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烟台市地图 >
莱州市地图
莱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乡土文化

莱州的民俗风情、衣食住行、婚丧节日等与周遍一些县市大同小异,但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却颇具特色。
(一)民间艺术:有大理石雕刻,莱州玉、滑石雕刻,泥塑,面塑,木雕等。莱州生产白色大理石,大理石雕刻最早用于建筑和装饰,象墓碑、石香炉、寺庙外和大户人家的把门狮子、神仙洞里的神像、石牌坊、名人富户墓地翁仲和象征忠、孝、节、义的石马、石羊……,已经有数百至几千年的历史,宋代墓葬中就曾出土滑石雕刻的长嘴花瓶,清末城里人刘鸣歧用骨角雕刻的果品,曾被尚书进贡给慈禧太后作为寿礼,引起太后赞叹,称为绝技。现代的雕刻由于使用了先进的、硬度更高的工具,雕刻材料扩大到硬度更大的花岗岩,品种更繁多,有数十米高的神像、人物、动物和变形动物、带浮雕的园柱、大理石栏杆……;莱州玉和滑石是久已闻名全国的特产,滑石柔软细腻,便于雕刻,滑石人、狮子、花鸟虫鱼几乎是能找到滑石的人大多都会雕刻的玩意儿,还常用来制作儿童玩具。莱州玉印章、章料更是文人墨客高雅的文房用品。莱州玉雕刻驰名国内外,产品小到掌握,大到数吨重,多少年来作为工艺品出口,国内常用来作宾馆、客厅和家庭摆设。更有黑色的莱州玉——毛公石,是莱州玉中的佳品。滑石雕刻已形成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炉瓶、文具、山水等六大类12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样;面塑是家家户户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巧饽饽”、“圣虫”、“月糕”、“月鼓”、“百岁”、“寿桃”……家家会做,更有能做涂抹色彩的神话、戏曲人物、梁龙狮子、花鸟虫鱼的,已经成为商品经济中的手艺人和高雅的民间艺术;古时遍及城乡村庄的寺庙里的泥塑,都是当地能工巧匠的手笔,惟妙惟肖;彩绘泥塑玩具“皮老虎”、“不倒翁”、“嘎啦噶”……早已是古莱州集市、节日叫卖的商品。1、莱州玉雕莱州所产之石,可供雕刻者甚多,有冻石、毛公石、竹叶石、豹纹石、翠星石等,其中冻石碧绿润腻有透明感而近似玉,居诸类之首,故名莱州玉。莱州玉雕靠艺人的世代相传得以延续。解放以后著名老艺人带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莱州玉雕迅速发展。莱州玉雕作品很多。有用功浩繁、价值几千乃至数万元的高档巨作,也有精巧别致的小件雕饰;有体态优美、驾祥云、托花盘的“天女散花”、有怀抱玉兔、腾飞于碧空的“嫦娥奔月”、还有“如来”、“观音”、“牧童骑牛”“飞马”等,以及种类繁多的花鸟类产品,炉、瓶、尊等端庄的仿古产品,图章、镇纸、书档、笔筒、笔架等高雅的文具产品,交相辉映,各放异彩。莱州玉雕讲究形神兼备。雕刻艺人以料取材,因材施艺.材料自身的天然美与技巧、形式的工艺美巧妙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统一和谐的艺术美。刘永兴设计制作的“水族”利用冻石碧绿透明、原料形体神似的特点,以逼真的写实手法,细腻精巧的刻功,穿插呼应,布局疏密得当,以镂、透、衬、比的艺术技巧雕成的鱼、虾、蟹、蚌,似游似动于碧水.浪沫之中,给人以清雅恬静,心旷神怡的艺术感受。现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在国内外的展评中多次获奖。2、大理石雕刻莱州产雪花白大理石,质细而白,是大型雕刻的极佳材料。当地的雕刻技艺世代相传,给古莱州留下了众多的珍贵遗迹。座座牌坊沿街而立,遍布老县城.其中“东莱三凤”牌坊,楼垛层层,飞檐凌空,气势最为宏大,上面雕刻的飞禽走兽、人物等也最为精致。另有寒同山摩崖石窟造像、毛纪墓、太极殿、海神庙等处的石雕,造型宏伟,刻功凝炼,堪称石雕艺术之珍品。解放后,著名老艺人彭真海带领掖县石雕艺人应召进京,为建设举国闻名的首都十大建筑精雕细刻,大显技艺。1985年,雕刻厂聘请15位著名的雕塑专家为技术顾问,成立了山东省笫一家雕塑服务中心,先后完成了齐鲁石化公司炼油厂园林人物组、上海交通大学抽象派人物组雕“汲”,济南舜耕山庄宾馆大型浮雕壁画“龙山文化”,莱芜钢厂浮雕壁画“冶金”,东阿县的“李时珍”,长岛县的“海神”,青岛园林的“双鹿”、“犀牛”、“园丁”、“海风”等,均受到省内外专家的赞扬。近年来,大理石雕刻企业风起云涌,崛起数百家,雕刻品种繁多,小到摆设,大到巨型——大连老虎滩的群虎雕塑,产品遍布省内外、国内外。3、剪纸剪纸在莱州有历史的悠久,贴在天棚、窗户、门、墙等处。花样繁多,有神话传说、戏剧场面、花鸟虫鱼、吉庆如意、劳动场景等图案,如《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凤凰牡丹》、《八仙过海》、《耗子娶亲》、《富贵图案》……尽显能工巧手。
(二)传统文艺体育:莱州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有的已经发展成为企业,如:莱州在全国县级市独一无二的拥有两个专业剧团——京剧团和吕剧团。1、民间传说有《四知堂的传说》、《毛阁老的传说》、《吴茂林的传说》、《仁义胡同的传说》、《打狗孙妈妈》、《张老太爷的传说》、《凤凰城的传说》、《月季花的传说》、《韩信葬母的传说》、《安敦聪撒谎》……,2、民间歌谣有《上梁歌》、《潮汐歌》、《盐民苦》,情歌《大闺女》、《大公鸡上碾台》……,生活歌《小老鼠叽嘎叽》、《割大锯》……,儿歌《打七巧》、《圆月》……《盐民苦》唱词:“下雨盐民愁,晴天盐民苦。烈日往来盐池中,赤脚蓬头衣褴褛。斥卤满地踏霜花,卤气侵肌裂满肤。糠秕野菜未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上梁歌》有十三段歌词,内容丰富生动,唱出了盖新房的喜庆气氛。最后一段词为:“金斗开,银斗开,上梁的饽饽拿出来。东不打,西不打,先打修主头一把。打了修主打四方,先打东方射金光。四海升平千家乐,幸福的日子似水长。”,3、民间舞蹈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4、民间音乐有多年延续的是出现在婚嫁、丧葬人家的鼓吹乐班。他们带的管乐器有:唢呐、笛子、笙、长杆号等,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云锣、大钹、小钹、乐鼓、银铃等,弦乐器有:二胡、三弦、京胡等。演奏时分行进演奏和坐棚演奏。演奏曲目分师徒相传的古曲、戏曲曲牌等。唢呐曲目有《朝天子》、《万年庆》、《喜新婚》、《长门怨》等60多支,戏曲有《二进宫》、《让徐州》等20多支。全县多的时候有40多个鼓吹乐班。5、民间曲艺多为盲艺人,或在庙会,或游走在村庄间,或白天,或夜晚。演唱形式有西河大鼓、胶东大鼓、山东琴书等。还有“拉洋片”的说唱艺人。6、武术莱州是闻名世界的吴式太极的故乡,村民多有在农闲季节教拳习武的习惯。山东省莱州中华武校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校长年龄最轻的国际化文武学校。现有专业教师和优秀教练近二百人,国内外学员2600多名。学校实行文武双修。文科设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函授六个教学部。武科设套路、散打、拳击、柔道、摔跤、泰拳、跆拳道、女子防身术、中华绝活、影视表演10个项目。学校实行“以德育人,文武双修”的办学方针,着力于培养一流人才。中华武校教学成绩显著,先后夺得多项国际、国内和省级比赛的团体冠军和个人冠军。2000年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夺得国内组团体第一名;山东省“希望杯”武术(套路)锦标赛,囊括4个团体第一;2000—2003年,连续四年单独组队参加全国散打王争霸赛;2000年在“中国武术散打王南北武校对抗赛”中以4:1大胜对手;2001年夺得散打王总冠军;2002年在6个级别的角逐中夺得4个级别的冠军;2003年囊括轻、中、重量级冠军;2001年在“中国、美国、意大利散打争霸赛”中,代表中方出战,以5:2的大比分傲视群雄;2002年在“中国莱州——美国加州散打对抗赛”中,以7:0的绝对优势大获全胜;2003年在全国“武术之乡”散打比赛中获团体第一名;2004年4月25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法武术散打对抗赛”中,以5:2的优势获胜。2006年5月25日在莱州月季花节进行的中法散打赛,中法双方14名散打高手经过七场近两个小时的拼杀,最终中华武校队以5:2的成绩又胜法国国家队。

地理文化

莱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她独特的地理文化。(一)区域地理特征,1、地形,莱州拥山海之利。地势自东南部低山向西北部沿海低地呈台阶式下降。其中低山占10.25%,丘陵占48.12%,平原占41.63%。2、山脉,境内有云峰山、胡家顶、大泽山、九顶莲花山、大基山、凤凰山、黄山、鹏鹤顶、游优山等主要山峰55座。3、水文,有南阳河、王河、朱桥河、龙泉河、苏郭河、龙王河、沙河、胶莱河等河流16条,除胶莱河外,其余河流皆发源于本市的东南山区,源近流短,属季节性河流。海岸线长108公里,百里海岸沙滩连绵,海水澄净。有三山岛、石虎嘴、刁龙嘴、海庙后、虎头崖、太平湾等自然港湾,皆为人间佳境、旅游胜地。莱州湾浅海水域离岸6公里,有一面积为0.35平方公里的芙蓉岛。4、气候,莱州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降水量约610MM,属于半湿润地区。年平均温度约为12度。莱州自然资源丰富,堪称藏金埋玉之地。已发现矿产资源30多种。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黄金、莱州玉、滑石、菱镁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磷灰石、钾长石、萤石、铁、银、铜、铅、锌、钼等。其中,黄金储量居全国首位,滑石、菱镁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卤水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农副产品有粮、油、肉、蛋、蔬菜、水果、葡萄、大葱、月季花等等,以品种优、产量高闻名遐迩。故莱州有“山东粮仓”和“月季之乡”的美誉。海产品有蟹、鱼、虾、贝、藻等300余种。其中对虾、梭子蟹、文蛤、大竹蛏被称为莱州“四大名鲜”,举世闻名。

经济概况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4%。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0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8.0亿元,增长17.2%。三次产业比重为13.3:57.6:29.1。第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3和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211元,增长17.9%,按当前汇率计算,折合3359美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实现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增长4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2.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7亿元,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7.7亿元,比年初增加7.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5亿元,比年初增加6.1亿元。,近年来,莱州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既快又好、协调发展的态势。年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平均年增长1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近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1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元大关,已经达到27211元。是山东省30个经济强县和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农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的战略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结构加速升级,产业特色开始形成,全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到279家,年工业总产值达229.5亿元。莱州是中国黄金生产基地,黄金生产能力占全国黄金产量的13.4%,占山东省黄金产量的52.7%。金仓矿业公司、天承生物金业公司和焦家金矿在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和指定“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后,精炼的品牌国际产品黄金产销两旺。莱州已成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由于石材资源丰富,加工设备先进,首都天安门广场、中华世纪坛、北京、上海、深圳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都闪烁着莱州石材的风采。2003年4月,莱州被中国石材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石都”。总投资30亿元集生产与贸易于一体的“中国(莱州)国际石材城”使莱州成为亚洲的石材集散地。莱州是全国日晒盐出口基地和中国北方盐化工生产基地,年产原盐100万吨,纯碱6万吨,溴素8000吨,溴系医药中间体100吨。目前,莱州制盐、制溴等生产工艺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运输全面增长;旅游业持续升温。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对外经济贸易稳定增长。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4.8亿美元。财政税收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年总收入达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8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5546元。金融形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16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亿元。进入“十一五”,莱州经济着力构建“六大支撑体系”。打造“两带五区”,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到2010年,二产增加值将达到282亿元;莱州港口建设正在完成5个5万吨、2个3万吨和3个2万吨的泊位建设,完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3千万吨;莱州的城市建设正在按照“开发新城区、提升老城区、建设临港区、膨胀中心镇”发展,面积将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莱州市市域区位优越,是联结山东沿海开放前沿城市与内地后方的枢纽。古时的官道在市区交织成网,而且处在京城连接胶东半岛其他沿海古县的要道。现在村村通公路,境内有威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沿海有莱州港。交通方便。
经济战略地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墙头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重要组成部分。
2009上半年莱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市努力保增长、改民生、保稳定,经济回升基础逐步得到加强,全市经济增长呈现企稳回升向好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核算并经烟台市统计局评估审定,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2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0%,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GDP总量仍居烟台市第二位,占烟台市总量的12.8%,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增速居各县市区第7位,高于烟台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名胜古迹

【云峰山简介】:又名文峰山,俗称笔架山,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莱州市南15华里处。云峰山岩石嶙峋,峰高、谷幽、林茂,景色如画。春来,苍松滴翠,百花吐艳;初夏,刺槐花开,皑皑雪白;秋日,松涛波涌,霜染枫红。“春桃”、“夏槐”、“秋枫”为三时绝景。云峰山名胜古迹众多,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郑道昭被誉为“北方之圣手”,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8米,宽3.6米,为魏碑之冠。另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亦为名刻。其字体承隶启楷,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历来为金石家、书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学者接踵而至,访谒碑林,并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墨宝。日本书道学者对云峰刻石更是推崇备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学童,每年来此访碑者络绎不绝。云峰刻石不仅是书界圣地,更成了连接四海友谊的桥梁。【魏碑体鼻祖郑道昭简介】:郑道昭(?~516)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光州(今莱州市)刺史。北魏荥阳开封人。自幼博览群书,魏孝文帝时始为官,历任秘书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中书郎、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秘书监、荥阳邑中正等职。永平年间任光州刺史兼平东将军。任内政务宽厚,不滥用酷刑,以教化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深受百姓拥戴。其生性闲适散逸,喜游山水,好为诗赋,尤工书法。在光州各地题刻甚多,计有莱州城南云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处,城东大基山15处,天柱山(今属平度市)8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由汉隶向楷书发展变化时期,郑道昭融百家之长于一体,刻意创新,笔力圆劲苍健,结构严谨,运笔娴熟自然。其代表作为“郑文公上碑”和“郑文公下碑”。此二碑刻于天柱、云峰二山,碑文颂扬其父才智功德,被誉为“隶楷之极”。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赞为“文苑奇珍”,康有为则称其“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仰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不尽”。祝嘉先生把郑道昭与王羲之并列为“北方书圣”,刘海粟则赞其为“一代文宗”。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在大基山依东、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朱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作诗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后任青州刺史兼平东将军,复为秘书兼加平南将军。熙平元年(516)卒,谥号文恭。【毛纪墓简介】:毛纪为莱州籍人士,明代官至内阁大学士,首辅宰相。据记载,毛纪在朝为官清廉,颇有政绩。毛纪告老还乡后留下很多民间传说,吕剧《姊妹易嫁》的主人公毛纪经上演宣传,在齐鲁大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毛纪死后葬于莱州城西西山张村旁的山岗之上,陵园当初规模宏大,至今仍留有石兽、石马,皇帝谕祭石碑等。1994年曾由民间筹资进行过修复,虽不似当初规模,但也是莱州市重要景点之一。从城区向西行驶2公里穿过西山张村,即到达毛纪墓。【千佛阁简介】:千佛阁游乐园,位于莱州市区文化东路南侧,集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景区级别为A级。主要有牌坊、千佛大殿、罗汉堂、城隍庙、文庙、四公祠、文山和动物园区。千佛殿塑有千手千眼菩萨,有善财、龙女、韦驮、散脂随侍。三庙用巧制的模型再现庙宇旧制,在殿外摆有唐代、宋代文物,使人眼界大开。四公饲塑造的是清于七清廉自重的莱州太守扬震;忠贞不屈、甘为一城人献身的莱州知府朱万年;清忠耿亮的东阁大学士毛纪;重修千佛阁的张忻、张瑞父子。文山由千吨临胸巧石筑成,山顶喷泉飞花、山腰瀑布轻跌。文山周围是珍禽猛兽,文山曲水两侧,是150米长的乡贤长祠,记载着莱州籍出士入仕的名臣和历代重大事件。新文化名人馆展示了新文化名人的业绩。千佛阁还建有十二米长的九龙壁,大理石浮雕的九条云龙活灵活现。千佛阁不仅有精美的文物景观,还浓缩着一部莱州史。【大基山森林公园简介】:这里群峰环抱,中为幽谷,又名道士谷。山上松柏槐桃李等三十多种,植物密布,构成了流芳溢翠的林海景观。1992年,大基山林场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上千年来,此处是道士、道姑修身养性的去处,至今仍留有道观庙宇古迹,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全真教七真人之一邱处机曾在此修炼,并在西山摩崖留有题刻。大基山主峰海拔478米,自山谷至山顶分布历代摩崖刻石达24处。著名书法家、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公元512年在此山留下题刻12处,其主要刻石有《登大基山诗》、《中明之坛》等,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1988年1月13日,这里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同云峰山郑道昭刻石联成一体,成为了国际书法旅游专线,每年接待日本书法团体约600人次。近几年来,日本书法界为保护大基山的郑道昭刻石先后捐资630万元,建造了四个保护碑亭。2002年,东北隅村委开始开发建设我市大基山旅游项目,主要内容是修复山上古文化遗迹。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已恢复修建了大基湖、先天观、白云庵、太清宫(含太清殿、五祖殿、七真祠、玉皇殿)、泰山圣母庙、光月祠、东莱山祠、圣水泉、二侯祠、霁月楼等景观。到大基山游览,可欣赏到:太清宫高大的殿堂内重修起的老子像,重新绘制的在国内失传三百余年的“八神”、“九仙”图像和玉皇殿依旧制修造的全真教五祖的像及七真祠塑的王重阳和其他七位高徒的像等等,可充分领略大基山丰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这里交通方便,从莱州市城区沿小莱路向东偏南行10公里可达山谷,进山路是5.5米宽的水泥路面。【神仙洞简介】:位于城区东南方向,属于道家石窟。洞窟系元代人工凿成,共有6个石洞,洞内供奉道家诸仙石雕塑像36尊。洞分上下两层,上层大四洞,下层两小洞,36尊雪花白大理石雕塑像为省级保护重点文物,它造形圆润,神态肃穆端庄。寒同山神仙洞传说全真教七真人之一刘长生曾在此山修炼。在神仙洞向下至山林数百米处,有一片枫树林,在深秋季节,远看像一团火。如在深秋来,在游览神仙洞时参观名胜古迹之余,也可观赏深秋红叶。从城区沿三蓝路向南行驶13公里向左拐约七里路,即可到寒同山下,从山林沿石径小路约行20分钟可到达石洞。

文物古迹

莱州市古迹很多。古时候,秦始皇、韩信、汉武帝、宋太祖、宗泽……,都曾经到过莱州,并留下祭祀阴主、会神祈雨等优美故事。苏东坡路过莱州,游山观水,见景生情,留下多个诗篇。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也是在这里装订成册。莱州市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有新石器遗址3处,故城遗址8处,古墓4处。为山东省文物大县之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古遗址:(1)文化遗址蒜园子新石器遗址,出土夹杂红褐陶、灰褐陶、红陶、泥制黑陶盆形鼎、罐形鼎,有附加堆纹和弦纹纹饰的陶片及石斧、石锛、石磨棒等石器。关家桥新石器遗址出土残半月形双孔石刀、残扁平石器、红陶片。西大宋新石器遗址出土残石刀和夹砂红陶片等。经国家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鉴定为新石器中、晚期遗址。证明他们都是莱州市远古文化的发祥地。(2)古城址夏过国都城遗址、商沙丘城遗址、当利故城遗址、临朐故城遗址、阳乐故城遗址、阳石故城遗址、光州故城遗址、曲台故城遗址。汉代当利故城遗址出土铜器有:正方形刻字铜印、铜狗、铜铺首、铜镜片等,货币有五铢钱、货泉、货布、大布黄千等,铁器有釜、铁权、匕首、矍、铲等,陶器有瓮、壶、盒、扁壶、豆等残件,有长方、正方、弧形砖和子母口砖,有筒瓦、板瓦和圆形、半圆形瓦当等,饰文字、鸟兽、云纹等图案。其他出土文物分别有绳纹、布纹陶片,五株钱、刀、剑等。这些在两千到四千年前的故城遗址和出土文物,分别说明四千多年和两千多年来,在莱州大地上演绎着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参与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3)大基山道教遗址大基山,又称东莱山、掖山。《史记》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东莱山即大基山,海拔300米以上的峰顶10个,主峰海拔478米。《掖县志》记载:“掖水出焉,中为邃谷曰道士谷,刘长生修真处也”。此处群峰环抱,中为幽谷,谷呈葫芦状,方圆近5公里,群山环列,白云缭绕,峭壁陡立。谷西南至东北角一条小径蜿蜒穿谷而出。此处自古被称为“郡之甲胜”、“一郡之最”。谷中大基鸣泉,泉声丁冬似琴,是古掖县八大胜景之一。历有道士、道姑在此修身养性。宋末元初,全真教七真人之一——邱处机曾在此修炼,并在西侧摩崖留有题刻,故此山谷称为道士谷。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公元512年于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友来此山中谈经论道,吟诗挥毫,设仙坛五处。道士谷东北端一孤峰,巨石崔巍,形若花冠,人称“莲花盆”,盆内刻有“玄灵宫”三字。道士谷中的先天观,由全真道随山派创始人刘长生所建。金承安年间,刘长生奉金帝御旨在道士谷建观,注经传道,并书法刻石,直至羽化。(4)寒同山道教遗址寒同山,西连云峰山,北依大基山,主峰海拔337米,是云峰山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莱州府志》记载:“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又名神山,掖水发源于此”。《掖县志》记载:“寒同山,光水出焉,俗名神山,有洞七,石像四十有九(今仅见36座石像),山阴有姑洞亦有石像,元时皇姑学道之所,山脉连神山文峰高望,东西共九峰,又名九仙山”。在山腰巨大的崖壁上,凿有六处道家石窟,称“神仙洞”。寒同山石窟建于金元,道家造像造型古朴,线条明快,是研究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据碑文记载,神仙洞系全真教七真人之一——刘长生弟子宋德方所开凿,刘长生曾在此山修炼。洞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洞较大,下层两洞较小,6座石窟名为“长春洞”、“虚皇洞”、“五真洞”、“七真洞”、“真官洞”、“刘祖洞”。石雕造像材料均为雪花白大理石,雕像制作精细,造型圆润,或坐、或卧、或垂目论经,造型传神,肃穆端庄。在长春洞中,陈抟道祖卧睡正酣。寒同仙洞为县内八景之一,在《大清一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中,均见记载,甚至名传东瀛日本。金末元初,全真教著名大师邱处机、刘长生等都曾在此造观修真,并从这里率徒周游九州。寒同山神仙洞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石刻:云峰山又名文峰山,位于莱州市区东南15里处,海拔326米,因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峰,形同笔架,又称笔架山。其西连高望山,东接寒同山。站在云峰山顶,可北望沧海,南眺群峰。虽海拔仅300余米,却山岩耸秀,林壑优美,景色宜人,更以其拥有众多的北朝刻石而蜚声艺苑,驰名中外。这些北朝刻石为南北朝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手书碑记、诗赋、题名等,是书法艺术的稀世珍宝。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云峰山共有历代刻石37处,其中北朝刻石17处(北魏16,北齐1),另有宋、明清刻石18处。除一处明代石刻在山阳,其余均在山阴与极顶。刻石多处在突兀岩石侧面,以山势取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由山腰散布至山巅,形成天然碑林。其中最负盛名的《郑文公下碑》,刊于永平四年(511),刻面为一巨岩自然平整断面,稍经加工,高2.65米,宽3.67米,为山中诸刻石之冠。碑文正书51行,每行29字,计1243字,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父亲郑羲生前事略,其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堪称一代名作。由于石质坚优,刻工精巧,刻石虽距今近一千五百年,依然字迹清晰,点划棱角分明。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全国书苑的一支奇葩,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云峰山刻石是北魏书法艺术三大宝库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体介乎隶楷之间,被誉为“隶楷之极”,被日本书法界评为“中国名碑第一神品”,是研究我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莱州社会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18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5%;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435元,增长11.5%;人均居住面积25.8平方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846元,增长1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46元,比上年增长14.6%;生活消费支出2412元,增长1.0%;人均居住面积27.7平方米。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4613人,比上年下降20.2%;其中城镇547人,农村4066人。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含敬老院)17个,床位975张,收养820人。社会福利企业39个,安置残疾人员995人。

历史文化

莱州地域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明,早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代寒浞封子浇建立过国(过城在今过西村东),是当时胶东半岛最早的封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就是胶东半岛与内陆的商品交换中心。从那时到现在,已有2200多年。在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这里以其发达的经济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始终是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为东莱郡、东莱国、光州、莱州、莱州府的治所。东莱郡辖区,几乎占有整个胶东半岛;莱州府,辖平(度)胶二州和掖、潍、昌(邑)、高(密)、即(墨)五县。这里物阜民丰,许多年前就有“南有苏杭、北有掖黄”(意为南方有苏州、杭州,北方有掖县、黄县——现在的莱州、龙口)之美誉。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被称为楷隶之极的魏碑——云峰山摩崖石刻蜚声海内外,大基山、寒同山神仙洞道教文化遗存源远流长。汉代清廉自重的莱州太守杨震;明代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毛纪;忠贞不屈、甘为一城人献身的莱州知府朱万年;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大清神断莱州知府张问陶(张船山)……,汇成莱州市历史文化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