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地图
商河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状况
1998年商河县国内和平总值达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9.87%;第二产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28.4%;第三产业增加值7.0亿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19元,增加186元。全县共有县属工业企业34处,乡属工业企业152处,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86处。1998年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4.1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棉纱7189吨,棉布1265万米,水泥3.12万吨,白酒1983吨,服装103万件,混合饲料2255吨,皮鞋2.57万双,地毯15400平方米,玉米淀粉884吨。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2.5亿元,比上年增加15.7%;粮食总产量12.2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瓜菜经济作物面积猛增到41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75万吨。1998年造林合格面积6000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8.0%。全县大牲畜存栏36万头,生猪存栏45万头,羊存栏43万只,家禽存养550万只,肉类总产量6万吨,禽蛋总产量4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4.5亿元。发展布局
"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四个片区"。1、一个中心:位于明辉路以北、田园路以西、富民路以南的区域,形成以商贸、金融和信息产业为主的县城中心区。2、两条轴线:(1)商中路为县城的南北轴线。(2)明辉路为县城的东西轴线。3、四个片区:(1)北部片区:位于富民路以北,占地约3.2平方公里,其职能主要以电力、化工、纺织、机械为特色的工业生产和物资集散地。(2)中心片区:位于富民路以南、长青路以北,占地为4.8平方公里。由商业金融中心及居住区构成,是县城经济活动中心,是商业金融和信息产业中心。(3)南部片区:位于长青路以南、南环路以北,占地约7.0平方公里。由行政办公区、文教科研区、体育中心、居住区和西部民营经济(或其他无污染的一类工业)园区组成,是行政、文教、科研、卫生和体育等设施集中分布的综合性新区。(4)生态旅游区:位于县城建设用地以南,以生态绿化、观光农业、旅游度假、科研教育为主的生态、绿化区占地约9.2平方公里。民俗风情
商河县与母亲河——黄河息息相关,一脉相连,全境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孕育了这片金色的土地。据史书记载,商河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勤劳淳朴的商河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创业之歌,创造了以鼓子秧歌为代表的灿烂文化。商河鼓子秧歌始于明清,以其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刚健挺拔的舞姿;变幻莫测,威武雄壮的舞蹈阵容成为汉族北方舞蹈的代表。商河县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鼓子秧歌之乡”。商河“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舞蹈大赛,荣获几十项桂冠,誉满全国,名扬世界。1999年,商河“鼓子秧歌”代表山东省参加国庆50周年大典,不仅展现了商河人奋发图强的风姿,也为齐鲁大地赢得了殊荣。著名作家曹革非以商河鼓子秧歌为主线,创作了长篇小说《清水幻象》。2005年12月,商河鼓子秧歌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理资源
商河县全境均为黄河冲积平原,平坦宽广,极目无际。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古有漯水南驶,笃马北流;今有徒骇、土马、德惠、临商、商中、商乐等十条河纵横交错,排灌兼用。全境均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0℃,年平均降水量611.5毫米,无霜期为193天,雨热同季,宜粮棉生长。(1)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162平方公里,已利用土地面积为10.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3.82%。其中耕地面积6.62万公顷,水域面积1.3万公顷。
(2)矿产资源:境内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油探明储量为4900万吨,天然气储量为10亿立方米。
(3)水利资源: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36769万立方米,大气降水径流总量为6867万立方米,内河、沟渠和坑塘拦蓄库容为5228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为11763万立方米,引进黄河、徒骇河、德惠河水可利用量为19777万立方米。
鼓子秧歌
山东,古称齐鲁。商河战国时为齐国麦丘邑,汉代置县,隶属多变,1989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原属德州地区商河县划归济南市。同月2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商河县奎台乡划归德州地区乐陵市。商河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勇敢刚直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发展了生产,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商河鼓子秧歌。所谓秧歌,它是民间歌舞的统称,但必须以舞为主方称秧歌。早在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他们发现商河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东的专家根据全省情况,筛选出商河、胶县、海阳三县的民间歌舞统一定名为山东三大秧歌,即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当时商河民间歌舞形式很多,有伞鼓舞、花鞭鼓、凤阳花鼓、花棍、采茶、小车、大头、高跷、信子、龙灯、狮包、灯官、虎牛斗、荷花灯、独竿桥、二人转、旱船、跑驴、赶脚、行车、马叉、前场、撮擂子、背媳妇、摇葫芦、打杈、哈哈等三十余种,其中“伞鼓舞”的舞蹈形式最完整,文化内涵最深邃,就重点挖掘整理,并逐渐把“鼓子秧歌”作为“伞鼓舞”代名词,叫的人多了,习惯成了自然。鼓子秧歌因其人数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强悍遒劲,场阵磅礴恢宏,既寓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是我国汉族男子舞蹈阳刚之美的集中表现,是舞蹈文化的瑰宝”,“在全世界范围的民间舞中也是极为少见的”。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东省和济南市参加全国民舞大赛,五次获最高奖。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舞蹈),1999年又去北京参加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前的演出活动,盛誉海内外。鼓子秧歌起源:鼓子秧歌的起源和明清之际动荡的社会背景有关,即鼓子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和抗清运动。理由如下:一、和武术的渊源。鼓子秧歌中有某些武术的动作和招数,典型的有踢腿和蹲马步。这才其它任何秧歌中是没有的。但考武术中形成最早的是少林功夫,而少林派武功的真正形成是在宋朝。这便是鼓子秧歌决不能在许商时代就能出现的证据。二、秧歌的类比。我国民间秧歌的种类很多,但与商河鼓子秧歌最为相似且最早的是王国维在《中国戏剧史》中记载的南宋的伢鼓。这也说明在宋朝之前没有鼓子秧歌。但伢鼓仅是征战中迷惑敌人的“戏法”,和鼓子秧歌没有递嬗关系。三、商河民间武术之谜。要想探讨鼓子秧歌起源,须先弄清商河民间武术。《商河县志》的“大事记”中多次记载了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起义者是有武术有组织的。清朝禁止民间习武,但民间仍以秘密形式习武,他们应该是把武术融进了秧歌的。四、鼓子秧歌的武场。现在研究鼓子秧歌的忽略的一点就是,解放前的鼓子秧歌对之外,每村都还有武场,在正式表演秧歌之前,是要表演武术的,由此进一步说明了鼓子秧歌同民间武术的关系。五、流传下来的鼓子秧歌图谱中有很多战阵的名字,如“力杀四门”“闯王进京”等,可以看出其相成过成中留下的时代印记。因此,鼓子秧歌的起源不会早于明初的移民。可以说,明初移民使各地民间文艺有了一个较大的碰撞和融合,有了这种土壤,便孕育了鼓子秧歌,到明末清初有了适合她成长的“气候”鼓子秧歌也便发芽成长了。
乡土文化
风俗民情:商河县地处齐鲁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伦理浓重、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1、节日,商河传统节日颇多,从年头到年尾,月月有节日,每个节日都各具特色。
春节民间有家祭先祖、供门神的习俗。大年三十吃团圆饭,晚饭食饼,寓意翻身。傍晚,男女老少拥上街头,挂彩灯、放鞭炮,入夜“守岁”。初一黎明前吃饺子,晚辈给长辈拜年,下午到墓地烧纸钱、放鞭炮送祖先。初二开始走亲拜年,直至元宵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传统习惯吃年糕,寓意步步登高。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闹秧歌、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异彩纷呈,盛况空前。以鼓子秧歌为主,男女老少齐参与,村村办秧歌,人人闹元宵。近年来,商河县委、县政府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元宵节除组织秧歌汇演外,还举办灯会和烟花晚会,可谓张灯结彩闹元宵,火树银花不夜天。
填仓日正月二十五日,农家用草木灰在院子里打囤,置少许五谷杂粮于圈中,以祈丰年,现在不少农家仍有此俗。
青龙节“二月二龙抬头”,旧时农家打囤、放鞭炮,用木棍敲击炕沿,以示唤醒青龙布雨。
寒食(清明)旧时是日禁火寒食,扫墓祭祖,有野外踏青、荡秋千的习俗。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食粽子、贴钟馗像,院中洒酒驱五毒,儿童佩长命锁除灾,现在仍有食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民间十分重视,仅次于春节。是日家人团聚庆秋收,庭中饮酒赏月食月饼。有亲友乡邻互赠月饼、瓜果的习俗。
十月一是为秋祭,旧时以纸做冥衣,坟前祭祖焚烧,俗称“送寒衣”,今祭祖习俗尚存,但不再送寒衣。
腊八旧时用五谷杂粮和红枣熬制“腊八粥”,祭祀百神。今仍有吃腊八粥、淹腊八蒜的习俗。
小年旧时腊月二十三日,农家将干草、大豆放在灶旁,以示为灶王喂马,用麦芽糖、粘糕等供奉灶王,以示粘住灶王的嘴,防其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晚上焚化灶王像与纸马,送灶王上西天。现送灶王事绝,但仍有食粘糕之习。解放后,国家法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元旦为人们所重视,春节、中秋节依然隆重,其他传统节日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2、习俗
(1)人生礼俗是为纪念人生几个重要时刻而形成的风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并严肃认真地遵循着。
(2)生子婴儿落地,主人向亲属族人散发红蛋报喜。十二天亲友均携礼贺喜,俗称“揍十二日”,临近一个月时,产妇去娘家住“满月”,由舅舅剃落胎发,多留“八十毛”,意指长命。百日戴“长命锁”、穿“百家衣”。周岁生日有“抓周”的习俗,试其志向。
(3)取名:商河人称起名,乳名叫小名,一般十二日起名,多由爷爷奶奶、姥娘姥爷起,且认为越粗俗越长命。传统的小名内容包罗万象,男孩多以季节、属相,女孩多以花、妮起名;至六七岁入学时由教书先生起学名,称之谓大名。现在多用一些美好的词汇起名,寄寓了长辈的情感或愿望,折射出现代精神文明。
3、礼仪
祝寿商河人举行祝寿仪式多在60岁以后,称为“过生日”,其中以66岁、80岁寿辰为重。富家寿庆仪式隆重,院中张灯结彩,中堂设香案,受礼人着新衣端坐案前,接收晚辈及亲友叩拜,仪毕设寿宴待客,以寿面为主食。贫困人家寿庆简单,备简单酒菜或吃顿寿面了事。建国后,祝寿之俗略为淡薄,晚辈备酒菜邀亲朋欢聚一餐,有的为父母添置衣物等,以示孝敬。
婚嫁旧时的婚姻皆由父母包办,形式有十数种,除一般男娶女嫁外,尚有招女婿,亲上亲、换亲、转亲、娃娃亲、坐山招夫、续弦、改嫁、填房、纳妾、阴亲等,这些旧婚姻形式,在新社会制度下多被禁止。婚嫁程序遵循先秦时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出嫁时母亲要向轿前泼水,兄长送嫁保驾护航,到门口新娘被扶下轿,跳火盆、踩粘糕、拜天地、入洞房。新娘炕上盘腿而坐,叫做“坐芦帐”,新郎用秤杆挑去盖头,叫“称心如意”。小伙们簇拥着新郎向岳母“穿馃子”,试探岳母是否疼女婿,这是商河最为独特的习俗。闹洞房名目繁多,“新婚三日无大小”,无论长幼随意打闹说笑,直到夜深方罢。娘家的长辈两天接、三天送,叫做“今天去、明天来”。现在城里婚姻多遵循恋爱、定婚、结婚三步曲,民间新旧结合,娶亲由坐轿、骑马、骑自行车皆变为坐汽车。
丧葬:商河古为土葬,因有“入土为安”之说。解放后逐步实行火葬,但火化后仍埋坟立墓。古时送葬有“复、哭、殓、殡、葬”五个礼仪。人死后先“躺灵床”,灵前点“长命灯”,白天“动哭声”,晚上“送盘缠”,半夜“烧门幡”。葬期多为三天,第三天下午鸣炮起灵,长子摔瓦,长媳兜罐,女婿、外甥拜奠。解放后革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机关丧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民间各村都成立红白理事会,亲人戴黑纱悼念,友人送花圈吊唁。
方言文化:商河方言属鲁北方言。受周边各县方言影响,境内方言在语音上及字的用法上有较明显的差异,自推广普通话以来,地方语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明显缩小。
1、语音特点普通话声母舌尖后音zh、ch、sh拼合的字音,商河话一般读作舌尖前音z、c、s拼合的音,如之(zhi)读作(zī),翅(chì)读作(cì),诗(shī)读作(sī)等。韵母an音节的字,如安(ān)、俺(ǎn)、按(àn)商河话读作ean。韵母ei音节的字,如累(lēi)、磊(lěi)、泪(lèi)等,商河话都在韵母ei前加u,读作luei。商河话在声调上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是调值差别大,普通话中阴平字商河话大都读作上声,如春(chūn)读作(chǔn),天(tiān)读作(tiǎn)等。另外,商河话中某些单字有习惯性读法和特种词中的变读,如售(shòu)货员读作(chōu)货员,反映(yìng)读作反(yāng),棉(mián)花读作棉(niáng)花,龙(lóng)桑寺读作龙(níng)桑寺等。
2、词法特点:商河方言词法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商河话中名词缀“子”、“头”等方位词,如麦子(小麦)、棒子(玉米)、柿子(西红柿)、蜂子(马蜂)、夜猫子(猫头鹰)、酒盅子(酒杯)、小妮子(闺女)、砖头(砖)、舌头(舌)、手指头(手指)、脚指头(脚指)等。商河话中的形容词后缀也比较丰富,如热乎乎的、凉飕飕的等。在指示代词中,商河话多用乜(ni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那,如乜个人、乜本书等。在“的”字运用上,的念di,形容某种职业,如种地的(农民)、当官的(领导)、送信的(邮递员)、玩把戏的(杂技演员)等。在程度副词中多用杠(gang)着(杠着好)、着(zhāo)实(着实多)、快(快热、快难受)等。修饰形容词副词丰富,如漆黑、煞白、冰凉、棒硬等。
3、谚语歇后语商河的民间谚语和歇后语,别有一番哲理和风趣特色。谚语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稀谷密高梁,棒子一锄杠。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前有车,后有辙。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人越玩越懒,嘴越吃越馋。歇后语如:二斤半锅饼——够呛。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土地爷放屁——神气。瞎子点灯——白费蜡。疤拉眼照镜子——自找难看。冬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孔父子搬家——光输(书)。屎壳郎搬家——滚蛋。
民间艺术:
1、大布:商河民间纺织历史悠久,以商河大布尤具特色。据民国《山东省志》载:“商河大布皆出女子手工,用具均为木制,少女10岁能纺线,16岁能织布,鸡鸣早起,夜半始眠,成年妇女年可成布500尺”。解放初期全县有纺车12万架、织机2万架,有“村村机杼声,户户纺车鸣”之说。商河大布生产工艺虽原始,但其操作规程却严谨,先选上等籽棉轧成棉絮,再将棉絮搓成布绩,经过纺线、绕线、染线、牵机、递综、创杼、织布等十几道工序而成。产品花样名目繁多,有翻花、雪花、雏鸡花、野鸡翎、织女送梭、牛郎送子、大翻花套小翻花等十几种,当地姑娘出嫁都带自织被面床单,以示织布技艺。商河大布以天然纯棉、古朴典雅、美观耐用及透气性好而备受青睐。解放前即为“出境特品,远销平津、承沽一带,及泰安、莱芜等处”。而今,商河大布再次形成村村生产的旺盛局面,年产量100多万米。已成为家庭生活之必须,馈赠亲朋之佳品,“曾经璀璨,今又流芳”。
2、铁编:商河素有“铁编之乡”之称,是全国三大铁编基地县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商河铁编以铁丝为原料,手工编织,最初为筐子、筛子、爪篱、灯笼、拧花网、牲畜笼嘴等制品。早年铁编艺人漂洋过海到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经营铁编业,北京、天津、上海、沈阳、济南等大城市均有商河人开办的铁编厂。建国后,铁编业迅速发展,生产工艺不断创新。初以村为单位编织生产,1965年各公社普遍设立铁编工厂。产品主要有镀锌丝、方眼网、菱形网、六角网、电焊网、铁丝布、铜丝布、镍丝布、围网栏等,由原先民用扩大到建筑、化工、矿山、养殖等许多行业,其中铜丝布、镍丝布细腻美观,坚韧耐用,已用于航天工业。1982年将铁编工艺和焊接技术相结合,研制成功电焊网,获国家经委颁发“金龙奖”。产品销往27个省市,部分产品远销美国、德国、东南亚,产值超亿元。
3、草柳编:民间传统工艺,草编以蒲草、麦秸杆、玉米皮等为原料;柳编以柳条、绵槐、红荆条等为原料。产品有提篮、壁篮、花盆套、纸篓等上百个品种,为出口特品。1979年参加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供货值50万元,产品销往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文艺体育:商河百姓长期受孔孟文化熏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鼓子秧歌,明清移民的迁入,故传统的民间歌舞,既有齐鲁特点,又有燕赵之风,使商河形成了多舞种、多风格、多色彩的民间歌舞群体。据统计,流行在商河境内的歌舞有30多种,如鼓子秧歌、花鞭鼓舞、打花棍、踩高跷、狮包、旱船、老姜背老婆、王小赶脚、迷戏等等,其中鼓子秧歌、花鞭鼓为独具特色的舞蹈珍品。
1、鼓子秧歌商河鼓子秧歌源远流长,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鼎盛于今。它根深叶茂,广为普及,村村跑秧歌,人人能下场。鼓子秧歌队一般百余人,有“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舞蹈内容取材广泛,象形逼真,内涵丰富,世代演练出100多个场阵,以古战争为多,如一字长蛇、二虎擒羊、三战吕布、力杀四门、五虎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连环、九九归一、十面埋伏等。表演时,金鼓齐鸣,喊声振天,众多演员在阵阵鼓声中往来穿插,忽如蛟龙摆尾,忽如短兵相接,忽如雄鹰翱翔,忽如行云流水,展现出一幅幅壮丽宏伟的图画。军事化的组织形式、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充分表现了山东大汉的阳刚之美,堪称中华民舞一绝。解放后,商河鼓子秧歌大放异彩,1955年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金奖。同年,前卫歌舞团将其搬上舞台。1956、1980年两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均获优秀奖,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89年赴成都参加《蓉城之秋》汇演,获最佳节目、最佳方队、最佳组织工作奖。1980年在北京拍摄了《泥土的芳香》,1987年山东电视台录制了风情片《美在人间》,并获1988年美国电影电视节优秀节目奖。1990年农历正月十五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和10月亚运会期间专题播放了商河鼓子秧歌。1990年香港将商河鼓子秧歌拍摄成贺岁片《吉庆有余》。建国五十周年,260名队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演出,誉满神州。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沿黄七省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央新闻纪录片厂、香港银都制片厂拍成专题片向国内外播放。近年来,应城运会、国际风筝节、国际灯会以及大型文体、商贸、旅游活动邀请,鼓子秧歌队员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展现了商河人的风采。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商河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将商河鼓子秧歌列中国北方四大秧歌(山东大秧歌、陕北大秧歌、东北大秧歌、河北地秧歌)之首,为“北方汉族男子舞蹈代表”。
2、花鞭鼓山东唯一的纯鼓舞形式,由商河县张坊乡王辛村民王立礼首创。王立礼清末在京津一带行医,他喜爱歌舞,将商河鼓子秧歌与杂技动作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鞭鼓舞,初为单人舞,后发展为双人舞,1911年在北京前门大街献艺后,名噪京城,曾入宫表演,溥仪大加赞赏,并赐丝制黄龙绳一缕。花鞭鼓使用一般腰鼓,用小锣小镲伴奏。舞者头系白毛巾,身着短衣,斜挎腰鼓与左胁下,双手各持一鞭,鞭杆长22厘米,鞭条长50厘米,鞭梢系成疙瘩。表演时击鼓方式奇特,两条鞭上下翻飞,甩至背后、胸前、胯下准确地击打鼓面,鞭飞鼓鸣,独具一格,引人入胜,艺术效果非常强烈。有前八步、后八步、鹞子翻身、鲤鱼跳龙门、古树盘根、张飞骗马、苏秦背剑、二龙吐须、金丝葫芦、菊花盖顶、黑狗钻裆、就地十八滚等30余种。花鞭鼓50年代初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金质奖,1956年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获一等奖,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0、1984年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及辽宁电视台录制成记录片,其内容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3、传统武术商河群众有习武传统,清中武举者12人。武术活动以城西南胡集、怀仁、张坊、玉皇庙、白桥等乡镇较为普遍,较大的村镇设拳坊、武校。每逢元宵佳节,武术队随秧歌下场表演,同场献艺,既自娱自乐,又强身健体。
饮食文化:清至建国初,农家以高梁、玉米,地瓜为主食,蒸窝头、贴饼子、喝粘粥,灾年杂粮掺秕子糠菜充饥,一日三餐。小麦为细粮,多在节日、待客时用。蔬菜以自种为主,腌咸菜,做豆酱,平时以萝卜咸菜佐餐。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步提高,招待客人讲究四大件、八大件。民间传统小吃有年糕、杂面、烙糕等。
服饰文化:古时,男子衣着多为青、蓝、白色,用自纺自织的土布为衣料。上衣主要有长袍、大襟袄、对襟褂、坎肩等。下衣有单裤、棉裤、衩裤、幼儿开裆裤等,冬季用带子扎腿。鞋袜多为自制品,主要有土布鞋、毡窝、土布袜。男子清时一律剃发留辫,戴瓜皮帽、毡帽、苇笠等;辛亥革命后剪辫剃光头,建国后青年始蓄发,戴圆顶帽、棉帽。女子衣着多为红、蓝、花色,上衣主要有对襟袄、斜大襟袄、云肩等。下衣有裙、裤两种,主要有绣裙、围裙;裤以大裆镶腰为主。女孩戴斗逢,留抓髻;婚前梳长辫,系红头绳,婚后挽髻,二十世纪40年代兴短发,50年代兴双辫。帽有老婆帽、方巾等。解放后,人们穿戴发生很大变化,由土布逐渐变成化纤,由便服变成中山服、西服、夹克衫,由布鞋变成运动鞋、皮鞋,人民群众的衣着打扮逐步时尚。
居住文化:商河百姓住房各家各户皆为封闭式院落,土筑院墙,院内建筑对称,讲究四合院。房屋多为土坯墙、木棂窗、弓型平顶。卧室有土炕,堂屋设方桌、圈椅。一般民宅有角门、屋门;富家大户则砖墙瓦顶,后出琅蚜前出厦。村庄主道称街,胡同称过道。现在,村庄建设统一规划,房屋均为砖木结构,顶上设嵴。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把发掘、利用和保护全县文化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动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了“工业立县、开放强县、环境兴县”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打造两地三区、建设区域强县”目标,着重“做大工业区,做美县城区,做活边缘区”,形成了干事创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随着地热资源的开发,温泉兴城步伐不断加快,以“南有冷泉观赏,北有温泉疗养”为特色的济南泉文化更加丰厚,商河以省城济南“后花园”的新形象而成为齐鲁大地的一颗耀眼明珠。地名主管部门组织编辑出版了《商河县地名志》《商河县地名录》,深入系统地考证了各类地名的语源、沿革及其实体文化内涵,是全面展示商河县地名文化的专著。同时也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了商河县地名文化。地名主管部门组织专门班子编拟了县城地名规划,依据城区建设规划,以“宏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展现丰富的地名文化”为主题,为城区街巷进行了系统的命名、更名设计,并普设了街巷标志和门牌。不仅实现了街巷名称的标准化、层次化、序列化,而且提升了县城的文化品位,展现了“千年古县”的风采。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县民政局正在着手拟定加强全县古地名和传统地名保护方面的法规,待正式颁布后,将全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农业三化
1、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迅猛崛起。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12家,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雨润肉食、五得利面粉、宏业棉纺、瑞海农产、商玉宝菜业、鑫海源良种猪等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标准化: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成了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监测和部分认证工作,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以上,其中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一个。
3、信息化:完成了全县21个乡镇(合并前)和县农业局的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并全部实行了三免一奖,计划到2006年底,完成4-5个乡镇的“四专”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在电子政务开展的基础上,把电子商务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