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西宁市地图 >
湟源县地图
湟源县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

气候湟源县深居内陆,属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差大,春季多风,夏季凉爽,冬季干燥,无霜期短,冰雹、干旱频繁。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13.9℃,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为-10.5℃,全年平均积温大于或等于0℃的为2062.6℃,大于或等于5℃的为1878.1℃,大于或等于10℃的为1182.1℃,年均气温为3℃,气候冷凉。年平均降水量为408.9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教科文卫

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1所,小学175所,教职工1680名,在校学生22978名,小学生入学率达99.9%,初等教育16、18周岁完成率分别99.8%和89.9%。有职业技术学校1所,农业技术学校1所;文体主要设施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中心、新华书店、体育场、职工俱乐部、电影院等;全县有电视台1座,乡村地面卫星接收站36座,广播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达6000余户,占城镇用户的95%以上;农村有线闭路电视的村52个,城乡电视普及率达到92%以上;全县有科技协会13个,会员1670人,研究会4??amp;#91;嵩?48人,县级学会9个,会员659人;全县有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1所,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每万人拥有病床18张;1999年人口出生率为13.26‰,自然增第率为7.55‰。

经济

基础设施,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全县14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其中,黑色化路面达28公里;新修县城街道5条,环城路1条;国际国内程控电话装机容量8000门;农村户通电率100%,建成两大水利灌渠,兴修梯田17.3万亩,水利控制面积15.8万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98项,解决了117个村8.13万人和4.1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农村8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工业、农业是湟源县的主要经济支柱。199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4亿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199.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元;地方财政收入1354.6万元。全县已形成建工建材、食品酿造、金属冶炼、塑料制品、毛纺地毯制造、畜产品制造、水利发电等七大行业格局。主要产品有水泥、硅铁、碳化硅、塑料制品、皮革制品、陈醋、毛毯等。全县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固定资产原值1.38亿元。湟源县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也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森林覆盖率达24.7%,全县牲畜存栏21.8头(只),年畜牲业总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行政区划

湟源县原辖2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大华镇、东峡乡、日月藏族乡、和平乡、波航乡、申中乡、巴燕乡、寺寨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古为羌地,汉置临羌县,隶金城郡,三国改隶西平郡,北魏属西都县,隋改为湟水县,隶鄯州(西平郡),唐代归鄯城县,唐安史之乱后属吐蕃辖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以后隶属西宁州,明隶西宁府西宁县,清设丹噶尔厅,仍隶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1978年归海东地区管辖。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号)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全县辖1镇、10乡。(摘自“青海省民政厅网站”,面积人口数据估计为2000年之前的资料),城关镇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土族等。总面积为4.4平方千米。辖西关街、火车站、旧寺台、西大街、南小路、城台、大什字、小什字、东城壕、西城壕、万丰、万安、东中沙等13个居委会。大华乡(DahuaXiang)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总面积170.7平方千米。辖池汉、拉拉寇、何家庄、大华、黄茂、巴汉、莫布拉、石崖庄、三条沟、窑洞、新胜、莫布拉脑、拉卓奈13个村委会。东峡乡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总面积85.5平方千米。辖石崖庄、兰占巴、新民、灰条沟、灰条沟口、响河、下脖项、脑头山、大黑沟9个村委会。和平乡(HePingXiang)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51.7平方千米。辖蒙古道、茶汉素、和平、茶曲、尕庄、大高陵、小高陵、白水、加牙麻、马家湾、马场台、隆和、草沟、上拉雾台、下拉雾台、董家脑、马场湾、曲布炭18个村委会。城郊乡(ChengJiaoXiang)位于县境东北部,城关镇以东。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总面积84.1平方千米。辖国光、万丰、光华、涌兴、纳隆口、河拉台、董家主、尕庄、泉尔湾、刘家台、炭窑、北山、山岔、柏树堂、拉尔贯15个村委会。解放前属湟阳镇辖地,1949年改设城关区,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与东峡乡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城郊公社,1984年改设城郊乡。2006年,撤销城郊乡,分别并入城关镇、东峡乡、和平乡。申中乡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等。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辖李达、窑庄、星泉、卡路、庙沟、大路、口子、俊家庄、庙沟脑、前沟、后沟、菲菜沟、大山根、莫布拉、河拉、申中16个村委会。波航乡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总面积73.6平方千米。辖纳隆、波航、甘沟、胡思洞、上泉、上台、下台、麻尼、西岔、浪湾、石崖湾、南岔、泉尔湾13个村委会。寺寨乡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总面积142.3平方千米。辖阳坡湾、簸箕湾、烽火、马脊岭、小寺、上寨、下寨、西扎湾、长岭、五岭、铧尖、乌图、草原13个村委会。塔湾乡(TawanXiang)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族等。总面积75平方千米。辖阿家图、塔湾、河南、崖根、红土湾、后庄、石嘴、巴燕吉盖、托思胡、牙麻岔、纳隆沟、赛尔等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塔湾乡,1958年改设长风公社,1961年改为塔湾公社,1984年改设塔湾乡。巴燕乡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族等。总面积118.9平方千米。辖下寺、上胡旦度、下胡旦度、扎汉、新寺、上浪湾、下浪湾、石门尔、莫合尔、福海、元山、巴燕、巴燕峡、居士浪、西岭台15个村委会。日月藏族乡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40.3%。面积481.9平方千米。辖山根、药水、大石头、克素尔、尕庄、大茶石浪、小茶石浪、免尔干、寺滩、东科尔、乙细、上若药、下若药、莫多吉、哈城、本坑、日月山、免尔台、雪隆、池汉素、若药堂、前潍、尕恰莫多23个村委会。2000年,湟源县辖1镇、10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29814人,其中:城关镇31042人、城郊乡3404人、东峡乡4826人、日月乡13591人、和平乡13790人、波航乡8603人、大华乡13337人、申中乡15279人、塔湾乡7306人、巴燕乡10992人、寺寨乡7644人。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撤销大华乡,设立大华镇。2001年底,辖2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13个居委会、147个村委会。2001年底,湟源县辖2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13个居委会、147个村委会。城关镇:驻人民街,辖13个居委会(西大街、西关街、火车站、旧寺台、南小路、城台、大什字、小什字、万丰、东城壕、西城壕、万安、东中沙)。大华镇:驻拉拉口,辖13个村委会(拉拉口、池汉、何家庄、大华、黄茂、巴汉、莫布拉、石崖庄、三条沟、窑洞、新胜、莫布拉脑、拉卓奈)。东峡乡:驻石崖庄,辖9个村委会(石崖庄、兰占巴、新民、灰条沟、灰条沟口、响河、下脖项、脑头山、大黑沟)。塔湾乡:驻塔湾,辖12个村委会(塔湾、阿家图、河南、崖根、后庄、红土湾、石嘴、巴燕吉盖、寨尔、托思胡、牙麻岔、纳隆沟)。申中乡:驻卡路,辖16个村委会(卡路、李达、窑庄、星泉、庙沟、大路、口子、俊家庄、庙沟脑、前沟、后沟、韭菜沟、大山根、莫布拉、河拉、申中)。和平乡:驻茶汉素,辖18个村委会(茶汉素、蒙古道、和平、茶曲、尕庄、大高陵、小高陵、白水、加牙麻、草沟、马场台、隆和、上拉雾台、下拉雾台、董家脑、马场湾、曲布炭、马家湾)。城郊乡:驻建设西路,辖15个村委会(国光、万丰、光华、涌兴、纳隆口、尕庄、河拉台、董家庄、泉尔湾、刘家台、炭窑、北山、山岔、柏树堂、拉尔贯)。寺寨乡:驻小寺,辖13个村委会(小寺、阳坡湾、簸箕湾、烽火、马脊岭、上寨、下寨、西扎湾、长岭、五岭、铧尖、乌图、草原)。巴燕乡:驻巴燕,辖15个村委会(下寺、上胡旦度、下胡旦度、扎汉、新寺、上浪湾、下浪湾、石门尔、莫合尔、福海、元山、巴燕、巴燕峡、居士浪、西岭台)。波航乡:驻波航,辖13个村委会(波航、纳隆、甘沟、胡思洞、上泉、上台、下台、麻尼台、西岔、浪湾、石崖湾、南岔、泉尔湾)。日月藏族乡:驻兔尔干,辖23个村委会(兔尔干、山根、药水、大石头、克素尔、尕庄、大茶石浪、小茶石浪、寺滩、乙细、东科尔、上若约、下若药、莫多吉、哈城、本坑、日月山、兔尔台、雪隆、池汉寺、若药堂、前滩、尕恰莫多)。湟源县,2003年底,湟源县辖2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8个社区居委会、147个村委会。人口134079人。城关镇:驻人民街,辖7个社区居委会(人民街、西大街、西关街、南小路、城台、万丰、万安)。大华镇:驻拉拉口,辖1个社区居委会(大华)、13个村委会(拉拉口、池汉、何家庄、大华、黄茂、巴汉、莫布拉、石崖庄、三条沟、窑洞、新胜、莫布拉脑、拉卓奈)。东峡乡:驻石崖庄,辖9个村委会(石崖庄、兰占巴、新民、灰条沟、灰条沟口、响河、下脖项、脑头山、大黑沟)。塔湾乡:驻塔湾,辖12个村委会(塔湾、阿家图、河南、崖根、后庄、红土湾、石嘴、巴燕吉盖、寨尔、托思胡、牙麻岔、纳隆沟)。申中乡:驻卡路,辖16个村委会(卡路、李达、窑庄、星泉、庙沟、大路、口子、俊家庄、庙沟脑、前沟、后沟、韭菜沟、大山根、莫布拉、河拉、申中)。和平乡:驻茶汉素,辖18个村委会(茶汉素、蒙古道、和平、茶曲、尕庄、大高陵、小高陵、白水、加牙麻、草沟、马场台、隆和、上拉雾台、下拉雾台、董家脑、马场湾、曲布炭、马家湾)。城郊乡:驻建设西路,辖15个村委会(国光、万丰、光华、涌兴、纳隆口、尕庄、河拉台、董家庄、泉尔湾、刘家台、炭窑、北山、山岔、柏树堂、拉尔贯)。寺寨乡:驻小寺,辖13个村委会(小寺、阳坡湾、簸箕湾、烽火、马脊岭、上寨、下寨、西扎湾、长岭、五岭、铧尖、乌图、草原)。巴燕乡:驻巴燕,辖15个村委会(下寺、上胡旦度、下胡旦度、扎汉、新寺、上浪湾、下浪湾、石门尔、莫合尔、福海、元山、巴燕、巴燕峡、居士浪、西岭台)。波航乡:驻波航,辖13个村委会(波航、纳隆、甘沟、胡思洞、上泉、上台、下台、麻尼台、西岔、浪湾、石崖湾、南岔、泉尔湾)。日月藏族乡:驻兔尔干,辖23个村委会(兔尔干、山根、药水、大石头、克素尔、尕庄、大茶石浪、小茶石浪、寺滩、乙细、东科尔、上若约、下若药、莫多吉、哈城、本坑、日月山、兔尔台、雪隆、池汉寺、若药堂、前滩、尕恰莫多)。2005年,湟源县辖2个镇、8个乡、1个民族乡:城关镇、大华镇、城郊乡、东峡乡、日月藏族乡、和平乡、波航乡、申中乡、塔湾乡、巴燕乡、寺寨乡。2006年8月,湟源县:撤销塔湾乡,并入申中乡;撤销城郊乡,分别并入城关镇、东峡乡、和平乡。

旅游

湟源县境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大自然赋予地处世界屋脊的湟源县一派巍峨壮观,绚丽多姿的高原特有自然风光,同时,有“小北京”美誉的湟源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内有多处记载湟源历史,见证藏汉友谊的名胜古迹(其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迹达11处),形成了以大黑沟、西石峡、药水峡、华石山、宗家沟等山、水、林、泉、草甸组成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日月山古迹文化,城隍庙、扎藏寺、唐蕃古道等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境内景点多达47处。湟源县具有湟水河源头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具有唐蕃古道和南丝绸要冲的人文景观,具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相结合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湟源正在积极探索和开始发展具有湟源特色和风情的游览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娱乐、文化探源等旅游项目,即将开发的重点项目有:日月山景区二期工程建设,把日月山建成青海湖旅游圈上的著名景点和重要“驿站”,体现唐蕃古道神蕴;大黑沟省级森林公园开发,把大黑沟建成湟水河峡谷内著名的避暑渡假、休闲娱乐基地,成为青海的“九寨沟”;城隍庙、文庙、“明清仿古茶马互市一条街”开发,并积极争取将湟源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县城建设成具有古朴文化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重振“小北京”名威;同时,扎藏寺、东科寺名胜古迹,华石山探险猎奇,民族风情文,化等旅游资源也将逐步开发,力争把旅游产业做强、做精、做出品牌,把湟源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基地。
日月山遗址:日月山遗址坐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青海湖东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内地通往西部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丝绸之路的一大驿站,后来,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形成的唐蕃古道,以后则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区通往川藏一带的必经之路,成为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扎藏寺:扎藏寺位于离湟源县西北315国道15公里处的莫尔吉河出口处。法名“扎藏具喜法轮洲”,属藏传佛教格鲁派蒙古族寺院,为安多十三大寺之一。该寺所在地两面环山,中间有一座圆山突兀而起,和寺院两面的环形山形成了“二龙戏珠”之势,清澈如许的莫尔吉河蜿蜒而出,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时,就被视为风水宝地。东汉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一位俗姓为唐的苦行僧走到此地,被该地钟灵毓秀的风水所倾倒,便留在此处,化缘修建禅房一间,日夜苦修,广结善缘,终于修成正果。圆寂前,他将两个木钵、一串槟木念珠、一块刻有“延康”二字的象牙笏板,以及一双僧鞋留给了他的佛门弟子。弟子们继承了其衣钵后,继续弘扬佛法,在禅房的基础上扩大修成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四方僧众,来此顶礼膜拜,香火不断。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路经湟源,在此做过日月山前的短暂的休整,该寺僧人便恭请文成公主到寺院留宿做客,并做盛大的法会迎接文成公主,公主被寺院僧众的热情所感动,遂将自己所珍爱的一串珊瑚念珠一枚金戒指和一根金钗赠给寺院,留作纪念,使该寺名声大震。元代时,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僧人在莫尔吉南的莫尔达哇山下修了一座静房,蒙古语称“塔雁”,信奉藏传佛教萨迦派。此后,这座原属于汉传佛教的寺院,逐渐被蒙古族所信奉的藏传佛教所替代。至明崇祯十年,蒙古王顾始汗在青海大力弘扬黄教,他命僧人将塔燕静房与扎藏寺合并为一,统称为“扎藏克·噶旦群卜楞”,从此,扎藏寺成了青海蒙古族信奉黄教的首寺。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世达赖喇嘛到青海,途经该地讲经传法,扎藏寺改宗格鲁派。扎藏寺因在通往青海湖北岸的交通要道上,倍受重视。清康熙三十六年,为方便清政府和青海蒙古各王公的执政、联络,在扎藏寺设立了公署和办事机构,使其政教合一,成为清朝政府联络青海蒙藏头领的中心。扎藏寺也因之而规模日趋宏大,最鼎盛时,寺院殿堂林立,僧舍成片。大小经堂,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其中最为辉煌的是位于寺院正中的大殿,其建筑精良,装饰华丽,无以伦比。寺内文物典藏之多,为周围寺院所不及。然而,清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扎藏寺被清军捣毁。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皇帝下令重新修复该寺,并御赐“佛光普照”匾额,该寺再度兴旺起来。清同治年间,河湟地区回族发动反清起义,扎藏寺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寺院遭毁,寺内珍贵文物及历史典籍化为灰烬。光绪元年(1875年)五世却藏活佛主持重建扎藏寺,寺院附近又修了贝勒、柯柯、贝子等7个王府。1958年前,寺院有房屋近600间,其中有总领全寺的经堂一座,三世佛殿一座,弥勒佛殿一座,塔雁一座。另有曲结昂欠、赤哇昂欠;措钦吉哇、静房吉哇;欠勤尕卡、霍尔丹尕卡以及蒙古王公府邸,僧人宅院等,寺僧64人,活佛1人。全寺设有三个扎仓,均属密宗经院,全用塔尔寺教程。因为藏传佛教将文成公主尊为佛中度母之首,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来青海时,发现扎藏寺内藏有文成公主的遗物,便特意塑了一尊度母像。他将文成公主的金钗塑于像内,金戒指套在了度母塑像右手的无名指上,珊瑚念珠镶在了度母额前。可惜的是,这尊代表文成公主的度母和那些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均毁于后来的兵燹。1984年5月,经湟源县政府批准,寺院重新开放,进寺僧13人。重修大经堂1座5间,小经堂3间,采用传统大屋顶飞檐式,显典雅、古朴雄伟之象。僧人宅院5座,计有37间。经堂内新塑释迦牟尼佛、迦叶佛、弥勒佛各1尊,还供有观音菩萨、宝贝佛等塑像。令人可喜的是,从东汉延康年间遗留下来的那块象牙笏板,却如得到佛祖佑护,历尽一千七百七十多年的风雨,留存至今,成为藏扎寺的镇寺之宝。如今,随着青海旅游业的兴起,扎藏寺也以其崭新的面貌、便利的交通和特有的宗教韵味,在迎接着八方的来客。东科寺
东科寺:东科寺亦称“东科尔寺”、“洞阔寺”,都是藏语的译音名称,原名全称“东科尔具善法轮洲”,座落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东科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名“东科尔佛教讲修洲”。寺南沿河松柏成荫,白杨挺拔,风景秀丽。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四世东科活佛多居嘉措创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毁,其遗址在今县城东百米处,当地称作“旧寺台”。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五世东科尔索南嘉措移建于现址。东科尔寺初建时受到顾始汗的鼎力相助,顾始汗将湟源日月山和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一带的大片土地划为东科寺属地。1665年(清康熙四年),四世东科尔多杰嘉措奉召入京,被清廷封为“文殊禅师”,驻锡京师。自此,历辈东科成为驻京“呼图克图”。东科寺,清代,该寺建筑规模宏大,正殿大经堂5间,耳殿2间,柏木地板,松板天花,门扇上是兽头铜环,金钉镶嵌。佛祖释迦牟尼及文殊、普贤菩萨、宗喀巴塑像,均为镏金铜像,殿柱红底金龙缠绕,金龙金睛翘尾,凌云欲飞。各种佛像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殿前社火院一平如砥。僧舍、库房、伙房、议事房数百间。其中活佛府邸备极精美。1737年(乾隆二年),寺院完工后,从北京购回大小镀金铜像千尊,特建楼阁供奉,实系丹噶尔首屈一指之藏传佛教寺院,遂由乾隆皇帝赐金匾,并正式赐名为“特普天邪丹书林”。由此东科尔寺声誉日著。该寺院原设有显宗、时轮经院,采用西藏色拉杰巴扎,仓教程,僧侣200余人。寺僧注重密宗修持,以修供胜乐、密集、大威德三大本尊的彩粉坛场最为出名。东科寺在历史上广有寺产,极其富豪,且有很大的政治权势。《丹噶尔厅志》载其“土地之广,田租之多,遍丹邑皆是也。且毗接于西宁县迤西各庄,设立各等苛虐刑罚,权埒官吏而冤横过之。僧徒众盛至百数十人。”该寺管家很有实权,寺主东科尔呼图克图驻京,其“掌财赋收纳之柄者,维管家一人所司,寺僧得为管家权柄数年,家资累千万金,富雄一乡矣。”,东科寺有六座属寺,本县境内有金佛寺、下拉拉寺、贵德曲乃亥寺,甘肃天祝县天堂寺,肃南马蹄寺。1958年宗教改革后,寺院被封,一些珍贵文物及档案经书,大多失散,寺院除剩活佛府邸一座48间外,主要建筑被拆毁。1983年3月30日重新开放,1986年修复琉璃瓦经堂一座5间,维修活佛府邸48间,僧舍6院24间。经堂坐西朝东,内自左向右依次供有无量佛、药师、释迦牟尼、迦叶等泥塑像,两旁有八大金刚泥塑像,门旁塑有旦正和山多二护法神,还有宝贝佛、十三世东科塑像各一尊。此皆出自名匠之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该寺现有僧人17人(其中完德4人)由3人组成管理委员会管理行政和宗教事务。

地理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宁格铁路、109国道、青新公路穿境而过,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位于东经100°54ˊ至101°25ˊ,北纬36°20ˊ至36°53ˊ之间。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2公里,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海拔在2470-4898米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0℃,无霜期27-71天。湟源历史悠久,古为羌人居地,西汉始置临羌县。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早在唐宋时成为享誉汉藏地区的茶马互市集散地,被誉“小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