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内蒙古地图
内蒙古相关地区地图:

土壤特点

内蒙古地域辽阔而宽广,土壤种类较多。根据土壤属性的不同,内蒙古土壤可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全区土地带由东北向西南排列,依次为黑土地带、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目前,全区总面积中,耕地占7.32%,未利用土地13.85%,林地占17.40%,草地占58.86%,水域及沼泽地占1.43%,城镇村及工矿园地占0.84%,交通用地占0.269%。

经济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生产总值(GDP)预计达11620亿元,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5%,跨过万亿元门槛。

人口概况

全年出生人口23.63万人,人口出生率9.81%;死亡人口13.34万人,人口死亡率5.54%;人口自然增长率4.27%,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13.73万人,比上年增加8.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33.68万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有蒙古族人口436.47万人。城镇人口1248.26万人,比上年增长3.5%,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51.7%;乡村人口1165.47万人,比上年下降2.8%,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48.3%。男性人口1240.18万人,女性人口1173.55万人。
民族及人口:由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等49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为1870.3万人,占总人口的78.38%;蒙古族人口为421.1万人,占总人口的17.6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4.7万人,占总人口的3.97%。在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126.2万人,占总人口的47.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59.9万人,占总人口的52.8%。
文化教育:2005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3所,比上年增加2所;全年招收学生7.09万人,比上年增长1.1%;年末在校学生23.0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6.2%,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6.29万人。全年招收研究生2965人,比上年增长23.4%;年末有中等职业学校236所,招收学生8.45万人,比上年增长25%;年末有普通高中359所,全年招收学生19.84万人,比上年增长10.8%;年末有普通初中1346所,全年招收学生32.77万人,比上年下降6.4%;全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44%,小学学生辍学率0.22%。

艺术名人

D德德玛
G:高贺琪

民间文化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达那巴拉》、《那木斯来》、《劳工之歌》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如《波茹莱》、《都吉娅》、《丁格尔大喇嘛》等,仪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反映妇女生活的歌,如《万梨》、《高小姐》、《德力格尔玛》等;情歌,如《韩秀英》、《达古拉》、《金叶玛》等。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祭敖包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举行,敖包,蒙古语为“堆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一座圆锥体的台子,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在祭典结束后,还将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等活动。篝火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伦春人会燃起篝火,并集体围绕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乐通宵。

地方礼俗

爱畜:如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做客:乘汽车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上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和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坐时不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不要坐在门槛上。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是表达草原牧人地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不必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让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尊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见老人要问安,须以“您”相称。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对小孩不可斥责或打驾。不要当着家人的面数说孩子生理缺陷。
其他: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对迎面狂吠的牧羊狗仅可喝斥,不可打。解手须至蒙古包南方较远处,不可到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冬天不要到包北、西侧乱踩,因那里的雪是化水食用的。离开主人家须道再见并致谢意。

气候特点

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递减到零下32℃,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最高气温为36℃--43℃。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其中位于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全年有风日在272天以上,为全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