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怀化市地图 >
会同县地图
会同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会同县全境属中、低山区,地势由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缓缓倾斜,敞口于南略偏西,一般坡度在20—40度之间,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境内有若干小盆地。会同县西北部横躺三座大山(雪峰山1477.4米,金龙山1075米,八仙山744米),雪峰山,湖南省东西两部不同自然景观及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岭。位于省境中部偏西,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的南段转折带,云贵高原东坡过渡到江南丘陵的东侧边幅;是较独特的地理单元。雪峰山属“原始江南古陆”的西南段,呈一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广泛分布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浅变质的板岩、变质砂岩及千枚岩组成的地层,震旦系变质碎屑岩亦发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岩、灰岩、细砂岩等组成的地层间有出露。因受加里东运动的抬升,形成一系列北北东至北东向的隆起与拗陷;又经燕山运动的强烈影响,产生一系列北北东向的断裂和褶皱,从而进一步奠定了雪峰山构造地貌的格局。雪峰山为正向构造的古老隆起山地,南起于湘桂边境的大南山,尾翼倾伏于洞庭湖区,绵亘300余公里,横跨80~120公里,具有千米以上的峰峦岭脊,中段山脊标高1200~1700米,主峰罗翁八面山苏宝顶海拔1934米。山体受继承间歇式抬升活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呈现900~1100米、650~800米、450~550米、240~350米等多级剥夷面。沟谷切割深度自150~750米不等,加之断层发育,岭壑交替起伏。整个山体两侧,大致呈现出东坡陡峻、西坡缓倾的地势。沅江支流巫水、溆水、夷望溪,资水西源及其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出自山地两侧。两条干流切过雪峰山体中北段,河道呈“S”状转折,形成峡谷。山地冬冷夏凉、潮湿多雨。高居1405米处的雪峰气象站年均温10.5℃,1月均温-0.5℃,7月18.3℃,年降水量1780毫米,相对湿度87%,雾日247天,年日照时数1144小时,年积雪日数19天。山地主要土壤为黄壤,分布在海拔200~1000米的地带;1000~1400米的地带分布有黄棕壤,顶部为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带谱,植被处于华中区系与华南区系的交汇地带,并具有较多的黔桂区系成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资源约占全省的50~60%,在□溪(洞口)、八面山(黔阳)、黄双(绥宁)、竹岔山(城步)、云山(武冈)、界福山(新宁)等原始次生林区可见三尖杉、泡花楠、香果树、银木荷、红豆杉、金叶白兰、鹅掌楸、亮叶水青冈、五针松、长苞铁杉、银杏、云山钟萼木、云山椴、云山白兰、银杉等若干特有种和古稀珍贵树种。林麝、毛冠鹿、水鹿、华南虎、金钱豹及红腹锦鸡、黄腹角雉、金鸡、白鹇、相思鸟等珍禽异兽常栖息其间。矿产有铁、锰、锑、钨、铅、锌、铜、金等。发源和流经山区的河道,水能资源丰富,建有柘溪水电站和大圳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多处。陆上交通有东起邵阳、常德两市的公路干线翻过山地垭口进入湘西地区;湘黔铁路沿资水和沅江之间的山地垭口沟通东西两侧。

九洞

九洞自然风光位于会同县东南方,地处洒溪乡和若水镇交界处,规模较大,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会同县一处自然生态景观。九洞,由9个象形天然潭洞组成,这9个象形天然潭洞分别叫门槛洞、脚盆洞、油罐洞、金鸡洞、猪槽洞、簟洞、水牛洞、看牛洞、轿子洞。这里景观非常奇特。从上往下看,宛如一条白链上缀着九颗翡翠般的明珠;从下往上看,只见瀑布悬天,浪花飞溅,势若万马奔腾。景区内是典型的沉积岩地构,有十几座俊秀挺拔、形态各异的山峰和高达100余米的幽深峡谷,都是因为长期风蚀而逐渐形成的。进入景区,到处都是峭壁林立,瀑布飞溅,置身其中颇有“秀色天下绝,深闺人未知”的感觉。景区内有一条清溪,穿山而过,将各个主要景点联结,蜿蜒数里,水流常年清澈,水量丰沛。溪流因落差大而形成了多个风格迥异的瀑布,更令人心旷神怡。因水流冲涮形成的9个天然奇趣洞穴,与山水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九洞风光区内森林繁茂,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8%,景色一年四季常青。生物具有多样性,物种十分丰富。景区内有十多种国家级保护珍稀树种,另有多种国家二、三级野生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科考、旅游价值。如俗称娃娃鱼的大鲵和褐尾锦鸡等,在溪流、林间随处可寻,随处可见。九洞,距会同县约2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并与高椅古村、洪江古商城等景区(点)毗邻,旅游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主要领导

县委书记:蒋丙生(2011.5-),赵婉玉(女,2008.04-2011.5),人大主任:姚希亮,县长:杨陵俐(2008.07-),政协主席:李显阳

风土人情

11月27日(农历十月二十六日),是历史上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公元869年~957年)的忌日。湖南省会同县沙溪乡场上鼓乐声声,彩旗猎猎,人头济济,炮火阵阵。当地姓著民为纪念先祖杨再思逝世1048周年而举行的盛大民间祭祀活动——用花轿抬着杨再思的木质雕像绕沙溪乡集镇场区一周,俗称“抬杨太公菩萨”,以示纪念。杨再思生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农历六月初六,卒于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是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唐朝未年,藩镇割据,王室衰微,天下纷争。其时叙州(治所在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带苗、侗各民族在首领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兴旺、形成一个以靖州飞山为中心的民族集团——“飞山蛮”。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马殷初据湖南,僭称楚王,派兵侵诚州。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今沅陵)蛮酋宋邺、叙州蛮酋潘成盛,互为声援,宋率部攻打湘潭,潘率部攻打武冈。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马殷遣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刺史吕师周带领衡山之兵五千讨之。吕师周引兵从城步径间道至飞山,攀藤石而上,分军布栅,至峒前斩潘之部将杨永磊,擒潘金盛至武冈杀害,杀害潘之部卒3000人,尽毁其营寨。迫于这种形势,为保全实力,不致被马殷部将斩尽杀绝,杨再思统帅“飞山蛮”余部,以其地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这不仅挽救了处于死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杨再思服楚后,设立古州(今贵州榕江县)、龙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以上均为贵州省黎平县属)等十峒,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抚驭峒民。其子十二(含其弟二子),受土分镇滇、黔;长子政隆,授知州,与子通蕴住守武冈;次子政滔,授知郡,住守罗蒙(今通道县);三子政修,授刺史,住守真良(今绥宁);四子政约,授知州,住守辰州府(今沅陵);五子政炎,无官,住守罗岩(今通道县东北境,旧称罗岩洞);六子政绾,授知州,住守东山(今绥县西北境);七子政岩,授国公,住守湖耳(今黎平县属)并镇渠江(今靖州县);八子政嵩,授都司,住守黄疆(今黎平县西南);九子政权,授太慰,住守潭溪(今黎平县东部);十子政钦,授都统,住守乐土(今黎平县西南部);十一子政荣,授安抚,驻守澧州(今湖南澧县);十二子政衡,授都使,住守西番。同时杨氏还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和加速了境内各民族的融洽。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聚、商贾出入,境内之民,焕然改色,有礼乐文物之盛焉,此皆杨氏之功也。马楚政权灭亡后,杨氏子孙相继弘扬祖业,据《宋史·蛮夷二·诚徽州》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首领杨蕴始内附。五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其刺史杨正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以其子通盈继知州事。自此,“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湘西南、黔东南、桂东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洪江、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广西三江、龙胜等县)。杨再思由于能团结各地兄弟民族归顺朝廷,治国安邦,功威卓著,宋开宝中(公元968-976年)被追封为英惠侯;绍兴三十年(公元1161年)封为威远侯;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改封英济侯;嘉定十一年(公元1219年)封广惠侯;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封创远英惠侯。历代以来,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东南亚各国的杨氏后裔,广思其德,祀为神灵,尊为祖先,先后建飞山庙或飞山宫上万处。其中最早兴建的靖州飞山庙,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3年)始建于飞山绝顶之上。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置于绝顶下方广寺之左侧,后迁建于靖州县城西一里许原作新书院左侧至今,系纪念杨再思的总庙。每年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各地杨姓群众均要举行大型庙会活动。现会同县沙溪乡一带杨姓著民,系杨再思第七子杨政岩的子孙。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杨再思的第五代孙杨盛榜由靖州迁居会同县水一里瓦窑坪(现会同县若水镇瓦窑村一带)。后杨再思第八代孙杨再亨徒丰山乡(今会同县沙溪乡一带),现已繁衍子孙四十余代。一千多年来,会同县杨姓子孙以抬杨太公官轿的形式纪念杨再思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其中以沙溪乡悠甚。所抬杨太公的轿子分为两层,轿子雕有青瓦,轿顶上雕有一只象征和平的展翅欲飞的鸽子。轿门正上方为一“杨公祠”匾,门首两边有分书“威德”、“神恩”的匾,并有两幅对联,里面一幅为“祖德与天长”、“宗功同地久”,外面一幅为“威灵显赫”、“远邑靖邦”。身着官袍的杨再思在轿中帷襟正座,威风凛凛。4名身着侗族节日盛装的轿夫抬着轿子,在两面上书“杨”字的红色旗子和24面绘有龙、花、民间传说人物的幡旗以及鼓乐队、狮子队、参加祭祀活动的成百上千各族群众的簇拥下,走上街头,煞是热闹。整个抬杨太公菩萨的活动根据路程的远近,持续一个多小时左右,盛况空前。宋崇宁元年(1102年)置三江县,二年(1103年)以三江汇合同流改名会同县。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人杰地灵

会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宋崇宁元年设三江县,二年改为会同县,县名取自《周礼》:“时见曰会,殷见曰同。”会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代皆有名人出于此,当代更有战功赫赫、名扬中外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历史悠久

会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地;两汉、三国为镡成县地,属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为舞阳县地,梁为龙檦县地,唐贞观八年,析龙标县置朗溪县,属巫州;北宋崇宁元年置三江县,次年(公元1103年)改名会同县,属靖州。1949年10月会同县属会同专区,此后,其隶属关系随着专区(地名)名称的变更而变更。

粟裕故居

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故居位于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毗邻209国道。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由前厅、正屋、横仓楼三栋两层木楼房组合成二进式的独立院落,占地面积450m2;房屋坐东南朝西北,房屋建筑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富有湘西民族特点。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横仓楼的一间房子,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原整个房屋建筑分东、西两院,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大小房间约三十间。现保存的房屋即是东院正屋,是家人居住之地;西院是一排坐西朝东的房屋,北头为客厅,是接待宾朋、宴请客人和私塾讲学的地方;中间几间房子是供帮工们住的;南头是牛栏、马圈。东、西两院由一条村道小溪分隔开来。1984年,粟裕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987年故居维修恢复原貌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参观人数20余万人次,成为市、县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6年,粟裕故居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