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地图
荔湾区相关地区地图:
荔湾区优势
1、完善的生活配套,荔湾区各种酒楼食肆林立,商铺的商品琳琅满目。隐藏于居民区内的肉菜市场可以满足市民的各种生活需要。而中心区的医疗和教育配套更是完善,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上百个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有三间,二级甲等医院也有三间以上;全区有省一级中小学22所,市一级中小学15所,省、市一级学校占全区中小学31.6%。2、浓厚的人文气息,要感受广州的本土文化,没有比生活在老城区荔湾更合适的地方。这里有沿街叫卖的传统小吃、有屹立百年的西关大屋、有充满市井风味的生活气息、更有喝完早茶的老街坊在相互打着招呼……陈家祠、十三行、沙面等极具纪念和观赏价值的景点也让人们感受着广州历史的点点滴滴。独特的人文景观除了令不少老广州引以为豪外,更使得许多外地人流连忘返、以此为家。3、密集的交通网络,老城区房屋密集,地面交通仅依赖于中山路、东风路、花地大道等少数几条主干线,但作为补充,地铁的出现使得荔湾区的交通问题迎刃而解。地铁一号线设置的站点几乎覆盖了荔湾区的所有商业旺地,并且大大缩短了芳村与老城区之间的距离。在对外交通方面,荔湾区内分布着广州市的许多大型客运站,这里既有通往省内的各路班车,也有开往全国各地的客车。4、发达的商业活动,荔湾区的商业不仅自古闻名,在如今更是广州市政府对此区规划的重点之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令到四面八方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聚居于此,拉动了房地产交易特别是租赁的活跃。值得一提的是遍布区内的专业市场,它在带动商业地产的同时,也为二手住宅的投资市场带来高素质的客源,是回报率强有力的保障。5、独特的一河两岸,新荔湾是广州市唯一跨越珠江、拥有“一河两岸”的城区,珠江岸线总长达25公里。新荔湾以发展现代化商贸文化旅游区为目标,江边地区将以建设公共空间、发展旅游、商贸功能为主,利用旅游带动商贸经济,利用商贸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150米高的“珠江巨眼”一旦建成,带动的不仅仅是芳村地区的旅游经济,整个大荔湾都会因“一河两岸”的独特景观而受益匪浅。6、较低的二手楼价,在所有老城区当中,荔湾区芳村地区的二手楼价可以说是非常有优势的。据中原地产的统计显示,天河区、越秀区及海珠区这三个老城区在2006年11月份的二手成交均价分别约为:6947元/平方米、6846元/平方米和6090元/平方米。而芳村区同期的成交均价仅为4200元/平方米左右,这对于经济能力有限但留恋老城区的市民来说无疑充满着吸引力。
荔湾区人口
2005年末,荔湾区常住户籍人口70.57万人,比上年下降0.14%,另有几十万的流动人口。出生率6.93‰,人口自然增长率-0.83‰,计划生育率98.64%。全社会从业人员17.94万人,比上年下降9.6%;全区登记在册失业人员4.33万人,其中“4050”下岗失业人员1.26万人。2005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0.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9.75万人,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5.71万人。
行政区划
荔湾区辖22个街道:沙面街道、岭南街道、华林街道、多宝街道、昌华街道、逢源街道、龙津街道、金花街道、彩虹街道、南源街道、西村街道、站前街道、桥中街道、白鹤洞街道、冲口街道、花地街道、石围塘街道、茶滘街道、东漖街道、海龙街道、东沙街道、中南街道。
荔湾区经济
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6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83.63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5%,经济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8个百份点,超出年初制定的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在市属老城区(荔湾、越秀、海珠)中排首位。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按照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优质发展第一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12.91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267.07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0:29.4:69.6。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14.6%和84.8%,第三产业带动作用突出。
荔湾区历史文化
荔湾区地处广州市城区的中心地带,是广州的商业重地。荔湾区自古以来商贸云集,商业气氛异常浓厚,人民南、西堤、上下九、十三行等是传统的商业旺区,黄沙形成了大型海产批发市场,南岸路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建材市场。行政区划大调整后,新荔湾更是拥有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中山七八路、康王路和花地大道现代商业商务带,以及广州花博园、岭南花卉市场两个大型花卉市场。全国六成观叶植物由芳村运出,全年交易额达到21.5亿元,出口创汇450万美元;广州花博园内花卉的行情价格影响或者左右了全市、全省乃至国内许多地区的花卉销售;广州花卉交易中心是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荔湾区以商业贸易著称。在原荔湾区和芳村区合并后,新荔湾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1000亿元以上。目前荔湾区现有各类市场214个,其中鞋业、花卉、茶叶等批发市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以站西路为例,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聚集十几家有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鞋城,经营面积约27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超过10亿元,形成了鞋业“金三角”。1、十三行,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闻名中外的千年贸易之都;而十三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见证地。十三行大致的位置为东至仁济路、西至杉木栏路,北至十三行路,南至珠江之间的区域。从1757年至1852年,十三行独揽我国对外贸易85年。当时的清政府既然要开放广州对外贸易,但又要防止外国商人直接与中国商人做生意,于是建立和实施一种“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措施,即指定一些商人作为中介同外国商人进行贸易,这些中介商人所开设的对外贸易的组织称为“洋货行”,俗称十三行。这样,偌大的中国对外贸易就集中在广州,由十三行行商居间贸易。2、荔湾广场,荔湾广场,位于广州市最繁华的黄金地段----下九路。是一座占地四万多平方米、拥有六层共十四万平方米的商场、两千多间商铺及八幢共一千六百多套豪华住宅,建筑面积共三十一万平方米,集居住、饮食、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商住群楼。从1995年开始有商家在此经营水晶半宝石产品,2001年开始形成专业半宝石水晶市场,目前发展成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半宝石系列商品专业批发市场。主要是以水晶半宝石为主,70%的商家来自海丰可塘,其余有来自江苏东海等地的。主要以厂家直销批发为主,其次是个体经营者,有商家表示正向成品批发市场转型。种类齐全、产品丰富,有万余产品在此展示,年销售额达40—50亿元。3、上下九步行街,上下九商业街全长800米,有骑楼式建筑238间,建于20世纪初,是经国家商业部批准的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上布满各中、高级百货公司,附近还有西来初地、华林寺、玉器圩、酸枝街、古董街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街,全国最大的农贸杂市一条街清平路更是享誉国内外。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年9月30日开通后,经过10年的发展,日均人流量已达20万人次,周六日的人流量可达三四十万人次,每年黄金周日人流量高峰期可达60万人次。据了解,上下九步行街实际包括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三条街巷,全长1218米,共有各类商业店铺300多间数千商户。
领导班子
周亚伟荔湾区区长主持区政府全面工作;分管监察、审计、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办公室工作。王慎初,荔湾区常务副区长协助区长日常工作;分管区政府办公室、政务管理办公室、体制改革、武装、民兵、人民防空、环境保护、市容环卫、城市管理、城管综合执法、爱卫、法制、出租屋管理、保密工作;联系人大工作。郭兴荣,荔湾区副区长分管民政、老龄、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外事、司法、公安、交通防火安全、气象、农业和农村、街道、经济联社工作;联系政协、法院、检察院、统战、侨联、残联工作。陈玉亮,荔湾区副区长分管国土和房管、建设和市政、城市规划、水利、三防、园林绿化工作;联系共青团工作。蓝小环,荔湾区副区长分管工业、商业、外经贸、交通、酒类专卖、个体私营经济、经济协作、供销社、步行街管理、科技、知识产权、信息化、安全生产工作;联系工商、质监、烟草专卖、工会、工商联、科协、贸促会、供电、供水、邮政、电信工作。江东,荔湾区副区长(民进)分管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体育工作;联系文联工作。刘瑜梅(女),荔湾区副区长分管发展和改革、物价、人事、编制、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统计、档案工作;协助区长分管监察、审计工作;协助常务副区长分管体制改革工作;联系税务、金融工作。邹璇(女),荔湾区副区长分管劳动和社会保障、公费医疗、医疗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地方志工作;联系妇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熊宏辉,区政府党组成员负责信访、应急管理工作;协助副区长郭兴荣负责公安、交通防火安全、街道、经济联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