汽车大世界年交易额达50亿元,被评为2008年“全国第十大汽车交易市场”;济南华联商厦、嘉华购物广场被评为全国达标百货店;拍乐动漫广场建成开业,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被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引进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永安保险等一批金融机构。积极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槐荫区被命名为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现代物流园、润华汽车服务园、济南国际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中心项目进展顺利。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7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68亿美元。人民生活
槐荫区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大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全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8年,有在岗职工92839人,年平均工资302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43元,农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4375.04元,住房36.08平方米。全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参保人数达到13.38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9亿元。区财政投入资金494.87万元,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7.9万人,参保率达8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9639人,保险费47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76556人、参合率达98%,共计补偿12054人、489.82万元。全年安置城镇就业9699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335.63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1504人,在岗培训1246人,组织城镇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1550人。全年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共计5.3万户13.72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968万元;全年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累计3288户次9264人次,发放低保金62.4万元。全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25人,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400元提高到26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1600元,全部由财政供养,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达到75%。全区有养老机构12处,其中敬老院1处,老年公寓11处,共有床位698张;养老日托站3处;老年人活动中心23处。全区59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槐荫区成为第一个整区创建成功的“全国安全社区”。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办理结婚登记192对。槐荫节日
传统节日:春节:解放前至50年代,农村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即推米、磨面,筹备年货。年三十,大门外挂松枝、插火香、贴对联,正屋挂中堂、摆神位、设供品;天黑街心“照厅”,家家提灯笼、携香纸到村外接“家堂”,晚食面叶。大年初一吃素水饺,穿新衣串门拜年。初二至十五携礼探亲。年前,城市家庭购买少量肉食、蔬菜。年三十晚吃水饺、放鞭炮,部分家庭摆供品、接家堂。初一吃素水饺,串门拜年。初二起访亲探友。“文革”期间,农村做年货、摆供、照厅、接家堂等俗消失。80年代,农村家庭恢复做年货习俗,进城、赶集购买各种副食品。大年三十,正室挂新式中堂,晚食水饺,看电视欢度良宵。年前,城市家庭购置各种年货。大年三十晚,阖家欢聚,把盏畅饮,看电视至凌晨,食水饺,放鞭炮。初一单位团拜或各自走访拜年。亦有少数烧纸供香者。元宵节:50年代,农村大门前挂灯笼,晚间玩龙灯;各村高跷队串庄演出。60年代渐消。80年代,部分村庄成立高跷队、扮玩队,串村进城。城市食元宵、水饺;单位民间扮玩队走街串巷,晚间举办花灯展览。青龙节:农村历来有炒“蝎子爪”的习惯。解放前至50年代,在庭院用草灰撒成圆形,中心划“十字”,谓之“打囤”。后此俗消失。清明节:农村、城市群众为已故亲属上坟扫墓。单位群众集体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放风筝,踏青游玩。端午节:有门口插艾、吃艾煮鸡蛋、食粽子之俗。近年来仅部分家庭中保留此俗。中秋节:解放以来,城市、农村均有晚食月饼赏月的习惯。近年来,城市多走亲访友,互赠礼品;晚间阖家欢宴,把盏对饮。另有正月初五吃水饺、放鞭炮,夏至喝凉面,冬至吃水饺,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做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等节日。回民节日:阿舒拉日每年伊斯兰教历一月十日为阿舒拉日。节日中礼拜读经,愿以忍耐战胜邪恶,排除非礼,得到安拉的保佑;炸油香自食并送与友好。圣纪节每年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为圣纪节,纪念穆罕默德诞生,并以此祈福恕罪,炸油香馈赠亲友。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为开斋节。是日,穆斯林熏香、沐浴、更衣,前往清真寺作会礼、听宣讲,家中炸油香、烹调佳肴款待亲友;节前一月为斋月,白天禁食,为之拔斋,日落星出时进餐。古尔邦节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纪念安拉派遗天神送羊代易丝马仪牺牲。节日里,富裕家庭宰羊或屠牛,用以接待宾客或馈赠亲友。
新节日:建国以来,公历新节日有元旦(1月1日)、国际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护士节(5月12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届时,城市及农村有关单位组织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