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马县地图
康马县相关地区地图:
风土民俗
七月沐浴节:“天上闪现太白星,人间河须请郎中”这句人人皆知的话,指的是藏历7月中旬,太白金星在湛兰的天空出现一周,经星光照射的江河、泉水、溪水随之聚变而具有水之八德。即:清、甘、凉、柔、轻、无垢、饮之不损腹、喝下不伤喉。据传说这几天又是空行母以圣水沐浴佛祖释迦牟尼,凡人能在此周沐浴可治百病,消灾避邪。沐浴周由此变的更加神乎其神。不管人们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情感,当太白金星闪烁的七天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牧区,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提酒带餐到江河、去泉边尽情地饮水、游泳、沐浴、洗衣。且不说其水能否治百病、消灾避邪,不过沐浴后干干净净的身体总是给人一种舒适的享受,再看一看身边欢快奔跳的流水,听听清脆悦耳的水声,心境豁然开朗、畅快,即便有病也会减轻几分痛苦。大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感受,才能沐浴这一古老的时尚,相沿成俗。林卡节:林卡节上的藏戏逛林卡是藏族群众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的一种民族习惯。以前,每年藏历5月1日至15日这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游玩,逐步成为林卡节。日喀则林卡节在每年阳历6月1日。6月初的日喀则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绿草茵茵,枝叶嫩绿,农区的大忙时节基本过去,确实是人们去享受、去体验大自然无限美好的大好时节。节日前,人们就要去林卡选择地方,并尽早搭好帐篷和准备好必要用具。过去主要在年楚河畔的贡觉林卡,现在又新辟了一些地方。节日里,学校要组织学生举旗、列队、敲锣打鼓到林卡,并举行少先队活动仪式,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儿节目,给节日增添无限乐趣。专业文工团、民间藏戏队也要登台表演。林卡里,帐篷林立,人流如潮,欢歌曼舞,热闹非凡。一家老小围在一起,饮酒玩耍,唱歌跳舞,自娱自乐的情形到处可见。林卡节人们一般要尽情玩耍、游乐一个星期。
藏历年:藏历年盛况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过年从藏历12月29日开始。按习俗,要举行“古恰”活动,即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屋内摆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这天特别注重对传说中的水神和灶神居住的厨房进行清扫和装饰。房内多种用具洗得干干净净,摆放整整齐齐。在墙上,用面粉画上八祥图徽,表示人寿粮丰,洋溢出祥和的节日气氛。入夜,先举行驱鬼仪式,然后全家人欢聚一起吃“古突”(古即九,突即面羹,是由面疙瘩、羊肉、萝卜、奶渣、人参果等料做成的)。按规矩,主妇给每人添九次。为了助兴和欢乐,人们还把辣椒、白石子、木炭、白羊毛等包进面团内,并用生面作成日、月、佛家三宝、歪脖子等形状,看谁吃到这些东西。吃着包有辣椒的,表示此人尖刻,白石子表示心肠好,木炭表示心黑,吃着白羊毛的表示性格温和,日、月、佛家三宝表示光明正大,歪脖子表示懒惰等。吃到这些东西都要即席吐出,引得哄堂大笑,妙趣横生。
地理气候
喜马拉雅山风光(发源于康马县)康马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300米,海拔最低的乡4100米,最高的乡4500米。康马县地处青藏高原南部,属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形,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落差仅在300-400米之间。康马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集中,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3200小时左右,年无霜期110天左右,年平均温度4摄氏度,冬春多风,风力在5级左右。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国内生产总值为8243万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净收入为145万元,同比增长83%,首次突破百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901元,同比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672万元,同比增长71%。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为8243万元,同比增长16%。地方财政净收入为145万元,同比增长83%,首次突破百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901元,同比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6672万元,同比增长71%。农牧区经济。农村经济总收入4741万元。工业总产值124.9万元;乡办企业9家、村办企业28家,产值308万元;个体工商户220户。粮油总产量2350.28万斤;牲畜年载畜量33.61万头,年末存栏24.15万头,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0%以上。基础设施。全县有水库4座,水塘99个,水渠350条,防洪堤坝228公里,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基本能保证农牧业的正常生产;公路通车253公里,乡(镇)、村基本通车;电站1座,装机容量1000千瓦,农网改造58.85公里,6个乡(镇)通电;6个乡(镇)通电话,4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城实现了闭路电视。教育卫生事业。全县有1所中学、9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教学点。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100%、中学91%;适龄儿童入学率98.78%,中小学在校生3441人,毕业生升学率小学100%、中学83.42%;“普六”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普九”义务教育进展顺利,基础教育名列地区、自治区前茅。农牧科枝推广站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名。“一甲”医院1所,医务人员33人,住院床位20张。乡级卫生所9个,防疫站所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7.08‰。康马县从1984年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草场建设,发展城乡经济。“十五”末期,康马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0035万元,占“十五”规划调控指标1.1亿元的115.16%,年均增长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与“九五”末期相比,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1.76%,人均GDP增长168.37%,财政收入增长558%,工业总产值增长22.9%,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58.15%,人均纯收入增长58.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4亿元,是“九五”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的40倍。名胜古迹
乃宁寺:乃宁寺乃宁曲德寺亦称“南尼寺”。位于康马县南尼乡境内,东依扎西达节山,西临年楚河,海拔4100米,总建筑面积63184.35平方米。由古印度僧人、莲花大师的弟子阿羌甲强拜桑布创建于815—841年赤热巴执政时期,属黄教格鲁派,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乃宁寺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寺内文物众多,是藏戏“朗萨卫普”的发源地,传说唐玄奘去印度取经时也在该寺居住过。乃宁寺做为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做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1995年6月被评为自治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哲姆寺哲姆寺创建于823年吐蕃王朝时期,始属宁玛派,后改宗为格鲁派。寺庙坐西朝东,面积650平方米,东部为厨房、僧舍;西部为经堂、佛殿,全为石砌。经堂向东面积120平方米,其北侧为佛殿,面积80平方米。寺内的壁画、塑像“文革”中全部被毁。寺前方约80米处有一石砌多门塔,占地面积196平方米,残高10米。佛塔为坛城形,塔座平面呈“亚”字形,有三层须弥座,塔心上立一石砌覆钵,比例肥短,具有元代或更早的覆钵式塔的特征。藏扎寺:该寺19世纪初由阿旺顿珠创建,为江孜白居寺分寺,属于格鲁派。藏扎寺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包括殿堂和庭院。殿堂高4层,下部前为经堂,面阔4柱,中间4根长柱撑起高天窗。经堂后部正中为佛殿,两侧为库房。大殿二楼“文革”中被毁。1986年后重建,维修后占地面积1197平方米,其南为寺庙主持喇嘛卧室,东为护法神殿,西侧为卓玛拉康。该寺1998年被康马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艾旺寺:泥塑菩萨头像(吐蕃时期)艾旺寺艾旺寺修建于吐蕃王朝前宏期(8—9世纪),由班智达释迦室利的前身拉吉曲羌创建。该寺座南朝北,占地面积925平方米,由围墙、回廊、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庭院6部分组成。围墙呈长方形,墙上砌石塔108座,北面正中开有9米宽的大门。围墙内殿堂平面布局为“凸”字形,殿堂与围墙之间形成宽1.3米的回廊,正殿内墙周砌有一周石砌台座,正面台座上残存了7尊泥塑释迦牟尼造像,正中佛像搞2.3米。东配殿原有泥塑造像19尊,西配殿正面尚存一石砌泥塑的塔形神龛,四周墙壁上原有许多泥塑浮雕,如:龙女、飞天、蜥蜴等。1966年,艾旺寺的顶部被拆毁,殿内的佛像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艾旺寺作为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具有较高的研究和考古价值,于1995年6月被评为自治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查玛寺:查玛寺位于康马县康如乡勒康村境内,距县城35公里,海拔4300米。该寺由热落扎瓦多布丹多吉创建于1497年,属于宁玛派。主供莲花生佛。该寺由所属8座分寺组成,有很多珍贵的金和铜制成的宁玛派喇嘛塑像、各种佛塔和金字佛等贵重佛像,在文革期间全部被毁。当时仅有一片废墟,主要宗教活动有每年藏历6月4日举行的“6.4”转山节。参加佛教节的信教群众达两千余人。拉吉寺拉吉寺1250年由扎巴坚增创建,属江孜白居寺分寺,在历史上僧人最多时有90人,奉萨迦派,主供佛为金刚持。寺庙座北朝南,由经堂、佛殿、丹珠尔拉康和喇嘛卧室组成。1966年全寺被毁,今仅存遗志。1990年重新修建,现占地1207平方米。主要文物有:木板上画的坛场一件,松肯吉热供堂之铃一件,绸缎制挂幡一件。
甘旦曲林寺:该寺位于康马县涅如堆乡贡巴村境内,距县城30公里,海拔4500米。于1428年由第一世班禅克珠格勒白桑创建,属于格鲁派,为江孜白居寺罗布查仓的分寺。据说甘旦曲林寺原名为卡瓦孜寺,1948年色拉寺甲吉桑珠仁布钦前往该寺传经时,将寺名该为甘旦夏珠曲林寺,后来人们为便于称呼,就称做甘旦曲林寺。该寺1990年经康马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有的废墟上恢复重建,现有面积203平方米,有一座拉康,5间僧舍,定编5人。
门康拉康:门康拉康位于康马县嘎拉乡嘎拉奴村的中央,距县城50公里,海拔4500米;据民间传说:嘎拉门康于1200年前由嘎拉境内的“差巴”11户筹集修建。当时,拉康内有阿第夏的塑像及转经桶等。现仍有莲花生、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佛地庄严等共计500多幅珍贵的壁画。达日拉康达日拉康于1698年由吴热达玛桑格所建,主供佛为释迦牟尼,属于噶举派,现有莲花生、宗嘎巴师徒三人的泥塑像及被毁的十六罗汉壁画等。改拉康该拉康位于康马县嘎拉乡改拉康村。据民间传说,该拉康由第四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曲吉坚增创建,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属于格鲁派,是藏扎寺的分寺。该寺分上下二层,由4座拉康和1间僧舍组成,占地面积218平方米,现仍有壁画及珍贵的经板等文物。满则村摩崖造像满则村摩崖造像,在康马县境内,位于少岗乡满则村冲巴涌曲河东岸一断崖上。共有造像7尊,面积70平方米,内容为释迦牟尼、菩萨、弟子等,皆为浅浮雕,简单质朴。
风土人情
综述: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则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优美大方。“果谐”舞步轻快奔放、场面宏大,“斯马卓”鼓舞粗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康马的“谐青”、定日的“甲谐”舞步有力整齐,歌声和谐悦耳、庄重典雅,夏尔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轻柔优美,萨嘎的“甲谐”豪放古朴,“羌姆”隆重、气势宏大。甲谐:甲谐的汉语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种集体舞蹈。其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为庆贺战争胜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赛获胜时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时代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甲谐的服饰都是用高级绸缎做成,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显示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演员所戴的是一种大而圆又有流苏的帽子,表演时不停的摇摆,就象狮子一样威武、雄壮。演员的裤子又大又肥,象裙子。甲谐的动作十分粗犷、豪放,显示出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征。道具有长腰刀、马鞭、装在小刀鞘内的小刀和筷子等。表演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般可以连续跳一整天。甲谐一般在每年的藏历年和重大节日时表演。
堆谐:所谓“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谐”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区人所跳的一种舞蹈称为“堆谐”。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曲夏镇的堆谐在后藏地区及全区享有盛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堆谐是扎年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自跳三合一体缺一不可的综合性艺术。舞步多样变化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绪欢快,是格调较高的一种民间歌舞品种。其舞姿优美、洒脱,动作以两脚的踢和踏的舞步动作,故此堆谐也称“踢踏舞”。
同甲:“同甲”舞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一带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吉隆“同甲”舞,即“手镯舞”。特点主要是妇女手上戴的两个镯子,右手是尼式银镯,左手是象牙镯,银镯子和象牙镯碰撞发出的声音叫“同甲”。“同甲”舞的原本歌词大意突出了当时人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歌颂和平、歌颂友谊四大方面的内容。细节上还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手镯舞又作为一种祈祷舞,每当藏历6月4日在查嘎达索寺进行演出。
果谐:“果谐”即“圆圈舞”,它是围着圆圈跳的一种舞蹈。该舞在后藏江孜、白朗等地民间广为流传。果谐是群众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旋律、歌词随着聚集的目的和内容而变化。一年一度的藏历年、望果节、婚礼等比较隆重的节日里人们围着炉火尽快地表演。
期马卓:斯马卓是民间腰鼓舞,是全区有名的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喀则市20多里的地方,有个叫司马章堆的村子,这里以跳斯马卓而出名,据说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传下了这种舞蹈。司马章堆村的鼓舞是一种剧烈的跳跃式舞蹈,鼓点明快、节奏感强、气势恢弘、多彩多姿、豪迈奔放、催人奋进。同时,又是一种即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的一种舞蹈。舞蹈一开始,一个老头先出场,手里拿着一把捆着白哈达的木棒,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口中念念有词。接着,身穿彩条衣服,腰系多皱短裙,挎着大鼓的小伙子们奔腾而出,羽锤齐动,鼓声震天,舞蹈就开始了。期马卓表演时由各村村长带队进行演出,在每年的传统佳节和喜庆日子里或农闲时进行演出。
索:“索”流传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一带,萨迦索起源于元朝八思巴时期,是由萨迦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采,而且是具有萨迦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萨迦索舞”是萨迦法王庆贺盛典和法王出访,以及迎接欢送外来贵宾用的一种最高礼节的舞蹈。“萨迦索舞”特点是不用任何乐器,边唱边舞,独具一格,场面十分壮观。
羌姆:“羌姆”即“跳神舞”,宗教类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集诵经、音乐、舞蹈三合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在藏传佛教众多节日中,扎什伦布寺举行的“斯姆庆姆”跳神舞,最为隆重。每年藏历八月举行跳神舞节,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跳神舞出场近80名僧人,身着古装,戴着佛教中各护法神的面具进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态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乐奇妙无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铜羌姆”,其主要区别是用不同乐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号的节奏跳吉祥舞为开场。其后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六长寿等数十节不同的神舞。最后,装饰的宝马、宝象、宝牛身背珊瑚树、珍珠曼札、黄金塔、象牙等奇珍异宝出场,以回应开场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当作密宗仪式只在扎寺内举行,严禁俗人观看。随着其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传播教义的需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决定每年藏历八月举行“斯姆庆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赏。
农牧区经济:农村经济总收入4741万元。工业总产值124.9万元;乡办企业9家、村办企业28家,产值308万元;个体工商户220户。粮油总产2350.28万斤;牲畜年载畜量33.61万头,年末存栏24.15万头,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0%以上。
基础设施:全县有水库4座,水塘99个,水渠350条,防洪堤坝228公里,农田、草场水利基础设施基本能保证农牧业的正常生产;公路通车253公里,乡(镇)、村基本通车;电站1座,装机容量1000千瓦,农网改造58.85公里,6个乡(镇)通电;6个乡(镇)通电话,4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县城实现了闭路电视。
教育卫生事业:全县有1所中学、9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教学点。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100%、中学91%;适龄儿童入学率98.78%,中小学在校生3441人,毕业生升学率小学100%、中学83.42%;“普六”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普九”义务教育进展顺利,基础教育名列地区、自治区前茅。农牧科枝推广站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名。“一甲”医院1所,医务人员33人,住院床位20张。乡级卫生所9个,防疫站所1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