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呼伦贝尔市地图
呼伦贝尔市相关地区地图:

著名人物

1、白岩松:CCTV著名节目主持人,海拉尔人,毕业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2、王德臣:火箭技术专家,3、朱研:女,著名演员,牙克石市人。饰演《雾里看花》、《东方》等剧,其表演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赞许。4、张秋歌:蒙古族、毕业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北京盛基艺术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参加过电视剧《大染坊》的表演。5、陈实,演员,海拉尔七中毕业,在电视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演金环、《大宅门》里扮演白景琪堂姐的阿丽雅。6、何楚舞:著名军旅作家,编剧,根河人,著有《野枪》系列,《捍卫者》《热血1950》《黄金弹壳》等畅销小说,其中《捍卫者》是一部描写生活大兴安岭的鄂温克人的小说,第一次涉及了中国森林武装警察。7、宣晓曼:著名模特,舞蹈家,服装设计师,著名主持人,歌手。在电演《雪地里的新娘》出演女一号,并担任网易《时尚冰冰》节目编导并主持人。

行政区划

2005年,呼伦贝尔市辖1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5个市。地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邮政编码呼伦贝尔市263,953255万人(2011年)海拉尔区1,44034万021000(河西)021008(河东)满洲里市69625万021400扎兰屯市16,80037万162650牙克石市27,59035万022150根河市19,65911万022350额尔古纳市28,0008万022250阿荣旗12,06328万162750新巴尔虎右旗25,1024万021300新巴尔虎左旗22,0004万021200陈巴尔虎旗21,1926万021500鄂伦春自治旗59,80022万165450鄂温克族自治旗19,11113万021100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10,50028万162850,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止2011年5月底。

旅游资源

旅游概述: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富集,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六大重点旅游开发区,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呼伦贝尔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一片“绿色净土”,是大自然馈赠给世人的“天然别墅”,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仍保持其原始古貌。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芳草萋萋,一片新绿;夏天,林木葱郁,野花绣地;秋天,硕果累累,千山尽染;冬天,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拥有3000多条河流(其中著名的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雅鲁河等),500多个湖泊(其中著名的呼伦湖、贝尔湖),3000多种植物(如樟子松),400多种野生动物(如狍子、飞龙、黑熊等)。大兴安岭由北向南纵贯其中,成为天然的南北界线。世界闻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广袤无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映着火红的杜鹃花,是难得一见的人间圣景;夏季的呼伦贝尔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是避暑的最佳去处,那醉人的绿色招引着你,站在草原上,看蓝天上云卷云舒,心胸就会像草原一样广阔。鄂伦春族篝火节、草原那达慕、鄂温克族瑟宾节、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异彩纷呈。秋季夺人耳目的是那林海的秋色,听林中松涛阵阵,赏亭亭玉立的白桦,到四方山、达尔滨罗看日出日落,大自然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走近冬天的呼伦贝尔,一个冰雕玉砌的世界,冰雪节的圣会,让您充分领略青松傲雪、畅游林海雪原的豪气和由冰峰、雪岭、冰雕构成的一派雪韵风情。
重点景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侵华日军要塞遗址(海拉尔反法西斯纪念园)、金帐汗蒙古部落、鄂温克博物馆、巴彦呼硕旅游景区、西旗知青文化展、巴尔虎博物馆、东旗甘珠尔庙、诺门罕战争遗址、额尔古纳俄罗斯家庭旅游户、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敖鲁古雅猎民点、嘎仙洞、达斡尔风情园、朝鲜人家、牙克石凤凰山庄及凤凰山滑雪度假区、满洲里国门、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呼伦湖小河口、满洲里套娃广场、满洲里欧式婚礼宫、满洲里中苏步行街、冰雪园、阿尔山雪域温泉、红花尔基原始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原始樟子松森林之一)。

发展状况

综合:全市生产总值779.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69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增长25.9%,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259.08亿元,增长25.4%,建筑业增加值45.08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增加值320.42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22.8:36.4:40.8调整为19.8:39.1:41.1。人均GDP为28882元,增长17.3%。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9.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4%,工业品价格指数100.2%。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看,衣着类下降0.1%、交通通讯类下降1.5%,食品类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0.1%。(见附表一),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807人,下岗再就业17960人,登记失业率为4.15%。
农牧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4.69亿元,增长6.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02.6万亩,增长0.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61.4万亩,增长2.2%。全年粮食产量90.11亿斤,比上年增产6.69亿斤,增长8.0%。在粮食作物中,小麦产量14.02亿斤,增长64.8%。玉米产量38.53亿斤,增长16.7%。大豆产量17.21亿斤,下降6.5%。马铃薯产量9.29亿斤,下降20.7%;在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4.81亿斤,增长1.5%。甜菜产量0.42亿斤,下降77.2%;粮食平均亩产229.7公斤,增长5.7%。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4.1:12.9:3.0调整为85.2:12.4:2.4。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完成5.41万公顷,封山(沙)育林面积25.94万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58万公顷。机电井24534眼(包括人饮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99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7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56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7万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全部工业增加值259.08亿元,增长2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22.71亿元,增长28.1%。木材加工业增长15.7%、饮料制造业增长8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8.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3.7%、食品制造业增长7.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0.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07.5%。企业营销能力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水平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100.84%。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附表三),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45.08亿元,增长28.3%。全市73户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58.77亿元,增长16.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3.4万平方米,增长21.9%。竣工房屋面积296.2万平方米,增长35.1%。房屋建筑竣工率为86.3%,提高8.5个百分点;全市建筑企业亏损7家。实现利润14818万元,增长64.2%。实现税金总额2.54亿元,下降49.1%。建筑企业亏损面为9.6%,比上年增长了1.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1456元/人,比上年增加2812元/人。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7.4亿元(不含铁路系统,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39.8%。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2.4亿元,下降22.3%。在限额以上固定投资完成额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389.7亿元,增长50.5%;按投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22.8亿元,增长720.1%;第二产业投资296.5亿元,增长35.9%,其中,工业投资292.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7.6%,增长33.9%。工业投资中,采矿业投资96.1亿元,增长17.2%。制造业投资完成92.2亿元,增长6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03.9亿元,增长55.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88.1亿元,增长32.5%,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77.7亿元,增长115.8%。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3.43亿元,增长136.6%。
国内贸易: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7.29亿元,增长19.9%。其中,批发业完成52.90亿元,增长18.5%。零售业完成135.01亿元,增长17.5%。住宿餐饮业完成53.23亿元,增长25.8%。其他行业完成6.15亿元,增长38.5%;从销售地域看,城市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89亿元,增长20.6%,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3.95%。县级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54亿元,增长18.4%。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86亿元,增长16.5%。市的零售总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分别高出2.2和4.1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和旅游: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1.73亿美元,下降22.3%,其中,出口2.19亿美元,下降1.0%。进口19.54亿美元,下降24.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0.83亿美元,增长44.3%;全年共备案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38个,合同总金额0.24亿美元,下降73.9%。实现营业额0.24亿美元,下降18.7%,外派劳务4563人次,增长8.6%。全市共接待旅游者751.7万人次,增长23.1%,其中,过夜海外旅游者41.46万人次,下降33.6%。国内旅游者710.24万人次,增长29.8%;国际旅游创汇1.97亿美元,下降18.9%;国内旅游收入104.89亿元,增长37.1%。旅游业总收入118.32亿元,增长27.1%。
交通、邮电:全年各种方式完成货运量10097.1万吨,增长15.3%。其中,铁路5997.8万吨,增长13.3%。公路4099万吨,增长18.3%。民航2755吨,与上年持平;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870.8万人,增长5.5%。其中,铁路789.8万人,增长2.6%。公路2013万人,增长18.1%。民航67.99万人,增长46.4%;全年各种运输方式(不含民航)完成货物周转量431.1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6%。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72.55亿吨公里,增长8.5%;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58.6亿吨公里,增长17.3%;各种运输方式(不含民航)完成旅客周转量42.4亿人公里,增长8.1%。其中,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27.7亿人公里,增长3.7%。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4.7亿人公里,增长17.6%。全市公路里程已达19266公里。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4.73亿元,增长14.7%;全市电话用户53.37万户,下降6.8%。其中,住宅电话为28.25万户,下降33.2%;移动电话用户已达215.69万户,增长20.5%;互联网用户18.38万户,增长17.0%。
金融、证券和保险业: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48.19亿元,增长25.8%,其中,企业存款136.11亿元,增长37.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78.71亿元,增长18.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327.46亿元,增长44.8%。其中,短期贷款147.24亿元,比上年增加37.89亿元,增长34.7%。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3955万元,比上年增加1779万元,增长81.8%。中长期贷款178.94亿元,比上年增加63.27亿元,增长54.7%。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10.94亿元,比上年增加4.04亿元,增长58.6%。全市保险主体17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寿险公司9家。业务总收入14.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6亿元,增长22.1%。寿险保费收入10.63亿元,增长19.9%;全年保险赔付额为2.65亿元,下降3.3%。其中,财产险赔付1.46亿元,增长7.3%。寿险赔付1.19亿元,下降14.0%。全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1.66亿元,增长127.2%。
科学技术和教育: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0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项,合同成交金额10143万元,增长172.2%。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4320人,增长32.4%;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11479人,增长2.5%。成人本科、专科在校生2583人,增长36.5%;普通高中43所,比上年减少3所,招收学生16740人,下降10.8%。在校学生数52032人,下降7.0%。其中,少数民族13518人,下降6.9%;初中161所,同比减少4所,招收学生24639人,增长4.3%,在校学生数74604人,下降9.6%。其中,少数民族17282人,下降10.8%;小学校277所,同比减少69所,招收学生18039人,下降9.6%,在校学生124205人,下降7.1%;学龄儿童入学率99.86%,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66%。
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4个,博物馆11个,档案馆24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49座,广播覆盖率90.80%;电视台2座,电视发射转播台59座,电视覆盖率91.06%。全市现有卫生机构1085个,比上年减少13个,医疗卫生单位病床10463张,增加71张。全市体育健儿在全区竞赛中获奖牌65枚,其中,金牌17枚、银牌24枚、铜牌24枚。在全国比赛中获2银2铜的佳绩。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全市出生人口24466人,人口出生率为9.07‰。死亡人口15240人,人口死亡率为5.65‰。人口自然增长率3.42‰。城镇人口比重达66.5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9.75万人。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78.20亿元,增长19.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289元,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298元,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771元,增长13.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0.2%。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7.39平方米,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606元,增长10.8%。其中,农民5395元,增长10.6%。牧民7839元,增长11.3%。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428元,增长16.6%。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26%。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1.5平方米,增长2.8%。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106台,电冰箱87台,洗衣机92台,家用电脑23台,固定电话67部,移动电话147部;农牧民家庭中农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3台,电冰箱44台,洗衣机70台,摩托车48辆。
资源和环境保护:全市土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面积1.26亿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退耕还草面积100万亩,退牧还草面积480万亩;地方有林地面积453万公顷;矿产资源探明或初步探明的矿产49种;水资源总量为316.19亿立方米,占自治区的56.4%。其中,地表水总量298.19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1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46万千瓦,水域面积48.32万公顷。全市共审批建设环评项目998项,总投资122亿元。其中,市本级审批建设项目163项,总投资49亿元,全年开展竣工验收67项;二氧化硫减排10.22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1.79万吨,排放实现“双降”;对全市56个重点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控,连接重点污染源企业端22家。6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城市声环境质量保持在“好”和“较好”水平;对我市境内的18条河流和2个湖泊的28个水质断面进行了监测,与俄罗斯联合开展额尔古纳河界河水质监测。全市绝大部分河流湖泊保持或接近天然水质,主要纳污河流海拉尔河、雅鲁河水质趋于好转;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区域内植被的生物量高于去年,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逐步好转。呼伦贝尔牌香烟,红云红河烟草集团生产的香烟。

自然资源

呼伦贝尔属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组成部分。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和经济类型区域:大兴安岭山地为林区,海拔700~1700米;岭西为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草原畜牧业经济区,海拔550~1000米;草原与林地的过渡地带,多是黑钙土,适于发展种植业,形成以农牧企业为主要成分的农牧结合经济带;岭东地区为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形成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海拔200~500米。呼伦贝尔市土地总面积3.8亿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市土地有8大类,二级分类共42种类型,耕地土壤以黑土,暗棕壤,黑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土质肥沃,自然肥力高。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牧业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海区、满市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总称。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草原植物资源约1000余种,隶属100个科450属。呼伦贝尔草场又可分为八大类。主要有六大类,即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丘陵草甸草原、平原丘陵干旱草原、沙地植被草地、低地草甸草场。大兴安岭在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之间,自东北向西南,逶迤纵贯千余里,构成了呼伦贝尔市林业资源的主体。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1.90亿亩(含松加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占自治区林地总面积的83.7%。呼伦贝尔市森林覆盖率49%。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9.5亿立方米,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占自治区的93.6%,占全国的9.5%。呼伦贝尔市林区的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柞等。全市探查到的各类矿产达40余种,矿点370多处。其中57处矿点已探明,主要有煤炭、石油、铁、铜、铅、锌、钼、金、银、铼、铍、铟、镉、硫铁矿、芒硝、萤石、重晶石、溴、水泥灰岩等。煤炭探明储量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和的1.8倍。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立方米,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地下水资总量14.6亿立方米。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万立方米,高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66倍。呼伦贝尔市野生植物资源相当丰富,共有野生植物140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达500种以上,主要有野生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野生油料植物、野生纤维植物、野生淀粉植物、野生食用植物、野生果品植物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野生动物种类点全国种类总数的12.3%,占自治区的70%以上,居第一位。在这些动物中,受国家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余种,其中有些是珍稀兽类和禽类。其中以鹿科动物最为有名。全市313种鸟类中,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如丹顶鹤、白头鹤、白鹤、灰鹤、大天鹅、小天鹅等。

历史沿革

汉族较早出现在呼伦贝尔的是军队、官员、犯人和匠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志为出塞,汉军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复争匈奴,西北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唐朝征服室韦后,设室韦节度使,派汉族官兵镇守。辽、金、元时代,这一地区已有汉族官兵驻防,还有因争战而来的俘虏或抢来的奴隶,以及从事耕种、烧砖制瓦、冶陶和铁、银、木匠等手工艺人,但人数都不是很多。明朝从洪武五年(1372年),争战北元开始驻军呼伦贝尔地区,到明成祖永乐十一(1413年)北元灭亡,41年间明军数次开进和驻扎呼伦贝尔地区,直至在呼伦贝尔地区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哈拉该卫、哈剌哈千户所、海剌儿千户所、只儿蛮卫、坚河卫、古贲河千户所、古贲河卫、阿伦河卫、阮里河卫等3所6卫后,驻军才分驻或调撤。上述汉族人口均属流动性质,且人数不多。从秦汉时起到元明清各朝代,法律都规定有“流刑”,即一方百姓犯罪不致处死,可执行“流刑”放流徙边,或流放漠北。《清实录》对汉官犯法,“本该杀,但念功劳卓著”,故“配流布雨尔索伦、打虎儿为奴。”“布雨尔”即呼伦贝尔。清乾隆至嘉庆朝,呼伦贝尔地区建立了许多寺庙,建寺庙所用的砖瓦大都由汉族人烧制,寺庙也由汉族人施工建成。1941年,日本经济调查会的市川正义在《南部呼伦贝尔调查报告书》中记载:新巴尔虎左翼旗王福,汉人,画匠,专门漆画佛象,家族4人,曾祖父从山西省迁至本地,全家除王福为汉名外,已经蒙化;刘俊升,祖籍直隶省人,现年54岁,商人,何年迁此不详,本人和妻子儿女均报称蒙古人;樊巨川,祖籍河南人,商人,50岁,妻为汉人,何年迁来不详,已蒙化,儿子是喇嘛;庞忠义,祖籍山西人,银匠,专制寺庙中的佛具,懂蒙语蒙文,由“外蒙古”迁来,契约为三年;张富贵,36岁,是从山西经海拉尔请来的裁缝,专门为喇嘛制作法衣。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一孙姓汉族人家,早在清同治朝代迁来,木匠出身,后代散居伊敏、巴彦托海、海拉尔、大雁等地,已融合于鄂温克、蒙古、达斡尔等族中。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废除森林禁采和封禁垦荒、采矿的政策,从关内和东北三省流入呼伦贝尔地区的汉族人口大为增加。先期流入岭东者,大部分从事采伐和经商、耕种,流入岭西者多从事采金、采煤、伐木和商业。据有关资料统计,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受雇于俄人矿主从事采金业的山东、河北籍汉族劳工多达万余人。1903年东清铁路通车后,汉族人口开始大量迁入并定居下来。1932年以后,汉族人口亦是不断流入呼伦贝尔。1937年,汉族人口已占呼伦贝尔地区人口的首位,即64%,共有143502人。这一时期,清廷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呼伦贝尔岭东岭西地区推行民治。特别是岭西地区,一时两种“政权”并存,所设民治机构官员大都由汉族人担任。由于改设民治过急,加之其他不适当的措施,遭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其民治机构终在民国元年废除。此后,直至1920年,岭西地区重设民治机构,亦主要由汉族人担任官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全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0年到1956年,汉族人口年年都从全国各地流入呼伦贝尔。据1956年底统计,全盟汉族人口增加到448106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几近1949年的一倍。以后,随着兴办国营农牧场,开发大雁、伊敏、宝日希勒三个中型煤矿,铁路、公路建设不断扩大,形成汉族人口增加的高潮。1960年,全盟汉族人口为108.8万人,是1949年的4倍。特别是70年代,由于十年动乱与“左”的路线的影响,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河北、山东等省区汉族农民携带家眷大批涌进呼盟的农区和林区,有的省甚至是整个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全建制人口迁到呼伦贝尔落户,从而使汉族人口大量增加。据1979年的一次调查,呼伦贝尔的自流人口(当时称盲流)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县。其中阿荣旗最多,1972~1979年盲目流入108,817人,平均每年流进13,602人,最高峰的是1974年,流进人口65,892人。其次是牙克石市,1947年汉族为19,851人,1953年增加到50,680人,1964年增加到223,590人,1982年为362,320人,1990年为374,60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