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县地图
嘉义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嘉义古名诸罗山,是原住民邹族及平埔族中洪雅族的活动范围,郑氏治台时期设置1府2县(天兴县、万年县),今天嘉义县的位置即在天兴县内,这个时期的大陆移民多由东石港登陆,其中以朴子及六脚地区垦荒时期较其他他地区早;清治时期台湾建置为1府3县(诸罗、凤山、台湾县)并隶属于福建省,此时嘉南平原的汉人日益增多、开垦拓荒也日益繁荣,至康熙、乾隆年间民雄、大林一带相继完成数座灌溉农田的埤圳;西元1786年林爽文起义抗清,由于诸罗军民坚守城池使起义师败,因此乾隆皇帝为嘉许诸罗县民的忠义取‘嘉其忠义’赐名嘉义,诸罗县正式改名为嘉义县;192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属台南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归属于台南县(除嘉义市外),之后又整行政区划改设嘉义县,至1982年嘉义市改制为省辖市,嘉义县治迁于太保市和朴子市。嘉义县地处嘉南平原。在荷兰人、郑氏王朝来台以前,大致是原住民邹族及平埔族中洪雅族的活动范围。这些土著,在血统上属于“原马来族(Proto-Malay)”,语言与文化上属于南岛语系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以及自己的文化特征。在荷兰人进占台湾后,当时这2社的名称便已出现在1650年的台湾土民户口表上,故至少可以确定300多年前这两社已然建立。至明郑时期,在台湾设置1府2县--承天府与天兴县、万年县。今嘉义县属天兴县内。福建平和县人赖刚直,奉命屯田于天兴县八掌溪仑子顶,即今嘉义县中埔乡和睦村。这个时期的大陆移民,多由东石港登陆。邻近的嘉义地区开发甚广,约有40余处;尤以朴子及六脚地区垦荒特早。清治时期,台湾建置为1府3县,即诸罗县、凤山县、台湾县等县,隶属于福建省。诸罗即是明郑时的天兴州,辖区广泛,南接台湾县北至鸡笼。嘉南平原的汉人日增,开垦已普遍且至为繁荣。及康熙至乾隆年间在民雄、大林一带相继完成数座埤圳,农业灌溉多被其泽。至光绪年间台湾南部己无甚发展余地,汉移民逐渐往北发展。1786年,林爽文起义抗清,由于诸罗军民坚守城池,使林等人不能染指;因此在两年后,乾隆帝为嘉许诸罗县民的忠义,取“嘉其忠义”的意思,赐名嘉义,诸罗县才改名为嘉义县。日治时期之初,嘉义属台湾县嘉义支厅,后设置嘉义县,1920年至二战结束前划归台南州,分属嘉义市、嘉义郡及东石郡。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本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本统治时期的11市改为9省辖市、2县辖市。其中:嘉义市管辖区域:东为新东区红毛埤,位于东经120°30'20〃;西为新北区竹子脚,位于东经120°23'7〃;南为新南区下路口,位于北纬23°26'40〃;北为新北区后湖,位于北纬23°25'18〃。本市四周东与竹崎、番路二乡为邻,西接太保乡,南与水上乡毗连,北与民雄乡为界。面积为55.9317平方千米,人口75224人。管辖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八奖、竹园、北镇、东山等8区。市政府设于嘉义市。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南县合嘉义市,分为台南、嘉义、云林三县。嘉义县辖嘉义市及嘉义、东石二区,计1市(6区)16乡镇,494123人,面积1951.3945平方千米。县政府设于嘉义市。嘉义县:管辖嘉义市,及朴子、布袋、大林、新东、新西、新南、新北、等7镇,及民雄、溪口、新港、六脚、东石、义竹、中埔、番路、鹿草、太保、水上、竹崎、梅山、大埔、吴凤等15乡,合计1市22乡镇。本县东为吴凤乡玉山,位于东经120°56'17〃;西为东石乡塭港,位于东经120°8'11〃;南为大埔乡南端,位于北纬23°13'5〃;北为大林镇北势,位于北纬23°38'1〃;中心位置为新港乡菜公厝,位于东经120°32'50〃,北纬23°27'58〃。本县东接南投、高雄二县,西临台湾海峡,与澎湖群岛遥遥相望,南与台南县毗连,北邻台南县。1952年10月1日,义竹乡的松华、梅华、南竹3村划归朴子镇。1959年,鹿草乡的梅埔村划归太保乡。1962年10月1日,义竹乡之梅华、松华、南竹等三村划入朴子镇,仍维持原村名。1982年6月24日,嘉义县嘉义市改制为省辖市。1992年9月10日,朴子镇改制为县辖市朴子市。1989年3月1日,吴凤乡更名为阿里山乡。产业
嘉义县土地肥沃,加以良好的水利灌溉,以农产出名。早年大量出产稻米与甘蔗,并有大林、南靖、蒜头、岸内四座糖厂,丘陵地区(竹崎乡)并有种植烟草。竹崎乡奋起湖地区曾盛产金针;现今台东县太麻里乡金针山的开垦,嘉义县民居功厥伟。现在农产多元化,包括凤梨、柳丁、柑橘等等,在国内农业界皆占有一席之地。阿里山区于日治时期以优质针叶木闻名,为砍伐珍贵林木,由嘉义市建筑铁路至阿里山。惟现已砍伐殆尽,人工造林又选择单一树种且为经济价值较差的柳杉,红桧扁柏等巨木,仅余少数,在著名的神木倾倒以后,更显林业之不景,现早已转型为观光产业,为本县之著名景点。沿海地区养殖牡蛎与虱目鱼,为国内重要产地。1970年代起本县建立数个工业区,最早为民雄乡的头桥工业区(现已并入民雄工业区),后陆续建立朴子工业区、嘉太工业区、民雄工业区、中洋工业区等,各工业区内著名公司包括爱之味(头桥工业区)、台湾烟酒公司嘉义酒厂、光泉、耐斯(民雄工业区)、台化(中洋工业区)等等。县府城乡发展处规划以,大埔美智慧型工业园区、马稠后工业园区吸引台商投资设厂,扩大招商将争取台商到嘉义设厂,以发展高科技产业、生化科技。(目前未开发中)。民俗风情
邹族为原住民九族中人数较少的一族,昔称“曹族”,是取自日语发音,后经族人要求更回原住民发音的“邹”,意味“我们这群人”,以异于他族。而在清朝末年所流传的吴凤故事,其真实性始终是一个无法求证的谜,却让邹族背负了200多年背信忘义的蛮族印象。邹族分为南北邹族。邹族发源地以玉山、阿里山一带为主,因此与自然山林有着浓不可分的情感,族内许多口耳流传下来的神话、歌谣,即是在阐释其对山林的孺慕崇敬之情。邹族十分骁勇善战,身材高大魁梧,五官俊美挺拔,极具音乐天赋,个个能歌善舞,著名影星汤兰花即为来吉村的邹族人。族中极具敬老精神,男子负责狩猎、作战,女子则学习农耕、家事;其编织染整的服饰与农猎工具,十分精巧,极具特色。但和其他族群相同,在面临现代文明的多方冲击下,邹族传统文化亦日渐式微,所幸在族人强烈的凝聚力与自觉下,仍保守不少旧有的习俗、规制,如传统祭典的举办、头目长老制的承继、男子集会所“库巴”的设置、祠堂文物的保存……,处处彰显其文化强韧的生命力。战祭:邹语“玛雅斯比”的战祭,是阿里山邹族全体总动员的年度盛事,祭典的意义,主要是向天神表示他们的敬意,古时并有祈求征战胜利与部落团结的深意。过去战祭皆由头目决定举办与否及时间,目前则改由达邦、特富野二社轮流举办,日期多订于每年阳历的2月15日;战祭的正典包括迎神祭、团结祭、送神祭、路祭及家祭等。祭典是由神花——石斛兰的进场揭开序幕,接着邹族的勇士将代表生命之火的圣火,恭迎至库巴前的广场,此时各家族勇士身着鲜红亮丽的传统服饰严阵以待,随即展开迎神祭。勇士在广场旁的神树——赤榕树前,宰杀一头乳猪,邹族相信赤榕树是战神下降的天梯,以刀沾猪血涂抹在神树上,以祭天神,并登上神树砍除树枝,意味为战神修整天梯,场面极为庄严肃穆;随后勇士们配合沉敛的舞步齐唱迎神曲,洪亮轩昂的歌声响彻山谷。此种邹族独有的舞步与唱法,十分特别,相当受到学者珍视。在接下来的团结祭中,各氏家族奔回各自的祭屋取出粟酒、米团,途中并不断呼啸以告天神,先对战神祭酒,再将酒混合给勇士们共饮共食,象徵团结之意;此时并将男婴送入库巴,接受幼儿周年礼,接着进行成年礼、送神祭、路祭、家祭,正典即告结束。而夜晚的联欢舞会,通常在下午3、4点开始,一连三天通宵达旦歌舞狂欢,歌舞时没有性别、种族之分,有兴趣的宾客亦可加入,惟须以诚敬之心与会。大甲妈祖绕境进香,妈祖是台湾民间信仰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不论大小城镇皆可见到奉祀妈祖的庙宇。绕境进香的活动在每年农历3月举行,确定的时间则在元宵节晚上由镇澜宫董监事们在妈祖座前“掷杯”择定;当晚并举行“抢香”,以排定进香途中插“头香”、“贰香”、“三香”的顺序,据说抢得头香者,能蒙获妈祖最大的福赐,因此竞争颇为激烈。进香日期一经选定,庙方便派人于进香沿途贴上“香条”,以告知信众,准备迎接这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妈祖神轿起驾的时间多在凌晨子时,但从前一天早上起,各地涌入的香客,已将大甲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镇澜宫前的广场上更是黑压压的人群。由诵经团先行过诵经“净轿”仪式后,等到吉时一到,哨角队吹起了角号,低沉的号音远远地传向四方,也将群众们兴奋的心情释开。刹时间锣鼓喧天、爆竹齐鸣,激射而出的烟火照亮大半个天空,形成壮观的“烟火瀑布”,镇民们夹道持香恭送,按照旧习身着清兵服饰的庞大进香队伍也于此时随着神轿缓缓启动,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朝香之旅。经过连日的长途跋涉,进香的队伍约于第3天抵达新港奉天宫,在接受地主庙——奉天宫摆出盛大的阵头,如传统管乐、西乐、舞龙舞狮、宋江阵、艺阁等表演热情地迎接后,神轿随即被迅速地抬至正殿内,并由镇澜宫董监事们恭请妈祖下轿、上神龛,完成“坐殿”仪式,随行香客多日来的疲累也终于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一早,两庙一起举行的“祝寿”大典,将进香活动带入最高潮,而各地分批前来的香客,此时也齐聚于新港,数万的人潮,随着司仪的口令,遥遥向着奉天宫方向叩头跪拜,场面之壮观,令人动容。当天香阵便在新港市街内举行绕境游行,晚上行过“回驾典礼”后,大队人马循原路护驾返回大甲。回程途中的重头戏在于“插香”仪式。无宵节当晚抢得“头香”、“贰香”、“三香”的信徒,在神轿回銮中途,拥有插香祈愿的权利,其它人则无此权利。当妈祖神轿回到大甲,镇民同样以炮竹声乐热烈欢迎,并随即展开盛大的绕境活动,沿途如潮水般接驾及叩拜的阵头和信徒,再度让镇上的交通陷于瘫痪,这股狂热的气氛直到傍晚神轿返回镇澜宫,才渐渐平息。当日晚上,家家户户并大开延席,宴请宾客,在欢乐的气氛中,众人衷心期待着明年的绕境进香活动更加盛大,以报答妈祖的保佑,而先前长途跋涉的劳累似乎已浑然无踪。虔诚的信徒们,心裹朝奉的是妈祖娘娘,只要慈光仍然普照,大甲妈的香火将万年不绝,绕境进香的活动也将永远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