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蒙古电子地图 > 锡林郭勒盟地图 >
阿巴嘎旗地图
阿巴嘎旗相关地区地图:

阿巴嘎旗文教卫生

文体广电系统内设文化馆、图书馆、乌兰牧骑、文化稽查大队、文物所、业余体校、新闻中心、有线广播电视技术维护部、无线广播电视技术维护部等9个二级单位,现有在职工作人员80人。各苏木镇都建立了文化站,71个嘎查全部普及了文化室,目前3个苏木镇文化站已晋升为自治区级优秀文化站。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有线电视网络从,电缆传输到现今的光缆传输,从起初的12套节目发展到现在的23套节目,前端机房全部实现数字接收,数字解调,基本形成广电光缆干线网双向互传通道,初步建起了广播电视信息传输高速公路框架。“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全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8%和89%。全旗现有中小学6所,其中:小学3所、中学3所。另有,蒙古族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3所、民办小学1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6所。全旗在园(班)幼儿781人,中小学在校生4509人,其中:小学2778人、初中1312人、高中419人。全旗在职教职工378人,其中专任教师290人。中小学占地面积总量226785平米,校舍建筑面积总量32245平米。各校都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接收与应用系统(模式I和模式II),第一中学和民族综合高中完成了现代远程教育模式III建设项目,蒙古族中学建成了全旗第一个校园网。全旗现有各类医疗机构69所,在职职工为29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3人,共有医生151名(其中:中蒙医51名),护士61名,药剂、检验、放射等专业技术人员31名。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5人、拥有医生3.5人、拥有病房床位2.95张。全旗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覆盖率,旗级和苏木级分别达到100%,嘎查卫生室达52.11%。

阿巴嘎旗名优特产

经国家矿产三部委鉴定,黑眼睛矿泉水属火山型矿泉,形成于第三世上新世,产生于晚华力西褶皱带山玄岩中,其矿物质十分丰富。其中锶、偏硅酸两项分别达到了国家饮用矿泉水《GB8537-1995》标准,实属少有的对人体极有益的优质饮用矿泉水。黑眼睛矿泉水以其自然、纯洁而获得了成功,2000年3月被自治区评为“名牌产品”奖,2000年在蒙古国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品奖”,并多次被盟委、行署评为了“乡镇企业名优产品”奖。黑眼睛矿泉水是纯真的,这是因为她来自绿色草原的深处。一瓶矿泉水,一份治沙情,在同草原沙化做斗争的过程中,黑眼睛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了生态建设基地,为草原的明天更美好走出了积极的一步。面对市场的跌宕起伏,同行的群雄崛起,该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保证产品质量,使产品展销远销区内外,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

历史沿革

现阿巴嘎旗由原阿巴嘎部落和阿巴哈纳尔部几经分合而形成的。汉时为上古郡北境,晋时由拓跋氏管辖,隋唐时被突厥人占领,到了辽代,是上京道的西境,金时又成为北京路的西北境。元朝,阿巴嘎旗地区划入上都路,北元时被封为察哈尔万户地。清顺治四年,受清封爵编为阿巴嘎左右翼二旗。阿巴嘎旗蒙语系“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同父异母弟别力古台的后裔,故把自己所辖的部落命名为“阿巴嘎”。传说中“别力古台奇石”今天还巍然矗立在“圣井”口上。崇德四年(1639年),别力古台二十世孙额齐格诺颜多尔济率领阿巴嘎部落从原牧地,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畔南移到现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一带,开始向清朝臣服纳贡。阿巴嘎旗由此而来。民国三年(1914年),察哈尔特区成立,改由察哈尔都统节制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察哈尔省府管辖。1937-1947年为伪蒙疆政府统治。1956年建阿巴嘎旗,几经调整,于1963年形成现在阿巴嘎旗行政区域,属锡林郭勒盟。2000年,阿巴嘎旗辖1个镇、13个苏木:新浩特镇、德力格尔苏木、浑迪乌素苏木、巴彦查干苏木、洪格尔高勒苏木、宝格达乌拉苏木、查干淖尔苏木、那仁宝拉格苏木、额尔敦高毕苏木、吉尔嘎郎图苏木、巴彦德力格尔苏木、巴彦图嘎苏木、青格勒宝拉格苏木、伊和高勒苏木。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6975人,其中:新浩特镇21097、那仁宝拉格苏木2467、青格勒宝拉格苏木1491、巴彦图嘎苏木1940、吉尔嘎郎图苏木1495、伊和高勒苏木1754、额尔敦高毕苏木1457、巴彦查干苏木1710、宝格达乌拉苏木1549、查干淖尔苏木3992、巴彦德力格尔苏木1547、洪格尔高勒苏术3161、德勒格尔苏木1476、浑迪乌苏苏木771、玛尼图煤矿虚拟乡1068。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哈萨克、锡伯、维吾尔、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

阿巴嘎旗历史沿革

阿巴嘎旗是由一个古老的部落演变而来。“阿巴嘎”系蒙古语音译,汉语“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嘎”部,延用下来。据史书记载,该地汉为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居地;隋、唐为突厥所居;辽为上京道西境;金属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为察哈尔万户地。17世纪,阿巴嘎右翼旗、阿巴嘎左翼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先后建制,清政府对其均设札萨克统治,世袭罔替。隶属于锡林郭勒盟。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封建王公的统治地位和一切待遇。抗日战争爆发后,此地被伪蒙疆统治,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畜产品资源,阿巴嘎草原满目疮夷,人民饱受苦难。1946年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首次派出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工作组来到阿巴嘎草原开辟工作,建立民主政府。草原上的广大贫苦牧民从此摆脱了封建剥削的桎梏,获得民族的解放。从1947年开始,阿巴嘎旗一直隶属锡林郭勒盟。1948年,阿巴嘎右、阿巴哈纳尔右旗合并为西部联合旗,阿巴嘎左、阿巴哈纳尔左旗合并为中部联合旗。1952年,中、西部联合旗合并,统称为西部联合旗,旗政府驻地设在汉贝庙。1956年7月,西部联合旗改称为阿巴嘎旗。1959年9月、1963年12月先后将阿巴嘎旗的伊勒图人民公社,阿尔善宝拉格人民公社划归阿巴哈纳尔旗(今锡林浩特市)。此后,行政区域再无变化。旗政府所在地别力古台镇(原汉贝庙)位于阿巴嘎旗中部,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阿巴嘎旗速写

阿巴嘎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中北部,总面积2.75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8.2%,是内蒙古十大天然牧场之一。全旗总人口4.8万人,辖有3个苏木、3个镇。阿巴嘎,蒙古语叔叔之意,这里是成吉思汗异母弟弟别力古台的属地,旗政府所在地——别力古台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阿巴嘎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中北部,东经113°27′-116°11′,北纬43°04′-45°26′。东与东乌旗、锡林浩特市为邻;南与正蓝旗接壤;西与苏尼特左旗毗连;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75公里。全境南北长约260公里,东西宽约110公里,总面积2.75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8.2%,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天然牧场之一。全旗现辖3个苏木、3个镇、71个嘎查、4个社区居委会,另有煤矿、林场、渔场各1处,旗所在地为别力古台镇。总人口4.38万人,其中蒙古族2.42万人,占总人口的55.2%;牧业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47.9%。2006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08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5元,牧民人均纯收入3984元。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为173.3万头只。阿巴嘎旗地形系蒙古高原低山丘陵地,是以低山阶状高平原、台地、丘陵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单元组成的地区,没有明显的山脉和沟壑,地势呈波状起伏。地形东北高西南低,海拔960-1500米,最高点海拔1648米。从形态和成因上可划分为四个类型:低山丘陵、高平原丘陵、熔岩台地、沙丘沙地。阿巴嘎旗地处中纬度西风气流带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冷暖剧变,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春秋两季多寒潮大风,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年平均气温0.7℃,年平均地温2.8℃。年平均相对湿度59%,年平均日照时数3126.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44.7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03天,降雪期217天,年平均风速3.5米/秒。

阿巴嘎旗交通线路

建旗50多年以来,阿巴嘎旗交通事业蓬勃发展,路网等级不断提高,路网密度持续加大,多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五”期间,新改建苏木乡公路239.6公里,建设完成首条黑色苏木乡公路;打通不通公路嘎查50个,公路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截止目前,阿旗公路路网总里程达1058公里,207国道和101省道贯穿境内,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旗6个苏木镇全部通了公路,通公路行政嘎查达54个,占全旗行政嘎查总数的76%,初步形成了以省道101为主动脉,以9条乡间公路和边防公路为支线,辐射全旗各苏木镇、各嘎查的路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