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平凉市地图 >
泾川县地图
泾川县相关地区地图:

区划人口

泾川县目前辖1个街道、6个镇、8个乡:城区街道;城关镇、玉都镇、高平镇、荔堡镇、王村镇、窑店镇、汭丰乡、罗汉洞乡、泾明乡、红河乡、飞云乡、太平乡、丰台乡、党原乡;张老寺农场。2000年,泾川县辖4个镇、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0626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45983、玉都镇24785、高平镇17706、荔堡镇30091、梁河乡6453、黑河乡4550、内丰乡8421、王村乡24788、罗汉洞乡16353、泾明乡12494、红河乡7943、窑店乡15000、飞云乡16783、太平乡9658、黄家铺乡8660、丰台乡23863、党原乡16155、合道乡14386、张老寺虚拟乡2195。2003年12月8日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平凉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甘民区复字[2003]49号),以及平政发[2003]180号文件:泾川县撤销合道乡,将该乡并入党原乡;撤销梁河乡、黄家铺乡,将梁河乡和黄家铺乡并入高平镇;撤销黑河乡,将该乡并入太平乡。

民俗风情

放河灯:河灯文化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是西王母文化的遗存,至今保持已达两千多年,进行这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雨,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相传公元前169年,西王母要去东南巡游,临行前令手下把风神和雷神两位尊神叫到行宫,吩咐风神去睡觉不要刮风,吩咐雷神要三天两头打雷下雨。因为风神和雷神两个都聋,一个也没有听准。风神是主管刮风的神,平日里谨慎小心,生怕误了西王母吩咐的事情,三天两头刮风,直刮得天昏地暗,土焦地干;雷神是专管打雷降雨的神,他误听为西王母让他去睡觉,加上平日里懒惰,一睡就是三年,直到西王母驾云归来,回到行宫,看到夜晚泾河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雷神睡了三年觉,没有降一点雨,风神刮了三年风,时而大风,时而小风,一天没停,天下大旱,边疆三年灾荒,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夜间张灯正从泾河里挑水抗旱。西王母一怒之下,撤了风神、雷神的职。并令新任风神、雷神一旦发现泾河灯光,便及时降雨,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那以后,每逢天旱,黎民百姓家家户户制作河灯,夜晚成群结队来到王母宫山脚下,在泾汭河上漂放。西王母看到河灯,便知民间发生了旱情,令雷神及时降雨,解除民间疾苦。黎民百姓为了感谢西王母的慈悲情怀,每逢西王母的诞辰等重要节日,也欢天喜地制作河灯,到宫山脚下的泾汭河中漂放,以示庆贺。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看到的是泾河两岸的百姓们为了庆贺西王母的圣会自发组织的河灯漂放。
泾川社火:社火,原为中国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隋唐演变为节日送神会的杂戏、杂耍。宋范成大《石湖集》:“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中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火在中国流行很广,各地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泾川社火,北塬、南塬有别。北塬的夜社火又叫“地摊子”,是以歌舞为主。南塬的社火俗称“武社火”,以武打为主。社火的演出有些在正月初五之后。“上九”(古正月初九)多为社火的出台日。一般耍到元宵节以后,正月十八日收场,个别到二月初二才结束。有些村庄的社火有连办三年,连停三年的习俗。北塬社火队伍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副倒梯形的牌灯上写某某村社火队,配以“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精致的剪纸为装饰,作为领队。每到一个演出点,两个牌灯立于接待处两旁,4至6对大彩灯排列四周照明。表演形式有龙灯、狮舞、旱船、民歌演唱、跑驴、快板、武术以及秦腔、眉户小戏和杂耍等。社火每到一个演出点,在锣鼓的伴奏下,先说一段“春官词”作为开场白。“春官”一般由有一定诗赋基础、应变能力强、出口成章的人扮演。春官说罢,狮子龙灯打园场,在紧锣密鼓中,龙灯飞舞,狮子滚爬,鞭炮轰鸣,一下子把社火节目推向高潮。随后,其它文艺节目次第登场。民歌演唱则由一半童男,一半童女边歌边舞,互相穿插变换队形。有的由一些青年踩上“小跷”,边扭边唱,别有一番情趣。在演唱节目中,以《张良卖布》、《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等一些群众喜爱的节目为主。一般多为戏剧中的人物故事,如《白蛇传》、《花亭相会》等。扮演者轻轻地快步奔跑,如水上轻舟在老艄公的指挥下飘荡。
南塬社火:包括罗汉洞、泾明一带,以“武社火”为主,兼有小曲演唱。武社火较多地保留了古代迎神赛会的传统。两只牌灯便是照明工具。在昏暗的灯光下,演员穿武将服饰,化装成特定的人物脸谱,手持兵器等,在锣鼓声中起舞打斗。有的人物在上下场时,均伴随一把焰火,以示腾云驾雾,渲染气氛。其表演内容多为“封神”、“三国”及隋唐故事等。白天表演的社火有高跷、亭子、车社火、马社火等。这些都是或扭或舞不唱。高跷,装扮内容大都是历史人物故事。高跷在南北二塬、泾河川都很盛行。亭子又叫“芯子”。有“抬芯子”、“?芯子”。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把抬芯子变成了“车芯子”,即由人抬改为拖拉机汽车拉。亭子的装扮以巧妙、惊险、艳丽为上乘。其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也有现代题材的工农商学兵等等。“?芯子”是城关土窝子村的传统节目。它是专门打制的一个铁背心,一根铁杆从一只袖筒内伸出,高过头顶,上面站一两个小孩装扮而成。县城社火中还有“高抬芯子”和“单杆桥”。高抬芯子即为踩高跷的四人抬着的芯子。单杆桥是由四个踩高跷的人抬一根柔软的轿杆,上坐一丑角,随桥杆有节奏的上下闪烁,以惊险滑稽为乐。车社火、马社火,即在车上或马上装扮的社火。多在农村集镇就地表演。社火中的秧歌、腰鼓、霸王鞭等节目都是近年从外地传入的一些娱乐形式。解放前县城还有一种由河南籍商人自办的“狮舞”,俗称“耍狮子”。这种“狮舞”在平地上耍时与其他社火中的狮舞相仿,不同的是把长条凳以井字形一个个垒起,边垒边耍,下边的人往上扔,上面的“狮子”用嘴接,一直垒到10余米高,十分惊险。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观众无不叫绝。在达到预定高度后,狮子又边耍边把板凳一个个扔下来,又在平地翻腾滚爬。甘肃泾川“完颜部落”寻踪,完颜村沉寂了800多年,2004年才向世人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完颜部落”。这里的村民执著地守护着一座神秘莫测的古墓……,大金国在阿城建国,然后统治北方,入主中原,女真人也随之走向中原,遍布北方。如今全国各地仍有很多女真后裔,他们有的已经改姓,有的仍以女真皇族完颜为姓,但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根在金源。在2006年第四届金源文化节开幕之际,女真后裔从四面八方汇集阿城祭祖寻根。

景点景区

西王母浴苑:古朴典雅,独具风格的奇特建筑群体构成了西王母浴苑这颗丝绸古道璀璨明珠的崭新形象。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驿不绝,川流不息,给泾川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西王母浴苑依托得天独厚的温水资源优势而建成,地处县城以东7.5公里处,旁依312国道,依山旁水,环境优雅。相传这里很早以前是回山西王母的常去之地,站在回山之顶远远腑视此地,遥见有一泉清澈透明的池水,五彩碎石为底,池中有一水柱喷出高余丈,四季热气腾腾,云雾缭绕,清香之气,数里不散,其自然景观胜似昆仑仙境,欣喜之余,王母常与众仙沐浴于此。“东有崂山水,西有王母泉”的美誉由此而得,后被世人赞为“东有临潼贵妃池,西有泾川王母泉”之美称。据测定,温泉水温常年恒温38.2℃,日出水量1920m3,水中含有13种有益于人体的活性微量元素,属氟离子重碳酸钠型医用矿泉水,泉水流而不腐,滑而不腻,温而不烫。经过多年发展,西王母浴苑已成为集“吃、住、洗、游、购、娱”于一体的国营旅游涉外二星级饭店。宾馆现有员工151人,占地42亩,资产总额2930万元,2004年投资420万元建成温泉理疗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
回山王母宫:西王母宫位于中国丝绸古道甘肃泾川县城以西1华里处,泾汭二河交汇的回山之上。回山又称王母宫山,是西王母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古籍载,“回”者,西王母俗名,如是,回山者乃西王母之山。周穆王来回山拜谒西王母时,手植古槐一棵,名“降真树”,并题“西王母之山”。回山,犹如一座美丽的金字塔,侧看则显西方白虎之相,神奇之中,象征着古西部先民对虎的图腾崇拜,与华夏民族崇拜龙的图腾一样,遥相对应。回山背依天池,面临高峰、夸父峰,左带泾水,右绕汭河,环抱瑶池,两河交汇于其下,山环水绕,古苍翠青,交相辉映,又如苍龙饮水,地理文脉堪绝。回山王母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现留有宋初重修碑石一通。政府基于保护西王母遗迹,宏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出发,1992年4月成立重修泾川回山王母宫经理会,并公告海内外,筹资募捐,在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台湾西王母信众的鼎力资助下,经过十年努力,一期工程西王母大殿、配殿、三座天门、天梯、回屋等于1994年10月竣工,开放游览。二期工程,东王公大殿、三清殿、瑶池、天池等整体修复回山王母宫原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理会的努力下,目前已修复东王公大殿和瑶池景区,其余项目计划2006年全面完成。西王母大殿为王母宫的主殿。于1992年农历7月18月奠基重修,1994年农历9月12日竣工开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明清古建筑风格,斗拱梁枋,明柱回廊,月台围栏,外形喷砂,整座殿似汉白玉雕塑而成,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殿内藻井、梁枋、天花等采用金龙和玺彩绘。主神塑像西王母,高4.6米,左旁站立武像为白虎使者,右旁站立文像为青鸟使者。神龛背墙图案为西华天地,表现古西部山水,花草、树木、牛羊等风光画面。南北山墙两幅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绘制,分别表述有关西王母的六段传说故事。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次为:射日奔月、降临汉宫、瑶池宴会;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为:送疆域图、蚩尤之战、派使献玉。东王公大殿为王母宫主殿,1995年农历7月18日奠基重修,1999年7月18日竣工开光,仿明清风格,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与西王母大殿相迎而立,主神塑像东王公、又号玉皇,高4.6米,金童玉女两旁侍立,神龛背墙图案为东华天地,表现东方日出的地方,南北墙壁画分别为木公初形,石室相会,金母诞生,金童传书,王公其人,玉女投壶。配殿左殿为三皇殿、周穆王庙;右殿为五帝殿、汉武帝庙。回屋相传是西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处。《神异经》中说:世有“回屋”,上有大鸟名“希有”,一遮翼“东华”一翼遮“西华”,西王母与东王公每年在鸟背相会一次。1993年9月12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30余人朝拜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圣像,翌年同日,殿主黄雪香女士偕师兄妹四十人专程恭送显灵圣像至回屋。回屋内“回中降西王母处”大型石崖壁画表述《山海经》中记忆载的西王母原始形象,“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兽啸,蓬发戴胜”,有青鸟侍卫,左有周穆王乘八骏拜谒王母,右有王母驾临汉宫赐武帝蟠桃等传说画面。
瑶池:位于回山南麓,是传说中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西王母也曾在此设宴款待过周穆王这位人间君主。这里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水从石隙浸出,流向汭河,形成瑶池沟流域自然风景区,拾级而上,曲径入幽,奇花异草,美不胜数。特别是“夜月亭”更具特色,古时就已成为泾州八景之一,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游人志士吟诗挥毫、观景赏月之地。过去,这里殿宇林立,亭台楼阁座落有致,随着岁月的流失,现仅存子孙宫一座。2004年初,当地政府基于弘扬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拨款400多万元,以充分体现瑶池西王母文化和水文化为主题,建成明清园林式风格人间仙境的朝圣地为目的,进行了大力开发,目前已初步实施了景区绿化,路网等工程,计划建成圣水池、过水殿、十二重玉楼等主体工程。
王母宫石窟: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回山下,属北魏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窟内为方形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内三壁分三层雕有大小造像1000余尊,具有北魏太和年间风格,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造像慈容善面、内涵丰富,表现了佛、菩萨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给人以“眼前佛面即如来的感觉。”窟外建筑为四层凌云飞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十分庄严。碑坊在王母宫石窟旁,收藏古泾州26块石碑。其中有一块刻有泾州八景诗之碑,工笔刚劲秀丽,堪称一绝。最为珍贵者,当属碑室内收藏的三通碑石,其一为宋天圣三年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记载有关西王母的事迹,为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旨撰文,上官伈书丹;其二为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北魏永平三年奚康生开凿南石窟的经过,雕有二龙戏珠的碑首现存北京大学;其三为镇海寺蒙文碑,用巴思八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下谕保护泾州华严海寺和水泉禅寺的圣旨以及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律令。这三通碑石分别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完颜村:全国关内最大完颜宗弼(兀术)后裔取聚居区欢迎您!,完颜村位于泾川县王村镇,是全国关内最大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共有完颜氏1万多人。村内有金代最后一位皇帝完颜承麟墓和金兀术芮王完颜亨墓,金代十位皇帝及金兀术祠堂和始制于金代的“影”,有完颜氏供奉的汉族女神皇甫圣母祠和墓,有保存完整的金代女真人萨满教礼仪和祭祖仪式。还有明代朱元璋之子韩王夫妇墓。二OO四年五月,完颜村被批准为平凉市特色旅游景区,泾川县重点旅游景区。
村门:完颜村门,依据完颜部落满族村庄民族特色设计修建,它是泾川完颜村典型的文化符号和金兀术后裔完颜村的标志,是各界人士赴完颜村的第一直观形象。
老井:村口老井是完颜村多代族人吃水的老水井,水质纯净甘甜,几百年来,养育了该村多代完颜部落后裔。至今,还有一部分人仍在吃用这井中之水。特别是在这口老井井壁1米深处的箍井板中,隐藏着两块古代石碑。那是在“文革”中,族人为保护两块记载完颜氏落守灵800年的历史文物,就巧妙地深藏于这口古暇?谥校?馊四岩苑⑾郑?两裢旰梦匏稹?
完颜祠堂(宗庙):完颜祠堂建筑规制为传统庙堂式,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满族民族特色及皇家文化内涵,祠堂内正面悬挂完颜家族世代祖先遗像,本地人称“影”。史料记载:其以布制于金代,明代复制。影长9尺,宽7尺,色彩鲜艳,笔画精工。影像自上而下排列,以完颜阿骨打金太祖为中心,有二代金太宗完颜晟,三代金熙宗完颜亶,四代海陵王完颜亮,五代金世宗完颜雍,六代金章宗完颜璟,七代卫绍王完颜永济,八代金宣宗完颜珣,九代金哀宗完颜守绪,还有完颜承晖,及末主完颜承麟和历代开国重臣。特别显现了太祖四太子完颜宗弼(兀术)之遗像。完颜族定俗每年古三月十五日,为祭祖拜影之日。
皇甫圣母庙:皇甫圣母庙始建于清代之前,现存的大殿,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重修。庙院中保存有重修皇甫圣母祠古碑一通。上有泾州州衙11名武官题名捐银记载。传说皇甫圣母娘家在泾州城内营门上(今电信局)一带。她行至泾河北完颜村,在渊洞石窑中坐化成神,为完颜部落后裔保平安,因而族人在村中建庙修祠敬奉。每年古七月十九日为祭祀圣母的盛大庙会,大戏必唱,娱神娱人。每年古三月十五日举办完颜村族人隆重祭祀圣母节日,按满萨满教传统,举行保庄稼、灭虫害的“祭虫”祭祀。全村族人整全到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皇甫圣母墓地跳神。完颜部落守墓人定居九顶梅花山下800多年,接受了当地汉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宗教信仰。完颜村的满族后裔,从古代就信奉汉族女神皇甫圣母娘娘,开创了少数民族信奉汉族女神之先例。
芮王墓:位于完颜村小沟东坪东南部。芮王完颜亨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四太子完颜宗弼(兀术)之长子,官至一品。但金兀术长兄宗干之子完颜亮于1150年弑熙宗自立,为保皇位,又密杀了才勇过人的完颜亨。七年后,亮又杀了亨之妃、次妃和儿子。亨的家属为逃诛灭九族之难,于1167年护送完颜亨灵骨至西北,葬于泾川境内的九顶梅花山下,完颜亨生前为芮王,从东北来的守墓人就称亨墓为芮王坟。世宗继位,亨被杀七年后,才得以平反,世宗追封为韩王,故金代韩王墓因此得名。因完颜部落后裔守墓人800年来一直称芮王坟,故今葬地留下“芮王坪”和“芮王嘴”地名。完颜承麟是金代最后一位皇帝,为(兀术)曾孙,完颜承晖之子。承麟继位,只作了不到一天的皇帝,在河南蔡州(今蔡县)被元军围攻阵亡,其亲属及兵士抬上灵柩昼夜兼行,来到泾州,埋葬在今太平乡三星村岭背后队的簸箕湾。因泾州河北已有定居六十多年的完颜部落守墓人,护送承麟灵柩的完颜氏,也就陆续定居在泾川完颜村了。这一历史之秘保守了八百年。由于路途遥远不便祭奠,族人于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将完颜承麟之墓迁回泾河北完颜村,埋葬于东坪芮王嘴,按祖孙血亲关系,坐落于芮王墓之后。
温氏娘娘墓:温氏娘娘墓,位于王子坟东南部平台耕地中,完颜村很多老年族人证实,温氏娘娘墓冢高大,墓地四角有古雕拴马桩,石碑两尊及石人兽,上世纪六十年代毁没已尽。据完颜村族人传说,温氏为完颜承晖之皇娘娘,娘家为泾州城水泉寺温家湾,清代、民国时温家湾人有时到完颜西坪温氏娘娘坟上祭祭奠。
明代韩王墓:韩王墓位于九顶梅花山下完颜西坪中部,明韩王墓墓主是改封平凉后第二代韩恭王冲。韩王墓冢西边墓为李氏夫人墓。明韩王墓,在清氏、民国时多次被盗掘,墓室已空,现存留完整的砖箍墓室和外部多道石门。
湫洞:湫洞位于完颜村炉子嘴伸向大坪的沟垴,是古时皇甫圣母从泾州城内管门上,走向泾河北完颜村坐化成神的石窟,名叫湫洞。这座石窑,古时窑顶石板常年不断滴水,石板地上形成小湫,饮之可治病。后人就在圣母坐化的这一石窟中,雕塑石像,绘壁画,安置门户。又传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三妹白花公主之灵魂依附于圣母石像之上。今日,石洞中滴水干枯,石像门户塌毁,洞口还能看见。湫洞的传说,至今深埋流传在族人的心中。
九顶梅花山:在完颜村800亩大坪之后,横亘着一字排列,高耸入云,形似花卷馍式样的九个山包,这就是神秘的九顶梅花山。其实旁边还有三个侧山包,当地人称十二个连连山。九座山恰恰似一朵盛开的梅花。它称“九”冠“顶”,非同凡响。金代韩王完颜亨和明代韩恭王冲先后埋葬于九顶梅花山下,实为归依其龙脉山势,宝地风水。九顶梅花山下有两个韩王墓,是一个神秘的谜团,是历史戏剧性的巧合,这一谜团将等待后人去开启。
皇甫圣母墓:皇甫圣母墓在完颜村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由于族人保护,墓冢保存基本完整。除每年古三月十五日完颜村族人上坟祭奠外,平时民众有疾病、灾难、不幸等事出现,不断有人到堡子山圣母坟上祀福求平安。
泾川温泉:泾川温泉地处泾川县城以东7.5公里处的何家坪,位于泾河南岸,紧靠312国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景色秀丽,交通方便,信息流畅。温泉开发利用于1971年,温水井深1680多米,热水层厚164米,井口海拔1007.6米,水井压力58.6个大气压,常年恒温38.2℃,泉水含有13种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温泉可使人体洁净润滑,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心肌,保护心脏,帮助消化,解除疲劳,医治心血管及皮肤病等保健功能。是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仙境佳界。
南石窟寺: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温泉开发区境内,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东大窟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胁侍菩萨十四尊,窟顶有浮雕佛传故事,窟门两旁内雕菩萨两尊,外壁雕天王两身。西小窟两侧分排雕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正中为三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

资源环境

泾川县域土壤母质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土地面积中可供各种利用者较多,其中耕地面积85万亩。境内有泾河及其支流汭河等五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124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亿立方米。现发展有水域养殖面积1059亩,水产品年平均生产量260吨。水力发电站1处,年发电量25万千瓦小时。农田灌溉用水可灌溉农田12万亩。已探明有铜、铅、铀等金属矿点,煤、温泉等非金属矿点多处。其中位于县城东7.5公里何家坪村的温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温37℃至38℃,水质优良,富含氟粒子,为重碳酸型医用矿泉水。温泉自开发以来,已累计投资1828万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现建成宾馆、游泳池等3256平方米,形成了沐浴、就餐、住宿、娱乐、旅游一体化服务,日平均接待来客近500人次,年可创利税50余万元。现有林地面积69.6万亩,森林覆盖率34.9%,林木蓄积量146.4万立方米。

基础建设

建设目标:到十一五末,15个乡(镇、区)全面完成乡级规划,215个行政村完成村级规划;县城建成区规模扩大到8.5平方公里;城镇化建设累计实现投资12亿元,建成1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24亿元;建成县城第二水厂,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1.3万吨;建成污水处理厂1个,污水处理率达到70%;建成垃圾处理厂1个,垃圾处理率达到65%;新建城市道路20.4公里,新建城市居民住宅77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新建农村住宅235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其中新建农村小康住宅0.75万户6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48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绿地26.2平方米;城镇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8.46%;城镇燃气普及户数达到1.5万户,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60%;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八大集镇非农业人口各达到5000人左右,把县城建设成为公用设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教育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生态园林小城镇。到2020年,我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镇人口达到18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1平方公里;村组规划完成170个;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2万吨;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1.82%;城市绿化面积累计达到4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城镇住房面积累计达到54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住宅面积累计达到1710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农村小康住宅面积累计达到3.5万户21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个,污水处理率达到95%;燃气普及户数达到40500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0%;垃圾处理率达到90%。
城市建设:旧城区主要实施旧城改造,配套完善道路交通、绿化美化、供热燃气、排污排洪、城市供水、专业市场和供电、通讯、邮电、广播、电视等设施;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城东区以城东住宅小区为依托,以建设城市道路网架为重点,配套供电、通讯、排污、绿化等,增强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发建设步伐。逐步使城东区形成新的居住区、轻工业区和高科技工业区、商贸流通中心,加大集中供热和物业管理力度,“十一五”未,使集中供热率达到95%以上,并全面推行小区物业管理。小区住宅累计建成2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城西区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盘活土地,开发经济适用商品房,以绿化、美化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建设。安定街、北新街延伸段及西环路计划开发建设各类工程5万平方米,吸纳居住人口3000人,实现投资5000万元。重点实施北新街延伸段南侧修建6层商住楼5栋1.51万平方米,安定街延伸段北侧建修商住楼2楼0.34万平方米,环城西路修建商住楼4栋1.76万平方米。实施街景整治工程,形成新的商贸聚集区,同时,抓好杨柳、延风小康村建设,建成蔬菜批发市场和移民安置区。城北区要牢固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以完善集镇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城市体系。加快路网、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大兴国寺、职教中心、安定大桥等重点项目。
城市管理:按照建立、完善、调整、规范工作思路,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为主体,依法加强建设工作综合管理,形成完善的建设管理体系和建设工作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建设“一书两证”、招标投标、开工报告审批、质量安全监督、项目竣工验收等法定程序管理,不断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
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上要突出重点,荔堡镇、玉都镇、窑店镇等市列重点小城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拓展优势产业,建办龙头企业,引导群众进镇务工经商,扩大发展城镇经济。城关镇、高平镇、飞云乡、王村镇、党原乡、丰台乡等县列重点小城镇主要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建和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绿化、路灯、学校、医院、市场等公用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专业市场,实施小城镇建设“七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住宅小区、一个商贸小区、一块不小于1公顷的绿地、一个公园或广场、一条高标准主干道、一个垃圾处理场、一个供水设施),发展二、三产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拉开建设框架。泾明乡、罗汉洞乡、汭丰乡、红河乡、太平乡等乡镇要按照住宅、产业相结合的模式,适度集中,突出抓好小康住宅建设,带动城镇规模扩大。
中心村建设:重视加强对中心村建设的指导,大力开展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抓好小康屋建设,“十一五”末完成215个行政村规划编制。2010年末,农村住宅新增235万平方米,2020年达到1710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其中小康住宅新增7500户60万平方米,2020年达到210万平方米。
住宅建设和房地产业开发:“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以城镇综合开发和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住宅建设,新建城市居民住宅77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到2020年,城镇住房面积累计达到54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同时,全面实施集中供热和物业管理,2010年末,城镇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8.46%;2020年,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1.82%;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建筑产业发展: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建筑业市场拓展、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建筑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四家建筑安装等级企业(其中三家企业取得了质量认证证书)48个分公司76个项目部和三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各类机械设备增加到1500台(件),建筑从业人员增加到6000多人,各类建筑工程专业技术机人员达到1000人,建筑业实现产值6亿元。
重点项目建设:要坚持“抓在建进度、抓续建收尾、抓建成使用”的原则,立足于发挥地方优势,改善薄弱环节,实施一批能够促进和增强泾川发展后劲的骨干项目,完成重点项目投资5.24亿元,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争取项目,计划投资6000万元,新建城北区、城东区道路等15公里,建设期限5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争取项目国债资金,计划投资4500万元,新建城市污水厂1处,日处理污水1.2万立方米,建设期限3年。城市垃圾处理厂。争取项目资金,计划投资1200万元,新建总库容量35万立方米,占地16500平方米的城市垃圾处理厂1处,建设期限3年。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招商引资,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县城供热站三处,敷设管网35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建设期限5年。城区生态治理工程。争取国家项目,计划投资2500万元,实施城区国道312线、省道304、202线过境段环境综合治理,南北面山及城区街路绿化,形成环城绿化带,建设期限5年。综合批零市场建设工程。招商引资,计划投资600万元,建设占地100亩的综合批零市场3处,建设期限5年。住宅开发工程。招商引资,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居民住宅15万平方米,建设期限5年。建成县城第二水厂。争取国家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日供水能力达到1.3万吨,建设期限3年。绿化工程。争取项目,计划投资600万元,建成公园一处,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建设期限5年。小城镇建设。以项目为支撑,招商引资,计划投资2亿元,继续实施“七个一”工程,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优势产业,坚持以业兴镇,以市建镇,建设期限5年。

经济概况

总述:“十五”时期,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群众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创新机制,推进开发使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加强,经济增长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预计达到16.6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4%,达到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达到4.82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达到5.12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达到3.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9%,达到2700万元。农村果菜草畜产业规模效益逐年提高,五年新增果园面积11.49万亩,果品总产较2000年增长68%;种草养畜一体推进,建成了五里铺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产业开发集中区,带动了农村产业深度开发。工业经济历经改革的阵痛,借助外力,激活内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吸引资金1.78亿元,新办恒兴果汁等工业项目16个,城东工业集中区初步拉开框架。旅游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建成了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完成了瑶池景区建设,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4%,达到1280万元。城镇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新建滨河公园、中山林公园、泾灵路商业街,建成县城排洪排污体系,启动实施了城东住宅小区开发,县城面积扩大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较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19.4%。多方优化环境,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新增民营企业56户,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经过试点推行和逐年深化,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农民负担由2000年的人均70.7元下降到17.4元,人均减负53.3元。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县属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全面推进机构改革,撤并乡(镇)4个,分流精简人员326名,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统发和乡(镇)卫生院上划,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统筹面均达到100%。
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累计列建各类项目150项,完成投资15.5亿元,其中争取上级投资2.91亿元。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完成退耕还林24.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2.4%;积极争取交通项目,相继建成凤嵋一级、罗长一级、泾崇二级等高等级公路,新修改造各类公路444公里。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乡村基础条件有了新的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72元和1938元,年均增长8.5%和6.8%。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衣、食、住、行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1.4平方米和20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23%,累计解决温饱人口2.36万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新建改建小康住宅4395户,建成了王村墩台、党原丁寨等一批新型小康示范村。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速实用技术推广,科技贡献率由38%提高到43%。坚持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建各类学校167所、16.6万平方米,消除危房6.8万平方米,泾川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教育质量逐年提高,5年向大专院校输送各类人才3571人。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建成了县医院传染病区和CT医疗中心,新建了县疾控中心和5个乡镇卫生院住院楼。精心组织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3%、96.5%。计划生育基础工作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4.29‰。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事业,对城乡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社会事业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产业升级加大了科技攻关力度,完成科技成果76项,授权专利4件,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8%提高到2005年的43%,全县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效推进,全县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了40%以上,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九五”末的2265人增加到6409人,五年共为高等院校输送学生3571人,全县6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8年,信息教育普及率达到48%;组建了职业教育中心,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泾川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达标验收,泾川二中完成一期迁建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已开工建设,全县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1.1万平方米,消除危房6.8万平方米。人才队伍素质结构明显改善,全县有各级各类人才1135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95人,中高级职称占35.4%。公共卫生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完成县医院传染病区和远程会诊中心建设、CT等大型医疗设备装配、县疾控中心迁建、五乡镇卫生住院楼及病房新建等项目,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日趋完善,全县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17.5人、病床14.9张,儿童计划免疫有效接种率达到85%,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68岁。文化事业取得积极成效,《梁九品》等作品获得省级多项奖励。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在县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71枚。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3%、96.5%。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现在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黎、僳僳、佤、畲、东乡、土、达斡尔、羌、撒拉、锡伯、普米、塔吉克、怒、保安、裕固、独龙、赫哲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