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电子地图 > 朝阳市地图 >
建平县地图
建平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建平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1957年,在建平区南地村出土的古人类上臂骨化石,经人类学家鉴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500年前,境内开始了具有国定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1981~1985年在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掘出的女神庙、积石冢群、方形石砌围墙遣址,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较正,距今约5500多年。【夏、商、西周时期】境内有戎族活动。【春秋时期】属山戎,后并入东胡,【战国时期】初期为东胡地。后燕(国)灭东胡,境内属右北平郡。【西汉时期】初为匈奴左贤王地,汉武帝进出破左地,乌桓迁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境内属乌桓地。【东汉时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乌桓之后,乌桓内迁,给鲜卑造成大发展的良机。境内属鲜卑地。【三国时期】鲜卑分成东西大部,境内属东部鲜卑。【晋西晋时期】,东部鲜卑逐渐分化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势力,境内地属鲜卑宇文氏。东晋时期,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联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权,史称“十六国”,境内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时,境内属营州建德、冀阳两郡的平刚、柳城县。北周时,北齐营州剌史高保宁未隆北周,境内仍为高保宁管辖。西北与契丹接壤。【隋代】在旧置营州设营州总管府,开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龙山一县,后废郡。十八年(598)龙山县改为柳城。大业初,废总管府,置辽西郡。境内属辽西郡柳城县,西北境与契丹接壤。【唐代】境内南属营州都督府,西属奚地饶乐都督府,余部属契丹松漠都督府。奚与契丹错居。【辽代】统和二十五年(1007)于故奚王帐地(今宁城县)建中京大定府。境内属中京大定府金源县(开泰二年[1013]置)、富庶县(开泰二年[1013]置),北部属大宁府高州三韩县(开泰中置)、恩州恩化县(开泰中置)。【金代】承辽制,境内属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县、惠州惠和县,大宁府三韩县。【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为大宁路,二十二年(1285)改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复改为大宁路。境内属大宁路富庶县、金源县、惠和县、大定县。【明代】初沿用元旧制。洪武二十年(1387)废元制,置大宁卫,境内属大宁卫。永乐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卫。景泰以后境内属兀良哈三卫的诺音卫。【清代】建县前,境内西南部承属承德府平泉州,东北部属承德府建昌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东北境喀喇沁右旗旧牧地、建昌县之北境敖汉左、右、南三旗旧牧协轩建平县,隶属朝阳府。【中华民国】1914年取消清朝旧制,设热河特别区。建平县属热河特别区。1928年隶属热河省。1933年3月为日本侵占,建平县隶属朝阳六县指挥署。1934年,六县指挥署撤消,建平县仍属热河省。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建平县属中共领导下的热中行政公署。10月,建平县改属中共领导下的热辽行政公署。1947年7月,热辽行政公署撤销,建平县属热河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7月,热河省撤消,建平县划为辽宁省锦州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2月,划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1964年3月,属辽宁省朝阳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5月改称朝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又改称为朝阳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9月,复建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建平县隶属之。

建平特产

沙棘:沙棘属小乔木植物,我国20多个省均有分布,总面积约为2000万亩,年产沙棘果160万吨,建平县是沙棘林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沙棘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1、沙棘是三北地区防风、固沙的最理想植物之一;2、沙棘果素有维生素C之王之称,含量800mg─1000mg/100g,且维C稳定性好,易于保存,其维生素E含量居一切果实之冠,对提高人体免疫力。
西瓜:建平西瓜是西瓜中的新秀,皮薄、瓤红、无籽、清甜凛冽。建平西瓜具有便于食用的独特性状及糖度高、品质优、丰产稳产性好、抗病、耐湿、耐储运等优点,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南果梨:榆树林子镇是建平县果业主要生产基地镇之一。这里由于降雨量适中,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地理环境特点,生产的南果梨色、香、口感俱佳,品质上乘,产品远销沈阳、大连等地,声名远播,是建平县南果梨基地镇。2002年以来,榆树林子镇把南果梨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保护品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扶持。

其它

新朝置公元9年,王莽改义陵县为建平县,属建平郡。东汉光武元年(25)复为义陵县
东汉置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十年(205年)转讨上饶,分上饶地及建安之桐乡置建平县;贺齐为削弱建安县地方势力,将桐乡划入建平县。建平立县后,属会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永安三年(260年)属建安郡。故治在今福建建阳市潭城街道。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建平县改名建阳县。
北宋置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德县西北地区置建平县(治郎步镇,今郎溪县城关镇),属江南东路(仍治升州、今南京市),广德军(治广德,今安徽广德桃州镇)元属广德路。明清属广德州,民国三年,改建平县为郎溪县(仍治今城关镇),郎溪县属安徽省芜湖道(驻芜湖,今为市)。

风景名胜

喀喇沁右翼王陵:喀喇沁右翼王陵位于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新爱里村东北1.5公里处龙旦山下,远近群山环抱,松柏苍郁,景色宜人。为喀喇沁右旗历代扎萨克及其亲族之陵园,当地俗称“王子坟”。在苍松翠柏中,一字排开两座陵园,东为历代扎萨克之陵寝,西为历代扎萨克亲族之墓区。东陵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前正门为明堂,明堂两侧各有一侧门。穿过明堂,在松柏掩映下是一座三进式石拱牌坊,正中镌刻康熙御笔“藩屏世泽”四个大字,四个石柱上各立有一只石刻望天吼,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似乎仍在仰天长啸。过了牌坊是五间佛殿,佛殿后是三间享殿,内供奉喀喇沁先王的灵位。陵寝在享殿后较高处。正中为第一代喀喇沁右翼旗世袭扎萨克多罗杜楞贝勒固鲁思奇布的陵墓。陵墓形制为砖砌宝顶。以下各代呈人字形左右排开,共有坟头十三座,分别建有祭亭。西陵园是喀喇沁祖陵和镇国公敏珠尔拉布坦、镇国公罗卜藏车布登及后人的陵园。由于历史原因,西园早已荡然无存。陵园内斑驳的石雕印证着岁月的年轮,哽咽的松涛述说着历史的沧桑,一砖一石莫不记录着历代扎萨克亲王及王室的荣辱兴衰,观之令人感叹不已。至今在王子坟周边地区,汗王坐殿,奇布立功的传说,扎什选定王陵的传说,七十二场浇灵雨的传说,刘罗锅驾牛破风水的传说等等仍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战国长城遗址:战国长城位于建平北部烧锅营子办事处化匠沟村张家湾至蛤蟆沟脑处,长约七公里,为建平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长城,主要为战国燕文化时期遗存,绝对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距今约2,000多年。1979年9月5日被公布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址依山势为东西走向,这一带山冈纵横,沟谷交错,地势极其险要。城墙筑造方法为石筑、土筑和“天然屏障”三种。石墙基宽2-3米,存高1-2米。土筑城墙因年代久远、水土流失现冲刷已尽,但仍隐约可见黑土带。除长城外,沿线还有不同类型的防御建筑设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们多筑于长城线上或长城南侧。沿线出土文物多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绳纹板瓦、兽纺瓦当,以及红陶釜、燕九币等。该长城的修筑,不仅对北方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交流,对开拓北部疆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秦汉以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对燕长城址加以全面保护,用于开展旅游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加快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区划

建平县辖5个街道、16个镇、8个乡、2个畜牧农场:叶柏寿街道、红山街道、铁南街道、万寿街道、富山街道、小塘镇、奎德素镇、沙海镇、深井镇、榆树林子镇、朱碌科镇、喀喇沁镇、张家营子镇、建平镇、北二十家子镇、黑水镇、昌隆镇、老官地镇、哈拉道口镇、青峰山镇、马场镇、三家蒙古族乡、太平庄乡、白山乡、罗福沟乡、烧锅营子乡、义成功乡、杨树岭乡、青松岭乡、热水畜牧农场、八家国营农场。

自然地理

地形山脉:建平县属辽西山地丘陵区,山区面积占30.4%,丘陵面积占43.3%,平川面积占26.3%,可谓“六山一水三分田”。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努鲁尔虎山脉横贯中部,自东北延伸西南,将全县分成南北两个不同的自然区,中部地势较高,是老哈河与大凌河的分水岭。
气候特点:建平县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受海洋暖湿空气影响,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形成了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全县处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区域内,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36.9℃,年均日照时数2850~2950小时。年降水量平均614.7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120~155天。春秋两季多风易旱,风力一般2~3级,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强。
水文特点:建平县有大小河流12条,其中较大河流有老哈河、蹦蹦河、海棠河等。
自然资源:建平境内山川秀美,草茂林丰,地下矿产种类繁多。其中膨润土、珍珠岩、硅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好,在国内外享有很市制知名度,素有“中国膨润土之乡”之称;铁、金、磷、锰等金属矿藏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境内已探明的有益矿藏55种,储量为1.5亿吨的膨润土;储量8千余万吨的铁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利用,精深加工,潜力巨大。其中膨润土制品已经远销美、德、韩、日、泰、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建县背景

十九世纪末期,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萧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热河省境内,贪官污吏、蒙古王公及洋教势力狼狈为奸,盘剥百姓日益加甚,再加连年天灾,广大劳苦群众倍受煎熬。在这种情况下,劳苦大众奋力反抗,特别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在榆树林、叶柏寿等地爆发了一次震撼清廷的“金丹道教”起义。这次起义,矛头直指府衙、蒙古王公和法国传教士。起义军旬月之间聚至数万,捣毁县衙、教堂、火烧王公府第,烽火漫延朝阳、平泉、建昌(后凌源县,含今凌源、喀左、建平、建昌部分地区,下同)、赤峰四州县。清政府李鸿章督军剿办,并调直、奉、朝阳等地练军合力围攻。自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有据可查的清廷剿办朝阳“金丹道教”的奏折就有137件。从这些奏折中看,“金丹道教”尤以平泉、建昌一带最甚,被清政府称为边荒多匪之地。据光绪朝《东华续录》记载,“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月在朝阳有马贼不时窜扰,平泉、建昌一带山谷丛杂,伏莽未净”,基于当时平泉、建昌一带边远混乱,有紧急情况朝廷极难管理的状况,几任热河都统认为必须添官分治,以各种方式奏请朝延,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热河都统锡良向朝廷申请建立建平县,终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