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赤峰市地图 >
喀喇沁旗地图
喀喇沁旗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状况

清代初期,清廷实行“借地养民”制,汉族百姓进入蒙地,一些工匠开始在旗内开设铁匠铺、木匠铺,打制农具和生活用品。嘉庆年间旗内出现制毡业。道光年间旗内出现酿酒业。此后陆续出现黄金采掘和煤矿开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贡桑诺尔布在王爷府坯场子开设了1处综合性工厂,内分织布、染色、织地毯、制肥皂、制蜡烛、做染料等。工厂聘请从天津北洋工厂实习回来的学生为技术员,又聘请天津1名教师傅为织地毯的技术指导,招收蒙古族青年为学徒工。社会的动荡和战乱以及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使喀喇沁旗的工业始终处于小规模的手工生产阶段,到解放前夕,已经陷于奄奄一息的境地。据1950年统计,全旗仅有手工业作坊48家,从业人员112人。地方国营企业只有光明印刷厂1家。经过40多年的努力,喀喇沁旗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在,从手小到大,从手工作坊到机构化生产,已经形成了采矿,纺织建材,建筑,酿造,机械制造,木器,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企业携手走入市场经济行列。1984年喀喇沁旗跳入了全国万两黄金县行列。乃林酒厂生产的“蟠龙山”牌蟠龙液,38蟠龙特液、中华沙棘酒获区优、部优称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亲笔题词“蟠龙腾飞、酒林飘香”,其中蟠龙特液被列为北京亚运会指定产品,并获“中国文化名酒”称号。乃林纺织厂“环宇”牌晴纶纱16号、纯晴纶纱37号,“百柳”牌纯棉普梳纱27号、8号、18号,津北袜厂的“津北”牌绵纶丝集圈袜、锦纶丝明花男袜,乃林床单厂的“哈河”牌100*200床单,锦山啤酒厂的“百锦”牌11普通淡色啤酒,喀喇沁旗拖车厂的TC—1.5A型农用挂车,“锦山”牌7C—7型农用全挂车,旗水泥厂的“北宫”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红旗瓦厂的“工”字牌煤矸石大瓦以及旗内一些砖厂的普通烧结砖等一批产品获自治区级优质产品称号。“仙纺”牌织品、“丽羊”牌毛线、“龙泉”牌水泵、“伯乐”牌木工机床、“工”字牌大瓦、“雪驼”牌无机瓷光瓦成为国内外区内外名优品牌。喀喇沁旗的乡镇企业崛起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乡镇企业原称社队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全旗社队企业做为国营工业的一种补充,只有几家农机修理厂、铁匠炉、小煤窑、砖厂等,具发展缓慢。80年代全旗的乡镇企业开始有了发展,90年代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5年,全旗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35649万元,总收入140962万元,利税达13038万元,入库税金1145万元,占全旗财政收入的33%。农民人均乡镇企业工资收入479元。全旗有6个乡镇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有23个村超1000万元,有20个企业超1000万元,全旗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全旗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全旗有镇属企业8家,乡属企业64家,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办工业企业10家,个体私营户达11013户。在全旗乡镇企业中有工矿企业、纺织企业、农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企业、建材企业、酒类酿造企业、商业服务企业。门类较为齐全,产品结构较为合理。锦山工业园区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的全区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喀旗以园区为依托,赤峰云铜进一步扩大产能,亚鼎铜业强化10万吨铜材深加工项目,努力在铜循环经济链条拉伸上打造新亮点,在氟化氢下游接续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园区发展空间上实现新拓展,形成核心工业区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围绕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和产业配套型企业,吸引相关产业向园区集聚,增强企业和产业的关联度,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实力,培育名牌产品。和美工贸园区位于喀旗与赤峰新城区连接处,距市政府4公里,是赤峰市唯一具备公路、铁路、民航于一体的地区。锡伯河水潺潺流过,为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按照低碳、无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美工贸园区总建设面积4800亩,分两期进行。一期规模1300亩,靠近新城区,规划建设高档次、高水准并辐射蒙东、冀北、辽西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区和集宾馆、餐饮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区;二期规模3500亩,在赤朝高速公路西,计划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无污染、劳动力密集型的风电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加工以及食品加工等工业项目,建设轻工制造区和食品加工区。园区一期道路及附属工程于2008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356万元,于近期完工。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在实施中。目前,园区共入驻项目4个,其中已开工项目2个,签订入园协议8个。国内第一家居品牌红星·美凯龙公司入驻,建材城完工面积近30万平方米;5家汽贸公司建设步伐加快,奥邦汽车开业运营;赤峰文化产业园区有序推进;园区可用地空间近5000亩,累计完成建设投资6亿元;风电项目已与河北保定惠德风电工程公司签订了投资协议,该公司总投资3亿元,项目拟投资建设占地200亩、年产400台套、产值达40亿元;机械加工制造项目已与赤峰市20多户机械加工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将采取整体方式入驻园区,计划投资约3亿元,建设占地300亩。一招妙棋,走活全盘。和美工贸园区不仅成为喀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赤峰新城的产业支撑区,还为三产规模化趟出了一条新路,引领全旗工贸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灿烂文化

喀喇沁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是成吉思汗称帝时对救驾功臣者勒蔑的封地,忽必烈建立元朝以来,明诏此地由者勒蔑的后代世袭管理,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喀喇沁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道之一,为元、明、清三代王朝所关注。康熙皇帝曾三次驻跸喀喇沁王爷府。中华民国期间又将喀喇沁第十二代王贡桑诺尔布封为中央蒙藏院总裁。悠久的历史也铸就了这里的灿烂文化,1912年,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办起了第一所学校--崇正学堂,次年,又办起了内蒙第一所女子学校--毓正女学堂,并聘请了两名日本教师到此任教,1915年办起了内蒙第一张报纸--《婴报》,同年又兴办了邮政和通讯业务。目前,喀喇沁已成为世界蒙古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自然景观

喀喇沁旗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风大干燥,夏季多雨高温,秋季霜冻较早,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喀喇沁旗大地山川秀丽。七老图山脉的茅荆坝,莽莽苍苍,云遮雾绕,山花烂漫,构成与河北省的天然分界。马鞍山奇山秀石,景色旖旎,被誉为“塞外黄山”,已被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另有玉女峰、翠云峰等为喀喇沁旗大地平添了无穷的灵秀之气。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落叶松种子园成为全国落叶松采种7个重点县之一。马鞍山水库波光涟滟,它与大沟水库和若干方塘被8条河流串在一起,有如镶在大地上的一串串明珠。地上有高山,山山锦绣,地下有洞穴,洞洞幽奇。上烧锅地下溶岩洞穴属自治区首次发现,石笋、石花、石珊瑚晶莹剔透,大洞、小洞、洞中洞犹如迷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喀喇沁大地的风光无限。

教育与卫生

【教育】全旗普通中学在校生25506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9885人,初中入学率99.01%,与上年持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5%,普通中学辍学率为1.32%,小学生辍学率为0.04%。全旗专任教师3862人。全旗学校占地面积190万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23万平方米。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1236台,图书44.6万册。少数民族教育、成人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卫生】2002年全旗卫生部门拥有医疗机构43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2个,病床位85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6人,其中执业医师304人。卫生防疫、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自治区卫生城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自然资源

喀喇沁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旗耕地面积86万亩,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作物良种化,粮食产量稳定在4亿斤,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盛产天然蘑菇、蕨菜、黄花等各种山野菜2亿公斤以上。蔬菜、烤烟、中药材、山杏、山葡萄、食用菌、育肥牛、小尾寒羊基地已具一定规模。地下矿产资源富集,探明矿藏20余种,黄金、铅锌、锰等有色金属及煤炭、石灰石、沸石、莹石、大理石、膨润土、高岭土、水晶石、石墨、珍珠岩等非金属矿产分布广、储量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历史文化

名称起源:喀喇沁为蒙古语地名,标准音为“哈日沁”。朝阳市有喀喇沁镇,位于建平县东部边陲;还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准喀喇沁”。位于朝阳市西南部,大凌河上游。清代初期属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清康熙四十四年(1075)增建为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原本是蒙古民族部落之一。《蒙古游牧记》载,元臣扎尔楚泰之子济拉玛,姓兀良哈氏,佐太祖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6000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曰“喀喇沁”。“和通”是喀喇沁部之始祖,后由子格寻博罗特继之。
建制沿革:明天顺六年(1462年)博罗特领胡骑1万余东行,归兀良哈地方。从此出现了兀良哈三卫的喀喇沁部。喀喇沁之名含义为“看守人”或“保卫者”之意。天聪二年(1629年),喀喇沁部元臣扎尔楚泰之子济拉玛十四世孙苏布地,偕同族叔父色楞,举部降金。封占喀喇沁左、右翼旗之地。天聪九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斯齐布被任命为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掌管建平、喀喇沁等地,色楞被任命为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掌管今喀左、凌源一带地方。喀喇沁左、右2旗和吐默特左、中、右3旗统属内蒙古卓索图盟领辖。喀喇沁旗辖8个乡镇、1个锦山街道:锦山镇、王爷府镇、牛营子镇、乃林镇、美林镇、小牛群镇,十家满族乡(民族乡),西桥镇。喀喇沁旗建制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建旗初人口仅为33000口人,5286户,经过350多年的沧桑巨变,喀喇沁旗已成为塞外一颗璀璨的明珠。到2002年末全旗共有18个乡镇,2个国营农牧场,其中十家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十家满族乡”,全旗173个村民委员会,360608口人。其中蒙古族122282人,汉族209577人,满族28302人。全旗农村人口324972人,城镇人口35636人。喀喇沁旗是个民族和睦的大家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蒙、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锡伯、苗、瑶、侗、维吾尔、黎14个民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锦山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喀喇沁旗王爷府镇通过专家评审,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此同时,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也在近日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爷府镇立足亲王府的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强镇战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等措施,全力打造文化古城品牌。镇内楼阁巍峨,古朴典雅,基本恢复了昔日的容颜,彰显出王府文化古城独特的魅力。2005年,王爷府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之一,2008年,亲王府被推荐为奥运会旅游景点。近年来,王爷府镇相继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悠久历史:喀喇沁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8000—750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6500——6300年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000——5000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等遗址,距今4200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文物出土,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业定居生活。进入夏朝以来,喀喇沁旗大地先后为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奚,契丹,汉,女真,蒙古诸民族领地。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活动在旗境内的先民们弯弓跃马,指点江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据《诗经》《商公布玄鸟》及荀子《成相篇》载: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孙,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300余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两岸。战国后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将秦开南沙败东胡,构筑长城,沿线设置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辖。魏晋后,鲜宇文部东造成建牙帐于紫蒙川。唐贞观年间,设饶东乐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属两府。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帝吸收汉文化,拓展缰土,创契丹大小字,兴办农牧业,成为雄居北方的强大政权。旗内耶律琮墓葬记载耶琮为耶律家庭中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内发现的辽代文物证明辽朝暑期农物业生产兴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繁荣景象。金灭辽后,战争频仍,经济衰退,旗内石泉沟古战场讲述着金戈铁马、血染青山的历史。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境属上都路辖区。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济拉玛)为后来迁居喀喇沁地区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刹龙泉寺记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位姓张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从陕西咸宁来到此地传播佛教,兴建寺庙。龙泉寺成为周边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3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高大的石牌坊告诉人们,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为稳定边缰,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9次巡视喀喇沁地区。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萨克贡桑诺尔布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发表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