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电子地图 > 日喀则地区地图 >
南木林县地图
南木林县相关地区地图:

宗教概括

南木林县境内有寺庙、日追、拉康共31座,现有僧尼532人。寺院众多,教派齐全,寺内各种佛像形象逼真,壁画瑰丽,别具特色。31座寺庙中,日追、拉康中等7座属红教(宁玛派),属于花教(萨迦派)的3座,属白教(噶举派)的6座),属黄教的15座(格鲁派的13座,苯教派的2座)。重大宗教节日活动有:甘典曲果寺“朋加”节(朝长寿瓶节)、达那寺“古朵”大法会、孜东曲德寺“普珠”(跳神节)、德庆热布杰寺“晋热”即驱鬼活动、牛曲果林寺晒佛节,及其他小型宗教活动,如猴年大法会、燃灯节、降神节、朝山节等等。

风土人情

林卡节:日喀则的“狂欢节”——林卡节,冬去春来,除去厚重的冬装,换上美丽的春装走出户外,呼吸户外的新鲜空气,与大自然进行最亲密的接触,躺在嫩绿的青草上,嬉戏于盛开的花丛中,说不出的心旷神怡、精神舒畅。在美丽的青藏高原上,也有类似于踏青或者观光旅游的节日,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狂欢节”的林卡节。“林卡”的“林”在藏语中是绿洲的意思,按照平常百姓的说法,就是绿色荟萃、林草茂盛的地方;“卡”则是用土石围成墙专门保护之意。林卡节就是人们举家外出投身于草地、树林、河畔等大自然中的节日。在饱经辛劳之后,到这样一片春意盎然、郁郁葱葱的绿野林花舒展胸怀,享受大自然美景,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情,是多么可喜的事情。藏语称林卡节为“赞林吉桑”节,意即大同世界共同欢乐,亦即所有人可共度的一个节日。一般来说,林卡节大致在藏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个月中,近年来,根据日喀则的气候特征,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结合在一起,男女老少集中过林卡,给全家老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沟通与相处的机会。有的县因季节、气温原因,可能往后拖些时日,但也不能拖进盛夏季节。初夏的日喀则风和日丽、空气清新、树茂草盛、百花盛开。熬过了漫漫冬日的城镇居民及广大的农牧民们,每当迎来暖阳、绿野、茂树的丽日,便迫不及待地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或合家而出,或邀请亲友共赴,三五成群地到野外,扎起帐篷,摆好卡垫,摆开佳肴,欢歌曼舞。有的人弹起自己心爱的六旋琴抒发着情怀,有的人跳着热烈的锅庄舞表达着满怀激情,有的人分成几个方队相互拉歌对唱……。在围幔里,在帐篷中,在小溪畔,在白杨树下,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无拘无束,放开胸怀狂歌畅饮,同时还伴有下藏棋、玩藏牌、对歌、跳锅庄舞和踢踏舞等自娱自乐的活动,一直玩到天黑、尽兴为止。暮色里,大人小孩都带着浓浓的醉意,一路欢欣而归。在此期间,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也被请进林卡演出助兴,演出的节目有歌舞、藏戏片段、踢踏舞。林卡节期间还通常有体育竞赛,如塞毛驴、赛马、射箭等竞技比赛,主要是射响箭。箭靶是牛皮制作的,靶心是活动的,箭头是木头雕镂的,有许多空洞,因此离弦后便发出尖厉的声音。射中靶心后,靶心会自动脱落,以显示射手高超的射技。林卡节期间热闹非凡、妙趣横生,荡漾着生命的活力和蓬勃朝气。日喀则的林卡节源远流长,可谓“正宗”,提起来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呢。据说佛教莲花生大师从印度来西藏传教,曾在日喀则远郊的山洞中修行一年之久.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日喀则的修行传经活动,在这年春暖花开之际,男人们相约一起骑毛驴去莲花生修行过的嘎卜杰洞朝佛,妇女们则带上食品,汇集在近郊林草茂盛的地方迎接“拜神得福”的亲人们归来。随后,男男女女聚会于吉泉林卡中歌舞庆贺,抒发心中激情。这就是日喀则林卡接的来历。广大农牧民群众习惯上把“林卡节”称为逛林卡,逛林卡在日喀则最后演变成固定在“六一”儿童节作为正式开始的时间。从这一天开始,城乡居民在夏天或步行或赶马车或开小车,带着帐篷和充足的食品,来到林卡里野营消暑,数日而返。温泉旁更是郊游胜地,常引得人们流连忘返。但是,解放以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领主及生活比较富裕的中上层人士。平判改革以前,日喀则的吉彩林卡等地,穿着艳丽服装的有钱人,搭起的帐篷一个比一个高大,一连三五天、七八日野营露宿在林卡里,狂欢极乐,而在帐篷四周,总有一群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和卖唱的流浪艺人眼巴巴的等着达官贵人的施舍。解放后,百万农奴翻身做主,生活逐渐富裕。于是自冰雪消融、春回高原,直到北风袭人的初冬,多半年里,狂林卡的人群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更是达到了高潮。人们车水马龙地集中到贡觉林卡和新宫林卡、年楚河畔等大林卡中,庆贺着属于自己的节日。有些时候,城镇机关单位及集体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单位组织共青团员过团日,也喜欢到林卡中来进行集体活动。现在,逛林卡已成为日喀则群众节庆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沐浴节:每年藏历7月上旬,湘河流域的藏族跟随整个藏区一样,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这说是所谓的淋浴节。沐浴节,藏语为“噶玛日吉”,意为洗澡。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关于沐浴节的来历有一则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年秋天,西藏高原发生了少见的特大瘟疫,于是观音指派七仙女去玉池取来七瓶神水,倾倒在高原的每一条河流中,这一晚,全藏僧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见一个面黄肌瘦、遍体鳞伤的藏族姑娘,跳进一条清明透亮的河水中,待她慢慢的从河里出来时,一下来变成了冰肌玉肤,美丽可人的藏族少女了。”于是人们就按照梦的启示,去河里洗浴,驱除瘟疫,年年如此,也就形成了日喀则民间一年一度的沐浴节。藏族沐浴节要进行五六天,在这些日子里,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要下河去洗澡。节日期间,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农村还是牧区,人们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年楚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之畔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洗净身子后,又把带来的藏被、藏装浸在水中洗刷一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沐浴活动,在日喀则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据藏文历书记载,弃山星星光照射之水均成药水,每当7月弃山星出现时,洗澡活动开始,弃山星出现的第4天称弃山星的精髓,洗澡活动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时,沐浴活动也随之结束。“弃山星”出现时洗澡有许多流行的神话,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这个时期的水比“圣水”还灵验,能治百病。有一首这样的民谣:“弃山星的出现,有病不用求医”。藏历七月上旬,这时青藏高原的水按佛法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伤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是沐浴节的最佳时间。沐浴节是藏族群众民间文化的杰作,跨越时间长,流播地域广,直到今天还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这主要是藏族沐浴节的缘起是以祈求水神给以再生以精神基础,以藏族群众千百年来的科学观察为物质契机,它在流变过程中,融会了天体崇拜及不同的文化因素,发展到后来,又吸取了大量的娱乐文化,从而使当今的沐浴节,演变成一个集宗教、娱乐、卫生、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日。
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祝愿农业丰收的古老节日,又叫丰收节,藏语叫“曲果”或“望果节”。“望”藏语的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望果”是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转庄稼地的节日。望果节广泛流行于雪域高原的农区,尤其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节日,只是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前举行。解放前是在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南木林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比藏历年更隆重。南木林藏族的“望果节”分为两个部分,头一天叫“曲果”,高僧领队,口吹法号,选出青壮男子,身着雪白的藏袍,头带白色的礼帽,脚穿长统皮靴,身背经书,从左到右地绕着农田转一圈。这一天除了传统的宗教仪式外,没有特别的节日,干部职工和群众忙于搭帐蓬以及过节的准备工作。第二天开始正式过“望果”,广大农牧民群众穿着新装,带着食物到固定的地方过节,从这天起民间藏戏队演出全藏区名誉很高的四大藏戏之一—湘巴藏戏;还有民间传统的“果谐”(圆舞)“卓”(鼓舞)。人们在帐篷里欢歌笑语。喝酒作乐呈现出一派祥和节日景象。活动一般历史5—7天等,在藏戏、圆舞、鼓舞的同时,举行一些带有传统和区域特色的体育比赛,比好肩力(语称卓西),举重量不等的粮食(相当于牧区的投石抱石)等,参加这些活动的清一色都是高大魁梧的汉子。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来历、仪式、地域特色有着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对于望果节的起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很早以前的苯教盛行时期,在一个叫“饿死羊”的草滩上,居住着几户牧羊人,他们早上没有奶茶喝,就用凉水充饥,晚上也只能有一点点肉度日子,生活很穷苦。有一年遭大旱,草滩被太阳晒成一片焦土,牛羊断水缺草,渴死饿死的难以计数,眼看没有活路了,人们不得不收起帐篷,离乡背井。有一位牧羊老人,他实在舍不得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就留了下来,孤零零地守护着自己的家。早上,太阳在他的祈祷中升起,晚上,在月光下,他面对神山佛地,虔诚地朝拜,他希望在神的保佑下,走到外地的乡亲们都生存下去。他多次对天起誓,时来运转之日一定要将家乡变好,吸引乡亲们回来,过上团员安乐的日子。老牧人的至诚,被上天的地藏神知道了,地藏神手持:“梅龙”,朝地上一照,发现草原上有旱魔兴妖作怪,众生四处逃难,死的死,病的病,就像掉进了灾难的大火坑;地藏神就派身边的三位弟子降临大地,普度众生。三位弟子降临后,首先遇到了这位老牧人,就问:“老人家,这里的人都到哪去了?”老牧人说:“天无绝人之路,这里活不成了,他们妻离子散,各自找活路去了,有的走东,有的向西,如今很难知道他们在哪里。”三位弟子又问:“老人家,你孤独一人留在这里有啥用?”老牧人说:“有草的地方就有牛羊,有树的地方就有鸟儿,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神灵关照。我若一走,生我养我的故土,就会野兽出没,失去天神对她的护佑,就会从此荒无人烟,所以我不能走,死也要死在这里。”三位弟子说:“没吃没喝,你老人家怎么活下去呢?”老牧人说:“双手就是聚宝盆,我们牧羊人,世世代代靠一双使不烂的手,就会牛羊满山、有衣有食。天旱难挡,为了乡亲们,我日日夜夜口诵六字真言,心里惦记着大慈大悲的神的尊容,难道天神看不见吗?”三位弟子说:“你年老体衰,无儿无女无依靠,对人世没有什么希望了,我们送你到天宫在地藏神的护佑下享乐,把人间的苦难全忘了吧。”老牧人说:“人不咽气,希望不灭,我求神的保佑,不是为自己能升天,愿死在家乡的泥土上,尸骨变成一棵大树,树上的仙桃仙果四季累累,供千万人享用,能叫乡亲们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上自己的牛羊,两眼望着这棵大树,高高兴兴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来,世世代代,安居乐业。”,三位弟子听了牧羊人的话后深受感动,慈悲大发。大弟子说:“二位师弟,我奉地藏天神的命令,来解救人间苦难,我深受老牧人的感动,为了表达我们的诚心和对众凡人的怜悯,我要化做五谷种子,你们把我撒在土里,长出五谷杂粮,供人们食用。当庄稼成熟时,众人一定会回来,你们回去向天神禀报吧。”二弟子说:“我也和师兄一样,愿意跟着老牧人,为人间造福,师兄愿化做五谷种子,小弟就变做耕牛,日日耕作不息,让你尽快生根、发芽、结果,解救众人。”三弟子说:“我也接受过大师的恩典,遇水能化做蛟龙,遇到旱魔就化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河水,既然大师兄化为五谷种子,二师兄化作耕牛,我愿化为水,我们千万年在一起,谁也不离开谁。”老牧人听了这三位的话,急忙跪到说:“树老难发花,人老两眼花,我没有看出三位是神,出言不恭不敬,请罪!请罪!”三位弟子说:“你算得上是天神的忠实弟子,一生为众乡亲操劳,舍己为人,功德在众人眼里闪亮,应升入天堂。”老牧人说:“三位大师,你们的所做所言,使我大彻大悟,远来天神的旨意就在普度众生,解救苦难……”说罢老牧人就在三位弟子的眼皮底下化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果树。数日之间,上面硕果累累,香气四溢。三位弟子含着泪望着老人树,大弟子立即化作千万颗金灿灿的五谷种子,二弟子化作一头勤恳的耕牛,把种子一粒粒地种进泥土里,三弟子化作一条日夜不息的大河浇灌着庄稼,滋润着草原,庄稼很快就成熟了。这件事很快被逃到外地的乡亲们知道了,所有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大家看到供大家享用的大果树金果满枝,看到大片大片金光灿灿成熟的庄稼,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激。人们怀着对老人的思念,对三位老人的尊敬,有的口念明咒,有的高唱赞歌,有的高举经幡,有的点燃香火,围着金果子树,围着庄稼地,绕着大河,穿过森林,走呀走呀,不停的转着,流连忘返,心事重重,说不尽老人的功德,唱不完三位天神者的恩典。有人点起了大火,燃上松针柏枝,把摘下的第一个金果,把收下的第一穗青稞放在火上,感谢地藏神,同时也祭奠老牧人和三位使者。从此以后,每到庄稼成熟的时候,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自动出来,在田间地头,举行一次盛大的庆丰年,求吉祥的活动,年年岁岁,天长地久,就形成了今天古老的传统节日——望果节。

饮食文化

南木林藏族与其他地区藏族一亲传统饮食以糌粑、牛羊肉和酥油茶、清茶、青稞酒为主;副食有牛羊肉脏和野生动物以及各种适当地的小菜及野生小菜。“糌粑”:南木林藏族的主食,因其作工成分不同而分为“乃糌(纯青稞糌粑)“白山”、(青豌混合糌粑)、“山糌”(纯青稞糌粑)。其用法是早上喝“江都”(糌粑)加酥油茶混成糊面,中午吃糌粑团团,富有人家吃些牛羊肉,吃法上豌里盛茶水,糌粑,左手抓豌,右手搅拌食之,富有家庭贵族、领主、头人等再伴一些酥油、干奶酪、牛羊肉一起吃。总之,吃法简单,耐饥力强,便于携带,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晚上喝“土巴”(用萝卜或一些蔬菜加点糌粑煮成粥。“土巴”分为几种:一种叫“糌土”以水开后加糌粑,再加一些旧羊子脂肪;另一种叫“帕土”用当地面作成小团团煮熟后吃,还有一种叫“加土”相似于汉族的挂面。“酥油茶”:除了进餐时用外,也是平时不缺少的主要饮料之一。它的做法是把砖茶熬成很浓的茶汁,倒入“酥油桶”内(是一个长约1—1.5米,直经约10cm的木质桶)加上适当的盐巴和酥油,用一种活塞式的棍轴在桶内上下冲击,使水和茶汁及酥油交融即成。打好后,倒入陶质的茶壶内,少许加热后可以饮用。酥油茶的原料是酥油、茶和盐,三样缺一不少。在日常生活中除富有家庭外,其他贫民百姓除早上或有客人时喝酥油茶外,平时只能喝清茶,其做法是把开水倒入陶质茶壶内,外加少许茶汁和盐巴后可以饮用。“青稞酒”:除喝茶外,南木林藏族的饮料就是算青稞酒(藏族叫“枪”),喝青稞酒的习惯极为普遍,特别是农牧区和半农牧区更为流行,不管红白喜事青稞酒是最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南木林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接送友,必不可少。牧区由于不产粮食,把糌粑看得珍贵,有句彦语讲“住在雪山深处的牧民,把糌粑看得比宝贵”。南木林的主要牧区有3个乡即仁堆乡、拉布普乡、芒热乡,还有一些零星的牧业村或户。他们的主要饮食以糌粑外,还有牛羊肉,奶酪、奶茶、酸奶、灌肠等,牧民以茶为主要饮料,除逢年过节等特殊日子外很少喝青稞酒。“肉类”:南木林藏族也跟其他藏族一样,喜爱吃肉,其肉的吃法上主要有3种:一种是煮成块块吃;另一种是吃生肉;还有一种是风干后吃。这3种吃法当中风干肉最为有名,其做法是将牛肉切成条形,串挂在低温风的地方阴干,干肉肉质鲜红,无膻味,存放期长,不易腐霉,携带方便为称名。南木林藏族饮食的特点是糌粑、酥油、青稞酒、清茶、牛、羊肉在日常生活中为主食。同时还经常吃藏面(即当地面,把生小麦磨成面粉)和萝卜、白菜、土豆、油茶叶子及野生小菜等蔬菜。进入现代后,农牧民吃米、挂面、包子已较普及,还做一些炒菜,食物品种比较丰富,营养结构更趋合理。除了日常食用的酥油、糌粑外,还有很多风味小吃。小吃具有藏民族的共性,也有本地特殊的作法和吃法。下面介绍几种具有酥油味的主副食及菜的烹饪方法。麻森:在盘子里放上适量的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碎红糖,搅混揉合,用手做成厚饼状,即可制成麻森糕,其味香甜可口。(酥油糌粑糕),煺:在盘子里放上适量的酥油,细奶渣及碎红糖或砂糖搅拌揉合制成称为“煺”的酥油酪糕,食之别有风味,乃是食用糌粑的最好伴料。帕扎麻古:先揉面,捏成面疙瘩,投入沸水锅内煮熟后,滤干使用。再用一锅炼酥油,炼后倒入煮熟面疙瘩中,加适量的砂糖,细奶渣搅拌即成,这种“藏式汤元”味酸甜可口。卓玛麻古:先把人参果洗净后待用。再用一锅炼酥油,炼到一定程度时人参煮入酥油中,并加适量的白糖即可作成卓玛麻古的酥作人参餐,其味香甜可口,富有营养。萝卜拉布果:即羊肉炖萝卜,把羊肉剁成块,把萝卜洗净切成厚度适宜的圆块,一齐放入锅中加盐佐料煮熟,即可作成称之为萝卜拉布果的羊肉炖萝卜茶。食之肉嫩,味道鲜美,脆腻可口。

历史沿革

南木林藏语意为“胜利”。作为地名具有“圣地”的含义。吐蕃时期称扎西孜。后被称为湘巴(即后藏6个万户司之一)。清朝初设南木林宗。民主改革前,由嘎厦政府和班禅堪布会议厅联合管辖。1960年1月25日,在合并南木林宗、乌郁宗、拉布宗、甲错宗以及7个卡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木林县亿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南木林雪。行政区划南木林县辖1个镇、16个乡:南木林镇;达那乡、卡孜乡、多曲乡、秋木乡、土布加乡、查尔乡、索金乡、达孜乡、奴玛乡、热当乡、拉布普乡、甲措乡、芒热乡、普当乡、仁堆乡、艾玛乡。共有150个村委会。

特色产业

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一是充分利用了艾玛土豆这一著名商标品牌,培植品牌经济,发展品牌效益。以艾玛土豆为龙头的土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17万亩,比去年增加0.7万亩,土豆产量达1.84亿斤。试种了200亩脱毒薯。2005年全县1.44亿斤土豆,通过艾玛农畜批发市场等渠道销售出了1.18亿斤,出现了市场紧缺的情况,基本解决了土豆销售难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种植土豆的积极性。经过两年的建设,艾玛岗土豆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为了进一步发展土豆产业,我们与有关企业积极联系,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最后与甘孜州华康进出口有限公司就土豆产业综合开发达成合作协议,确定用三年时间,使艾玛土豆走上深加工之路。二是强化了以石材开发为主的乡镇企业特色产业,创造了就业典型。今年我们抓住安居工程需要大量石材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加强组织,扩大了石材开发规模,使石材开采人数达到了822人,石材开发收入达到了261.7万元,人均收入3183元。兴办了80人参加的石材精细加工厂,石材加工纯收入达40万元。同时,抓住火车开通游客增加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挖掘其应有价值,为群众增收拓宽渠道、创造条件。南木林镇、达孜乡的藏毯加工已全面启动;加快了芒热乡的藏刀开发,加工精细刀具;使艾玛乡孜东的铜器加工形成了适度规模。三是强化了劳务输出人力资源优势特色,创造了就业亮点。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基础上,从技能型、组织化劳务输出方面狠下功夫,变“体能”输出为“技能”输出,真正把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培训与民间培训相结合,鼓励、号召有技能的人带徒弟,动员没技能的人给有技能的当学徒,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创收,提高了劳务竞争力,增加了现金收入。2006年劳务和技能培训6550人次,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24374人,劳务输出总收入5411万元,人均收入2220元。四是强化了养殖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特色产业,创造致富模范。黄改工作全面铺开,加大了黄改工作的技术投入;进一步扩大了藏鸡养殖专业示范乡、村、户,达到了专业户至少30羽的目标;完成短期育肥49913个绵羊单位,出栏36793个绵羊单位,总收入867.2万元,纯收入581.7万元。

援藏工作

南木林县援藏工作自2002年开始以来,共援助3400万余元的资金和物资。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潍坊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支持下,在山东省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的具体指导下,潍坊市两届援藏工作小组坚持“快乐援藏”和“可持续援藏”理念,以“把心贴近西藏,树立援藏干部新形象”为主线,与时俱进,团结奋斗,实现了资金援藏与人才技术援藏双丰收,开创了南木林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06年到位援藏资金400万元(含地区援藏中心组250万元),投资112万元的潍坊林卡(公园)、投资10万元的示范村卫生所建设正在实施,投资28万元的县医院门诊楼维修已经结束,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