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赤峰市地图 >
喀喇沁旗地图
喀喇沁旗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文化

名称起源:喀喇沁为蒙古语地名,标准音为“哈日沁”。朝阳市有喀喇沁镇,位于建平县东部边陲;还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语“准喀喇沁”。位于朝阳市西南部,大凌河上游。清代初期属喀喇沁中旗(今宁城县),清康熙四十四年(1075)增建为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原本是蒙古民族部落之一。《蒙古游牧记》载,元臣扎尔楚泰之子济拉玛,姓兀良哈氏,佐太祖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6000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曰“喀喇沁”。“和通”是喀喇沁部之始祖,后由子格寻博罗特继之。
建制沿革:明天顺六年(1462年)博罗特领胡骑1万余东行,归兀良哈地方。从此出现了兀良哈三卫的喀喇沁部。喀喇沁之名含义为“看守人”或“保卫者”之意。天聪二年(1629年),喀喇沁部元臣扎尔楚泰之子济拉玛十四世孙苏布地,偕同族叔父色楞,举部降金。封占喀喇沁左、右翼旗之地。天聪九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斯齐布被任命为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掌管建平、喀喇沁等地,色楞被任命为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掌管今喀左、凌源一带地方。喀喇沁左、右2旗和吐默特左、中、右3旗统属内蒙古卓索图盟领辖。喀喇沁旗辖8个乡镇、1个锦山街道:锦山镇、王爷府镇、牛营子镇、乃林镇、美林镇、小牛群镇,十家满族乡(民族乡),西桥镇。喀喇沁旗建制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建旗初人口仅为33000口人,5286户,经过350多年的沧桑巨变,喀喇沁旗已成为塞外一颗璀璨的明珠。到2002年末全旗共有18个乡镇,2个国营农牧场,其中十家乡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十家满族乡”,全旗173个村民委员会,360608口人。其中蒙古族122282人,汉族209577人,满族28302人。全旗农村人口324972人,城镇人口35636人。喀喇沁旗是个民族和睦的大家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蒙、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锡伯、苗、瑶、侗、维吾尔、黎14个民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锦山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喀喇沁旗王爷府镇通过专家评审,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此同时,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也在近日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爷府镇立足亲王府的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强镇战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等措施,全力打造文化古城品牌。镇内楼阁巍峨,古朴典雅,基本恢复了昔日的容颜,彰显出王府文化古城独特的魅力。2005年,王爷府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之一,2008年,亲王府被推荐为奥运会旅游景点。近年来,王爷府镇相继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悠久历史:喀喇沁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8000—7500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6500——6300年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000——5000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等遗址,距今4200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文物出土,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业定居生活。进入夏朝以来,喀喇沁旗大地先后为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奚,契丹,汉,女真,蒙古诸民族领地。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活动在旗境内的先民们弯弓跃马,指点江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据《诗经》《商公布玄鸟》及荀子《成相篇》载: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孙,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300余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两岸。战国后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将秦开南沙败东胡,构筑长城,沿线设置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辖。魏晋后,鲜宇文部东造成建牙帐于紫蒙川。唐贞观年间,设饶东乐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属两府。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帝吸收汉文化,拓展缰土,创契丹大小字,兴办农牧业,成为雄居北方的强大政权。旗内耶律琮墓葬记载耶琮为耶律家庭中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内发现的辽代文物证明辽朝暑期农物业生产兴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繁荣景象。金灭辽后,战争频仍,经济衰退,旗内石泉沟古战场讲述着金戈铁马、血染青山的历史。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境属上都路辖区。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济拉玛)为后来迁居喀喇沁地区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刹龙泉寺记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位姓张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从陕西咸宁来到此地传播佛教,兴建寺庙。龙泉寺成为周边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3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高大的石牌坊告诉人们,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为稳定边缰,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9次巡视喀喇沁地区。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萨克贡桑诺尔布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发表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

灿烂文化

喀喇沁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是成吉思汗称帝时对救驾功臣者勒蔑的封地,忽必烈建立元朝以来,明诏此地由者勒蔑的后代世袭管理,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喀喇沁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道之一,为元、明、清三代王朝所关注。康熙皇帝曾三次驻跸喀喇沁王爷府。中华民国期间又将喀喇沁第十二代王贡桑诺尔布封为中央蒙藏院总裁。悠久的历史也铸就了这里的灿烂文化,1912年,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办起了第一所学校--崇正学堂,次年,又办起了内蒙第一所女子学校--毓正女学堂,并聘请了两名日本教师到此任教,1915年办起了内蒙第一张报纸--《婴报》,同年又兴办了邮政和通讯业务。目前,喀喇沁已成为世界蒙古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教育与卫生

【教育】全旗普通中学在校生25506人,其中初中在校生19885人,初中入学率99.01%,与上年持平;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5%,普通中学辍学率为1.32%,小学生辍学率为0.04%。全旗专任教师3862人。全旗学校占地面积190万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23万平方米。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1236台,图书44.6万册。少数民族教育、成人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卫生】2002年全旗卫生部门拥有医疗机构43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22个,病床位85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46人,其中执业医师304人。卫生防疫、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自治区卫生城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自然资源

喀喇沁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旗耕地面积86万亩,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作物良种化,粮食产量稳定在4亿斤,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0%,盛产天然蘑菇、蕨菜、黄花等各种山野菜2亿公斤以上。蔬菜、烤烟、中药材、山杏、山葡萄、食用菌、育肥牛、小尾寒羊基地已具一定规模。地下矿产资源富集,探明矿藏20余种,黄金、铅锌、锰等有色金属及煤炭、石灰石、沸石、莹石、大理石、膨润土、高岭土、水晶石、石墨、珍珠岩等非金属矿产分布广、储量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自然地理

全旗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中低山地、丘陵漫岗和河俗平原3种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在500—1890.9米之间。旗内西南部多为山区,天然植被较好,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9.6%;中部为黄土丘陵及山麓地带,山峦起伏,坡向多变,冲沟密布,植被较少,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37.4%;东部老哈河畔及锡伯河沿岸为河俗平川地区,土层较厚,水资源较丰富,为旗内主要产粮区,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3%。旗境内主要河流8条,其中锡伯河为最长,101公里。全旗分为老哈河、锡伯河、西路嘎河、半支箭河4个流域

交通建设

赤茅(赤峰—茅荆坝)一级公路作为连接赤峰市和北京市、纵贯喀喇沁旗东西的交通大动脉,缩短了赤峰市至北京市的时间距离,对提高全旗公路通行能力以及带动周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里还有内蒙古公路第一长隧—茅荆坝道,全长2370米。机场建设赤峰玉龙机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牛营子镇玉龙村赤峰玉龙机场(英文全称:ChifengYulongAirport。三字代码(IATA):CIF;四字代码(ICAO):赤峰玉龙机场ZBCF)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牛营子镇土城子村,省道206线左侧,距离赤峰市新城区(红山区)15公里。玉龙机场概算总投资80亿多元,征地20000亩,按4A级机场标准建设,跑道长2800米,宽60米,厚30厘米,道面等级号PCN52R/B/W/T,为军民合用机场。赤峰玉龙机场2004年12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设,2006年6月7日奠基,自2008年3月20日零时起正式启用运营,原赤峰民航机场同时永久性关闭,所有民航航班均转到赤峰玉龙机场起降。新机场建成通航后,可昼夜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赤峰机场有到北京、呼和浩特、沈阳、大连、天津、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杭州等地的航班往返。其中到达北京、呼和浩特、大连、天津、上海每天都有航班。对赤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