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电子地图 >
日喀则地区地图
日喀则地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基本信息:日喀则地区位于西藏西南部,西接阿里地区,北靠那曲地区,东邻拉萨市与山南地区,南与尼泊尔、不丹两国接壤。RikazeDiqu,0892,542300,857000,地区行政公署驻日喀则市
区划简介:日喀则地区辖1个县级市(日喀则市)、17个县(定结县、萨迦县、拉孜县、定日县、聂拉木县、吉隆县、仲巴县、萨嘎县、昂仁县、谢通门县、南木林县、仁布县、白朗县、江孜县、康玛县、岗巴县、亚东县)。全地区共有2个街道、27个镇、174个乡。
下辖区域:日喀则市,面积3700平方千米,人口9万。邮政编码857000。辖2个街道、10个乡。南木林县,面积8300平方千米,人口7万。邮政编码857100。县人民政府驻南木林镇。辖1个镇、16个乡。江孜县,面积3800平方千米,人口6万。邮政编码857400。县人民政府驻江孜镇。辖1个镇、18个乡。定日县,面积14000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858200。县人民政府驻协格尔镇。辖2个镇、11个乡。萨迦县,面积6400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857800。县人民政府驻萨迦镇。辖2个镇、9个乡。拉孜县,面积4400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858100。县人民政府驻曲下镇。辖2个镇、9个乡。昂仁县,面积27600平方千米,人口5万。邮政编码858500。县人民政府驻卡嘎镇。辖2个镇、15个乡。谢通门县,面积14000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858900。县人民政府驻卡嘎镇。辖1个镇、18个乡。白朗县,面积2500平方千米,人口4万。邮政编码857300。县人民政府驻洛江镇。辖2个镇、9个乡。仁布县,面积2100平方千米,人口3万。邮政编码857200。县人民政府驻德吉林镇。辖1个镇、8个乡。康马县,面积5400平方千米,人口2万。邮政编码857500。县人民政府驻康马镇。辖1个镇、8个乡。定结县,面积5300平方千米,人口2万。邮政编码857900。县人民政府驻江嘎镇。辖3个镇、7个乡。仲巴县,面积45900平方千米,人口2万。邮政编码858800。县人民政府驻拉让乡。辖1个镇、12个乡。亚东县,面积5100平方千米,人口1万。邮政编码857600。县人民政府驻下司马镇。辖2个镇、5个乡。吉隆县,面积9300平方千米,人口1万。邮政编码858700。县人民政府驻宗嘎镇。辖2个镇、3个乡。聂拉木县,面积7700平方千米,人口1万。邮政编码858300。县人民政府驻聂拉木镇。辖2个镇、5个乡。萨嘎县,面积12400平方千米,人口1万。邮政编码858600。县人民政府驻加加镇。辖1个镇、7个乡。岗巴县,面积4100平方千米,人口1万。邮政编码857700。县人民政府驻岗巴镇。辖1个镇、4个乡。

风土人情

丧葬:亚东,藏名桌木,意为险峻谷,位于喜玛拉雅山南坡。亚东地势北高南低,全县自帕里向南延伸,呈北宽南窄的条形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与西藏其它地方不同的丧葬习俗——火葬。据当地的人讲,由于亚东群山环抱,很少有秃骛下来,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直选用火葬。火葬,在亚东藏族中是一种高级的葬法,由于葬法在群众心目中地位很高,所以其仪式也比较隆重。现根据所见所闻对亚东丧葬的过程做一简要介绍。
尸体的处置:人一断气,主家马上派人通知亲属及近邻,同时要派一位直系亲属去自己信仰的寺院占卜算卦,确定火葬的日辰,死者在家停放时间的长短,待人求卦回来后,方能确定。下一步就准备对尸体进行处理,与主家关系比较密切的近邻就用温水(温水中有藏红花等藏药〕。替死者擦洗一遍,然后在死者的眼耳、鼻等隙中塞满鲜稣油,把死者的两手、两脚交迭在一起,捆成胎儿形,从头到脚,不许有裸露肌肤之处,然后装到棺材里头(棺材是木材做的正方形),把棺材放到堂屋的地板上,堂屋本身摆满酥油灯,在这三天当中,有喇嘛白天黑夜的进行诵经,尸体的处置就是这样。
具体过程:火葬者的遗体,一般在家停放三天,头两天主家守护死者,到了要火化的前一天晚上,全村各户至少来一人,大家在死者家静坐一夜,表情十分严肃认真,只是默默喝酒、喝茶。清晨四点左右,大家就开始早餐,七点左右,主家给死者敬献哈达,然后全村各户要来人给死者敬献哈达,献完哈达,四个年轻力壮的人抬起棺材往火葬场走,亲属把死者送出大门。到了火葬场,可看到一座石块垒成的塔状建筑物,将死者从塔口放置在摞好的“井”字形柴禾上,转好头向,活佛在死者头前的平地上画八卦图,点燃火,边烧边念经,火葬也同时开始,烧完之后丧葬也告一段落,即干净、又不上坟扫墓,只是根据自家情况念大、中、小经。三天之后,死者直系亲属派人去收拾烧后的骨灰,打开塔门,依据骨灰上留下的脚迹,可推断死者的转世,如:骨灰上留下狗爪印,即说明死者转世为狗,以此类推。至此,火葬仪式全部结束。

人文景观

日喀则地区的寺庙众多,建筑风格各异,寺庙内遗存颇多的文物珍品。扎什伦布寺殿宇毗连、群楼叠叠、金碧辉煌,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夏鲁寺的建筑是藏汉民族艺术的结晶;白居寺是江孜平原上一颗光彩夺目的艺术明珠;萨迦寺在西藏宗教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有“第二敦煌”之称;热拉雍仲林寺是西藏笨教重要寺庙之一;还有珠峰脚下的绒布寺。这些寺庙有的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日喀则地区曾建立过萨迦、帕主、仁蚌巴和藏巴几大王朝地方政权,在西藏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些寺庙在地方宗教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

风情旅游

日喀则市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年楚河汇合口附近,是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海拔3830米,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人口65.5万人,历史上该地称“年麦”,藏语意为“年楚河下游”。日喀则旧时属于“卫藏”中的“藏”地,又称“后藏”,吐蕃时,划卫藏为四茹,该地区为叶茹和茹拉部。元时,八思巴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以萨迦为中心建立萨迦地方政权统领西藏,设立13万户,其中有4个万户在今日喀则地区。帕木竹巴王朝后期,仁蚌巴家族发迹于后藏,以日喀则为基础建立仁蚌巴政权,后来藏巴汗推翻帕木竹巴王朝,建立第司制度,统治并居于该地,一度成了整个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7世纪中叶,固始汗帮助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灭藏巴汗后,四世班禅喇嘛驻锡扎什伦布寺,开始了由清朝政府中央政府管辖下的班禅活佛地方统治。现今的日喀则市已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其繁华程度不亚于拉萨。,交通,民航客运销售日喀则售票处电话:拉萨-日喀则,拉萨长途汽车站和八朗学和吉日旅社之间的北京东路,每天早上7:00起,有私营中巴开往日喀则。日喀则-新定日,没有直接班车前往,可坐小巴先到拉孜,再找车。新定日-绒布寺,没有班车通行,找车也很困难,最好在拉萨或日喀则包车。日喀则-樟木,有班车通行。日喀则-萨迦,日喀则汽车站门前有开往萨迦的车,早7:00-8:00开车,行车5小时。饮食,在日喀则市内,有很多川菜馆和藏餐馆,最集中的两个地方就在解放北路和珠峰路,那里的川菜不是很贵,要比拉萨的便宜很多;在藏餐馆里,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藏餐,如糌耙、酥油茶、手抓牛羊肉、各类灌肠、凉拌牦牛舌、酸奶、烤肠、风干肉、夏普青(肉浆)、青稞酒等都有的卖;不过,如果去较偏远的藏民聚居区,还可以吃到更多、更纯正的藏族风味小吃。购物,扎西吉彩是日喀则一个林木掩映的美丽小村,是西藏著名的手工艺之乡。从陶罐、腰刀、水瓢到手镯、佛像、项链,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如果真想在日喀则购买藏族工艺品的话,藏族的首饰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此外还有唐卡、藏刀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价格从十几到几十元不等,在旅游景点及集市上都有设摊。藏刀不能带上飞机,请在当地邮寄。娱乐,日喀则现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2个,各县乡还有不少群众自发组成的藏戏队。有地区群艺馆和县文化馆4座,新华书店16座。全地区有电影院2座,录像、VCD放映厅、卡拉OK等新的娱乐文化设施在城镇不断增多。
西藏风情,第一,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西藏各种葬式的分布和演变,大多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形成的。在大部分缺乏林木的地方,以天葬为主,较少施行火葬;而在东南森林茂密地区,火葬较盛行,沟壑激流较多的地方,人们将水葬视为与天葬同样的葬仪。第二,受藏传佛教影响大。自佛教传入西藏后,无论是丧葬观念,还是葬礼、葬仪、葬式都发生了变化。在佛教转世轮回观念影响下,古老的土葬习俗慢慢被淘汰,因为为了顺利转世,不应在尘世中留下任何牵挂的痕迹,尸体当然应该处理干净——喂鹰、喂鱼、焚化……但本身实行转世的高僧大德,可以超越常人的轮回,故而达赖、班禅等大活佛要实行塔葬。西藏的葬式可分两个阶段,后期的葬式几乎无一例外打上佛教烙印。第三,葬式种类齐全。除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五大主要葬俗外,还有崖葬、树葬、寄棺葬、石棺葬等等,这里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丧葬方式。而且西藏的丧葬民俗结构复杂,层次多样,内涵丰富。从时间段来看,早期以土葬为主,佛教传入后,天葬占统治地位;从等级层次看,塔葬、火葬普遍被视为高等级葬式;从地域结构看,各地对丧葬方式的理解不同,而且藏文化腹心区以天葬为大众葬俗,而边远区各不相同,有以水葬为主者,有以火葬为主者,也有以崖葬、树葬为主的。

历史沿革

日喀则是从古到今的后藏重镇,藏语称“溪卡孜”,意为“土地肥美的庄园”。14世纪初期,大司徒强曲坚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帕竹王朝后,得到元、明王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就叫做桑珠孜,表示这位大司徒统治全藏的雄心已如愿已偿了。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这就是日喀则的地名由来。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雅隆部落的松赞干布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按照地理自然分布状况,把所辖中部地域划分为“卫、藏”两大部分,依日喀则东西的“藏”区为“耶如”(今年楚河一带)和“如拉”(今雅鲁藏布上游沿岸),东以岗巴拉山为界,西至冈底斯山(现阿里一部分)。因“藏”区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于是才有了“后藏”之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时界定的“后藏”区域有所变化。但是,对于现在的日喀则地区来讲,仍处于这个范围的中心地带。因此,根据历史事实,人们亦习惯于把日喀则地区称为“后藏”。日喀则原称“年曲麦”或“年麦”(即年楚河下游的意思),这里虽很早就有人居住,但仍是荒凉之所。公元八世纪,吐番王朝的藏王赤松德赞请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建桑椰寺,路经日喀则地方,在此修行讲经,并预言雪域高原的中心在拉萨,其次在年麦(日喀则)。公元十一世纪,萨迦王朝时,年麦已具“城镇”的雏形。十四世纪初,大司徒绛曲坚赞战胜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王朝,得到元、明皇室的庇护,设了十三个大宗溪,最后一个宗便叫做桑主孜(意为如愿以偿,选址在今日喀则),取名为溪卡桑主孜。在宗山建造了宗政府。从此,日喀则的全名称溪卡桑主孜,简称为溪卡孜,汉语译音为日喀则;日喀则始有建置。公元1447年(明正统12年),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在一大贵族的资助下,开始主持兴建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的建设对日喀则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城市随即以扎什伦布寺为中心逐渐扩展开来。日喀则的兴盛,还是在噶玛王朝统治西藏的24年间。1618年,藏巴汗噶玛彭措朗杰以后藏为据点,推翻了支持格鲁派的帕木竹巴政权,建立了第悉藏巴汗地方政权,首府设在桑主孜旧喀则)。藏巴汗统治时期,对宗山进行了扩建,使宗山成为当时西藏境内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日喀则市一度成为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地游客不断往来,日喀则市城廓也得到了不断建设。1634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研究决定遣派专使前往天山南路向蒙古和硕部的贵族首领固始汗求援。1641年固始汗率兵攻人日额则,统治西藏地方约24年的藏巴汗政权宣告结束。1642年固始汗统治了全西藏,登上汗王宝座,便迎请五世达赖喇嘛到日喀则,将西藏13万户奉献给五世达赖刺嘛,将桑主孜建筑的宫殿全部拆除(木料运回拉萨,以扩建大昭寺和修建布达拉宫),将卫。藏地区行政事务托付给达赖喇嘛的第巴管理。并于1642年建立了由格鲁派管理的西藏地方政权,史称甘丹颇章政权。(因达赖居于哲蚌寺甘丹颇章而得名)。达赖喇嘛居于前藏,固始汗本人率兵驻后藏日喀则(后移驻拉萨)。由于四世班禅罗桑曲结的杰出贡献,1643年,固始汗赐给罗桑曲结“班禅博克多”的尊号。固始汗把后藏十个溪卡,全部献给扎什伦布寺,以作僧众的供养。从此扎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日喀则市也就成为后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1910年2月由于清末治藏政策失误,加之英帝国主义作祟,西藏政局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1940年2月5日国民政府颁布命令,特准十四世达赖喇嘛继位;1949年6月3日李宗仁颁布命令,特准十世班禅继位。这一时期,日喀则市基本上没有发展。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日喀则。为便于行政管理,中央在日喀则、江孜分设二个分工委。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在日喀则、江孜分设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基巧办事处(相当于现在的地区)。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在拉萨全面发动了背叛祖国的反革命武装叛乱,1959年3月~1961年10月,历时两年多的平叛斗争胜利结束。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及各分支机构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同时通过了边平叛边改革的决议。日喀则市1959年开始民主改革,1959年10月日喀则专区成立,辖11个县。(当时西藏自治区行政辖七个专区、一个市)。1960年西藏全区基本完成了民主改革。1962年仲巴县划归日喀则专区,1964年日喀则、江孜专区合并为日喀则专区,辖18个县。1965年恢复萨嘎、岗巴2县。拉孜县由拉孜迁驻曲下。辖18县。1968年谢通门县驻地由通门迁吉丁。1970年日喀则专区改为日喀则地区,地区驻日喀则县。辖日喀则、定结(驻江嘎)、拉孜(驻曲下)、聂拉木(驻冲堆)、谢通门(驻吉丁)、仲马(驻扎东)、康马、亚东(驻下司马)、岗巴、南木林、萨迦、定日(驻岗嘎)、吉隆(驻宗嘎)、昂仁、江孜、仁布、白朗(驻洛布穷孜)、萨嘎等18县。1971年定日县由岗嘎迁驻协嘎尔。1972年萨嘎县由萨嘎迁驻加加。日喀则地区辖日喀则、定结(驻江嘎)、拉孜(驻曲下)、聂拉木(驻冲堆)、谢通门(驻吉丁)、仲巴(驻扎东)、康马、亚东(驻下司马)、岗巴、南木林、萨迦、定日(驻协嘎尔)、吉隆(驻宗嘎)、昂仁、江孜、仁布(驻强钦雪)、白朗(驻洛布穷孜)、萨嘎(驻加加)等18县。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江孜地区,辖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驻江孜县江孜镇。1986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划归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隆格尔县,以仲巴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注:实际上因故没有正式成立隆格尔县)。1986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日喀则县,设立日喀则市。日喀则地区辖1个县级市、17个县。1997年,面积17.6万平方千米,人口60万,辖日喀则市和江孜、定结、南木林、仁布、白朗、康马、昂仁、亚东、拉孜、岗巴、仲巴、聂拉木、谢通门、萨噶、定日、萨迦、吉隆18个县(市)。1999年9月21日,民政部批准(民发[1999]54号)撤销隆格尔县(注:实际上因故没有正式成立隆格尔县)。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日喀则地区总人口634962人。其中:日喀则市99863人、南木林县69214人、江孜县61431人、定日县46585人、萨迦县42590人、拉孜县45895人、昂仁县45172人、谢通门县39955人、白朗县40111人、仁布县28255人、康马县19501人、定结县17691人、仲巴县17860人、亚东县12038人、吉隆县12174人、聂拉木县15479人、萨嘎县11947人、岗巴县9201人。

人口民族

至1997年日喀则地区总人口为609228人,其中农牧业人口为554704人,占全地区人口的91.1%。全地区总人口约占西藏自治区总人口的1/4。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3.3人,人口相对集中于雅鲁藏布江流域,西部牧区人口分布较为稀少。日喀则地区民族构成上藏族占人口总数的97%,此外还有汉、回、蒙古、土、满、苗、壮等15个民族,另有夏尔巴人18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