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信阳市地图 >
潢川县地图
潢川县相关地区地图:

潢光一体化

一、潢川、光山两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潢川县经济快速发展。08年,潢川县GDP总量达到98.9亿元,工业增加值33.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3亿元。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08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8万,建成区面积33.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36.6%,在全省县级排名第1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超万元。0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GDP排位第47名,位居前列。光山发展进入快车道。08年,光山县GDP总量75.0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1亿元,城镇化率2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2元。合并计算,两县GDP总量173.9亿元,工业增加值50.2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信阳市(含师河、平桥两区),高于信阳东部的省扩权县固始23.6%。城市化水平位居信阳市之后,排名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双双超万元,为两县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潢光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优势:1、经济基础较好。综合考量两县经济总量、在省、市经济排位以及快速发展势头,启动“潢光一体化”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一体化”后能够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乘数效应,成为经济增长、城乡一体化的“发动机”,2、交通优势明显。两条(京九宁西)铁路、两条高速公路(沪陕大广)、两条国道(312106)、两条光缆(京九、乌沪)、西气东输两条支线均经过潢川,形成了五个黄金“十字交叉”。使潢川县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枢地位。3、经济区域中心地位日渐明晰。随着信阳经济一体化进程,信潢固沿路经济带已具雏形,初步形成了三个节点:西有信阳,东有固始,潢川、光山正处于中间节点。全省看,北有郑汴洛经济带,“一体化”后,加速信潢固经济带的中部隆起,势将形成南北对称的小“郑汴洛”。以潢川为中心,北有郑州,南有武汉,东有合肥,潢、光处于此圆形“一小经济圈”的中心点。历史上,两县经济基础薄弱,处于经济圈的谷地,以“一体化”为契机,促成经济规模化,建成信阳副中心,是破解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4、特色产业已具规模。目前,潢川已形成了“世界鸭王”-华英集团、糯米粉定为国家标准的黄国粮业为龙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已具规模,年产值超30亿元。花卉经济走向全国,建立了巩固的经销网络,年产值超16亿元;2001年始,潢川便是全国畜牧百强县,畜牧养殖产业化发展至今已进入成熟。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独具特色,是潢川经济稳定、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体化”另一坚实基础。5、文化资源丰富。中国金桂为代表的潢川花产业形成的花文化、黄湖、黄国故址(国保单位)、中华黄姓起源等一批历史、传统文化走向全国,以至世界华人圈,光山亦是司马光出生地。丰厚的文化要素,历史底蕴为“一体化”注入了重要的人文、个性内容,奠定了文化基础与支撑。
三、“潢光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历史上看,潢川即是豫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唐宋元明为光州,清设直隶州,建国初期置潢川专署,1952年迁入信阳至今,发展机遇因此中断。进入新世纪,京九铁路建成后,省政府提出了“北抓商丘,南抓潢川”的发展规划,后列入全省26个城镇化重点县和首批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全省35个扩权县之一,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十一五”发展成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中等城市的6个县之一,再次重现发展机遇。全国看,信阳处在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的区域中心,是沿西宁铁路东承西进的中继,潢、光正处于副中心位置,“一体化”有借势发展的潜力。进入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快“省管县”步伐。以“一体化”促成“省管县”,以“省管县”获取,省财政支持、政策倾斜,反哺“一体化”,形成良性发展,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目前,利益于国家“促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刺激计划,潢川已争取资金3.34亿元,位于全省黄淮四市第一,全市第一,部分资金可用于启动“一体化”进程的前期准备。
四、“潢光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目前,实践“一体化”的经验不多。前些年,河南省有过“渑义一体化”(渑池、义马)试点。“一体化”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件创新工程,要有办大事的魄力与决心,令人鼓舞的是市委、市政府站在“实现中原崛起,推动信阳经济大发展”的高度,开始审视、布局“潢光一体化”。在此,提出若干思路,以期抛砖引玉。1、整合行政资源,首先实施行政一体化。建设中心城市,周边应伴有卫星城,目前,潢川、光山同为县级城市,无主、次之分。“一体化”的唯一选项就是“融城”。而“融城”的首要是实施行政一体化。前期可组建强有力的“一体化”领导机构。机构拟应市级规格,市主要领导负责,两县主要领导参加,实施“市长工程”。兼顾效率、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统一有序地进行行政资源整合。2、整合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布局一体化。两县原有城市建设规模及实施部分已有相当基础。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规划升级,重新定位主城区,划分城市功能区,重点规划产业集聚区。鉴于潢川的区位优势、经济地位,光山应积极向北发展,潢川适度南倾。3、整合行政区划,实施区划一体化。目前,“一体化”区域有潢川、光山两个县级区划,一个河南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效率、集约为原则,拟应实行“两办一区”体制,即潢川办事处、光山办事处和开发区。4、整合经济资源,实施经济一体化。目前,光山工业基础较好,潢川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特色突出,立足于区位优势商贸、物流发展势头强劲。突出两地优势,合理进行经济布局。如:在建的华英工业园可沿潢光路向南延伸,鼓胀产业集聚区,形成沿路经济带。5、整合基础建设,实施基础设施一体化。一是着手潢光路的拓宽改造,建设高等级公路。二是启动、加快面向开发区的京九大道和面向沪陕高速门户的万亩花卉示范园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主城区的向心力、辐射力。三是论证、规划沿潢川火车站、光山县城、潢川县城的环路建设。四是从细节入手,如可先期开通潢光两地市内公交。6、整合宣传资源,实施对外宣传的一体化。潢、光两县要统一思想,充分利用两地宣传资源,通过部门、媒体、网络、人文等各个渠道,立体宣传,面向全省、全国积极推介“潢光一体化”,招商引资,获取政策支持,为“一体化”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潢川十二五规划之潢光一体化:按照功能对接、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的要求,坚持把潢光一体化放在信阳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工作力度,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提升建设理念和标准,动员全市力量,着力推进潢光的区域对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加快推进潢光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潢光一体化发展,力争“十二五”末,使潢光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成为豫东南、皖西、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通讯枢纽城市;以轻工、商贸为主的生态宜居复合型城市。
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充分发挥两县优势,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强化产业互补,完善服务设施,突出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相互对接,功能互补。
实现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按照“五大复合”理念,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快编制潢光一体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规划等规划,加强功能性组团建设,加快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统一规划建设,重点做好潢河两岸集景观、休闲、居住、商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片区、万亩花卉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密切空间联系,实现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
加快通道建设,推进城区对接。完善两城间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潢光路、滨河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供排水、电、气、暖、通讯等地下管网建设,优化通道沿线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商住、文化和生态建设布局,推进城区对接。
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结合两县实际,合理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潢光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潢川西部工业集聚区、东部经济技术集聚区建设,重点做好王岗高科技示范园、食品工业集聚区等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食品加工、花卉产业、特色养殖等产业,逐步实现两县的产业对接。
建立共享机制,推进服务对接。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电力等同城化,推进服务对接。
加强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构建生态共建机制,加快建设两县城之间主要干道两侧绿色走廊,规划建设潢河两岸生态景观带,着力建设大型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项目,着力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和花卉产业等产业,强化潢河、南大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生态协调共建,推进生态对接。
潢光新城:潢光新城位于潢川、光山两县县城之间,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潢川24平方公里、光山76平方公里。该项工作是市政府为推进区域跨越式发展和加快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而确定的。意在尽快实现两县产业、市场、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四个一体化”和推进两县“六个衔接”。
潢川地区城镇空间布局:
“一心”,即以潢川县城区和城区外围的傅店镇、隆古乡、伞陂寺镇、白店乡、卜塔集镇等五个卫星城镇为核心增长极。
“两带”,即以由东西向横穿全县的312国道而成的城镇带,自西向东依次贯穿傅店镇、中心城区、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伞陂寺镇、黄寺岗镇、桃林铺镇;以由南北向纵穿全县106国道而成的城镇带,自北向南以此贯穿牛岗集、魏岗乡、中心城区、白店乡和仁和镇。
“三轴”,即以338省道为一级发展轴,贯穿双柳树镇、仁和镇、彭家店集等乡镇;以008县道和县域东部环路为两个二级发展轴,分别贯穿魏岗乡(牛岗集)、来龙乡、踅孜镇、上油岗乡等乡镇和上油岗乡、桃林铺镇(黄湖农场)、张集乡、江家集镇、双柳树镇等乡镇。
“四区”,即四个城镇发展协调区,即以中心城区、傅店镇、隆古乡、伞陂寺镇、白店乡、卜塔集镇为西部城镇发展协调区;以双柳树镇、仁和镇、江家集镇、传流店乡为南部城镇发展协调区;以魏岗乡、来龙乡、踅孜镇、上油岗乡、谈店乡为北部城镇发展协调区;以桃林铺镇(黄湖农场)、黄寺岗镇、张集乡为东部城镇发展协调区。

市内公交

线路起止站站点路线1路长途汽车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弋阳文化广场-东关大市场-第四中学-残联水产-金星乳业-第二小学-县直幼儿园-弋阳公园-华夏花城-金星酒厂-锦绣花园-公路局-黄国粮业-精神病院-开发区管委会-振华学校-金龙驾校-潢川火车站环城东路—新潢桥—弋阳路—车站北路—广场大道2路何店——方店何店-华英大道东-春申社区-天驹-水利局-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黄国商贸城-兴贤坊-华英广场-中山门-潢师-交通局-潢川高中(老校区)-北关口-北京饭店-北关批发市场-黄国商业广场-三环航空路口-实验中学-方店新村-定城街办-潢川北站-方店华英大道—潢光路—春申路—跃进路—环城东路—航空北路傅店专线城乡客运站——傅店镇城乡客运站-交通局-潢川高中(老校区)-北关口-北京饭店-北关批发市场-黄国商业广场-三环航空路口-春申街办-三环民兵路口-潢川职专-文化广场-潢川高中(新校区)-黄源路口-黄姓广场-傅店镇环城东路—航空北路—三环西路潢光专线潢川火车站——光山长途客运北站潢川火车站-潢川长途汽车站-傅店镇-寨河镇-十里镇-光山长途客运北站广场大道—京北路—弋阳路—新潢桥—环城东路—航空北路—三环西路—G312—S213—潢光路

特色小吃


潢川贡面:潢川贡面,历史上称"光州贡面"。此面系清油兑水盐合细面粉,经过拌、揉、发酵、盘条、上架、拉扯、凉晒、截切等十多道工序制成。据《光州志》载:唐代、潢川已生产挂面,当时"风销华夏,夺魁九州",被人们称为"光州魁面"。传说,到宋朝时,光州州官令工人将这种面去其头尾,取其中间,匀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长度,用红绿纸卷成园筒形,每筒半斤,作为礼品进献给宫廷,宋仁宗食后,大赞:"美哉,光州贡面"!从此光州精制的筒装挂面,以"贡面"之称闻名于世。潢川挂面有近千年的历史,生产精制的筒装贡面已有七百年左右,因此制作场坊遍及城乡,所产之面,畅销省内外。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贡面生产蓬勃发展,而且质量越来越好。现在的潢川贡面,条细如丝,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洁如银,包装美观,携带方便,宜于保藏,便于食用。下锅就熟,久不粘汤。清水下,爽利可口;兑汤下,香甜味美。营养价值高。且易于消化。所产数万斤,尚供不应求。潢川贡面已收入《中国名食录》。
三股油条:始于宋代。系以面粉为主料掺合多种作料油炸而成。其状长形三股,色泽嫩黄,食之酥脆香甜,一直为人们喜爱的早点。据传,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每日早餐均食三股油条。
高桩馍:又名“千层糕”,起于宋代。以面粉为主料,经过发酵后,用手反复揉搓成形,再置入蒸茏内蒸薰而成,俗称蒸馍。形似蒙古包,色如雪,软似棉,皮薄如纸,内瓤自然分层,闻之清香,食之爽口,为宴客的主食。
潢川粉皮:以淀粉为原料(绿豆和豌豆粉为好),按淀粉用清水搅拌均匀,然后分舀入一个个特制的粉锅内(铜或铁制,直径约20厘米),放在沸水锅里不停地踅罗,直至凝固,再将粉锅移置于冷水中,取出即成。这种水粉皮光亮柔软,折叠不破,久煮不烂,清香爽口。可凉调下酒,又可作肉汤配料。
油炸绿豆丸:将绿豆磨成糁儿,用水浸泡去壳后,兑食盐、五香、葱姜、辣椒等作料搅匀,手挤成直径1厘米大小的丸,经油炸而成。丸子呈金黄色,久贮不坏,久煮不散。干食香酥,汤食鲜美,食用方便,还可作馈赠的礼品。
绿豆糍粑:以糯米、绿豆为主料,将糯米蒸熟捣成粘糊状,分成小糯米团再捏成薄片,包上煮熟的绿豆馅,制成椭圆形的半成品,经油炸而成。新出油锅的绿豆糍粑,色泽透黄发亮,两边布满油泡,吃时香柔甜美,食后余味无穷,为早点佳品。
神仙饺:以面粉制片皮,用猪肉配大葱、白菜或韭菜作馅。饺馅掺兑鸡蛋、香油等调拌,再用面皮包捏成饺,其形似猫耳,又称猫耳饺。此饺皮薄馅嫩,以清水或鸡汤煮熟,兼有水饺和混饨之美味。俗称神仙饺。
碗儿糕:原料就是家家都有的大米,把米加水打成浆再发酵。把发好的米浆一勺一勺舀进铺了白纱布的碗状格格里蒸,熟了端出来,虽然有热气腾腾,但有点其貌不扬,软软地塌在蒸笼里,它就变得小巧玲珑,圆润而丰满了。
潢川胡辣汤:四季皆宜,其味美可口,深得人们的青睐。它以大众化的品位和低廉的价格,始终成为人们早餐时的首选。做法:1、猪肉切成均匀的小片,放入盆里先打一个鸡蛋(最好是蛋青),然后加入粉面,一边加一边用手揉捏,知道肉和面融合在一块成团状,并且很劲道。注:卖汤的是用肉:粉面按1:7的比例揉的,所以肉很少,要用东西捣至劲道的,所以一般家里就不会这样做了。2、锅里加水煮,开了之后放粉条(粉条要先用开水烫过了),等锅再开时把肉团一点点揪到锅里,也别揪的太小了,然后等全部加完,水开之后加酱油或老抽(本人推荐老抽)、盐、味精、葱、姜,黄花菜少许,此处一定要先尝尝是不是盐加的刚好了,然后才能加胡椒,胡椒要用黑胡椒,一边加,一边搅拌,加多少按自己的口味,不过加的多才能体现胡辣汤的真谛。盖上锅盖,小火慢加,等十分钟左右就行了。个人经验:水多一点好。
黄岗鱼汤:黄寺岗镇位于潢川东部20公里处,交通便捷,境内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黄岗人素有良好的饮食习俗,随着渔业资源的逐步丰富,以原黄岗老厨师张德富为首,开始研究和改进黄岗本地鱼的做法,经过努力,终于推出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黄岗鱼汤”。“黄岗鱼汤”用料以无污染深井地下水和自然生长的野生“胖头鱼”为主,其主要做法:第一步,取本地生态鱼塘出产的“胖头鱼”为主料,进行活体宰杀;第二步,切割分块,鱼块厚度为4毫米至5毫米,大小和厚薄均匀;第三步,将切割的鱼块进行腌制,腌制时间大约在12分钟左右;第四步,将腌制好的鱼块拌入适量的胡椒、淀粉进行搅合;第五步,进行鱼汤底料铺垫,主要在热油中间放入秘制底料、葱、姜沫、适量辣椒进行炸底,放入水达到沸点以后,再将鱼块放入锅中,小火炖2分钟至3分钟即可(鱼块飘起)。正宗“黄岗鱼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而不腻、健脑提神,适合不同人群食用。

历届修志

元代以前光州有旧志多种,皆散佚。(参考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明志初修于弘治间,知州张辉主修,书十卷,《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均著录。张辉,仅知其弘治间来任,它皆无考。再修于嘉靖间,葛臣纂,喻时序。葛臣宇子良,固始县举人,时任光州通判,热衷修志,除纂此州志外,又纂固始县志,书流传至今。喻时,光山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仕至南京兵部侍郎,《明史》有传。《晁氏宝文堂书目》著录《光州志》一种,疑为以上二书之一。三修于万历三年(1575年),知州陈烨延州人陈璋纂修。陈烨,福建龙溪举人,万历二年来任。陈璋,举人,曾任刑部员外郎。《脉望馆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各著录《光州志》一种,四册,疑为此书。以上三书皆佚。清代凡六修:顺治、康熙二朝各修一次,乾隆、光绪二朝各修二次(一种日光绪《光州乡土志》),书悉存。民国时曾修县志,历时多年稿就,只印一册即停,现仅存印本,余稿皆佚。明代以来共修志十种,存者七;佚者三,皆为明志。

产业

概况:潢川县是黄淮海平原开发重点县、全国粮食大县、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科技工作先进县、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省对外开放县、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生猪外贸出口基地县、全省35个扩权县(市)之一,2005年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十一五”发展成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中等城市的6个县(市)之一。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农林牧副渔业蓬勃发展,鳖、鸭、花、猪、渔等特色农业享誉全国。工业已形成轻纺、机电、食品、化工、建材、饲料等六大工业体系,培育出了华英、亚美、旭牛三大集团。华英是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华英的鸭子被誉为世界鸭王。商业贸易发达,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
自然资源:潢川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丰裕,四季分明,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红麻、水产、畜禽、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甲鱼年产35万公斤,有“甲鱼王国”之称;樱桃谷鸭养殖量达2400万只,居世界第—;花卉面积5万多亩,有200多个属类,是全国花木示范基地县和国家授牌的“花木之乡”。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条件好,功能齐全。有11万伏、22万伏两个中心变电站和日供水8万吨水厂。中等城市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实施。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8.6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9.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7万人,比“九五”末增加11.2万人。至2006年,该县规划建设发展目标是城市建成区达到三十三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三十二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三十八以上。至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五十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五十万,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2008年,潢川完成生产总值94.8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1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2亿元,增长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2元,增长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796元,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增长13.3%;直接利用外资604万美元,增长31%,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入选2009年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
产业布局:
食品加工区:位于县城西部潢川县产业集聚区内,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畜禽加工、水产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配套发展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形成链条相对完善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现代物流区:位于县城东部潢川经济开发区内,总面积5.9平方公里。以火车站物流园区、民营工业园与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仓储、石油、粮食、建材、物流配送等产业,形成现代物流集聚区。在集聚区北部辅助发展粮油加工、绿色饮料、新型建材等工业。
中心商务商业区:位于中心城区,包括城南区和城北区两部分,主要为城市的行政办公、居住、商务商业区,重点发展商贸、餐饮、住宿、文化、教育、医疗、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
文化休闲旅游区:从京九大道到潢川站高速路口两侧为重点,以卜塔集、白店为主的南部地区,充分挖掘人文、山水和花木等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休闲业,形成花木生产、交易和休闲娱乐集聚区。
现代高效农业区:县城东部和北部的广大乡镇,形成现代高效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优质小麦、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花木等现代高效农业。
张集羽饰工业园区:以张集乡张集村为中心,利用3-5年时间规划建设羽饰产业园,积极开发羽毛加工业及丝线、模具、粘胶、包装等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建成全国最大的羽毛工艺品加工基地。
产业结构:
农业:继续促进科技农业、服务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合理规划,提升农业的生态、服务、观光、示范功能。
工业:重点发展以畜禽加工为核心,粮油加工、水产加工、绿色饮料制造为重点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羽饰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到2015年,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为核心,以商业贸易、文化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公共服务、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潢川独特的优势,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正在吸纳着八面来风。明天的潢川将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潢川县人民政府跃进东路25号(0376)3931650潢川经济开发区车站北路(0376)3111288定城街道办事处航空北路方店宜居北(0376)3960098春申街道办事处三环西路原城关镇镇政府(0376)3915176弋阳街道办事处迎宾路中段(0376)3966182/3932629/3967228老城街道办事处南城沿河路河南水文(0376)3191979/3191876/3191116潢川县行政审批中心跃进东路中山门对面(0376)3958001潢川县信访局办公室环城西路华英商贸城对面(0376)3906861

建置沿革

潢川古为光国。《禹贡》载:“为扬州之域,三代因之”。春秋时为黄国。距离县城西北5公里有黄国故城遗址,土夯结构保存完好,高度5-7米,经历2000余年屹立不倒。是中华黄姓发源地。战国春申君黄歇故里。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地入楚。秦并诸侯,分全国为36郡,今潢川地属九江郡。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置弋阳县,隶汝南郡;东汉初(公元前26年)改弋阳为弋阳侯国,仍隶汝南郡。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置弋阳郡,弋阳县为郡治所。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更名定城县,仍为弋阳郡治所(今潢川南城);陈宣帝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定城,改弋阳郡为淮南郡,定城为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淮南郡,直属光州。大业三年(607)光州该为弋阳郡,定城属之。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为光州,另置弦州,定城为治所;贞观元年(627年)废弦州。定城属光州。太极元年(712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天宝元年(742年)改光州为弋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宋宣和元年(1119年)光州改为光山军,不久又为光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为避太子光瑛讳,改光州为蒋州。定城均为州郡治。嘉熙元年(1237年)兵乱,光州徙治金刚台。元至元十年(1273年)置光州招讨司,三十年光州改为汝宁府。定城为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定城县入光州。四年光州属中都临濠(音háo)府(治今安徽声凤阳县),十三年仍属汝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为直隶州。民国初,废府州设道尹。2年(1913年)光州改为潢川县,属豫南道(1914年改豫南道为汝阳道);1928年5乐河南省境划为14个行政区,潢川为第十三行政区治所。1932年8月成立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潢川。1934年4月署治曾迁至经扶,旋即返潢。1949年1月31日潢川解放,潢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和鄂豫区二专署同迁县城设治,5月撤消鄂豫区所辖一、二专署,合并为潢川专署,属河南省人民政府,辖潢、光、固、息、商、罗、新7县,潢川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潢川县人民政府;1952年10月,信、潢两专署合并,潢川县隶属信阳专区。1970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6月9日开始,属信阳市至今未变。2009年被河南省政府增列为河南省直管县,凸显了潢川在河南经济与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将为全国探索省直管县提供有益的试点与借鉴。2010年6月12日,信阳市成立了常务副市长领衔的“潢光一体化”领导小组,指导两县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