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地图
西宁市相关地区地图:
西宁概况
经济发展
西宁工业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化工、建材、冶金、皮革皮毛、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机械工业技术力量雄厚,机床、工程机械及各种工具等产品的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纺织工业从纺纱、织造、后整理到服装制品;轻工以灯泡、塑料制品等为主,品种不断增加;化学工业已形成以化肥、制药、氟化盐、硫酸、红矾钠、润滑油等为拳头产品的支柱行业;建材工业在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水泥、沥青、保温材料、PVC低发泡板、舒乐舍板、石膏及其制品等系列产品;冶金工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青海铝厂和列入全国500强的西宁特钢及生产硅铁出名的青海山川铁合金厂,成为冶金工业龙头;食品工业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乳制品系列、三刺系列、虫草系列等保健、营养食品,多数产品已蜚声国内外。能源、电力充裕,有年产100多万吨煤矿一座。黄河上游可建设13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60亿千瓦时,现已建成龙羊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李家峡水电站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加上市内已有的火电、水电等中小型电站,使西宁电网电力资源极为充沛。西宁农村经济有一定基础,粮食产量18万吨,油料1.8万吨,蔬菜、肉、禽、蛋、奶自给有余。牲畜年存栏数51万头(只)。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生力军。西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进口总值超过1.6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绵纱、骨胶、蚕豆、量刃具等十余种。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宁是全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商业门类齐全,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场繁荣。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8.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46亿元,增长5.8%,对GDP的贡献率为1.38%,拉动经济增长0.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20.76亿元,增长21.2%,对GDP的贡献率为57.6%,拉动经济增长10.4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275.4亿元,增长23.1%,对GDP的贡献率为53.61%,拉动经济增长9.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3.05亿元,增长16.1%,对GDP的贡献率为41.02%,拉动经济增长7.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83:49.76:46.41转变为3.89:51.05:45.05。全年人均GDP为28428元,折合美元为4307美元,增长17.2%。
农业生产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2.42%;林业增加值0.18亿元,增长25.66%;牧业增加值8.51亿元,增长7.11%;渔业增加值34万元,下降29.4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42亿元,下降4.42%。粮食总产量26.73万吨,增长10.08%;油料总产量9.41万吨,增长4.20%;蔬菜产量39.34万吨,增长2.73%。在畜产品产量中:肉类总产量6.87万吨,下降3.73%;禽蛋产量0.40万吨,下降8.84%;牛奶产量9.23万吨,增长7.90%;羊毛产量1142吨,增长1.06%。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29.7万头,增长0.99%,其中:牛存栏23.92万头,增长3.64%;羊存栏63.99万只,增长1.38%;猪存栏34.77万头,下降8.60%。年内出栏牛16.56万头,增长5.34%;羊80.23万只,下降5.06%;猪46.16万头,下降8.74%。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87.62万亩,比上年下降1.1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83万亩,下降0.10%,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55.80%上升到56.4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8.53万亩,下降3.31%,比重由上年的31.89%下降到31.20%;蔬菜种植面积16.09万亩,增长7.07%,比重由上年的7.92%上升到8.58%。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9.4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2.67万亩。零星植树251.72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34万亩。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72万千瓦,增长1.96%。
文化事业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文艺形式看,有戏剧、曲艺、歌舞、音乐、民歌等。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和藏族的"伊"等。此外,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黄南州的热贡艺术和湟中农民画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民俗文化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行政区划
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属城中区)、海湖新区。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邮编人民政府驻西宁市7665212.73城中区2015810000城东区11529.6810000城西区82.923.4810001城北区13822.8810001海湖新区10.46城南新区30湟源县150914812100城关镇湟中县270047811600鲁沙尔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309043.7810100桥头镇,城南新区(城中代管)2001年4月25日正式开工奠基。一个集房地产业、商业贸易、信息产业、行政办公、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生态园林、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的现代化生态城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城东区内,西起青海民族大学东侧,东至小峡口,北起湟水河,南至南山,第一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引
民族宗教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