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徐州市地图 >
贾汪区地图
贾汪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贾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在商周之前,就有人类在贾汪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实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明万历年间始有人迁徙至现城区中心地带居住,清咸丰九年(1859年)贾汪已成为集市。清光绪六年(1880年)夏,洪水剥蚀地面,贾汪境内初现煤苗,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恩燮遂在贾汪掘井建矿,由此揭开了贾汪百年煤田开采历史。贾汪因煤成矿,因矿建城。中华民国17年(1928年)贾汪建镇,属江苏省铜山县管辖。1948年11月8日,贾汪解放后,为铜山县人民政府驻地,贾汪为铜山县第一区。1952年铜山县政府迁出,成立徐州市贾汪矿区。此后又历经徐州市郊区贾汪镇、徐州市贾汪镇、徐州市贾汪矿区几次改制,直至1965年11月始定名为徐州市贾汪区,沿称至今。其辖区范围几度更迭,错综复杂。1993年12月27日,区划调整后,贾汪区为全省最大的城区,199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贾汪区行使和享受县级经济管理职能和权限。

行政区划

贾汪镇:面积134.7平方千米,人口64815人。辖10个村委会(龙门、柴窝、闫村、崮岘、宗庄、大李庄、泉东、泉西、鹿楼、小山子)、6个居委会(南庄、泉河、岗子、新泉、新夏、庄庄)。
青山泉镇:面积84.4平方千米,人口54139人。辖13个村委会(前八丁、夏溯、张庄、花庄、姚庄、唐庄、房上、白集、马庄、庞夏洼、荆台、后柿庄、陈山)、6个居委会(南街、青山泉、四清、青山泉街、卫东、蔬菜)。
塔山镇:面积96.3平方千米,人口67222人。辖20个村委会(东下庄、塔山、聂庄、张场、阚口、朱湾、殷庄、彭楼、沟上、葛湖、徐庄、王集、永庄、瓦房、张埝、曹庄、王庄、柳元、郑庄、豆宅)、3个居委会(耿集、张庄、桑元)。
大吴镇:面积78.3平方千米,人口84794人。辖11个村委会(西大吴、蔡庄、潘安、权台、荒里、小吴、解台、夏庄、虎山、建平、瓦庄)、16个居委会(旗山、新旗、张庄、新庄、小黄山、程楼、湖里、西段庄、瓦店、权台、权台西村、韩园、两妥、鹿庄、东段庄、民主苑)。
汴塘镇:面积106.6平方千米,人口54604人。辖18个村委会(茸山、凤楼、汴东、汴西、影山、北元、北吕、河泉、沿河、朱古、马头、孟省、许阳、新集、芦山、高庄、阚山、榴园)。
江庄镇:面积75.6平方千米,人口32254人。辖11个村委会(杏窝、官口、江庄、大路、马安、高村、铙钹、独山、周埠、大南庄、竹园)。
紫庄镇:面积88.3平方千米,人口63787人。辖16个村委会(十里沟村、岐山、临运、马山、杜楼、油坊、徐台、彭庄、常庄、阮庄、紫庄、吴台、王圩、石庄、张楼、吴窑4个居委会(赵庄、南街、北街、董庄)。
老矿街道: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34365人。辖10个居委会(援工、泉旺头、广场、光明、前委、民乐苑、群力、永兴、工商东、工商西)。
夏桥街道: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29624人。辖9个居委会(韩场、石头阵、夏桥、新华、校东、华联、园东、新立、韩桥)。贾汪区地图

交通情况

贾汪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不牢河横贯东西,为水运枢纽。铁路交通有贾汪至徐州专线,前亭至贾汪专线和夏桥、韩桥、旗山等煤运专线等。206国道、310国道纵横交错,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镇村公路密如蛛网,四通八达。2004年,全区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完成4.60万元,增长11.6%;占GDP比重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末,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75辆;公交营运线路7条;客运量394万人;公交营运里程248.3公里;行驶里程533万公里。货物运输运量172.9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205万吨。年内,206国道改造工程竣工顺利通车;重庆鑫泰公司40辆出租汽车投入市场运营。
公路:贾汪区内有206国道、310国道交汇、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并留有出入口,通过徐州东绕城高速公路可直接联通徐州机场高速、霍连高速、宁宿徐高速和京沪高速公路。区乡公路达到二级标准。
铁路: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在徐州交汇,徐州铁路列车编组站为全国第二大编组站。徐贾支线连接两大铁路干线,区内铁路里程126公里,并且有多处货运场站。贾汪区铁路运力达4000吨,并预留5000吨发展空间,届时与京沪铁路运力标准匹配。
港口:距连云港180公里,距青岛港380公里;京杭大运河在贾汪区横贯东西36公里,常年可通航5000吨船只,沿河建有16处货运码头,港口年吞吐量800万吨。
航空:贾汪距徐州观音机场50公里,通过高速公路仅半个小时车程。

风土人情

江庄乡境内,有座二郎山,山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天上出了九个太阳,天下被晒得江河干涸,土地龟裂,草木枯焦,老百姓度日艰难。玉皇大帝闻知此事即派杨二郎到人间驱赶太阳。杨二郎不敢怠慢,急忙来到人间。他追赶到江庄地界,九个太阳被追赶得精疲力竭,其中一个远远地放哨站岗,另八个在一起休息。二郎趁它们不防备,突然把八个太阳压在山底下。这个山因是杨二郎担来的山,后来当地人们就把这座山叫二郎山。那个放哨的太阳,一看情况不妙,拔腿就跑。二郎紧追不舍。太阳被追得狼狈不堪,躲在一座大山直喘。二郎看见举枪就打,大山被砸两半,成为石坑山和小鱼山。太阳被打瘸了腿,躲到地下。可是蚯蚓嘴快,“太阳在这里,太阳在这里”地直叫。杨二郎听见,命天狗钻地捉拿,太阳被迫躲到一棵马齿苋下,避过了二郎的追杀。杨二郎寻不着太阳,忙到天庭交旨,玉帝赦免了这个太阳,太阳因是战败之将,每逢早晚,它总是羞答答地升起,羞答答地落下。马齿苋因救太阳有功,就是拔掉根也不会被太阳晒死。

自然地理

贾汪地形:贾汪区南部系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北部为丘陵山区,有主要山峰55座,其中大洞山主峰海拔361米,为徐州市境内第一高峰。贾汪城区居于一马蹄形谷地中心。
贾汪山脉:贾汪有主要山峰55座,其中大洞山主峰海拔361米,为徐州市境内第一高峰。大洞山:位于徐州市区东北40公里贾汪区境内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顶莲花山,属淮阴山脉,周围大小100余山头,几乎峰峰有名,连成一气,森林、灌丛、灌节丛、衡疏四种植被300多种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绿涛汹涌,被徐州市列为生态自然保护区。
贾汪水文:区内有骨干河道8条,京杭大运河、不牢河横贯全区,另有屯头河、二八河、引龙河、淤泥河、排洪河等主要河流。
贾汪气候:贾汪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淮河流域的特点,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无霜期280天,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02.4mm。
贾汪自然资源:贾汪区盛产小麦、水稻、山芋、大豆、花生、棉花、干鲜果、林木等,名优产品有大洞山石榴、宗庄鲜桃、汴塘西瓜等。矿产资源有煤、钛、铁、镁、铝、磷、石灰岩、大理石、白云岩、粘土等,其中煤炭、石灰岩、白云岩储量尤为丰富,居全省各县)前列。贾汪区现有小型山区水库3座,塘坝70余座;大沟43条,中沟299条,小沟1500余条;小沟级以上建筑物5000余座,其中中沟级以上2070余座;机井275眼,轻型井800余眼;乡镇供水厂4处;固定机电排灌站319座,装机容量16692KW。

经济概况

经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为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贾汪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丰硕成果,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林果、蔬菜和畜禽养殖成为全区三大特色富农产业,农民从事特色种植、养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这是贾汪区立足区情,着力打造外型观光高效农业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贾汪区林果业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贾汪镇、汴塘镇、青山泉镇等地,以石榴、桃、枣等品种为主,其中以宗庄万亩桃园、鹿楼万亩石榴园为代表。设施蔬菜生产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地区,以紫庄常庄村万亩蔬菜基地为代表,形成了沿大运河和不老河两岸的种植带。畜禽养殖的品种主要以三元猪、肉鸭、奶牛为主,目前已建立10个规模养殖小区,优质畜禽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同时依托现有规模养殖,“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迅速,青山泉万隆肉鸭加工、汴塘兴荣肉制品和郑荣肉联加工等企业在农产品加工转化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从而出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增收致富。
综合经济: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5.23亿元,增长18.4%。其中:工业增加值23.9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7.00亿元,增长10.7%。全区财政收入完成3.00亿元,增长49.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在“调整中发展”动态的、长远的经济运行格局逐渐形成。
农业:农业生产喜获丰收。2004年,克服病虫草害、冻害、早衰等潜在威胁,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8亿元,增长12.6%。农作物播种面积69.10万亩;粮食总产量16.64万吨,比上年增长56.7%;棉花4252吨,增长64.4%;油料3834吨,下降28.0%;生猪出栏10.18万头,增长3.1%;生猪存栏8.56万头,增长4.4%;肉类1.49万吨,增长4.0%;家禽202.43万羽,增长5.4%;水产品6200吨,增长1.6%。水果8.17万吨,增长2.9%。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等非农产业总产值153.20亿元,增长19.8%。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4年,全区支农生产财政支出2538万元,比上年增长22.5%。年内,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0000亩;新建山区经济林果基地2000亩。新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项,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0%;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用电量5.15亿千瓦时;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17万千瓦;节水排灌机械738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综合效益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3.99亿元,增长18.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0.03亿元,增长36.2%,实现利税4.15亿元,增长23.1%,其中:利润1.86亿元,增长33.9%。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发电量2.59亿KW·H,增长28.1%;水泥459.5吨,增长53.9%;生铁钢、槽钢16.90万吨,增长1.2%;机制纸及纸制品33.17万吨,增长74.9%;棉纱2.60万吨,增长29.3%;化学纤维1.51万吨,增长132..0%;体育器材1.55万吨;柴油机水箱67.4万个;橡胶内胎5260万只;配混合饲料3.12万吨;啤酒3.10万吨。建筑业稳步增长。2004年,全区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总产值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施工面积29.9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10万平方米,竣工工程优良率60.0%。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390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26112元/人。房地产开发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开发结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