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衢州市地图 >
龙游县地图
龙游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森林植被:龙游县在森林植被分区上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带。由于南北光热条件不同,又分为两个植被区。即北部的浙皖山丘青岗、苦槠植被区和南部的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植被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进行演替明显加剧,天然阔叶林呈现次生状态,主要植被类型大体有9种。
野生动物:据1989年动物协会副理事长诸葛教授率领的考察小组到龙游县考察的材料记载,发现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主要有35种(兽类31种,禽类4种),其中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有老虎、黑麂、花山鸡三种;属二级保护的有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獐、苏门羚、白乌等6种,另外还有多种一般保护动物。

获得荣誉

据有关资料显示,龙游县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大商帮投资推荐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等称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八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论坛上公布了“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的最新研究成果,龙游县再次入选。这已是龙游县连续6年入选百强,位次也由2006年的第56位上升到今年的第21位。

风景名胜

龙游石窟:千古之谜——龙游石窟:是一个成年已久的巨型地下建筑群。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山上似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大小、造型的24个洞窟(后来在其周围及沿江上下又陆续多用以现),窟内面积,从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高度约30米,已开采的石窟为滑梯竖穴,自上而下开采,窟顶状似天穹,由洞口呈45度缓缓向下延伸,四壁陡峭笔直,棱角分明。洞窟内均科学地分布着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其截面呈特的熨半形,尖头处棱角锋利,而且其布局与形状似乎是依照力学原理而设。
江滨公园:江滨公园:位于衢江南岸的江滨公园,南临环城北路、东至交警大队办公楼、西接城西公园,内设童趣苑、明月湾、凝碧轩、天香斋、翠光阁、日晷台、磊园、清幽谷、百舸急流、遍地龙游等十大功能分区,是集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开放性公园。
民居苑:浙西名居——民居苑:有高冈起风厅、灵山花厅、朔秀亭、邵氏小厅、汪氏民居、巫氏斤等,其中还保存了一部分古文物。
乌石山:乌石山,求佛胜地,位于县城北二十五公里横山镇。海拔439米,居千里岗山系,是县界的北屏,与建德县梅岭关接壤,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相当规模的古刹,是人们登临遣兴和求神拜佛的胜地。
荣昌广场:龙游县荣昌广场是一座集文化、休闲、景观、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广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营造了“入口叠水广场”、“中央系列水景广场”、“文化健身广场”、“童趣亲水广场”、“林荫生态广场”和“生活休闲广场”等六大主题广场。
龙游八塔:龙游八塔:有舍利塔、横山塔、湖岩塔、鸡鸣塔、龙洲塔、浮杯塔、刹下塔、沐尘塔。
六春湖:六春湖:龙游县南山区盛产竹子,是中国笋竹之乡。南乡有山名六春湖(又称绿葱湖),海拔拔1390.5米,山势雄伟,峰峦绵延。峰顶有一块7000余平方米坪地,因为积水而形成一个美丽的碧湖。
叶氏建筑群:江南名居——叶氏建筑群:三门源是叶氏祖居之地,整个村的建筑几乎完整地保留了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的特征,整座建筑傍山建造,坐东朝西,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主体建筑五幢,尚存三幢,其门额分别题为“芝兰入室”、“荆花永茂”、“环堵生春”。
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主要有竹海波涛、梦里古杉、田园风光和沐尘文化区四功能区组成,以溪口为主接待区,庙下为主入口,梧村为旅游休息点,沐尘为文化旅游休闲点。主要建设内容:对外连接公路6公里,宽7米;内部旅游公路20公里,宽7米;竹海游路6公里,宽2.5米;竹种园、竹博物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畲寨风情表演区3000平方米。
竹林禅寺:竹林禅寺始建于公元632年(唐贞观七年),有1300多年历史,占地80亩,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
全国汽车拉力赛培训基地:全国汽车拉力赛培训基地:分布于龙游县北部及南部丘陵地区,包括1个超级短道赛场地,赛段总长度约137.77公里,比赛全程约为343.62公里。其中龙游县北部建有长1.84公里的双环交叉超级短道赛场和士元乡至兰塘乡赛段。
三异堂:瀫北名家【三异堂】位于龙游县城北部距千古之谜龙游石窟30公里横山镇的天池山脚下。传说天池山是天上遗落在人间的一片净土,山顶上有约700平方米的天然水池,水池长年干旱不枯,水清澈透明,是七仙女戏水沐浴的地方,当地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美丽的天池山下,共享着与天上一般的美好仙境,没有任何污染,人人健康长寿。鲁氏“濲北名家”【三异堂】的由来:鲁氏出自姬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战国时(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望出扶风郡。天池村鲁姓来源十分纯正,源于鲁国故城兖州(西临“东方圣城”曲阜),先祖为鲁仲通。鲁恭:扶风平陵(今陕西扶风)人,东汉名臣。章帝时宰中牟,专以德化为理,不使刑罚,后擢侍中,直言不讳,累官至大司徒。“德化为治”是中国一个传统的崇高政治理想,数千年来想而往之,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而在大约两千年以前的东汉时期,却的确有人办到了,那就是鲁恭。据史书记载,鲁恭当中牟令时,以德为治,结果出现了“三异”,那就是“虫不入境,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如此的政治境界,鲁恭办到了,真是鲁姓人士最值得自夸的一项莫大的殊荣。鲁蟒:字煜恒,号旷世刁民,祖籍山东兖州,浙江龙游横山天池村人,网络写手,资深多媒体设计师。人言吾非池中物,非人非鬼亦非仙。琼楼玉宇不肯住,路过人间一泫然!
三叠岩:三叠岩坐落在县城东南15公里处,主峰危岩兀立,石室如楼相叠三层,故名三叠岩。三叠岩风光奇美,岩洞奇特。岩洞的第一叠,人称皇帝洞,因朱元璋曾在此避难得名。怪石凌空飞悬,洞浅而势险,泉涌常年不断。有石鼓,“击之渊渊,响彻木杪”。第二叠洞势轩敞,宛如厅堂,深数丈,凿壁为龛,依洞建殿,有胡公堂、罗汉堂、放生池等。第三叠岩洞在陡壁上,称观音洞,设千手观音佛像。

民族人口

2004年,龙游县总人口41万人,农业人口占89.02%。龙游县汉族最多,其次畲族,还有蒙古族、回族、苗族、壮族、满族、水族、彝族、土家族、黎族、土族、毛难族。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龙游县地处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境内山脉、丘陵、平原、河流兼具。南仙霞岭余脉,北千里岗余脉,中部金衢盆地,衢江自西往东横贯中部,流程28公里。地形南、北高,中部低,呈马鞍形。最高点县西南茅山坑,海拔1442米。最低点县东下童村,海拔33米。
气候特点:龙游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盆地特征,光照、气温、降雨、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都有明显的变化,其特点是: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涝明显。垂直差异明显,春早秋短,夏冬长,春夏“雨势同步”。冬秋“光温互补”,气候条件比较优越。根据龙游县气象局的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的平均气温28.8℃,最冷月平均温度5.0℃,极端最高气温41.0℃,极端最低气温为-11.4℃。全年无霜期为257天。≥10℃的活动积温5441℃。年平均降雨量1602.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全年日照数为1761.9小时,总辐射量110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状况:衢江、灵山江穿城而过,衢江船厂沙洲、石窟沙洲静卧县城东西。
土壤类型:龙游县境内岩性复杂。地貌类型多种,加开发历史悠久,形成土壤类型多样。据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总面积1474123亩。分5土类,12亚类,43土属,106土种。其中红壤类796402亩,占总土壤面积54.03%;黄壤类123854亩,占8.40%;岩性土85442亩,占5.80%;潮土38986亩,占2.64%;水稻土429439亩,占29.13%。全县土壤以红壤为主,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分布规律大体上是:海拔600-650米以上的低中山基本上是黄壤,600-65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大部分是红壤,海拔100米以下的河谷平原是潮土和水稻田。

历史沿革

龙游县历史悠久,商周时建有姑蔑古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灭楚,于姑篾之地设太末县,隶会稽郡,为龙游建县之始。公元634年(唐贞观八年)更名龙丘县。公元931年(五代吴越宝正六年),吴越王钱鏐以“丘”与“墓”近义不吉,又据县邑丘陵起伏如游龙状,遂改龙丘为龙游。公元1121年(宋宣和三年),因有诏讳“龙”字,改名盈川县。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复称龙游。元时隶属江浙行省衢州路。朱元璋攻占衢州后,改衢州路为龙游府,仍置县。公元1366年(丙午年)改龙游府为衢州府,县如旧。清沿明制。公元1913年(民国2年)龙游县直属于省;1914年至1926年(民国3年至民国15年)属金华道;1927年至1932年(民国16年至民国21年)又直属于省。1949年5月6日,龙游县城解放,5月12日成立龙游市人民政府,6月8日改为龙游县人民政府。1959年12月底,龙游县撤销并入衢县。1962年复制,1973年撤县。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龙游县建制,属金华地区。1985年5月,金华地区撤销,分设金华、衢州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龙游县归属衢州市领辖,县境面积1138.72平方公里。1997年,辖9镇、12乡,总人口39.9167万人。

龙游概况

龙游县,地处浙江省中西部,县域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辖6镇7乡2街道,人口40.4万。主要有以下特色:古城新县:龙游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建有"姑蔑"古国,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1959年被撤销县建制,1983年重新恢复。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境内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龙游英才辈出,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之誉。龙游民间很早就有比较浓厚的经商意识,龙游商帮曾是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是唯一以县域命名的商帮,有"遍地龙游"之美誉。四省通衢:龙游是浙江东、中部地区连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四省通衢汇龙游"之称。浙赣电气化铁路、320国道、46省道、50省道纵横交错,杭金衢、杭新龙、龙丽温、龙金甬、黄衢南四条高速公路在龙游交汇,建有全省县级城市中第一条城市环线,交通区位优势正日益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生态旅游:龙游自古即有"东游西游不如龙游"的说法,被誉为"千古之谜"的龙游石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已成为衢州市首个国家"4A"级旅游区,正在积极申报国保单位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集聚众多明清古建筑的龙游民居苑,风景旖旎的浙西大竹海,以及石佛三门源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得天独厚。宜居城市:坚持"城、景、文、游"四位一体发展,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质量管理,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品牌。目前,龙游中等城市基础性框架已初步形成,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万。同时以打造"平安龙游"、"和谐龙游"为目标,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十大商帮投资推荐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等称号。特色经济:龙游是传统农业大县,土地资源充沛,森林覆盖率达56.8%。生猪、蛋鸭、笋竹、茶叶、发糕、小辣椒、黄花梨、莲子等农特产品极为丰富。境内毛竹资源丰富,有竹林面积近40万亩,毛竹立竹量6000多万株,享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工业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依托浙江龙游工业园区,形成了特种纸、笋竹加工、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电子、绿色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龙游民风淳朴,勤耕好客,社会人文环境优越,是外来投资者投资创业的风水宝地。我们竭诚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经商贸易、探亲访友、旅游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