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市地图
莱阳市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情况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7.93亿元,增长4.37%。农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2.8%。粮食总产2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6%;油料总产7.98万吨,增长10.99%;水果总产22.98万吨,增长5.46%;蔬菜总产96.77万吨,增长6.53%。肉类总产4.07万吨,禽蛋总产8.08万吨,奶类总产6.06万吨。水产品总产2.1万吨,增长10.5%。全年造林16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9.2%。全市农机总动力68.2万千瓦,增长1%。近年来,莱阳市立足自身实际,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5亿元和5815元,分别增长24.3%和12.9%。目前,全市有100多个企业先后通过ISO9000、ISO14000、美国HACCP等国际认证;龙大、鲁花、春雪3个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
政区人口
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5公里。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8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9万人。男女性别比104.83:100,人口密度506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5.57‰,死亡率6.78‰,自然增长率-1.21‰。有少数民族28个,1213人。
历史沿革
莱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唐虞夏时为莱夷地;商时为莱国地;西周时为莱侯国地;东周及秦时为齐郡东境;西汉时为挺、邹卢、昌阳、长广、观阳县治之地;277年,观阳、昌阳并入长广;298年(晋元康八年)复置昌阳县(其城址在今境内昌山村南);五代后唐讳昌,改莱阳县。1131年(金天会九年)划莱阳东北部归新设置的栖霞县。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县东境三乡划归新设的海阳县;划青山乡归宁海州(后改称牟平县)管辖。抗日战争时期分为莱东、莱阳(即现莱西县)、莱西南、五龙4县,后,莱东、五龙两县并为莱阳县(并时称莱东县,不久,改称莱阳县);莱阳(即莱西)、莱西南两县并为莱西县。1958年莱西县并入莱阳县。1962年又分为莱阳、莱西两县。1987年4月撤销莱阳县设立莱阳市。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莱阳历代先人们在这一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为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光添彩。明代画家崔子忠的国画著名于世,与当时浙江的陈鸿绶齐名,有“南陈北崔”之称,其所画的“云中玉女图”至今珍藏于上海博物馆;清初诗人宋琬,其诗辞意凄清,与安徽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遗著有《安雅堂集》传世。清代莱阳籍著名书画家还有张瑞徵、周兆龙、赵擢彤、李朴、宋汲、王?等20余人;著作者有倡导成立“山左大社”的宋继澄等百余人。他们丰厚的遗著,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传承和影响着莱阳故土的后来者。近现代书法名家孙墨佛,其作品如惊鸿游龙,造诣精深,与苏局仙并称为“南苏北孙”(也有“南仙北佛”之说),为世人推崇,也为莱阳生辉。明代,莱阳县城划为忠正坊、宣化坊、杏坛坊、迎仙坊、贤古坊、东北关坊6个坊;乡村划为14个乡,辖135个。清初,全县区划与明代相同。1735年(雍正十三年)将莱阳东部3个乡划归海阳县,将5个社划归宁海州(牟平),时县城仍为6个坊,乡村为11个乡,辖100个社,后调为98个社。民国初期,全县区划与清末同。1930年全县划为9个区,辖30个镇、176个乡、1620个村。1934年11月,废区制,全县划为20所乡农学校。1940年,国民党县政府撤销乡校,将全县划为10个区,辖7个镇、114个乡、1587个村。1940年5月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县政府在原国民党区划的基础上建立地方政权。1941年2月,莱阳县析出莱东行署。行署将莱东划为12个区。1945年8月,莱东行署改称为莱东县政府。此时,莱东县划为12个区,辖428个村,五龙县划为10个区,辖363个村,此区划直至新中国成立。1950年3月,莱东、五龙两县合并成为新的莱东县,6月莱东县改称莱阳县,时仍沿用合县前的区制,共22个区,即旌旗区、龙门区、磊山区、富水区、赤山区、小平区、鹤山区、望石区、陶漳区、白龙区、唐河区、城关区、万第区、大夼区、羊郡区、穴坊区、埠西区、姜山区、泽口区、野头区、团旺区、姜疃区。1952年3月,撤销磊山区、唐河区、鹤山区,同时区下设乡,全县划为19个区、185个乡。1956年3月,撤销富水、大夼、埠西、泽口、野头和望石6个区,并将姜山区的全部和埠西区的10个乡划归莱西县。莱西县将苗家区的全部及河头店区、渚河区的5个乡划归莱阳县,新组铎山区。此时全县辖13个区,154个乡。是年7月,撤销区制,全县划为30个乡、5个镇。1958年8月调整为23个乡。9月,又将23个乡镇改建为23处人民公社。10月莱西县合并入莱阳县,全县设45处人民公社,12月调整为32处,1959年3月有调整为23处。1962年1月,莱阳、莱西分治,莱阳划为12处人民公社,5月增划出9处人民公社,12月又增划出3处。时全县划为城厢、谭格庄、西留、榆科顶、柏林庄、河洛、沐浴店、石河头、山前店、冯格庄、泉水、纪格庄、赤山、照旺庄、万第、禄格庄、姜疃、大夼、团旺、中荆、高格庄、穴坊、羊郡、躬家庄24处人民公社。1980年1月,将纪格庄、泉水、禄格庄公社分别改称为龙旺庄、古柳、吕格庄公社,时辖782个生产大队。1984年4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同时新增设岚子、前淳于两个乡,全县划为9个镇17个乡,辖783个行政村。1987年4月,莱阳撤销设市后,行政区划未变。1988年7月7日,撤销城厢镇、古柳镇,分别以原镇的行政区域设立城厢、古柳2个街道办事处。1989年4月(可能是正式撤镇设立街道的时间),将城厢、古柳两镇改为街道办事处。1993年4月,柏林庄撤乡设镇。7月,将城厢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和平、北郝格庄、盖家疃3个村和古柳街道办事处所辖的东赵疃、四真庄、留衣庄3个村划出,成立外向型工业加工区。10月,照旺庄撤乡设镇。12月,冯格庄、吕格庄、山前店撤乡设镇。1993年9月15日,撤销照旺庄乡,设立照旺庄镇;撤销柏林庄乡,设立柏林庄镇;撤销吕格庄乡,设立吕格庄镇;撤销冯格庄乡,设立冯格庄镇;撤销山前店乡,设立山前店镇。1994年4月,中荆撤乡设镇。1995年2月,谭格庄撤乡设镇。5月,大夼、高格庄撤乡设镇。1995年1月23日,撤销谭格庄乡、中荆乡、大夼乡、高格庄乡,设立谭格庄镇,中荆镇、大夼镇、高格庄镇。1997年3月18日,撤销河洛乡、榆科顶乡、前淳于乡,分别设立河洛镇、榆科顶镇、前淳于镇(鲁政函民字[1997]11号)。3月,榆科顶撤乡设镇。5月河洛、前淳于撤乡设镇。1999年3月16日,撤销赤山乡、西留乡,设立赤山镇、西留镇(鲁政函民字[1999]7号)。4月,西留、赤山撤乡设镇。2000年,全市总面积1732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办事处,21个镇,3个乡,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784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8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65万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莱阳市总人口897681人;辖2个街道、21个镇、3个乡,各乡镇人口:城厢街道148907、古柳街道55189、沐浴店镇23487、团旺镇35533、穴坊镇42445、羊郡镇27752、姜疃镇33950、万第镇33236、龙旺庄镇39404、榆科顶镇23399、西留镇20941、谭格庄镇31152、柏林庄镇31382、河洛镇26302、冯格庄镇31869、吕格庄镇27660、中荆镇33144、高格庄镇32636、前淳于镇18696、大夼镇33084、照旺庄镇34703、赤山镇27062、山前店镇31106、躬家庄乡16568、岚子乡19470、石河头乡18604。2000年12月19日,(鲁政函民字[2000]80号):撤销中荆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团旺镇;撤销榆科镇、石河头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沐浴店镇;撤销躬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穴坊镇;撤销岚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姜疃镇;撤销前淳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照旺庄镇;撤销赤山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万第镇;撤销西留镇,将其行政区域入谭格庄镇;撤销龙旺庄镇,以原龙旺庄镇的行政区域设立龙旺庄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龙旺庄镇人民政府驻地。2001年1月,莱阳市进行全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中荆、岚子、前淳于、赤山、躬家庄、西留、石河头、榆科顶8个乡镇,同时将龙旺庄镇改为街道办事处。2001年6月,将冯格庄镇改为街道办事处。2001年,全市总面积1732平方千米。辖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外向型工业加工区,共784个行政村、20个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89.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3万人。2002年,全市总面积1731.54平方千米。辖14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年底全市总人口89.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万人。2003年,全市总面积1731.54平方千米。辖城厢、古柳、冯格庄、龙旺庄4个街道办事处及团旺、沐浴店、穴坊、姜疃、照旺庄、万第、谭格庄、羊郡、高格庄、大夼、山前店、河洛、柏林庄、吕格庄14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年底全市总人口88.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19万人。
贸易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城乡商品交易市场80处,成交额25.3亿元,同比增长0.3%。实现进出口总额473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出口41654万美元,增长25.5%;新签利用外资项目71个,合同外资额58776万美元,增长68%;实际利用外资18501万美元,增长44.3%。主要旅游景点有蚬河公园、宋琬故居、万亩梨园、沐浴库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5%;实现旅游总收入19800万元,增长10%,其中外汇收入8万美元。
科技概况
2006年,莱阳市积极实施“科教兴莱”战略,强化领导,加大投入,落实措施,奋力推进,使全市科技工作从总体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科技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55家,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1200件,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00项,申报烟台市以上科技计划17项,其中国家级计划项目7个、省级计划项目8个、烟台计划项目2个,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3项、省科技计划2项、烟台科技计划1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4项,是上五年鉴定数量的总和,成果数量也首次居烟台市前列。在软课题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莱阳市承担的“农业与环境政策一体化实证研究”项目荣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莱阳市首次获得省级软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科教文卫
莱阳市共有小学117处,初中30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普通高中8处,职业学校1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镇处成人教育学校18处,民办学校8处。全市教职工8484人,中小学生95233人,其中小学33257人,初中32312人,高中19129人,职业学校10535人。全市小学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5.5%,小学年巩固率100%,初中年巩固率98.9%。全市有医院17处,卫生院17所,拥有病床3290张,卫生技术人员3534多人,其中医生1477人。共建成规范化卫生所、服务站310个。2006年,投资1680万元实施了妇幼保健院搬迁工程;卫生实验室顺利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综合评审认定,正式成为全省第三家、烟台市首家通过国家认可的县级实验室;在冯格庄、姜疃、谭格庄、穴坊、吕格庄、柏林庄、龙旺庄七个镇处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累计报销医药费用470.88万元,受益人数达24.92万人次。2007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合农民达到61.2万人,参合率达到85.8%。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目前全市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2处,公共图书藏书18万册;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农村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5%以上。
位置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