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电子地图 > 朝阳市地图 >
建平县地图
建平县相关地区地图:

文物古迹

建平县历史悠久。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华文明的新曙光”,被美、英、日、印等国学者称之为“世界性发现”的“红山文化”就诞生在这里。在此出土的女神头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境内还存有战国时期的燕长城、金代古塔、辽代古城,使建平县充满了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因牤牛河源出山梁东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虽为山区,并不闭塞。101国道、锦承铁路贯穿其间。整个遗址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空气新鲜,环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风貌。遗址座落在辽西山区一处绵延10余公里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并由它们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圆有致的积石冢内,以大墓为中心将墓葬分为若干等级,随葬品只有玉器。以写实又神化的猪龙、熊龙、凤鸟、龟等动物形玉饰、上下贯通的马蹄状玉箍和装饰着随光线变化而若隐若现花纹的勾云形玉佩为主要类型,它们与竖立在积石冢上成排的彩陶筒形器都是墓主人用以通神的工具。这些积石冢位于山冈之巅又层层迭起,具有后世帝王山陵的景观。充分显示出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独尊”的身份地位。他们是宗教主,也是“王者”身份。坐落在主梁顶上的女神庙供奉着围绕主神的女神群像。一般为真人原大,位于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为真人的三倍。神像又是以真人为依据而塑成的,比例适中又极富表情,权威人士认为“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显然,这样一处规模,组合超群的祭祖圣地,不会是一个民族或部落所能拥有,而只能是为整个文化共同体所共有,牛河梁又正处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四通八达的中心地带,它就是该文化高层次的一个起聚落中心。把它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象征是当之无愧的。
牛河梁遗址:自1981年发现以来,国内外“红山热”一直持续不降。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牛河梁遗址消息,国务院确认牛河梁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一百余名专家会聚牛河梁进行研讨,日本、韩国、印度、瑞士、英国、美国及港台有关学者纷纷前来考察,他们一致认为,牛河梁遗址不仅是中华民族史前圣地,也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组织也几次派人评估,并委托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现场考察,向联合国写出了将牛河梁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还制定出保护、发掘、修复牛河梁遗址的总体规划,准备将它建设成红山文化遗址博物苑和自然历史公园。女神庙、积石冢、大型土台建筑址是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建筑。此三个遗址点依山势按南北轴线分布,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祭祀中心场所。它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上古时期黄帝等代表人物在北方活动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牛河梁是5000年“古文化、古国、古城”之所在,中华五千年古国的象征。它的出现,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称为“中华文明史新曙光”。
五连城遗址:位于建平东部罗福沟办事处大房身村山嘴村民组西侧山上,属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遗址,由后山城、北山城、西城、老四坟城、帽头山城组成,呈半环关状俯扼脚下山谷,地势极其险要。五连城城址之间相距很近,除西城建于山坡处外,其余幸均建在山顶或山脊之上,西城最大,长方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20米,面积达18,000平方米。后山城、北山城最小,面积约6,000平方米。城墙都为石筑,以西城和老四坟城城墙最好,存高3—5米,底宽8-12米。暴露遗迹除城墙外,还发现有房址。暴露遗物为石器和陶器,石器亚腰石斧、梯形石铲居多。陶器多为夹砂绳纹褐陶鬲、盆、罐、豆等残片。

历史沿革

建平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1957年,在建平区南地村出土的古人类上臂骨化石,经人类学家鉴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约5500年前,境内开始了具有国定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1981~1985年在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掘出的女神庙、积石冢群、方形石砌围墙遣址,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较正,距今约5500多年。【夏、商、西周时期】境内有戎族活动。【春秋时期】属山戎,后并入东胡,【战国时期】初期为东胡地。后燕(国)灭东胡,境内属右北平郡。【西汉时期】初为匈奴左贤王地,汉武帝进出破左地,乌桓迁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境内属乌桓地。【东汉时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乌桓之后,乌桓内迁,给鲜卑造成大发展的良机。境内属鲜卑地。【三国时期】鲜卑分成东西大部,境内属东部鲜卑。【晋西晋时期】,东部鲜卑逐渐分化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势力,境内地属鲜卑宇文氏。东晋时期,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联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权,史称“十六国”,境内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时,境内属营州建德、冀阳两郡的平刚、柳城县。北周时,北齐营州剌史高保宁未隆北周,境内仍为高保宁管辖。西北与契丹接壤。【隋代】在旧置营州设营州总管府,开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龙山一县,后废郡。十八年(598)龙山县改为柳城。大业初,废总管府,置辽西郡。境内属辽西郡柳城县,西北境与契丹接壤。【唐代】境内南属营州都督府,西属奚地饶乐都督府,余部属契丹松漠都督府。奚与契丹错居。【辽代】统和二十五年(1007)于故奚王帐地(今宁城县)建中京大定府。境内属中京大定府金源县(开泰二年[1013]置)、富庶县(开泰二年[1013]置),北部属大宁府高州三韩县(开泰中置)、恩州恩化县(开泰中置)。【金代】承辽制,境内属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县、惠州惠和县,大宁府三韩县。【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为大宁路,二十二年(1285)改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复改为大宁路。境内属大宁路富庶县、金源县、惠和县、大定县。【明代】初沿用元旧制。洪武二十年(1387)废元制,置大宁卫,境内属大宁卫。永乐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卫。景泰以后境内属兀良哈三卫的诺音卫。【清代】建县前,境内西南部承属承德府平泉州,东北部属承德府建昌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东北境喀喇沁右旗旧牧地、建昌县之北境敖汉左、右、南三旗旧牧协轩建平县,隶属朝阳府。【中华民国】1914年取消清朝旧制,设热河特别区。建平县属热河特别区。1928年隶属热河省。1933年3月为日本侵占,建平县隶属朝阳六县指挥署。1934年,六县指挥署撤消,建平县仍属热河省。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建平县属中共领导下的热中行政公署。10月,建平县改属中共领导下的热辽行政公署。1947年7月,热辽行政公署撤销,建平县属热河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7月,热河省撤消,建平县划为辽宁省锦州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2月,划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1964年3月,属辽宁省朝阳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5月改称朝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又改称为朝阳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9月,复建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建平县隶属之。

自然地理

地形山脉:建平县属辽西山地丘陵区,山区面积占30.4%,丘陵面积占43.3%,平川面积占26.3%,可谓“六山一水三分田”。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努鲁尔虎山脉横贯中部,自东北延伸西南,将全县分成南北两个不同的自然区,中部地势较高,是老哈河与大凌河的分水岭。
气候特点:建平县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受海洋暖湿空气影响,但由于北部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经常侵入,形成了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全县处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区域内,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36.9℃,年均日照时数2850~2950小时。年降水量平均614.7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120~155天。春秋两季多风易旱,风力一般2~3级,冬季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强。
水文特点:建平县有大小河流12条,其中较大河流有老哈河、蹦蹦河、海棠河等。
自然资源:建平境内山川秀美,草茂林丰,地下矿产种类繁多。其中膨润土、珍珠岩、硅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藏储量大,质量好,在国内外享有很市制知名度,素有“中国膨润土之乡”之称;铁、金、磷、锰等金属矿藏在全省占据重要位置。境内已探明的有益矿藏55种,储量为1.5亿吨的膨润土;储量8千余万吨的铁资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利用,精深加工,潜力巨大。其中膨润土制品已经远销美、德、韩、日、泰、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其它

新朝置公元9年,王莽改义陵县为建平县,属建平郡。东汉光武元年(25)复为义陵县
东汉置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进兵建安,十年(205年)转讨上饶,分上饶地及建安之桐乡置建平县;贺齐为削弱建安县地方势力,将桐乡划入建平县。建平立县后,属会稽南部都尉(治今福州)。永安三年(260年)属建安郡。故治在今福建建阳市潭城街道。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建平县改名建阳县。
北宋置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德县西北地区置建平县(治郎步镇,今郎溪县城关镇),属江南东路(仍治升州、今南京市),广德军(治广德,今安徽广德桃州镇)元属广德路。明清属广德州,民国三年,改建平县为郎溪县(仍治今城关镇),郎溪县属安徽省芜湖道(驻芜湖,今为市)。

交通运输

建平县地理位置优越,东靠锦州、沈阳,西通承德、北京,北邻赤峰,南接山海关,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京丹、沈赤、锦承、大赤线铁路从境内通过,位于县城的叶柏寿火车站点23个,专用线5条,货位140个,月装卸货物15万吨。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达,101国道穿城而过,锦赤线、建三线、叶哈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县城叶柏寿是连接东北、华北八大城市的铁路交通枢纽;国、县、乡三级公路通车里程1000多公里。县城距朝阳飞机场仅75公里。距离锦州港240公里。叶柏寿火车站位于县城的叶柏寿火车站为二级编组站,是连接东北、华北和内蒙地区的交通枢纽,全县有铁路营运站点23个,专用线5条,货位140个,月装卸货物15万吨。

风景名胜

喀喇沁右翼王陵:喀喇沁右翼王陵位于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新爱里村东北1.5公里处龙旦山下,远近群山环抱,松柏苍郁,景色宜人。为喀喇沁右旗历代扎萨克及其亲族之陵园,当地俗称“王子坟”。在苍松翠柏中,一字排开两座陵园,东为历代扎萨克之陵寝,西为历代扎萨克亲族之墓区。东陵园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7米,前正门为明堂,明堂两侧各有一侧门。穿过明堂,在松柏掩映下是一座三进式石拱牌坊,正中镌刻康熙御笔“藩屏世泽”四个大字,四个石柱上各立有一只石刻望天吼,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似乎仍在仰天长啸。过了牌坊是五间佛殿,佛殿后是三间享殿,内供奉喀喇沁先王的灵位。陵寝在享殿后较高处。正中为第一代喀喇沁右翼旗世袭扎萨克多罗杜楞贝勒固鲁思奇布的陵墓。陵墓形制为砖砌宝顶。以下各代呈人字形左右排开,共有坟头十三座,分别建有祭亭。西陵园是喀喇沁祖陵和镇国公敏珠尔拉布坦、镇国公罗卜藏车布登及后人的陵园。由于历史原因,西园早已荡然无存。陵园内斑驳的石雕印证着岁月的年轮,哽咽的松涛述说着历史的沧桑,一砖一石莫不记录着历代扎萨克亲王及王室的荣辱兴衰,观之令人感叹不已。至今在王子坟周边地区,汗王坐殿,奇布立功的传说,扎什选定王陵的传说,七十二场浇灵雨的传说,刘罗锅驾牛破风水的传说等等仍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战国长城遗址:战国长城位于建平北部烧锅营子办事处化匠沟村张家湾至蛤蟆沟脑处,长约七公里,为建平境内保存最好的一段长城,主要为战国燕文化时期遗存,绝对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距今约2,000多年。1979年9月5日被公布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址依山势为东西走向,这一带山冈纵横,沟谷交错,地势极其险要。城墙筑造方法为石筑、土筑和“天然屏障”三种。石墙基宽2-3米,存高1-2米。土筑城墙因年代久远、水土流失现冲刷已尽,但仍隐约可见黑土带。除长城外,沿线还有不同类型的防御建筑设施——台址、鄣址和城址。它们多筑于长城线上或长城南侧。沿线出土文物多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绳纹板瓦、兽纺瓦当,以及红陶釜、燕九币等。该长城的修筑,不仅对北方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交流,对开拓北部疆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秦汉以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对燕长城址加以全面保护,用于开展旅游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加快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