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德阳市地图 >
旌阳区地图
旌阳区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位置


基础建设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共投入资金1518.75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工作得到加强。新增节水灌面1.61万亩,新增有效灌面0.37万亩;新增蓄水能力10.6万立方米。渠道节水改造110公里,新建整治堤防1.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建集中供水站5处,解决0.5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小城镇建设继续推进,完成规范化水泥街面2.99万平方米,下水道2485米。开发区和黄河路片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开发区投资600万元,完成了贺兰山路、渤海路南侧慢车道、紫金山路等道路工程,排洪工程以及道路绿化、路灯、人行道配套等工程不断完善,开发区的投资硬环境不断改善。黄河路片区完成了黄河西路(五叉路—绵远河)、秦岭山路(北泉路—黄河路)、千山街延伸段(沁河路—泾河路)、秦岭山路(黄河路—泾河路)、泾河路(峨眉山路—千山街)等道路建设,兆河路(千山街—秦岭山路)完成投资10万元,完成了天山北路延伸段(泾河路—青衣江路)的项目立项、招标等工作。全区道路交通建设继续推进,新建村级水泥路45.20公里。全区112个行政村通村水泥路全部建成,2004年12月通过了省交通厅验收。

风景名胜

孝泉古镇:孝泉古镇坐落在九寨沟旅游环线德茂公路沿线,距省会成都79公里,距德阳市区21公里,全镇幅员面积52.5平万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场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场镇常住人口1.8万余人,是四川省首批百镇试点镇和51家重点镇之一,是德阳市重要的回民聚居地和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回汉两族和睦相处。古镇孝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汉代叫汛乡,后因“一门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满地”而得名,1996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著名典籍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左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记载了东汉末年古代孝子姜诗、姜妻庞氏和儿子姜安安姜家一门三位孝子。“一门三孝”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姜诗去逝后,汉明帝下昭在孝泉修建姜公柯,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从此至今,已近两千年,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顶礼膜拜。“一门三孝”。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姜诗被宋代崇宁宗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孝敬父母、忠于园家的品德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派列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汉明帝、宋崇宁宗、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下昭赞评,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写诗题字,部份墨迹保存完好。元代砖塔、清代藏经楼等部份历史遗迹保留至今。国务委员彭佩云、副省长韩邦彦等领导高度重视,苏联代表团、越南代表团、联合国官员前来参观并题词。由此,孝泉成为孝子故里、德孝文化发源地。为进一步弘扬德孝文化,开发旅游产业,孝泉镇按照“整新如旧”的原则修复历史遗迹,建设旅游景点。1988年依托省保文物龙护舍利宝塔修复占地6000平方米的三孝园;1996年又筹资3700万元修建了融省保文物姜公坟等诸多胜景遗迹于一体、占地150亩的中国德孝城;2001年推平德孝城山门广场以待扩建;同年,邀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整个孝泉镇做了古镇孝泉旅游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以中国德孝城为核心景区的五大景区,即德孝文化核心景区、德孝文化源头景区、城镇入口景区、古填风貌景区以及现代人文景区;2003年,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成了省保文物姜孝祠的维护工作;同年,推出古镇孝泉德孝文化核心景区中国德孝城项目,古镇风貌景区邻姑泉项目,古镇风貌景区传统民俗文化步行街项目等三个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在构建孝泉德孝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框架的同时,注重发展文化旅游,营造派厚的德孝文化氛围。从1996年至今,孝泉镇开展评选新型孝子孝媳和尊老敬老先进个人活动,并将四川省首届十佳孝子、百名孝星的评选活动引到了孝泉。从2000年至今,孝泉镇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德阳德孝文化旅游节,国家、省、市、区20余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两度赴孝泉来访,收益良好,影响甚大。中国德孝城被授予“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和“四川大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子。
德阳孔庙:孔庙又称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奉为正统思想,长达两千多年。他被统治者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等。最初的孔庙,是孔子居住过的“庙屋三间”。唐太宗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皆立孔庙。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孔庙还越出国界。岁月沧桑,人们始终对孔子保持一种特殊的尊崇,各地亦保留了不少孔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德阳孔庙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德阳孔庙,始建于南宋开僖二年(公元1206年),位于城东,明洪武年间迁建成城南今址。曾多次重修增补。现今的德阳孔庙,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建成的。它坐北朝南,庙内建筑群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连同庙前孔子公园,共占地29000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启圣殿、大成殿、碑亭、礼禾亭、戟门、泮桥(泮池)、棂星门、万仞宫墙、“道冠古今”、“德配天地门等30余处古建筑。庙前孔子公园两侧,有书法名家所书的《论语》碑林。公园入口处,金碧辉煌、雕刻精美的石碑坊上,有香港孔教学院落汤恩思佳院长所书“孔子公园”四个大字。庙前,立有“文武官员下马碑”。孔子在古代被尊为“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文武官员都只能下马下轿,步行入孔庙。进庙后,即见一座米红色的高墙。这就是“万仞宫墙”。它得名于孔子的学生子贡之语:“百官之富。”意思是说孔子家的围墙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的话,就看不到里面建筑的宏伟和美丽壮观。这里用宫墙之高万仞比喻孔子的学问和思想博大精深。万仞宫墙两侧,“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道门遥相呼应,象征孔子的思想可以贯通古今,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配。万仞宫墙前的棂星门,用灰砂岩石修造,门上雕有造型各异的石刻图案260余幅,飞禽走兽,龙飞凤舞,形态逼真,雕刻精美。棂星,双称天田星,在孔庙内设置棂星门,有尊孔如尊天之意。棂星门左侧有更冠亭,提醒我们参拜孔子时别忘了整顿衣冠。更冠亭对面还有省牲所。跨过棂星门,就来到呈半圆的水池枣泮池前。泮,是古代的学校。按照礼制,诸侯一级的学校,只能东西页通水,称为“泮宫”;天子一级的学校,可四周环水,称为“壁雍”。孔庙的修建与兴学有关,孔庙又称学宫,最后在孔庙演变成半圆的泮池。封建科举时代,考中秀才亦称之为“入泮”、“入学”,意即进入孔学的大门。过了泮桥,便函是戟门。因两旁小耳房里曾设置放有以示威仪的戟而名。到了祭孔之日,文武官员排弄于此整理好衣冠,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在鼓乐声中,缓缓打开戟门,过戟门,而上大成殿。穿过戟门,可观赏礼乐亭。礼乐亭,是祭孔时摆放乐器,演奏礼乐的地方。中间两座为双檐六角,宝顶呈兽状;侧面两座均为双檐,上层为六角,下层为四角,宝顶呈现鸟状。亭旁,清代古桂与之相映成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庄严雄伟,辉煌精美。此殿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宽33.97米,进深14.78米,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面用金色琉璃瓦覆盖,正脊饰以飞龙,中间置宝顶,殿外有9块帝王手书颂赐的匾额高高悬挂,内容均为称颂孔子的伟大业绩。孟子曾称颂孔子集先贤先古之大成,后世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故而将孔庙的主殿称为大成殿。大成殿内陈列的是孔子、四配、十二哲的彩色塑像,孔子像前竖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祭案上,置祭器。祭案前,置有猪牛羊三俎,两侧陈列有编钟、编磬、琴、瑟、箫、笛、笙、埙、鼓等祭祀乐器。孔子塑像位于殿内正中,像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执镇圭,是统治者心目中王化而且神化了的孔子。四配,即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孔仍、亚圣孟轲。十二哲分别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冉求、言堰、颛孙师、宰予、朱熹。他们都是继承并发展儒家学说有成就的学者。大成殿前的拜台,是演习祭孔乐舞的场所。在清代,德阳孔庙每年仲春、仲秋的丁日,按照皇帝钦定颁行祭孔祀典,举行大祭,其仪式分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进香、奠帛、献爵、读祝等行礼过程式与乐舞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祭孔特色。乐舞以颂扬孔子业绩为主,乐歌舞三位一体,古朴典雅。今德阳孔庙为了保存古代文化传统,再现当年祭孔的历史场面,常举办仿古祭孔乐舞。乐舞场面宏大,让人追忆往古,怀想先圣。大成殿后的启圣殿,因孔子之父叔梁纥被封为启圣公而名,是供奉孔父及其祖先的场所。启圣殿后的孔庙后花园,环境幽雅,可供游人观览,休憩。如今,德阳孔庙已被建设成为专题性孔庙博物馆,成为西南地区孔子研究、宣传教育的中心,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所在地。1992年6月,《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德阳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德阳孔庙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德阳孔庙经常举办具有孔子及孔庙文化特色、充满浓郁民族传统文化气氛的文化旅游节目。如孔子庙会、孔子艺术节、仿古祭孔乐舞等。德阳孔庙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

石亭江:石亭江古称雒水,源出什邡,经绵竹,从高景关入市境,流经市境,流经金轮、小汉、金鱼、和兴、三水等镇与绵远河会合后流入沱江。境内河段长22.32公里,集雨面积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6.58亿立方米。
绵远河:绵远河古称绵水。境内河段长11.9公里,流经连山镇、双泉乡、松林镇、三水镇,与石亭江汇合后出境至赵镇入沱江。属于降水补给河流。河面均宽268米。集雨面积80平方公里。年均径流总量5.12亿立方米。旌阳区气候属亚热带湿和半湿润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强度不一。常年平均气温16.0℃,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6.7℃,温差43.2℃。年平均日照时数1215.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893.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达536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季节交替时,冷热空气活动频繁激烈,形成以东北方向为主的季风。年平均风速1.5米/秒,瞬间最大风速14.3米/秒。无霜期长达276天。常年发生的主要气候灾害有低温冻害、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秋霜、寒潮等,低温冻害天气主要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生频率70%。春旱、夏旱、伏旱和冬干经常发生。3月初至4月底发生春旱频率为40%,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夏旱的频率86%。6月底至9月初,发生伏旱的频率61%,12月至次年1月发生冬干频率40%。夏秋两季发生洪涝的频率50%,年平均发生0.75次。六级以上大风年平均发生0.86次,年平均出现雹灾0.8次。9月至11月,易发生秋霖,年平均发生1.89次,12月至次年2月,寒潮年平均发生1.52。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1度,无霜期271天,年降水量893毫米,日照1251.5小时,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冷寒、干旱、洪涝、冰雹和秋绵雨。全区耕地面积33683.5公顷,占幅员面积的56.84%,林地面积9354.4公顷,占幅员面积的14.4%。
地下水资源:境内地下水资源同样丰富,据对龙泉山以西388.9平方公里范围地下水资源测算,测出区地下总储量为13.3亿方/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48亿立方/年,具有较高保证率的可供开采资源量为2.21亿立方/年,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150立方/日,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水平。
矿产资源:旌阳区地处成都断平原与龙泉山皱带两个不同构造地貌,区内矿产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有天然气、粘土、建筑用砂、砾石、砂岩石材,页岩、泥炭、地下水、矿泉水等。天然气资源中,新场气田探明储量目前位于全国第九;粘土矿平原区各乡镇皆有矿点,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建筑用砂,砾石分布于绵远河、石亭江、凯江河床中,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页岩和砂岩石材东部丘陵乡镇皆有成矿分布;泥炭探明储量10.4万吨,原矿可作燃料和普通肥料。

自然地理

地貌一览:大致以绵远河为界,以西为平原区,海拔460—561米,面积370.6平方公里,占全区幅员面积的64.9%,以东为丘陵区,面积277.9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5.07%,丘陵区山峦起伏,多呈环状或脉状或脉海拔高度457—764米,相对高度多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境内最高为新中马鞍山、海拔764米,八角井镇是区境最低区,海拔473米,最低点位于通江镇锣桥凯江水面,海拔457米。
水系概况:境内有属沱江水系的绵远河、石亭江和属嘉陵江水系的凯江,以及都江堰人民渠四、五、七期工程从区内穿过。配套人民渠干支渠12条,斗渠181条,大河民堰16条,泉堰145条,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7座,以及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设施6447处。
降雨量:区内多年平均降雨893毫米,三条大河多年平均流量58.7M3/S,上层地下水埋深一般为8—20米。下层为20—40米。人民渠供水稳定。大部分水源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

行政区划

旌阳区东邻中江县,西连绵竹市和什邡市,北接罗江县,南靠广汉市。JingyangQu,区人民政府驻黄河东路99号,2006年,旌阳区辖5个街道(旌阳、工农、城北、城南、旌东)、11个镇(黄许、孝泉、柏隆、八角井、德新、扬嘉、天元、孝感、新中、双东、和新)、1个乡(东湖)。其中旌东街道办和八角井镇为德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

历史沿革

驻地迁徙:秦时属蜀郡管辖范围。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罗江县并入德阳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罗江县。1949年后属绵阳专区管辖。1959年撤销罗江县并入德阳县。1983年划属德阳市。1984年撤销德阳县,设立市中区。1996年撤销市中区,分设旌阳区和罗江县。1996年8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63号):撤销德阳市市中区,设立旌阳区和罗江县。旌阳区辖原市中区的旌阳、红旗、建设、工农村、工农桥5个街道办事处,八角井、天元、扬嘉、景福、孝感、孝泉、柏隆、黄许、德新、寿丰、通江、新中、双东13个镇,城区、旌阳、东河、和兴、东泰、袁家、孟家7个乡,区政府驻旌阳街道办事处署前街50号。2003年8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2003]185号)批准同意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德阳市区泰山北路218号迁至市区黄河东路99号。
辖区变化:1997年,旌阳区面积648平方千米,人口60万,辖3个街道、13个镇、7个乡:旌阳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黄许镇、孝泉镇、柏隆镇、八角井镇、德新镇、扬嘉镇、天元镇、孝感镇、景福镇、寿丰镇、新中镇、通江镇、双东镇、城区乡、旌阳乡、东河乡、袁家乡、孟家乡、东泰乡、和新乡。区政府驻旌阳街道。2000年,旌阳区辖4个街道、18个镇、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28876人,其中:旌阳街道60471城南街道108727城北街道40315旌东街道39776黄许镇24919孝泉镇39986八角井镇19939柏隆镇25006孝感镇20468天元镇27375景福镇13858扬嘉镇20817德新镇25865寿丰镇13378双东镇15309新中镇9536通江镇9852东河镇12138袁家镇8652孟家镇19497东泰镇10488和新镇11574城区乡24751旌阳乡26179,2004年,旌阳区辖5个街道(旌阳、工农、城北、城南、旌东)、18个镇(黄许、孝泉、柏隆、八角井、德新、扬嘉、天元、孝感、景福、寿丰、新中、通江、双东、东泰、东河、和新、袁家、孟家)、2个乡(城区、旌阳)。2006年1月12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5号)批准,同意德阳市旌阳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即由原来的18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1个镇、1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具体批复如下:一、撤销城区乡和东河、景福、袁家、东泰、孟家、通江、寿丰7个镇建制。二、扩大8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将原东河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八角井镇,八角井镇政府驻八角井场。将原景福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天元镇,天元镇政府驻天元场。将原通江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双东镇,双东镇政府驻双东场。将原孟家镇的五四、文化、富贵3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德新镇,德新镇政府驻德新场。将原寿丰镇的桂花、白莲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中镇,新中镇政府驻茶店村。将原寿丰镇的白蜡、福兴、小河3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和新镇,和新镇政府驻和新场。将原袁家、东泰2个镇及孟家镇的绵河、仙桥、红台、金相、新原、孟家店、大坝等7个村和孟家场镇居委会所属行政区域并入黄许镇,黄许镇政府驻黄许场。将原孟家镇的高地、大同2个村,寿丰镇的新沟、刁桥、高槐、石板、宝华5个村和寿丰场镇居委会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旌阳乡,旌阳乡政府驻玉泉路。将原城区乡的秦宓、北光、三圣、莲池、金螺5个村和原乡饲养场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城北街道办事处。将原城区乡的红雨、鹿鹤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城南街道办事处。将原城区乡的千佛、宝峰、东升、工农4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工农街道办事处。三、旌阳乡更名为东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