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县地图
久治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久治县于1955年3月建政,现辖智青松多、索乎日麻、白玉、哇尔依、哇赛和门堂等1镇5乡,其中索乎日麻乡最大,哇赛乡最小。下设22个牧委会,84个牧业合作社。全县总人口21897人,其中:乡村总户数4245户,乡村总人口18347人,有藏、汉、回、土等民族,藏族人口207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4.88%。全县干部职工985名,其中行政447名,事业538名,党员干部1036名。
地理环境
久治县位于东径100°20′~101°47′,北纬33°02′~34°03′,地处青、川、甘三省交界处,是青海省的东南门户。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县毗连,东北部与甘肃省玛曲县相邻,西与达日县接壤,南与班玛县相连,西北与甘德隔黄河相望。东西长约136公里,南北宽约126公里,土地面积8757.25平方公里。久治县境内山岭重叠,层峰起伏,海拔在3568米-5369米之间。巴颜喀拉山自西北向东南绵延,年保玉则山横贯全境构成本县的地形骨架。地势由南、东北向西北部逐渐降低,海拔在3700-4200米。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深居内陆,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年平均气温0.1℃,低于0℃的寒冷期长达184天,其中低于-10℃的严寒期达到131天。年日照时数2084.5-2509.5小时,是全省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境内由于受孟加拉湾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年均雨日171天,降水量在764.4毫米,居全省之冠。境内河流众多,且分布均匀,主要河流有7条:马柯河、克柯河、沙柯河、哈曲、久曲、章库河及折安木库河等,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境内湖泊众多,较大的湖泊有6处,其中以希措湖最大,面积约10余平方公里。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约21.93万千瓦。
人文旅游
久治县有着久远的藏传佛教文化。全县现有藏传佛教寺院11座,有宁玛、格鲁、觉囊、格鲁派等多种派系。其中宁玛寺院占大多数。全县宁玛派寺院有7座,白玉寺是国内藏区享有较高盛誉的宁玛派寺院。不仅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壮观奇特,收藏极丰,在佛教发展历史中有过功绩,在国内藏区颇有影响。为宗教朝觐和宗教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场所,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宗教研究价值。境内保留有古老的宗教派系。觉囊派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曾盛极一时。明初,该教派所持他空见的观点受到其他教派非议,也缺乏当权者的支持,一度衰败。明万历年间,受西藏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曾一度兴旺并向川西、青海省果洛地区扩展。清初,格鲁派跃居统治地位,觉襄派寺院纷纷改宗格鲁派,从而觉襄派寺院及其所持的他空见基本衰绝。现在对这一派系已鲜为人知,更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藏学家对分布于甘青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尚存觉襄派寺院仅有34座,久治县就有2座,其中尖姆寺规模较大,在社会上影响较广。这2座寺院至今仍在讲习觉襄派的他空见,有本派的教法传承和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修习方法、活动方式。不但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而且对研究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演变以及藏族历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
久治县属省定贫困县,全县共有特困人口495人,救助对象396人,五保对象共有396户396人。全县享受“低保”的有232户541人,其中:企业退休无保障人员2人,三无人员2人。特困老人222人。敬老院5所,供养五保老人40人。优扶对象共有8人,全县基层牧委会干部22人。全县有中小学各9所,乡级寄宿制小学7所(含寺院学校所),共有校职工283人,在校生3744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9.6%,牧民子女入学率达99%。卫生:全县5乡1镇共有9个医疗机构,即:1个中心卫生院,6个卫生所,22个村卫生室。目前卫生总人数有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0人,工勤人员10人,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5人,初级职称人员44人。村卫生室总人员22人,其中,接生人员1人,牧医7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无人,相当于中专水平人员9人,无学历人员13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6.9‰以内,计划生育率为9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得到落实,目前有家行政、事业单位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093人,年内征缴医疗保险金41万元。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实际参保人数18032人,参合率94.6%。全县有文化事业单位2个、电影发行机构0个,放映单位1个,广播站1个,电视转播台1个,广播覆盖率为85%,电视覆盖率47%。全县通电乡镇6个,不通电村17个,通电率22.7%。全县通电话5个乡镇,不通电话的1乡镇(含移动电话)。
乡镇介绍
【康赛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东北与甘肃省接壤,东南与四川省毗邻。人口0.4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1936平方公里。辖沙科、宁友、德合隆、果江4个牧委会。1956年建日庆区,1958年建立康赛公社,1962年设康赛乡,1969年改设康赛公社,1984年改设康赛乡。地处山原、河谷地,沙曲(河)自南向北穿境,注入黄河。矿藏有金、煤炭、玉石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等。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羌活、甘松、大黄、黄芪、手掌参等药材。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交通便利。【哇赛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21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110平方公里。辖富钦、折安、国钦3个牧委会。1956年建哇赛区,1958年设哇赛公社,1962年设哇赛乡,1969年改设哇赛公社,1984年复设哇赛乡。地处山地、山原河谷地,黄河沿乡境西北环绕东北流过。矿藏有金、煤、锡、锑、锰、陶土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等。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甘松、等名贵药材。通县乡公路。【哇尔依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29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58平方公里。辖满格、赛池、达尕、杂依4个牧委会。1958年建哇尔依区,同年改设哇尔依公社,1962年改设哇尔依乡,1969年改设哇尔依公社,1984年复设哇尔依乡。地处满日格玛曲(河)谷滩地、山地,满日格玛曲(河)纵穿境中。矿藏有金、锡、锑、锰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名贵药材。青(海)川(四川)县乡公路穿境。【索乎日麻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75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985平方公里。辖索乎日麻、尖木、章达、扎拉4个牧委会。1956年建索乎日麻区,1958年设索乎日麻公社,1962年设索乎日麻乡,1969年复设索乎日麻公社,1984年复设索乎日麻乡。地处山原、河谷地带。矿藏有煤、铅、锌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秦艽、羌活、甘松、大黄等名贵药材。青(海)川(四川)公路穿境。【白玉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05公里。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343平方公里。辖白玉、隆格、俄科、科索、牧羊5个牧委会。1955年建白玉区,1958年设白玉公社,1962年设白玉乡,1969年复设白玉公社,1984年复设白玉乡。地处山原、河谷地,马柯曲(河)俄曲(河)流经境内。矿藏有有金、锑、锡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贝母、冬虫夏草、大黄、秦艽、甘松等名贵药材。县乡公路穿境接青(海)川(四川)公路。【门堂乡】,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辖乡。位于县境北部,东、北部与甘肃省毗邻,距县府驻地80公里。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84平方公里。辖门堂、果囊2个牧委会。1956年建日娘区,1958年并入康赛公社,1962年设门堂乡,1969年改设门堂公社,1982年改设门堂乡。地处黄河谷地,黄河流经境内。矿藏有金、煤、石灰岩、陶土等。以畜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河曲马。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产冬虫夏草、贝母、大黄、黄芪、羌活、甘松、党归、党参等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马鹿、麝、雪豹、猞猁、狐狸、雪鸡。县乡公路与青(海)川(四川)公路相接。
资源介绍
全县土地面积1313.59万亩,其中草场面积1298.5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3.6%,可利用草场面积996.77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0%。理论载畜量全年平均为85.959万羊单位。天然林面积215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6%,宜林荒山荒地425.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66.4%。森林覆盖率16.8%。树种主要有银露梅、密枝杜鹃、高山柳等。主要河流有7条,较大的湖泊有6处:玛柯河、克柯河、沙柯河、折安河等。水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约21.93万千瓦。野生动物资源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麝、雪豹、玉带海雕、白鹤等;二级保护的有棕熊、马鹿、岩羊、黄羊、蓝马鸡、中华秋沙鸭等。中藏药材资源有冬虫夏草、贝母、秦艽、大黄、黄芪、甘松等;植物资源还有蘑菇、蕨麻、沙棘等。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金、锑、水晶等有矿藏,现已探明煤炭储量约500万吨。境内,最著名的自然旅游景区有:年保玉则山、年保仙女湖、文措湖、日尕玛措湖、月芽湖、龙卡湖、天外陨石堆、死亡谷、门堂黄河风情等。全县现有藏传佛教寺院10座,有宁玛、格鲁、觉囊、格鲁派等多种派系,驻寺人员共1561人,其中:定员人数56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