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地图
济南市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条件
地形:济南市位于北纬36°40′,东经117°00′,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千米,平原5000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108.4米,最低海拔5米,南北高差1100多米。气候:济南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由于独特的地形作用,济南的气候极端性明显强于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14.8℃,极端气温最高42.5℃(1955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9.7℃(1953年1月17日)。最高月均温27.5℃(7月),最低月均温-0.3℃(1月)。年平均降水量693.4毫米。年日照时数2088.4小时(2006年)。济南是季风气候明显区域之一。冬季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济南被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全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济南冬季长达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济南夏季降水量一般多于北方城市,加之三面环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热空气回流聚集,导致了济南的夏季闷热难耐。
水文:济南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还有环绕老城区的护城河,以及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市内的大明湖(水源来自趵突泉等泉群)和章丘市辖的白云湖;百脉泉,黑虎泉等公园内也布有大小泉池。著名的趵突泉就是在济南,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老舍先生曾多年居住济南,所著《趵突泉》一文,盛赞趵突泉。济南素有“泉城”之称。
行政区划
所辖县市:济南市现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辖区: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县: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县级市:章丘市。现任领导:市委书记:焉荣竹(山东省委常委),市长:张建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雷建国,市政协主席:徐长玉
名称由来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时,今天的济南地区属于济北郡。汉初,设立济南郡,含义为“济水之南”,是地理方位形成的地名。济水即俗称大清河,古济水(音己,三声)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后因黄河改道被其夺取河床,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源、济南、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济南由此得名。自明清以来,济南一直是山东省省会。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自然资源
全市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粘土、石灰岩、白云岩、质优量大,但尚未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济南青”辉长岩和“柳埠红”花岗岩已远销欧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待于扩大生产规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煤、花岗石、耐火粘土以及铜、钾、铂、钻等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等。特别是石灰岩品位高、储量大。花岗石的黑色花岗石,质地纯正,为国内独有。林木资源分乔木、灌木两大类,共有60多科,300多种。南部山区盛产苹果、黄梨、柿子、核桃、山楂、板栗等,并产有远志丹参、枣仁、野菊、香附等多种药材。北部临黄平原的大枣也有很高的产量。另外,白莲藕、大葱、玫瑰花、芦苇等植物也有较高的产量,并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水资源15.9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4.7亿立方米。土地资源:1985年,济南市总面积为563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4平方公里。全市耕地率47.6%,高于全省47%、全国平均10.4%的水平。平阴、长清、历城及章丘南部山区中有耕地1508.3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56.2%,因地势较高,田块支碎,耕地质量较差,耕作困难,农作物产量较低。北部平原地区有耕地710.9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26.5%,该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粮菜精种高产区。因城镇及工矿企业的排污,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沿黄、沿清地带有低洼耕地465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17.3%,这部分耕地有内涝危害。全市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顷,低于全省人均0.1公顷、全国人均0.13公顷的水平。全市城镇工矿、交通用地8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林地面积736.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1%,人均0.02公顷。荒山荒地面积94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9%。
水资源:由降水及黄河侧渗补给形成的全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6.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4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8%;地下水9.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2%。在现状水利设施及其正常运用条件下,结合天然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拦蓄提引的水量,即多年平均可利用量为11.92亿立方米。占天然水资源总量的74.2%;其中地表水4.29亿立方米,地下水7.63亿立方米。198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需水量12.48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及城镇生活用水3.3亿立方米,占26.4%;农业灌溉及农村生活用水8.94亿立方米,占71.6%;其他用水0.24亿立方米,占2%。济南素以泉水众多而闻名,据统计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733个天然泉,在国内外城市中罕见,是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除“泉城”外济南也被常被称为“泉都”,有著名的七十二泉,一派江南风光而得名。济南的泉水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精彩纷呈,有的呈喷涌状,有的呈瀑布状,有的呈湖湾状,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泉水甲齐鲁。”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民风民俗也与泉水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
生物资源:构成济南植被的区系植物计有1175种和变种,分属于149科。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种;裸子植物7科,21种;双子叶植物106科,870种;单子叶植物24科,266种。野生植物382种,占植物种类的33%;栽培植物793种,占植物种类的67%。济南植物区系以华北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他有亚热带成分,多是生态幅度较大的种类。还有来自西北区系的成分,东北、日本的成分,欧美的成分等。森林资源:济南森林类型主要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原始落叶阔叶林早已不复存在。除局部地区尚保留少量次生天然林外,大部分为人工片林、行道林或散生阔叶树。落叶阔叶林乔木优势种有12科、30余种,由其构成的片林主要有杨柳林、刺槐林、栎林、泡桐林及杂木林等。针叶林耐瘠耐旱,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区,是主要植被类型之一,有侧柏林、松林。还有少量人工淡竹林。主要林种有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主要是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分布于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主要树种是侧柏、松类和刺槐。农田防护林,包括农田林网、林粮间作及四旁植树。主要树种有杨、柳、泡桐、刺槐、榆、枣等。用材林主要树种是刺槐、侧柏、松、杨、柳等,多为幼龄林和中龄林。经济林有木本粮油林、水果林、特用经济林。木本粮油林主要有花椒、核桃、柿子、枣、板栗等,多分布于南部山丘区。水果林有苹果、梨、桃、杏、山楂、葡萄、樱桃、李子、石榴、花红等。特用经济林仅267公顷桑园和柞岚。
草场资源:济南市宜林未造林或造林未成林及不宜造林的荒山荒坡66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南部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为灌草丛和山地草甸。灌草丛是一种森林植被被破坏后的次生植被,由草本植物、灌木组成,可分为野古草灌草丛、黄背草灌草丛、白羊草灌草丛、结缕草灌草丛。山地草甸草场分布于800米以上的低山顶坡上,草本植物以苔草占优势,灌木以胡枝子、绣线菊为主。农林隙闲地草场资源。林间草场主要分布南部山丘区,当林间草场的森林郁闭度较小时,林下则生长胡枝子等小灌木和野古草、黄背草、白羊草、荩草等大量禾草,产草量较高,宜作割草场。农田隙闲地草场系指宅旁、地头、沟边、路旁等生长草类地段,分布零散,草本植物种类较为复杂,以一年生禾草为主。平原滨湖、河滩草甸草场,分布于河漫滩、白云湖周围荒滩、各水库回水地、沿黄沼泽地,以多种湿生草本植物为主。沿黄沙丘草场分布于沿黄沙丘,以白茅、蒿类、猪毛菜、节节草等沙生植物为主。
野生植物资源:济南野生经济植物有300余种,包括药用植物、纤维植物、油脂类植物、芳香油类植物、淀粉糖类植物、鞣质植物、土农药植物、饲料植物等。野生药用植物:野生及栽培的药用植物共80科220余种,多分布于南部山丘区。主要有卷柏、银杏、柏子仁、麻黄、胡桃、紫参、土大黄、牛膝、马齿苋、瞿麦、芡、莲、乌头、木通、小檗、威灵仙、白头翁、厚朴、杜仲、委陵菜、地榆、黄芪、葛藤、扶芳藤、枳壳、楝、花椒、远志、枣、酸枣、柴胡、防风、前胡、珊瑚菜、连翘、紫草、荆条、益母草、丹参、枸杞、地黄、车前、忍冬、瓜蒌、多花沙参、杏叶沙参、沙参、桔梗、红花、土三七、旋覆花、蒲公英、苍耳、香蒲、芦苇、香附子、菖蒲、天南星、半夏、土茯苓、黄精、玉竹、猪毛菜等。野生纤维植物:可供纺织、造纸用的纤维植物有苎麻、芦苇、南蛇藤、胡枝子、朴树、?草、羊胡子草、苔草、灯心草、白羊草等。野生油脂类植物:含油率高,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有侧柏、播娘蒿、南蛇藤、苍耳、小檗、野大豆、蒺藜等。
省会济南
历史上临淄、青州曾经是山东区域的政治中心之一。自明朝以后,济南成为山东省会且延续至今。历史文化因素:济南地区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现在的以原历城县为基础的城区也有着2600多年的建城史。在文化上是以潍坊、青州、临淄、周村为基轴的齐文化和以曲阜、泰山为基轴的鲁文化的交界点,兼有齐鲁文化的一些特性。虽然在历史上济南属齐国地域,但是受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偏重于鲁文化。同时在远古济南也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交界点。近代,济南大明湖和大观园周边成为山东曲艺的发源地,和北京、天津一起成为中国北方曲艺的三个重镇,被称为曲山艺海。山东快书和吕剧虽都不是在济南产生,却都是以济南这个平台为基础推向全国的。
地理交通因素:济南接近于山东省的中心,与各个地区的距离都比较合理,不存在路程过远的问题,各个地区都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方便的到达。这在省内统筹调度、集中会议、出访调研、教育咨询、灾害救助、医疗援助、应急处置等方面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为何山东省会不是更为接近中心的临淄和青州呢?因为,人类文明大都在平原地带分布,而大型的城镇群落也都分布在平原地带。在山东的地理上,鲁中山区和黄河(古为济水、大清河)将山东省的平原分割为三大部分:山前冲击平原、黄泛平原和鲁西南低丘平原。山前冲击平原包括淄博、潍坊,一直通向胶东半岛;黄泛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包括德州、聊城、滨州,向北通向北京、山海关,向西通向太行山区;鲁西南低丘平原是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包括济宁、泰安、菏泽,向西通向中原,向南通向江浙。山东省大部分城镇都集中在这三个平原地带上,且地理上以此划界。济南处于鲁中山前冲击平原西部,是这三个平原的过渡地带,也是这三个平原的交叉联结点,从而成为三个平原上的城镇群落的交通联络枢纽。
经济因素:在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时代,济南地处鲁中山前冲击平原,近似于盆地的地形,水资源易于汇集,土地肥沃,能够保证农业的发展。北部沿小清河地带形成江北为数不多的大片湿地水田(吴家铺-北园-华山-遥墙-白云湖直到邹平交界一带)。华北多干旱,在农业文明时期,这种地理条件相对来说相对容易抵御干旱的侵扰。同时济南地势南高北低,能够减弱黄河水向济南城区摆动的趋势,使黄河水患对于济南城中心的威胁减小。而且山地、平原、河川、湿地、湖泊的多样地形地貌也使济南地区的物产多样和丰富,这是济南成为鲁菜发源地之一的最根本原因。在近代,通过延胶济和京沪铁路一带逐步发展出近代工商业,成为中国自开商埠的第一座城市。现代通过铁路公路的建设,能够方便的到达全国各个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同时依靠大学集中,人文底蕴丰厚的优势形成以齐鲁软件园为代表的高科技工业。
军事因素:济南两面有山丘,两面有河流,以山区的谷地平原和渡口(桥梁)为关口,形成易守难攻的地势。市区多条南北向的河流分布加上黄河(济水、大清河)、小清河、大明湖和一些零星的山丘形成层层的军事障碍,历史上依靠市区河流又修建了护城河和城墙(注:城墙已拆除),更加加强了济南的军事防御能力。除去穿过济南的这些山脉和河流,又以平原地形为主,基本无险可守。这样的地形,相对容易对周围进行军事控制。同时济南不沿海,不易受到海上力量的直接攻击。直到近代这样的地势也在军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靖难之变、北伐战争(济南5.3惨案)和解放战争(济南战役)的历史过程中都凸现了济南作为军事重镇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
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坐落于济南东部新城,北起经十路,南至体育南路,东起体育东路,西至体育西路,占地81公顷(1215亩),建筑面积35万㎡,包括6万座席体育场、1万座席体育馆、4000座席网球馆、4000座席游泳馆以及6万平方米中心区平台广场。规划设计总体呈“三足鼎立”、“东荷西柳”布局,功能上满足全国运动会和世界单项体育赛事的要求,设计上成为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工程于2006年6月开工,2009年上半年试运行。济南市区内有多处公共运动场和游泳馆,为方便该市市民休闲活动,各个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小区建设了不少小型的运动场,并在上面安装一些健身器材。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所在地,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冠军球队。体育场馆:市区内对市民开放的大型体育场体育馆主要有:全运会主场馆东荷西柳,山东省体育中心附属体育场、羽毛球、网球、篮球场,山东省体育馆,山东省游泳馆,皇亭体育馆,山东师范大学游泳馆,山东大学游泳馆,早间开放公园,除大型体育设施外,很多公园在早晨也会免费开放,供公园附近市民晨练。千佛山公园(5:00-6:15),趵突泉公园(至6点),大明湖公园(至6点)
体育俱乐部:
足球: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
篮球:山东黄金篮球俱乐部
排球:山东济钢排球俱乐部
乒乓球: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相传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至今还散落有各种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华路”、“舜耕山”等。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春秋左传》),系因本市诸泉汇为泺水,故名。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音洛,四声)”字即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济水之南,故名。公元前16年设立济南国。公元前154年又废国改郡。到了宋代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等五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1928年5月3日,日军在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屠杀济南人民1.2万,每年这一天,济南在全市范围内,包括各区县,都要拉响防空警报,以示纪念。1929年7月正式设立济南市。1948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济南。文化起源: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约公元前22世纪)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舜曾在历山耕作,而历山即现在的千佛山。趵突泉边有娥皇、女英祠(约创建于2000年前),又有祀尧、舜、禹的三圣宫。泉水流经之护城河,即是北魏时期的娥英河,河水东流,经过舜井街的南端,北为舜井。如果再往东北远眺,便可以指向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也令人想起了制陶能手大舜了。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隋代大佛(位于历城区大佛村,凿山而成,建于隋代,为山东第一大佛)。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济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隋建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济南诞生了许多的知名人物。文学家学者: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李开先,明代文学"后七子"首领李攀龙。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文学家鲍照。西汉经学者伏生。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曾巩、元好问、赵孟頫、王士祯、蒲松龄、老舍、季羡林、任继愈、欧阳中石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的佳誉。政治家:唐代开国元勋秦琼,唐朝第一名相房玄龄,明代政治家、诗人、文学家,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三代帝王师于慎行。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首倡者周永年,著名建筑师魏祥,中医科学的奠基人扁鹊。原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配音艺术家毕克,书法家武中奇,
美术家:于希宁、韩美林、刘宝纯、王传银、张望、郭志光等
有关济南的文章: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时著有散文《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小说《大明湖》等。老舍的“第二故乡”是古城济南,他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活脱脱地写进他的散文里了。如今在济南大明湖南岸建有老舍纪念馆。老舍在济南故居:南新街54号院(今南新街58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