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锡林郭勒盟地图
锡林郭勒盟相关地区地图:

地形地理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盟行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牧区。地处东经115°13'—ll7°06',北纬43°02'—44°52'。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距首都北京640公里,距呼和浩特市620公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0—3℃,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7月气温最高,平均21℃。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平均降雨量295mn,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日一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年日照时数为2800—3200小时,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一130天。总人口近百万,现有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24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蒙古族占全盟总人口的29.6%。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富集,景色秀美,人情淳朴,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草原风光

锡林郭勒盟有着优良的天然牧场,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是世界闻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草原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场。这里不仅植被类型繁多,而且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盟拥有1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牲畜饲养规模连续八年稳定在1000万头(只)以上。无污染的优质畜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和日本,中东市场及香港地区。锡林郭勒马、乌珠穆沁肥尾羊、草原红牛、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苏尼特驼、内蒙古细毛羊等一系列优良畜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锡林郭勒盟以其辽阔的草原,富集的资源和独特的风光驰名中外.在这片20.3万平方公里的绿色国土上,有中国唯一被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拥有一碧万顷的天然牧场和内蒙古自治区四分之一的牛羊。这里还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取代的草原旅游胜地。锡林郭勒草原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始建于秦、辽、金代的古长城遗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有明成祖朱棣当年北征时期驻扎军队的地方,并铭碑"玄石坡","立马峰",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遗址,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曾将此作为临时首都,与大都城并称元朝两都。古刹贝子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投资百万元用于贝子庙的恢复,修缮工作,贝子庙历经沧桑之后,将逐步重现往日的光彩。恐龙墓地"通古尔",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亚洲似鸟龙,鸥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近年新挖掘出的查干诺尔龙化石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民族服饰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牛羊肥壮,地域辽阔,风光秀丽,蒙古族是我盟的主体民族,其中还有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杂居。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全盟服饰以察哈尔服饰、乌珠穆沁服饰、阿巴嘎服饰和苏尼特服饰为主。乌珠穆沁服饰选料讲究,色彩鲜艳,手工精细,款式肥大,明显区别于其它地区蒙古服装,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五彩缤纷,艳美多姿,尤以镶、嵌、滚、绣、贴、抠等高难手缝工艺而闻名于世。如今,乌珠穆沁传统服装已成为国际友人的珍藏所爱。乌珠穆沁服饰特点的形成与乌珠穆沁特有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其一,东乌珠穆沁旗建有蒙古地区“三大库伦”之一的喇嘛库伦庙,鼎盛时期曾有过近1600多喇嘛,四周源源不断的朝圣者不仅带来了精美的布匹,同时也带来了农耕文明之精华之一——巧夺天工的组合镶边工艺;其二,东乌珠穆沁境内镶有额吉淖尔盐湖,追溯历史,早在辽代就有以盐池之利争夺霸权的记载,清末民国年间,盐事较为活跃,形成了产销管理制度的雏形,为方便交易,钱物兼收,其中比重较大的就是布匹、绸缎,盐事不断,美丽的绸缎就不断从农区运入乌珠穆沁草原,这为乌珠穆沁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其三,改革开放以来,东乌珠穆沁旗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均收入名列全区之首,加之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故用料日益考究、做工日瑾精细,一件件蒙古袍简直就是美伦美奂的手工艺术品;其四,东乌珠穆沁妇女历来以心灵手巧而著名,感情细腻,是如诗如画的草原给了她们无限创作的灵感,一针一线缝出了浸透幸福的袍子。阿巴嘎部落是清代以后形成的,主要成员是成吉思汗的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属下后裔。阿巴嘎服饰虽然受到接壤的苏尼特、察哈尔等部族穿着打扮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保持和拥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南部阿巴嘎和北部阿巴嘎的服饰有一定的区别。逐水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造就了阿巴嘎服饰艺术的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延续几百年的阿巴嘎服饰特色鲜明,在世界民族服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令我们骄傲自豪的是2004年蒙古服饰已被成功列入了国家保护项目。从宏观意义来说,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保护。不同时代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域,蒙古服饰有着不同的特色。阿巴嘎的服饰更是特色鲜明、独树一帜。阿巴嘎旗服饰在继承各自传统款式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富有地区特色的新的发展变化,但主要以雅致优美著称,他(她)们的服饰虽然不用华美高档的面料,也没有艳丽耀眼的镶边装饰,但却有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配色合理、整齐庄重等特点。因此,从头到脚上下呼应、左右相称,使整个服饰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典雅优美之感。阿巴嘎服饰,在其内部也有其别:靠北部的近似达力刚嘎服饰;靠西部的近似察哈尔服饰。但从整个服饰的穿戴上看,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阿巴嘎北部穿有大马蹄袖,肥而无开衩的长袍;南部则穿有小马蹄袖、较瘦而又开衩的长袍。他们冬季多穿白茬皮袄和薰皮袄,春秋要穿绗线明显的棉袄,名曰棉特尔力克,夏季要穿单夹袄名曰特尔力克,袍和特尔力克都是镶有窄条单沿边儿钉单道扣袢儿,但皮袄要镶宽沿边儿。已婚妇女长袍的袖筒有“套海布其(袖箍)”的异色服饰,阿巴嘎人进蒙古包时有提马蹄袖的习俗。察哈尔民族服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服饰款式风格,吸取各地服饰的可取之处,从而出现了各地蒙古民族可以接受的较典型的新款风格。察哈尔妇女已不穿戴古老的头饰和制作精美的长坎肩,无腰带长袍,男子也不穿坎肩、马褂、不佩带褡裢、餐刀等,但有的人都完好保存着妇女的传统头饰和男子佩带装饰物。苏尼特服饰主要特征是简便、适体而又素雅大方,她们的古老发型和头饰、头巾所取代,他们的服饰虽然不用华美高档的面料,也没有艳丽耀眼的镶边装饰,但却有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配色合理、整齐庄重等特点。苏尼特长袍的4道窄条沿边儿和四四成排的扣袢儿装饰,不仅布局合理、线条流畅、针脚均匀、笔挺标致,而且在选料、配色、格式安排等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音乐舞蹈

民族音乐:锡盟地区蒙古族传统音乐大体可分为宫廷音乐、宴歌、宗教音乐和长短调民歌四种类型。封建统治时期,锡盟地区一些王公在其府邸中,都收留一些乐手和歌手,为其宴庆等活动服务。在各旗的王府里,都曾有过不少技艺高超的乐手和歌手。如特木丁、旺代、巴拉根、阿布甘希日布、哈扎布、扎木苏、玛西巴图、萨仍格日勒、那·仁钦等。1948年,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建立第一支革命文艺宣传队,吸收一批民间艺人参加。其后,锡盟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歌唱家乡、歌唱劳动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歌曲作品,如著名作曲家额尔登格的《锡林河》、《那布其玛》、《象撒缰的骏马在草原上飞奔》、《乌珠穆沁妇女》、《美丽的乌珠穆沁》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剪羊毛》、《可爱的牛》、《猎人之歌》、《打更员的荣誉》、《挤奶姑娘》、《运盐队》、《老牧民的喜悦》、《小学的孩子们》、《战马》、《高日很郭勒》等优秀歌曲也深入千家万户。八十年代以后,锡盟音乐、歌曲创作又出现新局面,许多音乐、歌曲不仅在全区、全国演出,有些节目还登上了国际艺术舞台,赴香港地区、东欧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演出。这一期间的优秀歌曲有《骏马赞》、《辽阔草原》、《吉祥的故乡》、《葡萄山》、《牧马姑娘》、《唱给故乡的歌》、《星星布满天空》、《牧民青年》、《母亲湖》、《吸引爱的草原》、《母亲的祝福》、《察哈尔故乡》等。仁钦那木吉拉、朝格吉勒图创作的歌曲《我的草原》、《母亲》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胡日查、孟克、赛音斯钦及云登等人在香港举行的“中华民族演唱会”等各种比赛中也纷纷获奖。进入新千年以后,《摇篮曲》、《圣洁的祝福》等歌曲先后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在锡盟党委宣传部、盟文联组织的“歌颂锡林郭勒主题歌曲”征集、创作活动中,涌现出了《锡林彩虹》、《锡林郭勒之歌》、《我的锡林郭勒》等一批好歌,宝音、那雪松、哈斯图雅、卫平、李慧兰、孙永斌等一批词曲作者脱颖而出。
民族舞蹈:自古以来,草原就以歌舞之乡而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以后,植根于丰厚的艺术土壤之中的民族舞蹈,经过锡盟几代舞蹈工作者的挖掘,创作了大量的民族舞蹈。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锡盟第一代舞蹈编导高太创作并作曲的女群舞《挤奶员》,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铜质奖章,之后他又创作了《富饶的秋天》,获全区汇演优秀创作奖。同一时期,还有《新年之嬉》、《嬉戏舞》。进入六十年代,哈斯额尔德尼创作的《草原民兵》曾获全区创作奖,《交军马》、《不朽的战士王杰》、《打草场上》、《乌珠穆沁青年》等一批新作相继先后问世。八十年代,随着锡盟舞蹈创作队伍的壮大,新作也不断涌现。如锡盟第二代舞蹈编导沙克德尔创作的《盛开吧,萨日纳》获全区汇演优秀创作奖,男群舞《好比斯》获全区比赛一等奖,同年获全国比赛创作、表演两个三等奖。之后他又创作了《铭心教诲》、《欢腾的锡林郭勒》、《穿蒙古靴的青年》均被自治区评为优秀作品。根据自治区文化厅的要求而创作的群舞《马背儿女》,代表蒙古族参加第三届全国艺术节展演而获得成功。王托娅是八十年代涌现的新秀,她创作的《捣茶舞》获全国比赛二等奖、全区一等奖,之后她创作的《接羔舞》、《搓彩鬃》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区比赛中又获优秀创作奖。长期工作在乌兰牧骑第一线的吉木斯创作的《嫁》、《骏驼赞》、《金镯》、《金马蹬》、《宴舞》等均获全区专业比赛创作奖。这一时期也有像《钢托拉嘎》、《鹰》、《永恒的足迹》、《金嘎拉哈》、《神树》、《泉水长流》、《喜送光荣匾》等作品问世,大大丰富了锡盟的文艺舞台。九十年代,随着机制改革,锡盟文艺队伍也相继出现了个体艺校,个体演艺队伍应运而生,并活跃在文化市场上。如锡盟民族艺校诞生之后,走出国内外,该校创办者达古拉先后创作的舞蹈《赛场风采》、《草原小银珠》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牧歌》、《嬉戏的牧童》、《乃依吉》、《圣洁的祝福》等少儿舞蹈,曾在三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中获金、银、铜奖,获华北五省区舞蹈大赛一等奖,代表内蒙古出访蒙古国慰问演出,参加了上海、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赴香港、澳门参加回归庆典的演出等。她的论文《蒙古族少儿舞蹈创作点滴》曾在全国少儿舞蹈创作研讨会上获二等奖,论文《蒙古族舞蹈创作谈》在全国蒙古舞理论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蒙根珠拉服饰表演团也是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一支年青队伍,曾在2004年全区蒙古族服饰大赛上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由沙克德尔执笔创作的2000年、2002年两届全盟那达慕的大型广场舞蹈——《腾飞的锡林郭勒》和《元都古韵》,受到盟委、行署的喜奖表彰。进入新世纪,在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民族舞蹈之花将会以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绚丽一枝。除了音乐、舞蹈以外,西乌珠穆沁旗达·金巴扎木苏的蒙语相声,深受群众的喜爱,曾两次获全区萨日娜奖。

饮食文化

在牧区,肉食是最常见也是牧民们最喜爱的传统食品,尤其爱吃“手扒羊肉”,吃法有多种多样。除“手扒肉”外,还有“全羊”或称“羊背子”。
全羊:这道食品的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即起锅。这时肉香味美,鲜嫩异常。“全羊”是蒙古族待客的上等食品,比较讲究。“全羊”是将羊背上第七根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和头,带尾入锅煮熟,然后将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铜盘里待客。察哈尔地区则把羊的下巴取掉,其他相同。烤全羊锡林草原著名传统名菜。烤全羊在蒙古习俗中,是接待尊贵客人的一道名菜。蒙古语称“昭木,浩日和纳格”,色香味俱佳,别有风味,是最上档次、最为讲究烹调技术的上乘食品。烤全羊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很远,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使用专门烤炉。烤全羊精选土种绵羊作原料,经过屠宰、烫毛、整理、添配料等十几道工序后,放进炉内反复烘烤、整理,烤出的全羊成卧姿,皮表泛红色,香味扑鼻,皮酥脆适口,肉松软鲜嫩,肥而不腻。烤全羊的吃法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先将呈卧姿的羊放在盘内,端出经客人过目,然后按照皮肉、骨的顺序依次分解装盘,由客人品尝。现代多用剥皮整羊烧制,效果亦佳。手扒肉蒙古民族的传统食物中,尤以手扒肉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手扒肉的做法是:“掏心”将羊胸腔内的动脉掐断,然后剥皮,清除内脏,并将整羊切成若干段置于锅中,待水沸后放入少许盐和葱,不加其它调料,煮断血即可。食用时一手抓肉、一手持刀片肉,其特点是肉香味美,鲜嫩异常。
血肠:原料:羊小肠,将盐、葱末、少量的水和面粉放入羊血中,调成血浆。用羊肺从羊肠一头清洗三至四遍,洗净后,将血浆灌入羊肠,边灌边用手搓匀,上锅煮熟,拌沙葱、韭菜花等即可食用。
羊背子:是传统的名贵菜肴。一般在祭祀、婚嫁、老人过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能见到。做法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在羊背上,似羊的趴卧姿势。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上割取一条吃后就可以各取所需。
涮羊肉:锡林郭勒草原盛产优质羊肉,其中以苏尼特、乌珠穆沁羊肉为最佳,因此以其为主料的名菜涮羊肉闻名遐迩。提起涮羊肉,据说还与成吉思汗有关。相传铁木真来到锡林郭勒草原与塔塔儿部征战途中,一次部队屠宰活羊后正准备煮手扒肉,这时闻报敌军突然来攻,此时下锅煮肉已经来不及。伙头军看着那些将要下锅的羊肉和站在一边饥肠辘辘的士兵们,真是又愁又急。关键时刻,镇定自若的铁木真灵机一动,当即叫伙头军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水翻滚的锅中,待肉色一变即捞入碗中,拌上额吉淖尔青盐、野韭菜及野山葱等调料,迅速吃起来。饱餐羊肉后的士兵们士气大振,向远途奔袭的敌军发起反攻,取得了胜利。铁木真为纪念这次草原奇胜,因而经常吃这道菜食,并赐名为涮羊肉,随后便成了宫廷佳肴。如今涮羊肉在原有配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调料配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食品。
奶食与炒米:奶食品有近二十种之多,这里简单介绍以下九种:
鲜奶(苏)鲜奶是加工各种食品之源。牛、绵羊、山羊、马、驼都可挤奶。挤牛奶最为广泛而产奶量最高。绵羊奶具有油脂浓厚、热性和凝乳多、乳油厚等特点。山羊奶却油脂少、清淡、凉性,所以适合发酵。驼奶可以对奶茶和凝结加工。马奶还可发酵酿制马奶酒,是具有治疗多种疾病和丰富营养的饮品。总之,鲜奶具有滋阴壮阳、除病解毒的珍贵保健食品。母畜产后一二天内挤出的奶叫浓初乳,三至五天内的为淡初乳。初乳的营养成份为奶中之精华。初乳可以煮沸饮用或焖稠食用。挤完初乳后的便是普通奶子。将挤出的鲜奶倒进器皿里,撇取乳油后剩余的叫凝乳,煮沸取奶皮剩余的称熟奶。在察哈尔地区以挤牛、山羊、绵羊奶为主。
白油制做的方法是将鲜牛奶放入桶内,搅拌后使其发酵,脂肪浮在上面,因色白而称之为“白油”。
黄油是将白油用纱布过滤,然后倒入锅内加温火煮炼,并用勺子频频搅动,待色泽由白变黄时取出,即成黄油。
奶油(乳油、卓亥、涓肯)将挤出的生奶盛进器皿中存放时,随着奶子的凝结,奶子里的油脂浮到上面,在奶子的表面形成一层油脂体就叫奶油。奶油就此可以食用和对奶茶,也可以放糖拌炒米吃或熬汤喝。
奶皮子每逢夏、秋季,牧人们将鲜奶放在锅中,用小火烘至稍滚,用勺轻扬,使奶汁的泡沫浮在上面,然后点上生奶,冷却后用筷子挑起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即成。
奶豆腐是蒙古族最常见的奶食品之一。制做方法是将酸奶子放在锅中经慢火熬煮,放入布袋挤压而成。奶豆腐有酸味、甜味不等,依主人的口味采用不同方法而制成。
奶酪(阿尔查、阿如勒)回锅的酸奶叫熟酸奶,把熟酸奶包进布里用石头轧压或埋进沙子里榨干乳清便成了酸奶酥,将酸奶酥捏压成奶酪形状的就是酸酪。在酸奶酥中加进糖料,用鲜奶搅和食用能充饥解渴。酸酪保存时间较长,表面虽起醭,里面却不变质发霉。它的酸度很强,具有解毒助消化之作用。
奶渣(楚拉)将凝乳用温火充分煮熬,榨干乳清,使其形成凝乳稠,不经过揉搓便捞出晒干的叫奶渣。奶渣干结得快,保存起来不易发霉。绵羊奶最适合做奶渣。牛奶奶渣过于坚硬,难以咀嚼。
黄油渣(楚其给)炼取黄油剩余物叫黄油渣。黄油渣是淡黄色的稠性物体,油性大,酸度浓,加茶饮用香甜可口。炒米在很长时期内是锡盟牧区群众的主要食品之一。炒米的特点是吃法简便,宜于储存,用奶茶泡食或拌奶酪均可。吃炒米,既不需要刀、勺、锅、灶,更不要烹、蒸、煮、炖,适应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制法为:先将水煮沸,将糜子投入锅内烀熟并炒干,用碾子压或者用捣窝捣去皮即成。也可煮粥或捞干饭。
◆饮料:锡察地区蒙古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饮料,其中有些饮料由于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已成为蒙医治疗一些特定疾病的用料。饮料的制作也反映出牧区妇女的勤劳和智慧。主要有以下四种:
奶茶又称蒙古茶,是本地区蒙古族最喜爱的饮料,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烧制奶茶,是先将砖茶打碎些许,放入一个特定的纱布袋,也有直接放入水中,待茶色浓度适当时,取出纱袋或滤去茶叶,兑入鲜奶即成。锡盟南北部地区烧茶有淡、咸之分。
酸奶用马奶或牛、羊奶发酵后加工而成。酸奶能解热止渴,而且营养丰富。
奶酒又称“蒙古酒”。制作方法是把发酵的牛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本地牧民常用它招待尊贵的客人。
马奶酒是较为驰名的饮料,具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功能。蒙医常用它掺与维生素C和消炎药品,治疗胃病、腰腿痛和肺结核等疾病。

历史沿革

锡林郭勒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劳动、生活、繁衍的地方。苏尼特右旗、镶黄旗和东乌珠穆沁旗境内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在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境内都发现了原始文化遗迹。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
春秋战国时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秦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西汉时期,匈奴单于庭直辖,东部为乌桓部辖地,南部属于幽洲。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为鲜卑部辖区。三国时期,隶属于北朝(魏)拓跋鲜卑部辖区;南部、西部由鲜卑、柔然二部所居;东部由乌洛候、契丹二部所居。晋朝时期,先后由代国、魏国和晋朝燕州所辖。隋朝时期,北部、东部由东突厥占居,西部、南部属隋朝奚部安乐郡、涿郡北境。唐朝时期,南部为河北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北境,北部为关内道突厥单于都护府辖地。
五代十国时期: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1115年女真部建立大金国,东部属临潢府路庆州所辖,设置大盐烁(额吉淖尔盐池)群牧司,北部由广吉剌部所居,南部属宣德州辖地,中部正蓝旗一带由西北路招讨司所辖,设置桓州(正蓝旗侍郎城遗址),西部为汪古部所辖。元朝初,为扎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十三世纪中叶,在锡林郭勒草原正蓝旗境内建起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为元朝的夏季陪都,是元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部地区分别由中书行省兴和路宝昌州、上都路桓州和应昌府所辖。北部分别为上都省院官署、岭北行省和宁路及济南王部的封地。明朝永乐年间,将上都改称开平前屯卫,应昌、桓州变成驿站,南部为京师顺天府北境,设置开平卫。北部被蒙古各部占居。
清朝时期: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立国,占领察哈尔部地区。清朝康熙14年把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蒙古八旗。其中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均在本盟南部地区。并在宝昌一带增设了太仆寺左右翼牧群、明安牧群、以及商都牧群,隶属清朝直隶口北三厅。1761年,始设察哈尔都统,管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清祟德、顺治、康熙年间,对锡林郭勒河一带的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浩济特、乌珠穆沁等五部先后分别设置左、右翼两个旗,共10旗,均设扎萨克,会盟于锡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山上,命名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蒙语,意为丘陵地带河。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民国时期,1912年将厅改设为县,1914年设置察哈尔特别行政区域,1928年将锡盟南部划归察哈尔省,1934年设察哈尔盟。1936年德穆楚克栋鲁普成立“蒙古军政府”,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1937年改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939年成立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5年成立内蒙古自治联合会,解散伪“蒙疆政府”。1946年废除了封建王公制度,成立察哈尔盟人民政府和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察盟辖5旗。1950年将多伦、宝昌、化德3县划归察盟。1956年撤销明太联合旗合并于正蓝旗,将正镶白联合旗更名为正镶白旗,合并宝昌县和太仆寺左旗,更名为太仆寺旗,商都镶黄联合旗更名为商都镶黄旗,后划归化德县,又划出定名为镶黄旗。1949年将锡盟原来的10旗编为5旗,即东部联合旗、中部联合旗、西部联合旗、苏尼特左旗和苏尼特右旗。1952年撤销中部联合旗,1956年改编为5旗。1958年,锡察盟合并,撤消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辖9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商都镶黄旗、太仆寺旗),两县(多伦县、化德县)。1963年设立阿巴哈纳尔旗,1966年设立二连浩特市。1969年将锡盟所辖的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化德县划归乌兰察布盟。1980年将苏尼特右旗和二连浩特市划归锡盟。1983年撤销阿巴哈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锡林郭勒盟总人口975168人。其中:二连浩特市47025人、锡林浩特市173796人、阿巴嘎旗46975人、苏尼特左旗37612人、苏尼特右旗76880人、东乌珠穆沁旗85909人、西乌珠穆沁旗72163人、太仆寺旗170261人、镶黄旗26843人、正镶白旗63639人、正蓝旗71186人、多伦县102879人。2006年,锡林郭勒盟对苏木乡镇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117个苏木乡镇(74个苏木、13个乡、30个镇)调整为58个(21个苏木、3个乡、34个镇),部分苏木乡镇被撤销,部分苏木乡镇的行政区域的一部分或是整建制并入其它行政区域。锡林浩特市将原有的6个苏木镇调整为3个和1个街道办事处,即宝力根苏木、朝克乌拉苏木和阿尔善宝拉格镇及巴彦锡勒办事处;同时将达布希勒图苏木的希日塔拉嘎查、额日敦塔拉嘎查的一部分和伊利勒特苏木的伊利勒特嘎查、哈那乌拉嘎查、乌力吉得力格尔嘎查的一部分划入市区行政管辖区域。阿旗将原有的12个苏木镇调整为6个,即那仁宝拉格苏木、吉尔嘎朗图苏木、伊和高勒苏木和别力古台镇、查干淖尔镇、洪格尔高勒镇;其中,撤销巴彦查干镇、宝格达乌拉苏木,将其所辖区域整建制合并设立别力古台镇,为旗政府所在地。东苏旗将原有的11个苏木镇调整为5个,即赛罕高毕苏木、巴彦乌拉苏木和满都拉图镇、查干敖包镇、巴彦淖尔镇。西苏旗将原有的13个苏木镇调整为6个,即赛汉塔拉镇、朱日和镇、乌日根塔拉镇和额仁淖尔苏木、桑宝拉格苏木、赛罕乌力吉苏木。东乌旗将原有的14个苏木镇调整为7个,即乌里雅斯太镇、道特淖尔镇、额吉淖尔镇、满都胡宝拉格镇、嘎达布其镇和萨麦苏木、呼热图淖尔苏木。西乌旗将原有的15个苏木镇调整为6个,即巴拉嘎尔高勒镇、巴彦花镇、吉仁高勒镇、高日罕镇、浩勒图高勒镇和巴彦胡舒苏木。其中,撤销巴彦乌拉镇、乌兰哈拉嘎苏木,将其所辖区域整建制和巴拉嘎尔苏木的8个嘎查合并设立巴拉嘎尔高勒镇,为旗政府所在地。正蓝旗将原有的12个苏木镇调整为6个,即上都镇、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和宝绍代苏木、那日图苏木、赛音呼都嘎苏木。太旗将原有的12个苏木乡镇调整为6个,即宝昌镇、千斤沟镇、红旗镇、骆驼山镇和贡宝拉格苏木及幸福乡。正镶白旗将原有的8个苏木乡镇调整为4个,即明安图镇、星耀镇和伊和淖尔苏木、乌兰查布苏木。镶黄旗将原有的4个苏木镇调整为3个苏木镇,即新宝拉格镇、巴彦塔拉镇和翁贡乌拉苏木。多伦县将原有的8个乡镇调整为4个乡镇,即多伦淖尔镇、大北沟镇和大河口乡、蔡木山乡。乌拉盖辖1个镇,即巴彦胡舒镇,行政管辖范围不变。二连浩特市辖1个苏木格日勒敖都苏木和3个街道办事处,行政管辖范围不变。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