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地图
利州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条件
全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生长期平均310天,无霜期共263天,年日照时数1342小时。光热资源丰富,热量集中在4至9月,能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698毫米,年内降雨量集中在5至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了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一般现象。经济开发区
利州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为6200亩。集中区按“两园一镇一基地”的总体格局,统一进行规划和开发,利州工业园区由四个产业园组成。即:回龙河产业园、大石川北轻纺产业园、宝轮镇产业园和以荣山镇、工农镇、河西办事处、杨家岩办事处、盘龙镇为主线的电煤联营基地。回龙河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2500亩,主导产业为冶金业、木材加工业、包装业、以及能源业。大石轻纺工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主导产业为轻工纺织。宝轮镇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2200亩,目前该产业园的规划正在落实之中。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一、综合:2009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899139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增幅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672万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15553万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414914万元,增长13.0%。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347717万元,增长23.9%;建筑业增加值67836万元,增长13.6%。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增长11.6%,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8.6%,住宿餐饮业增长18.4%,金融保险业增长11.2%,房地产业增长14.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9.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1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10.9%。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8.5:48.0:43.5调整为7.6:46.2:46.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473680万元,比上年增长21.1%。民营经济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7%,比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化率达到74.0%,比去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市场物价呈低位平稳运行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指数虽呈现低位运行态势,但全年都处于增长区间。八大类构成指数呈现“六升二降”的运行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5.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3.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1.9%,居住类价格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2%,衣着类价格下降2.6%。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072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就业再就业3852人,帮助“4050”等困难就业对象1161人实现就业;发放个人及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546.6万元;“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开发了公益性就业岗位2197个,吸纳安置各类失业人员21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9.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65亿元。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七大险种参保人数达到213197人次,征缴各类基金共计18177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绩。全年全区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8个,引进市外资金17.96亿元。引进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个33个;引进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7个;引进紫阳农林、高端硅微粉、高力水泥、川煤辅机、气化广元、大石农业产业园等投资亿元以上的骨干项目6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严重,需求不足影响工业回升增长,重点投资项目推进较慢。二、灾后建设:全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668个,计划总投资180.35亿元。2009年,区本级累计开工项目645个,开工率为96.5%,完工项目540个,完工率为80.8%;累计完成投资159.28亿元,投资完成率为88.3%。城乡住房建设方面:农村居民住房计划总投资350224万元,重建规划总户数22001户,开工率100%。其中:完工21605户,完工率98.2%,累计完成投资279963万元;32959户维修加固已全面完成。城镇居民住房计划总投资723044万元,重建规划19038户,累计已开工10923户,开工率91.5%,完工5205户,完工率43.6%;维修加固规划77489户,开工率100%,完工77297户,完工率99.75%。城镇建设方面:规划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89867万元。已开工8个,累计完成投资29656万元,占计划投资数的33%。农村建设方面,规划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189728万元。已开工建设4个,累计完成投资122388万元,占计划投资的64.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共规划项目271个,计划总投资131883万元。已开工项目261个,开工率96.3%,其中已完工项目215个,完工率79.3%;累计完成投资85505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4.8%。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规划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68763万元。已开工项目30个,开工率100%;完工24个,完工率80%;累计完成投资73248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6.5%。产业恢复方面:共规划项目341个,计划总投资175852万元。已开工项目336个,开工率98.5%;已完工项目316个,完工率92.7%;累计完成投资290597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65.3%。防灾减灾方面:共规划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12587万元。已开工项目4个,开工率100%;已完工项目2个,完工率50%;累计完成投资2604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20.7%。生态环境恢复方面:共规划项目3个,计划总投资32939万元。已开工项目2个,开工率66.7%;已完工项目2个,累计完成投资14992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45.5%。精神家园方面:规划项目2个,计划总投资80万元。已开工2个,完成投资50万元,占计划投资的62.5%。
三、农村经济:一年来,全区农村经济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农资价格暴涨等不利因素,狠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预计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四、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成功止滑提速,规模壮大,效益提高。年末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82家,其中区本级31家。全年辖区工业实现总产值1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1亿元,增长29.8%;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增长24.2%。辖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47717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区本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3995万元,增长33.4%。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区级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9.5%,同比下降4.8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880万元,比去年增长847.8%;总资产贡献率13.64%,比去年同期提高3.1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0.13%,增长14.2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45次,比上年下降1.06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6.79%,比上年提高24.55个百分点。建筑业稳定发展。辖区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35个,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111个,本年新签合同281649万元。年末共有建筑从业人员22967人,工程技术人员4576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7663万元,比上年增长23.2%;竣工产值完成187094万元,比上年增长57.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53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8%。
五、固定资产投资: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拉动下,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全年辖区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24803万元,比上年增长83.3%。市直综投资完成171979万元,比上年增长63.5%;市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144144万元,比上年增长50.7%;利州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8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4.2%。
六、国内贸易、旅游:商贸市场在国家扩大内需宏观政策刺激和灾后恢复重建拉动下,出现少有的快速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全年辖区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17471万元,比上年增长22.3%。县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67872万元,增长22.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9599万元,增长22.2%。从行业分布看,批发业195716万元,增长22.1%;零售业193333万元,增长22.6%;住宿和餐饮业92222万元,增长22.2%;其他行业36200万元,增长21.8%。旅游产业从地震影响中逐步恢复,天曌山、川北民俗文化园创A工作扎实推进。到2009年末,区内有风景名胜区5个,星级饭店8个。全年来辖区旅游人数达236.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068万元,比上年增长42.9%。
七、交通:交通工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确保了道路畅通和重点项目建设。全区交通建设完成公路里程748.4公里,总投资6.5亿元。重点项目方面,陵江至宝轮快速通道路基基本成型;天台山至三堆公路一期工程竣工通车,二期工程完成路基工程量70%;宝珠至清河公路完成路基工程量93%;广龙公路竣工通车;三堆至白龙高力水泥专用公路完成路基工程量90%。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完成通乡公路100公里,完成投资12279万元;完成通畅工程526.5公里,完成投资21325万元;通村公路灾后恢复221.9公里,完成投资8988万元;22个农村招呼客运站全面竣工;完成渡改桥项目一个,建农村客渡小码头1个。公路养护、路政管理、水陆安全工作都切实得到加强。
八、财政、金融:财政工作千方百计组织收入、全力服务灾后重建、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切实加大公共保障力度、全面落实民生政策,取得可喜成绩。收入增幅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22842万元,比上年58.2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360万元,比上年61.05%,其中:地方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940万元;上划中央收入完成5688万元;上划省级收入完成4732万元。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全区财政总支出245216万元,比上年增长12.5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30850万元,基金支出14366万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存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辖区内各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39.7亿元,比去年增长27.2%,各项贷款余额94.6亿元,比上年增长39.8%。
九、教育科技: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狠抓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1所(另辖教学点44个),其中幼儿园61所,小学39所,普通中学2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1所。辖区内接受幼儿学前教育12235人,有小学在校学生36628人,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4705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4522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225人。各级各类学校(园)共有教职工7390人,其中专任教师6014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2%,“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86%,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3%以内。科技工作全面落实十六字科技工作方针,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狠抓科技项目申报与实施,增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年内向国家申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个,向省市申报项目6个,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58万元;下达本级科技项目19个,配套项目资金50万元;鉴定科技成果11项,申报市级科技成果5项,培育民营科技企业2家,申报现代电子产业基地5家;申请国家专利66项,拥有发明专利19项;年内还开展大规模科技下乡活动6次,开展科技培训班80余期、科普知识讲座80场次。科技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