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地图
锡林郭勒盟相关地区地图:
民族服饰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牛羊肥壮,地域辽阔,风光秀丽,蒙古族是我盟的主体民族,其中还有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多民族杂居。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全盟服饰以察哈尔服饰、乌珠穆沁服饰、阿巴嘎服饰和苏尼特服饰为主。乌珠穆沁服饰选料讲究,色彩鲜艳,手工精细,款式肥大,明显区别于其它地区蒙古服装,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五彩缤纷,艳美多姿,尤以镶、嵌、滚、绣、贴、抠等高难手缝工艺而闻名于世。如今,乌珠穆沁传统服装已成为国际友人的珍藏所爱。乌珠穆沁服饰特点的形成与乌珠穆沁特有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其一,东乌珠穆沁旗建有蒙古地区“三大库伦”之一的喇嘛库伦庙,鼎盛时期曾有过近1600多喇嘛,四周源源不断的朝圣者不仅带来了精美的布匹,同时也带来了农耕文明之精华之一——巧夺天工的组合镶边工艺;其二,东乌珠穆沁境内镶有额吉淖尔盐湖,追溯历史,早在辽代就有以盐池之利争夺霸权的记载,清末民国年间,盐事较为活跃,形成了产销管理制度的雏形,为方便交易,钱物兼收,其中比重较大的就是布匹、绸缎,盐事不断,美丽的绸缎就不断从农区运入乌珠穆沁草原,这为乌珠穆沁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其三,改革开放以来,东乌珠穆沁旗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均收入名列全区之首,加之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故用料日益考究、做工日瑾精细,一件件蒙古袍简直就是美伦美奂的手工艺术品;其四,东乌珠穆沁妇女历来以心灵手巧而著名,感情细腻,是如诗如画的草原给了她们无限创作的灵感,一针一线缝出了浸透幸福的袍子。阿巴嘎部落是清代以后形成的,主要成员是成吉思汗的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属下后裔。阿巴嘎服饰虽然受到接壤的苏尼特、察哈尔等部族穿着打扮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保持和拥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南部阿巴嘎和北部阿巴嘎的服饰有一定的区别。逐水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造就了阿巴嘎服饰艺术的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延续几百年的阿巴嘎服饰特色鲜明,在世界民族服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令我们骄傲自豪的是2004年蒙古服饰已被成功列入了国家保护项目。从宏观意义来说,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保护。不同时代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域,蒙古服饰有着不同的特色。阿巴嘎的服饰更是特色鲜明、独树一帜。阿巴嘎旗服饰在继承各自传统款式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富有地区特色的新的发展变化,但主要以雅致优美著称,他(她)们的服饰虽然不用华美高档的面料,也没有艳丽耀眼的镶边装饰,但却有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配色合理、整齐庄重等特点。因此,从头到脚上下呼应、左右相称,使整个服饰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典雅优美之感。阿巴嘎服饰,在其内部也有其别:靠北部的近似达力刚嘎服饰;靠西部的近似察哈尔服饰。但从整个服饰的穿戴上看,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阿巴嘎北部穿有大马蹄袖,肥而无开衩的长袍;南部则穿有小马蹄袖、较瘦而又开衩的长袍。他们冬季多穿白茬皮袄和薰皮袄,春秋要穿绗线明显的棉袄,名曰棉特尔力克,夏季要穿单夹袄名曰特尔力克,袍和特尔力克都是镶有窄条单沿边儿钉单道扣袢儿,但皮袄要镶宽沿边儿。已婚妇女长袍的袖筒有“套海布其(袖箍)”的异色服饰,阿巴嘎人进蒙古包时有提马蹄袖的习俗。察哈尔民族服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服饰款式风格,吸取各地服饰的可取之处,从而出现了各地蒙古民族可以接受的较典型的新款风格。察哈尔妇女已不穿戴古老的头饰和制作精美的长坎肩,无腰带长袍,男子也不穿坎肩、马褂、不佩带褡裢、餐刀等,但有的人都完好保存着妇女的传统头饰和男子佩带装饰物。苏尼特服饰主要特征是简便、适体而又素雅大方,她们的古老发型和头饰、头巾所取代,他们的服饰虽然不用华美高档的面料,也没有艳丽耀眼的镶边装饰,但却有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配色合理、整齐庄重等特点。苏尼特长袍的4道窄条沿边儿和四四成排的扣袢儿装饰,不仅布局合理、线条流畅、针脚均匀、笔挺标致,而且在选料、配色、格式安排等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地形地理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盟行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牧区。地处东经115°13'—ll7°06',北纬43°02'—44°52'。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市,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距首都北京640公里,距呼和浩特市620公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0—3℃,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7月气温最高,平均21℃。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平均降雨量295mn,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日一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年日照时数为2800—3200小时,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一130天。总人口近百万,现有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24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蒙古族占全盟总人口的29.6%。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富集,景色秀美,人情淳朴,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草原风光
锡林郭勒盟有着优良的天然牧场,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是世界闻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草原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场。这里不仅植被类型繁多,而且植物种类也十分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锡林郭勒盟拥有18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牲畜饲养规模连续八年稳定在1000万头(只)以上。无污染的优质畜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和日本,中东市场及香港地区。锡林郭勒马、乌珠穆沁肥尾羊、草原红牛、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苏尼特驼、内蒙古细毛羊等一系列优良畜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锡林郭勒盟以其辽阔的草原,富集的资源和独特的风光驰名中外.在这片20.3万平方公里的绿色国土上,有中国唯一被纳入国际生物圈的草原自然保护区有中国通往蒙古国的唯一铁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拥有一碧万顷的天然牧场和内蒙古自治区四分之一的牛羊。这里还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绿色宝库。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取代的草原旅游胜地。锡林郭勒草原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始建于秦、辽、金代的古长城遗址,有突厥人留下的神秘的石人,有明成祖朱棣当年北征时期驻扎军队的地方,并铭碑"玄石坡","立马峰",有元朝陪都上都城遗址,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曾将此作为临时首都,与大都城并称元朝两都。古刹贝子庙,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投资百万元用于贝子庙的恢复,修缮工作,贝子庙历经沧桑之后,将逐步重现往日的光彩。恐龙墓地"通古尔",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有亚洲似鸟龙,鸥氏阿莱龙,姜氏巴克龙,蒙古满洲龙等。近年新挖掘出的查干诺尔龙化石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完整的恐龙化石。饮食文化
在牧区,肉食是最常见也是牧民们最喜爱的传统食品,尤其爱吃“手扒羊肉”,吃法有多种多样。除“手扒肉”外,还有“全羊”或称“羊背子”。全羊:这道食品的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即起锅。这时肉香味美,鲜嫩异常。“全羊”是蒙古族待客的上等食品,比较讲究。“全羊”是将羊背上第七根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和头,带尾入锅煮熟,然后将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铜盘里待客。察哈尔地区则把羊的下巴取掉,其他相同。烤全羊锡林草原著名传统名菜。烤全羊在蒙古习俗中,是接待尊贵客人的一道名菜。蒙古语称“昭木,浩日和纳格”,色香味俱佳,别有风味,是最上档次、最为讲究烹调技术的上乘食品。烤全羊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很远,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使用专门烤炉。烤全羊精选土种绵羊作原料,经过屠宰、烫毛、整理、添配料等十几道工序后,放进炉内反复烘烤、整理,烤出的全羊成卧姿,皮表泛红色,香味扑鼻,皮酥脆适口,肉松软鲜嫩,肥而不腻。烤全羊的吃法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先将呈卧姿的羊放在盘内,端出经客人过目,然后按照皮肉、骨的顺序依次分解装盘,由客人品尝。现代多用剥皮整羊烧制,效果亦佳。手扒肉蒙古民族的传统食物中,尤以手扒肉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手扒肉的做法是:“掏心”将羊胸腔内的动脉掐断,然后剥皮,清除内脏,并将整羊切成若干段置于锅中,待水沸后放入少许盐和葱,不加其它调料,煮断血即可。食用时一手抓肉、一手持刀片肉,其特点是肉香味美,鲜嫩异常。
血肠:原料:羊小肠,将盐、葱末、少量的水和面粉放入羊血中,调成血浆。用羊肺从羊肠一头清洗三至四遍,洗净后,将血浆灌入羊肠,边灌边用手搓匀,上锅煮熟,拌沙葱、韭菜花等即可食用。
羊背子:是传统的名贵菜肴。一般在祭祀、婚嫁、老人过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能见到。做法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放在羊背上,似羊的趴卧姿势。吃时,每人先用蒙古刀从羊尾巴上割取一条吃后就可以各取所需。
涮羊肉:锡林郭勒草原盛产优质羊肉,其中以苏尼特、乌珠穆沁羊肉为最佳,因此以其为主料的名菜涮羊肉闻名遐迩。提起涮羊肉,据说还与成吉思汗有关。相传铁木真来到锡林郭勒草原与塔塔儿部征战途中,一次部队屠宰活羊后正准备煮手扒肉,这时闻报敌军突然来攻,此时下锅煮肉已经来不及。伙头军看着那些将要下锅的羊肉和站在一边饥肠辘辘的士兵们,真是又愁又急。关键时刻,镇定自若的铁木真灵机一动,当即叫伙头军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水翻滚的锅中,待肉色一变即捞入碗中,拌上额吉淖尔青盐、野韭菜及野山葱等调料,迅速吃起来。饱餐羊肉后的士兵们士气大振,向远途奔袭的敌军发起反攻,取得了胜利。铁木真为纪念这次草原奇胜,因而经常吃这道菜食,并赐名为涮羊肉,随后便成了宫廷佳肴。如今涮羊肉在原有配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调料配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食品。
奶食与炒米:奶食品有近二十种之多,这里简单介绍以下九种:
鲜奶(苏)鲜奶是加工各种食品之源。牛、绵羊、山羊、马、驼都可挤奶。挤牛奶最为广泛而产奶量最高。绵羊奶具有油脂浓厚、热性和凝乳多、乳油厚等特点。山羊奶却油脂少、清淡、凉性,所以适合发酵。驼奶可以对奶茶和凝结加工。马奶还可发酵酿制马奶酒,是具有治疗多种疾病和丰富营养的饮品。总之,鲜奶具有滋阴壮阳、除病解毒的珍贵保健食品。母畜产后一二天内挤出的奶叫浓初乳,三至五天内的为淡初乳。初乳的营养成份为奶中之精华。初乳可以煮沸饮用或焖稠食用。挤完初乳后的便是普通奶子。将挤出的鲜奶倒进器皿里,撇取乳油后剩余的叫凝乳,煮沸取奶皮剩余的称熟奶。在察哈尔地区以挤牛、山羊、绵羊奶为主。
白油制做的方法是将鲜牛奶放入桶内,搅拌后使其发酵,脂肪浮在上面,因色白而称之为“白油”。
黄油是将白油用纱布过滤,然后倒入锅内加温火煮炼,并用勺子频频搅动,待色泽由白变黄时取出,即成黄油。
奶油(乳油、卓亥、涓肯)将挤出的生奶盛进器皿中存放时,随着奶子的凝结,奶子里的油脂浮到上面,在奶子的表面形成一层油脂体就叫奶油。奶油就此可以食用和对奶茶,也可以放糖拌炒米吃或熬汤喝。
奶皮子每逢夏、秋季,牧人们将鲜奶放在锅中,用小火烘至稍滚,用勺轻扬,使奶汁的泡沫浮在上面,然后点上生奶,冷却后用筷子挑起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即成。
奶豆腐是蒙古族最常见的奶食品之一。制做方法是将酸奶子放在锅中经慢火熬煮,放入布袋挤压而成。奶豆腐有酸味、甜味不等,依主人的口味采用不同方法而制成。
奶酪(阿尔查、阿如勒)回锅的酸奶叫熟酸奶,把熟酸奶包进布里用石头轧压或埋进沙子里榨干乳清便成了酸奶酥,将酸奶酥捏压成奶酪形状的就是酸酪。在酸奶酥中加进糖料,用鲜奶搅和食用能充饥解渴。酸酪保存时间较长,表面虽起醭,里面却不变质发霉。它的酸度很强,具有解毒助消化之作用。
奶渣(楚拉)将凝乳用温火充分煮熬,榨干乳清,使其形成凝乳稠,不经过揉搓便捞出晒干的叫奶渣。奶渣干结得快,保存起来不易发霉。绵羊奶最适合做奶渣。牛奶奶渣过于坚硬,难以咀嚼。
黄油渣(楚其给)炼取黄油剩余物叫黄油渣。黄油渣是淡黄色的稠性物体,油性大,酸度浓,加茶饮用香甜可口。炒米在很长时期内是锡盟牧区群众的主要食品之一。炒米的特点是吃法简便,宜于储存,用奶茶泡食或拌奶酪均可。吃炒米,既不需要刀、勺、锅、灶,更不要烹、蒸、煮、炖,适应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制法为:先将水煮沸,将糜子投入锅内烀熟并炒干,用碾子压或者用捣窝捣去皮即成。也可煮粥或捞干饭。
◆饮料:锡察地区蒙古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饮料,其中有些饮料由于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已成为蒙医治疗一些特定疾病的用料。饮料的制作也反映出牧区妇女的勤劳和智慧。主要有以下四种:
奶茶又称蒙古茶,是本地区蒙古族最喜爱的饮料,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烧制奶茶,是先将砖茶打碎些许,放入一个特定的纱布袋,也有直接放入水中,待茶色浓度适当时,取出纱袋或滤去茶叶,兑入鲜奶即成。锡盟南北部地区烧茶有淡、咸之分。
酸奶用马奶或牛、羊奶发酵后加工而成。酸奶能解热止渴,而且营养丰富。
奶酒又称“蒙古酒”。制作方法是把发酵的牛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本地牧民常用它招待尊贵的客人。
马奶酒是较为驰名的饮料,具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功能。蒙医常用它掺与维生素C和消炎药品,治疗胃病、腰腿痛和肺结核等疾病。
历史名人
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出生在察哈尔草原正镶白旗的明安图(1692—1765),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多学科少数民族科学家之一。他学识渊博,研究领域较广,不仅在数学研究上有重大突破,而且在天文历法、地图测绘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清代蒙古族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和测绘学家。明安图在康熙年间参加《御定律历渊源》、《日躔月离表》、《御定仪象考成》、《御定历象考成后编》等天文历法重要著作的编修,成为清朝全国数学界、天文编撰界的台柱。他还主持进行我国第一幅“全国大地图”《乾隆内府舆图》的测绘。明安图以其卓越的才能被破例升任钦天监监正(相当于天文台长职务),先后任时宪科五官正职务50多年。他一生中最杰出的科研成果是用30多年精力从事圆周率(3.14)的研究,写出数学巨著《割圆密率捷法》,全书共四卷,留传至今。明安图留给家乡内蒙古草原的永久财富是至今仍保留在呼和浩特市五塔寺后照壁上绘制的石刻天文图,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天文图。2002年,为了纪念我国清代蒙古族天文学家、数学家明安图在科学方面的卓越成就,经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人民政府申请,并报请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28242)号小行星命名为明安图星,由小行星中心在2002年5月26日的第45750号小行星通报上公布。代古师·阿格旺旦皮勒:阿格旺旦皮勒(1700—1780),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华努德东苏木(今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人,代喇嘛庙(在今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乌力吉图嘎查境内)第二世活佛。阿格旺旦皮勒精通藏、蒙、梵文,享有“达尔汗席力图古锡”荣誉称号。公元1741年,他参与编撰《藏蒙标准分类辞典》,一年完成,为准确地把藏文《丹珠尔》(《续番藏经》)翻译为蒙文打下基础。公元1742—1749年,他同9位大翻译家一起翻译审定《丹珠尔》。公元1770年,他将藏文中篇小说《萨仁呼和传》翻译成蒙文(被蒙古著名作家策·达木丁苏荣选入《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中)。后翻译出版《弥勒颂》后5篇、《章嘉呼图克图传》、《达赖喇嘛传》等,编撰有《阿格旺旦皮勒言语》。他还有不少诗篇流传下来。阿格旺旦皮勒故于公元1780年,终年81岁。
嘎莫拉:又名杜嘎尔苏荣(1871—1932),著名草原诗人。锡盟乌珠穆沁左旗人。幼年爱私塾教育,历任旗府笔帖式、苏木章京(佐领)、梅伦、管旗章京。主要诗作有《祭旗》、《颂军》、《节日的摔跤手》、《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等,以手抄本《锡林郭勒草原》广为流传。
都荣扎那:公元1850年出生于乌珠穆沁右翼旗布力彦台的东日布家,幼名叫都荣德力格尔。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在远近的那达慕上多次夺冠。因为体力超群,家乡的父老便称其为“扎那”,蒙古语意为“象”,故此称谓“都荣扎那”。18岁那年,都荣扎那在王爷庙(现兴安盟乌兰浩特)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上,战胜了王爷庙著名的搏克手,获得九九八十一大奖。从此以后,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盛传着“企盼多时的启明星哟,迎着黎明在闪烁哟,乌珠穆沁的都荣扎那哟,从遥远闪烁而来哟…”的民歌。都荣扎那成了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明星,他的故事家喻户晓,曾多次被搬上银屏和舞台。
纳·赛音朝克图: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原名赛春阿,蒙古族,察哈尔正蓝旗二苏木(今正蓝旗扎格斯台苏木希日图嘎查)人。诗人、作家、翻译家,中国蒙古族新文学奠基人之一。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主席、《诗刊》编委、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等职。纳·赛音朝克图出生于草原深处的牧人家里,自幼聪颖好学,性格坚毅,有追求光明、探求知识的远大志向。他在家乡读过书、教过书,曾先后留学日本和蒙古国。精通蒙、汉、满、日、俄、英文。他从小深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间文学的熏陶。1936年就学于张北察哈尔青年学校,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充满对真理与光明的求索和渴望,常以象征和哲理手法抒发内心深处澎湃不息的冲动和信念。194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心侣集》,产生了巨大反响,之后相继出版了揭露旧社会黑暗,渴望新社会光明的《蒙古民族兴盛之歌》等9部诗文集。新中国成立后,他满腔热情地步入了歌唱祖国、歌唱新生活为主题的创作新阶段。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朴素、自然、明快、流畅,并以古典的形式之美和独到的抒情方式完美结合而著称。先后出版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集《狂欢之歌》等27部诗文集。纳·赛音朝克图一生辛勤笔耕,其作品和创作活动,推动了内蒙古新文学的繁荣,开辟了蒙古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坛的通道。主要作品有:《幸福和友谊》、《金桥》、《我们雄壮的歌声》、《正蓝旗组诗》、《笛声与清泉》、《红色瀑布》,长诗《狂欢之夜》、《南德尔松布尔》,中篇小说《春天的太阳来自北京》、《太阳照亮了乌珠穆沁》、《互助组变成公社》等。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论文,翻译了多种体裁的作品。1999年,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集《纳·赛音朝克图全集》问世。他的作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音乐舞蹈
民族音乐:锡盟地区蒙古族传统音乐大体可分为宫廷音乐、宴歌、宗教音乐和长短调民歌四种类型。封建统治时期,锡盟地区一些王公在其府邸中,都收留一些乐手和歌手,为其宴庆等活动服务。在各旗的王府里,都曾有过不少技艺高超的乐手和歌手。如特木丁、旺代、巴拉根、阿布甘希日布、哈扎布、扎木苏、玛西巴图、萨仍格日勒、那·仁钦等。1948年,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建立第一支革命文艺宣传队,吸收一批民间艺人参加。其后,锡盟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歌唱家乡、歌唱劳动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歌曲作品,如著名作曲家额尔登格的《锡林河》、《那布其玛》、《象撒缰的骏马在草原上飞奔》、《乌珠穆沁妇女》、《美丽的乌珠穆沁》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剪羊毛》、《可爱的牛》、《猎人之歌》、《打更员的荣誉》、《挤奶姑娘》、《运盐队》、《老牧民的喜悦》、《小学的孩子们》、《战马》、《高日很郭勒》等优秀歌曲也深入千家万户。八十年代以后,锡盟音乐、歌曲创作又出现新局面,许多音乐、歌曲不仅在全区、全国演出,有些节目还登上了国际艺术舞台,赴香港地区、东欧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演出。这一期间的优秀歌曲有《骏马赞》、《辽阔草原》、《吉祥的故乡》、《葡萄山》、《牧马姑娘》、《唱给故乡的歌》、《星星布满天空》、《牧民青年》、《母亲湖》、《吸引爱的草原》、《母亲的祝福》、《察哈尔故乡》等。仁钦那木吉拉、朝格吉勒图创作的歌曲《我的草原》、《母亲》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胡日查、孟克、赛音斯钦及云登等人在香港举行的“中华民族演唱会”等各种比赛中也纷纷获奖。进入新千年以后,《摇篮曲》、《圣洁的祝福》等歌曲先后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在锡盟党委宣传部、盟文联组织的“歌颂锡林郭勒主题歌曲”征集、创作活动中,涌现出了《锡林彩虹》、《锡林郭勒之歌》、《我的锡林郭勒》等一批好歌,宝音、那雪松、哈斯图雅、卫平、李慧兰、孙永斌等一批词曲作者脱颖而出。民族舞蹈:自古以来,草原就以歌舞之乡而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以后,植根于丰厚的艺术土壤之中的民族舞蹈,经过锡盟几代舞蹈工作者的挖掘,创作了大量的民族舞蹈。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锡盟第一代舞蹈编导高太创作并作曲的女群舞《挤奶员》,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铜质奖章,之后他又创作了《富饶的秋天》,获全区汇演优秀创作奖。同一时期,还有《新年之嬉》、《嬉戏舞》。进入六十年代,哈斯额尔德尼创作的《草原民兵》曾获全区创作奖,《交军马》、《不朽的战士王杰》、《打草场上》、《乌珠穆沁青年》等一批新作相继先后问世。八十年代,随着锡盟舞蹈创作队伍的壮大,新作也不断涌现。如锡盟第二代舞蹈编导沙克德尔创作的《盛开吧,萨日纳》获全区汇演优秀创作奖,男群舞《好比斯》获全区比赛一等奖,同年获全国比赛创作、表演两个三等奖。之后他又创作了《铭心教诲》、《欢腾的锡林郭勒》、《穿蒙古靴的青年》均被自治区评为优秀作品。根据自治区文化厅的要求而创作的群舞《马背儿女》,代表蒙古族参加第三届全国艺术节展演而获得成功。王托娅是八十年代涌现的新秀,她创作的《捣茶舞》获全国比赛二等奖、全区一等奖,之后她创作的《接羔舞》、《搓彩鬃》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区比赛中又获优秀创作奖。长期工作在乌兰牧骑第一线的吉木斯创作的《嫁》、《骏驼赞》、《金镯》、《金马蹬》、《宴舞》等均获全区专业比赛创作奖。这一时期也有像《钢托拉嘎》、《鹰》、《永恒的足迹》、《金嘎拉哈》、《神树》、《泉水长流》、《喜送光荣匾》等作品问世,大大丰富了锡盟的文艺舞台。九十年代,随着机制改革,锡盟文艺队伍也相继出现了个体艺校,个体演艺队伍应运而生,并活跃在文化市场上。如锡盟民族艺校诞生之后,走出国内外,该校创办者达古拉先后创作的舞蹈《赛场风采》、《草原小银珠》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牧歌》、《嬉戏的牧童》、《乃依吉》、《圣洁的祝福》等少儿舞蹈,曾在三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中获金、银、铜奖,获华北五省区舞蹈大赛一等奖,代表内蒙古出访蒙古国慰问演出,参加了上海、天津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赴香港、澳门参加回归庆典的演出等。她的论文《蒙古族少儿舞蹈创作点滴》曾在全国少儿舞蹈创作研讨会上获二等奖,论文《蒙古族舞蹈创作谈》在全国蒙古舞理论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蒙根珠拉服饰表演团也是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一支年青队伍,曾在2004年全区蒙古族服饰大赛上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由沙克德尔执笔创作的2000年、2002年两届全盟那达慕的大型广场舞蹈——《腾飞的锡林郭勒》和《元都古韵》,受到盟委、行署的喜奖表彰。进入新世纪,在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民族舞蹈之花将会以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绚丽一枝。除了音乐、舞蹈以外,西乌珠穆沁旗达·金巴扎木苏的蒙语相声,深受群众的喜爱,曾两次获全区萨日娜奖。
行政区划
锡林郭勒盟辖2个县级市、1个县、9个旗、1个管理区。即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多伦县、正蓝旗、镶黄旗、正镶白旗、阿巴嘎旗、太仆寺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乌拉盖管理区。锡林郭勒盟行政区划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