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地图
辽源市相关地区地图:
特色辽源
辽源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享有“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人转艺术之乡”和“中国棉袜之乡”等诸多名扬全国的美誉。中国梅花鹿之乡:辽源的养鹿历史悠久,清代这里被辟为皇家“盛京围场”,康熙皇帝曾钦敕“皇家鹿苑”。辽源市下辖的东丰县景色秀丽,境内群山环抱,丘陵起伏,山溪交错,四季分明,风光宜人的天然景色造就了东丰县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养殖梅花鹿基地。东丰县资源丰富,早在清朝初期就被辟为皇家禁垦围场,野生梅花鹿在这里生息繁衍。清光绪初年,被列为“养鹿官山”,开始人工训养,至今已有200多年。辽源东丰,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魅力的鹿业发展史,日益吸引着世人的关注。“马记鹿茸”被国家确定为优质鹿茸的验收等级标准和出口质量免检商品,畅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1992年,清末代皇帝溥仪之胞弟、全国政协常委溥杰先生亲自题词“神州鹿苑”,寄托了他对鹿乡发展的殷切希望。1995年,身居海外的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亲笔题词“中国梅花鹿之乡”,表达了少帅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美好祝愿。2000年,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同志题词“东丰--中国梅花鹿之乡”。2004年4月,被中国农学会特产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梅花鹿之乡”。
中国琵琶之乡:琵琶起于唐朝,盛于江南,有“民乐之王”之称。然而,深处东北、设立县制仅百年的辽源市却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民族管弦乐学会命名为“中国琵琶之乡”。辽源之所以获得“中国琵琶之乡”美誉,因为辽源在国内琵琶界所取得的成就无人可及:每年考入国内重点音乐院校的琵琶专业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名来自辽源,特别是每年考入国内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辽源学生。目前,经辽源培养输送到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琵琶专业学生有540余名,其中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九大重点音乐学院学生就有150余名,著名的“女子十二乐坊”乐队中有3名琵琶手都曾在辽源学习琵琶。我国著名国际古琴大师、演奏家、教育家李祥霆先生发出“国际罕见现象”的惊叹。2007年8月,辽源百名琵琶学生应邀参加“中国心·奥运情”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大型民族器乐演奏会”,北京居庸关长城上,百名学子齐奏《阳春古曲》,以气势磅礴、响彻云霄的演奏为奥运喝彩。在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辽源学生张雅迪和杨天凭分别夺得了琵琶专业第一名和第三名。今年1月,远赴香港参加“2008-2009亚洲小演奏家音乐节暨华夏民族器乐大赛总决赛”的辽源市显顺琵琶学校11名选手,凭借娴熟的演奏和高超的技法,一路过关斩将,包揽了少年组齐奏和独奏两项金奖,加上获得青年组金奖的中央音乐学院辽源籍学生李胜男,在琵琶类器乐的6个金奖中,辽源籍学生共获得了3个。省委书记王珉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为了使琵琶这个民族乐器得到传承和发扬,2004年,辽源在国内最高音乐殿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大厅,举办了《辽源之春》琵琶独奏音乐会,演奏者全部来自辽源。这在全国民乐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把“中国琵琶之乡”的美誉授予辽源市,从此,琵琶从独领千年风骚的江南移到了东北辽源。2006年,在辽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500万元的显顺琵琶学校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学校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教学楼面积7800平方米,学校以琵琶专业为龙头,还开设古筝、二胡、竹笛、扬琴、钢琴、声乐、舞蹈、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近20个专业,设有容纳300多人高专业水准的音乐厅和宽敞的大教室、琴房,成为一个集琵琶教学、人才培养、艺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李光华感叹道:“辽源作为一个地级城市,能建起这样一所声名远播的音乐专业学校,真可谓‘九州一校,千载一时’。”显顺琵琶学校还与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大学音乐学院等重点音乐学院达成联合办学及联办教学实习基地的意向和协议,开办艺术初、高中班。来自日本和北京、香港、广东等地的600余名学生在这里学习琵琶。琵琶产业在辽源蓬勃发展起来,国家文化部正式把辽源命名为“中国琵琶之乡”,显顺琵琶学校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管弦乐学会把显顺琵琶学校确定为“全国琵琶培训基地”。最近,显顺琵琶学校校长周显顺被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琵琶之乡杰出传承人”。应国家文化部之邀,今年夏天,显顺琵琶学校参加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第三届“文化中国·维也纳金色大厅青少年文艺晚会”。莫道江南丝竹好,辽水也作琵琶声。琵琶这个古老的民族乐器在辽源得到了传承,并正在发扬光大。(
中国农民画之乡:辽源东丰的民间绘画,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发展的。回顾他们创业的初始,是在所谓“山光地落,日子特紧”,最贫穷的秀水公社(现更名为红石乡),稀稀落落的草屋里,隐伏着几位对民间绘画艺术的追求者,他们劳动之余经常聚在一起用绘画打发枯燥的日子——这就是东丰县民间绘画最初的艺术萌芽。是东丰县文化馆的艺术开拓者,才使秀水公社的艺术幼芽破土而出,并以他们为种子,根植在全县。可以想见,当年的开拓者们,踏着过膝的百里雪原,忍饥受累,甚至付出血的代价,为寻访农村的绘画人才,是何等的艰辛。开拓者们以真挚的爱心来团结、扶持这几位绘画的年轻人,可以说,民间绘画的花朵,是爱心和热泪培植的,从而得到社会的赞许,并得到文化部授于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
中国二人转艺术之乡: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和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2万,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该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活跃,县域文化已初步形成特色。一些浓缩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展现当地农民精神面貌的特色文化——农民女子时装队、农民女子篮球队、农民小剧团、农民诗社、微型剪纸等在全省声名鹊起,其中以渭津镇农民业余小剧团最具代表性。这个小剧团始建于1983年,是由农民组织起来的民间业余群众文化团体,历经风雨,几经周折,始终把弘扬民间艺术与唱响时代旋律结合起来,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把欢乐撒向千家万户。1992年这个团所在的渭津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二人转”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棉袜之乡:辽源生产袜子自1937年开始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在2005年前,辽源就有大小袜企40多家,袜机总量2000多台,年产棉袜1.5亿双。2005年,辽源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试点,辽源市委、市政府乘此着手对全市袜业资源整合,于2005年6月,在辽源经济开发区财富路正式挂牌成立了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一个在辽源甚至在国内袜业也是最大项目的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在辽源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4亿元,占地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园区分五年二期建设。一期产量达到20亿双,二期产量达到40亿双。园区完全建成后,将安置8万人就业,占辽源地区总人口的1/10。经过三年时间的建设与发展,东北袜业园已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完成24.6万平方米,入园区的企业已达161户,新办乡镇缝头厂50余家。园区的主导产品已发展为男士袜、女士袜、儿童袜、运动袜、保健袜、军工袜等六大系列2000多个花色品种和33个自主品牌,年生产能力3.5亿双,产值7亿元,占全国棉袜销售总量的22%,2007年底实现销售收入5.35亿元,利税2600万元,利润2510万元,安置就业1万余人。园区已经有60余户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其中20户成长为骨干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欧蒂爱袜业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称号,有中国袜业十强称号的天马松鹤袜业集团与韩国永胜公司合资在园区成立了辽源永胜公司,打开了辽源袜业迈往国际市场的通道。09年,在国家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号召下,东北袜业园主动实施了“5232”工程计划,将建成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核心是用5年时间实现2千名大学生在园区创业,直接安置3万人,带动相关产业2万名城乡人员就业。大学生创业不仅能够改变一批大学生的命运,而且能够提升袜业园区管理水平,极大的提高园区企业家团队的综合素质,确保袜业企业在未来的市场打拼中赢得先机和主动。东北袜业园将在设备、厂房、流动资金和品牌培育方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优惠条件。目前,该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先期入驻园区的第一批创业大学生袜厂已顺利投产。2008年初,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正式命名辽源为“中国棉袜之乡”。现在,东北袜业园正在做大袜业规模上下功夫,规划到2010年园区入园企业500户,生产能力达到20亿双,把园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使辽源袜业成为远洋巨轮,在世界的商品经济海洋乘风破浪。
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辽源市为吉林省辖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西南邻辽宁省的抚顺、铁岭两市。下辖东丰、东辽两县和龙山、西安两区。辽源市地处东辽河、辉发河上游,是东辽河发源地。跨松花江、辽河两个流域三个水系。其中东丰县属于辉发河和伊通河水系;东辽县及辽源市城区属于东辽河水系。长白山余脉吉林哈达岭东北、西南向贯境,是今东辽县和东丰县的分水岭。属吉东低山丘陵区,全境群山环抱,岗谷交错,地势成“马鞍”型。境内河流纵横,水库池塘星罗棋布,山、丘、台、谷交错分布,吉辽两省界处海拔914米的庆岭南山(在东丰县南部)为最高峰。据《盛京旧志沿革》记载:周代前在辽源市地域就有秽貊、息慎族劳作生息。汉至南北朝属玄菟郡,西汉以后夫余国据此地。公元346年于辽源龙首山山城建渤海国夫余府,即夫余西徙近燕的后期王城。晋朝为高句丽地。后魏为勿吉地。隋朝高句丽仍据此地,中原王朝在高句丽范围之内设立郡县。唐朝初年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的南苏州,唐朝渤海国时,东丰县属长岭府,东辽县属夫余府。公元926年辽于此地建黄龙府,到975年,历49年。由于黄龙府卫将燕颇反辽,黄龙府被废,迁燕颇余党千余户建通州。辽灭渤海国后,辽源地区属东京道长岭府,设在梅河口市山城镇(亦说属乙典郡)。金代属咸平路。元朝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咸平府斡磐千户所,后为辽东宣慰司辖境。明朝先设定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后设奴尔干都司,东辽、东丰两县属三万卫管辖,后属塔鲁木卫、司吉河卫境。1437年(明正统二年),设辽东边墙,辽源位于边墙之外,当时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在边墙外。清朝以前,生活在辽源境内的民族主要是满族。东部属于海西女真哈达部,西部是叶赫部。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将今辽源市全境划为大围场的一部分。1661~1722年(清康熙年间),辽源地域正式划为盛京围场,专为皇室狩猎用地。当时各围场名称都是以地形地物的特征或某些动物活动的区域特点来命名;还有些围场在明末清初就有地名,后来把这些地名做了围场名。今辽源市境内的吉林哈达岭,又称纳绿窝集(也有写成“库鲁纳窝集”)岭、钢叉岭和长岭子,是辽源境内历史最久的地名。据《西安县志》记载:“吉林西南五百里有长岭子,为众水分流之地。”长岭府之名当取诸此。以此岭为分水岭,西麓是东辽河发源地,西流横贯辽源市境,称为西流水;梅河、莲河、大沙河发源于吉林哈达岭东麓,东流入辉发河,称为东流水。西流水和东流水这两个地域名后来便做了围场名。1878年(清光绪四年),盛京将军曾祺向清廷奏请西流水围场和东流水围场开禁。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围场弛禁招垦。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盛京围场总管高万梅主持勘放西流水四十五围地。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冬,清政府于扎拉芬阿林围之大疙瘩(今龙首山)西侧设东路保甲分局,办理民事政务,为辽源境内建制之始。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奏请海龙厅升为府的同时,在今辽源境内正式设制,西部、东部各建置一县。这两个县的命名,是以水的东西流向为别,在东流水地域设的县用一个“东”字,加个“平”字,定名为东平,在西流水地域设的县用一个“西”字,加一个“安”字,定名为西安,取“平安”之意,亦即太平安定,天长地久,永世安宁。东平、西安两县均隶属奉天省海龙府。西安县城原拟建在老虎嘴子,后改在大疙疸西侧设置。故西安县土名大疙疸、大疙疽。疙疸是由于县内龙首山的山头像一个大瘤子,由此得名。而大疙疽完全是“疸”字误写为“疽”所至。曾是海西女真叶赫部的东城,现为龙山公园。大疙疸四周层峦叠嶂,绣壤相错,有山谷之险,足以控制四方;又有交通之便,居民日众。因此,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改勘城基于大疙疸山。西至半截河,南至东辽河,北至半截河,在中央位置定西安县衙址。8月建成衙署56间,又建巡捕堂于南关。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修筑西安城垣,由商民捐资修筑4座城门,名曰东吉、西宁、南康、北寿,挖护城河1390米。县城内设东吉、西宁、南康、北寿4保。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东平县初设治时,租赁民房办公。不久,选择围场中心的大肚川(今东丰镇)建东平县衙门。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西安县隶属辽宁省。1912年(民国元年),辽宁省改为奉天省,西安县、东平县归奉天省辽沈道管辖。同年3月东平县更名为东丰县(关于东丰地名的由来详见东丰县篇)。1914年(民国三年),属奉天沈阳道。1920年(民国九年),划归奉天省直属。1926年(民国十五年),西安县、东丰县由三等县升为二等县。由于土地大量开发,人口大增,大疙疸成为奉天省闻名的农业集散地。随之,县城各种店铺门房相继建立。1929年(民国十八年),归辽宁省直属。沦陷时期,1932年属伪奉天省,1941年属伪四平省。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因为西安县与陕西省西安县同名,拟将西安县更名为北丰县,但未被推行,仍称西安县。同年11月属辽北省第三专署。1946年2月属辽北省第二专署。1947年西安县、东丰县解放。1948年7月划归辽北省第三专署。1948年10月1日,划西安县城区及矿区,成立西安市,属辽北省。这是市、县首次分设。1949年5月隶属辽东省。同年7月西安市改为省直辖市。西安县政府机关仍设在西安市区内。1952年4月3日,西安市因与陕西省西安市重名,更名为辽源市。因处东辽河源头地区,故更此名。1954年辽源市和西安县、东丰县划归吉林省通化专区管辖,辽源市仍为省直辖市。1956年8月1日,取东辽河名,将西安县更名为东辽县,因县内最大河流东辽河发源于该县,故而得此名。在本县境内,今还有个辽河源镇。今东辽河,史称汉水,又名赫尔苏河,又译为黑尔苏河、叶赫河,叶赫部落即由叶赫河而得名。同年改由吉林省怀德专区管辖。1958年东辽县、东丰县划入四平专区,辽源市也划归四平专区代管。1959年3月23日,撤销东辽县,将原东辽县的行政区域并入辽源市。1962年5月28日,恢复东辽县建制。1969年5月14日,撤销东辽县,其行政区域仍划归辽源市管辖。1976年1月22日,恢复东辽县建制。1980年1月29日,撤销东辽县,将原东辽县行政区域划入辽源市。1983年10月3日,辽源市升为地级市,城区设龙山、西安两区,同时恢复东辽县建制(东辽县第四次与辽源市分设),东辽县、东丰县划归辽源市管辖。1987年1月7日,东辽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辽源市迁至白泉镇。辽源市区位于市境西北部,东辽河东流经市区,大梨树河、渭津河在市区东南汇入东辽河。有桥梁6座,将南、北、西三片街区连为一体。历史上曾经的辽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于辽宁省康平县郑家屯设辽源州,归昌图府直辖。1913年国体变更,辽源州改为辽源县。1940年按伪满洲国国务院勒令第五号命令,将双山县、辽源县合并,各取县名字首,史称双辽县。1945年,中国共产党分别在双山和郑家屯成立中共双山县委和中共辽源县委;
1945年12月,郑家屯第一次设市称辽源市。:1947年5月24日,郑家屯第二次解放,在重建民主政权时,双山、辽源两县又合并为双辽县;199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始称双辽市。
社会事业
辽源市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已有文化活动场所200个,艺术团体3个。东北地方戏二人转家喻户晓,东丰县的农民画,东辽县的农民剪纸艺术享誉全国。群众体育广泛开展。辽源市目前有高等院校2所,中专15所,普通初级中学87所,高级中学6所,小学568所,学龄前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达到有效衔接。辽源五中更被评为“全国百强中学”。卫生医疗机构健全,医疗设备齐全,全市有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6家。龙山公园横卧市中,园内亭台楼阁,画栋飞云是人们观光、游览的好地方。环境优雅、设备齐全的辽源宾馆就坐落在此,随时恭候游客的光临。龙头水库旅游区、杨木水库旅游区山清水秀、别具一格,是景色怡人的风景区。福寿宫坐落于辽源市龙首山南麓,楼台殿阁,古色古香,绿树掩映,高雅清幽,是辽源市的一处著名景观和十方善男信女进香朝拜的圣地。被誉为“华夏玄门第一楼”的魁星楼矗立在龙首山巅,气势雄伟宏大,风格独特壮观,为我国玄门(道教)塔楼之最,与造型优美的东辽河大桥遥相呼映,是辽源市的标志性建筑。辽源名人
解方(1908—1984),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原名解如川,字沛然;生于吉林东丰四平乡;1930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参加东北军,曾任参谋、副旅长、师参谋长;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之首,他历任中央军委情报部三局局长、三五八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十二兵团参谋长、军委军训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等职,曾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和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此外尚有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政治部主任和山东省政协秘书长等。韩静霆,男,汉族,生于1944年6月,祖居山东高唐,生于吉林东辽,中国电影编剧、作家。1968年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1973年应征入伍,历任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干事,军委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副主任、主任,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东方书画社社长。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谢军:祖籍辽源,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特级国际象棋大师,中国国际象棋领军人物。雪村:原名:韩健,艺人。生于辽源,凭借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走红。闫学晶:二人转演员,辽源市东辽县人。因参演赵本山拍摄电视剧《刘老根》走红,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王惠:艺名阳光,生于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其丈夫为演员聂远,出演过多部影视剧,和许多著名演员有过合作,最新作品为张纪中版《西游记》,饰演嫦娥。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辽源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市人民政府驻龙山区,邮编:136200。代码:220400。区号:0437。拼音:LiaoyuanShi。辽源市面积5125平方千米,人口1176645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龙山区面积257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136200。西安区面积172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136201。东丰县面积2522平方千米,人口41万。邮政编码136300。县人民政府驻东丰镇。东辽县面积2174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136600。县人民政府驻白泉镇。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总面积5125平方千米。总人口117664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9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
自然地理
地理区位:辽源,因位于东辽河源头而得名。地处东北腹地,吉林省中南部,是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地理坐标为东经124°56′~125°50′,北纬42°18′~43°15′。为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属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为250~400米,地理概貌为“五山一水四分田”。辽源处于东北中心城市发展的轴带上。距长春100公里,距沈阳200公里,距哈尔滨300公里,距大连港500公里。周边分别与四平市、吉林市、梅河口市、辽宁省西丰县相邻。气候资源:辽源市属半湿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陆度为77.22,干燥度为0.86,一年四季分明:3~5月为春季,寒暖交替,天气变化较大,升温迅速、干燥,多西南大风;6~8月为夏季,湿热多雨,盛行西南风;9~10月为秋季,温凉短暂,多晴好天气,盛行偏西风,始降霜雪;从11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盛行西或西北风。
矿产资源:辽源市现已成为典型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截至2007年底全市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33种,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种,矿产地152处。查明资源储量并已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有11种、矿产地96处,主要为煤炭、铁、铜、铅、锌、金、银、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用大理岩、水泥用粘土、硅灰石、陶瓷土、伊利石、饰面用石材等。此外,开采的矿产资源还有砖瓦用粘土、饰面用花岗岩、水泥配料用板岩、水泥配料用大理岩、矿泉水等。全市矿产资源表现为“两少一小”:一是矿产资源种类少,已发现矿种仅占全省发现矿种数的24%;二是金属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少,且分布不均;三是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小,矿产资源赋存特点客观上决定了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不可能很大。目前查明的矿产中,中到大型矿床资源储量只占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18%,除煤炭、水泥用石灰岩、伊利石有一定规模外,其它均为小型矿床或矿点,且质量不稳定,开发规模较小。此外,境内已经查明的矿产资源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煤、膨润土、沸石主要分布在辽源盆地、辽河源盆地、平岗盆地和金岗地区;水泥用石灰岩、大理岩主要分布在椅山、安恕地区;贵金属、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椅山——建国一带;饰面石材主要分布在东丰县影壁虎顶山一带,这为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资源条件,也为实施绿色开采,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基础。通过首轮规划的实施,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又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对伊利石、沸石、膨润土和陶瓷土的勘查,证明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为本市矿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水利资源:辽源市跨辽河、松花江两个流域三个水系。东辽县及城区属东辽河水系。东丰县属辉发河和饮马河水系。境内有东辽河、莲河、梅河、伊通河及若干支流。其中,东辽河是辽河左侧一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萨哈岭西侧的安福村,自东向西流经辽源市区、东辽县、伊通县、公主岭市、梨树县、双辽县及辽宁省的西丰、昌图县,在辽宁省的福德店附近与西辽河汇流入辽河。境内流域面积261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9%。该河是辽源市区城市供水、东辽县农业用水的主要河流。莲河是辽源市另外一条较大的河流,发源于东丰县杨木林镇老爷岭,是东丰县境内最长的河流。境内河长45公里,流域面积1048平方公里。流经东丰县10多个乡镇后,在梅河口市莲河村汇入辉发河。梅河是东丰县境内中部的一条河流,发源于东丰县小四平乡,于梅河口市区汇入辉发河。境内河长48公里,流域面积416平方公里。伊通河是饮马河支流,境内河长18.2公里,流域面积151平方公里。全市河流密布,河长在3-10公里的有257条,全长1543.6公里。河长在10公里以上的以56条,全长888.4公里。其中主要河流有23条,西部12条,东部11条。这些河流的特点是坡降陡,河床浅,多弯曲,地表径流快,汇流时间短,河道多沙滩,河床不固定。2009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64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多0.0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8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06亿立方米。重复计算水量为1.47亿立方米。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全市水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是南部、西南部偏多,北部偏少,整个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地表径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7、8月份为丰水期,1、2月份为枯水期,年际变化很大。地下水资源几乎全部是浅层地下水,由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所以,受降水影响。地下水位是一峰一谷的变化形态。1-6月份降水较少,地下水位下降,最低水位出现在3-6月份,7月中旬进入雨季,地下水位开始上涨,最高水位出现在7-10月份,10月份以后,地下水位又开始下降。辽源市现有中型国管水库八座,即杨木水库、聚龙潭水库、金满水库、椅山水库、八一水库、三良水库、龙头水库、仁合水库。其中杨木水库正在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待全面竣工后经省、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后可增型为大型水库。全市现有小一型水库有33座,小二型水库有102座。
林业资源: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于长白山系老爷岭山脉,处于东部长白山区与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个丘陵起伏的半山区,海拔214米至914米之间。辽源市地貌复杂,地势高差较大,区域性气候寒暖不一,自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植物群落。我市植被属于长白山植物区系,森林草原类型,森林组成主要以人工落叶松林、人工樟子松林和次生柞树林为主。林下植被主要有莎草、苔草、蕨类等。藤本植物主要有山葡萄、五味子、狗(软)枣子等。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176,802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62,21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为1160.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2.1%,林木绿化率为32.5%。在有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分别为70,401公顷、607.2万立方米,占有林地面积和蓄积的43.4%和52.3%,集体及私有林等面积和林木蓄积分别为91,813公顷、552.9万立方米,占有林地面积和蓄积56.6%和47.7%。在全市有林地面积中,幼龄林面积44,279公顷、蓄积773,148立方米;中龄林面积41,564公顷、蓄积3,065,737立方米;近熟林面积47,430公顷、蓄积4,539,797立方米;成熟林面积28,752公顷、蓄积3,195,670立方米;过熟林面积189公顷、蓄积26,669立方米。按林种分:用材林面积118,674公顷、蓄积9,397,933立方米;防护林面积37,566公顷、蓄积2,160,212立方米;特用林面积399公顷、蓄积40,747立方米;经济林面积5,486公顷、蓄积635立方米;薪炭林面积89公顷、蓄积1,494立方米。全市现有人工林面积为113,577公顷,人工林蓄积为8,586,409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70.02%和蓄积的74.01%;天然林面积为48,637公顷,天然林蓄积为3,014,612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9.98%和蓄积的25.99%。人工林主要以人工落叶松林为主,人工落叶松面积为57,313公顷,占全市有林地总面积的35.33%;蓄积为5,335,796立方米,占全市有林地蓄积的45.99%。天然林主要以柞树林为主。面积为23,824公顷、蓄积为2,040,523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有林地总面积的14.69%、总蓄积的17.59%。主要乔木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黑松、红松、云杉、榆树、扬树、柳树、柞树、胡桃楸、椴树、色树、白桦、水曲柳、黄波萝等杂木。我市共有国家重点公益林20,800公顷,其中天然林为6,733公顷。共涉东丰县、东辽县、市区及21个国有林场,全部为国有林。其中东丰县9,733公顷,东辽县9,800公顷,市林场1,267公顷。每年全市可享受中央补偿的国家重点公益林资金148.2万元。全市共设国家重点公益林监管员25名,其中县局2名,林场23名,全市共配备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124名。2007年,按省级重点公益林要求,全市共区划界定省级重点公益林8,000公顷,其中东丰县4,667公顷,东辽县3,333公顷。我市以哈达岭为界东南为辉发河水系,西北为东辽河水系,全市水利资源丰富,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辽源市丰富的森林资源对两大水系起到重要的水源涵养作用,为全市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林业行政管理机关有:辽源市林业局、东丰县林业局、东辽县林业局、龙山区农林水利局、西安区农林水利局、经济开发区农村事务管理委员会。基层单位有30个乡镇林业站,21个国有林场,林业职工2,660人。
耕地资源:辽源市农作物总耕地面积292.8万亩,山坡地、低洼地、平地各占总耕地面积的1/3,其中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261.4万亩,占农作物总耕地面积的89.3%。其中:玉米面积200.6万亩,水稻面积37.6万亩,大豆面积15.3万亩,薯类、杂粮面积7.9万亩。瓜菜等经济作物面积31.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