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娄底市地图
娄底市相关地区地图:

交通运输

娄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战略腹地和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
铁路:连接洛阳和湛江的洛湛铁路、衔接株洲和贵阳市的湘黔铁路在娄星区内呈十字形交叉,使娄底成为南方的重要交通点,连东西、通南北,不可或缺。建设中的沪昆客运专线和安张娄衡铁路将使娄底成为国内少有的米字型铁路枢纽。
公路:娄底市各有两条国道和省道过境,这是娄星公路交通运输上的主要交通干道。此外,娄底还有上海到瑞丽的上瑞高速公路、娄新高速、娄湘公路、娄涟高等级公路以及正在修建娄益高速、娄衡高速和连接太原和澳门的太澳公路都在娄底境内经过,是娄底市得力的辅助公路。
公交:娄星市区内开通了20条公交线路连接娄星东西南北主要街区、商场、广场及各大主要站点等,使市内交通方便快捷。
区位优势:交通的便利为娄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娄底位于湖南省中部,是广州军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上(海)瑞(丽)高速公路——潭邵段全线贯通,将娄底推进了以省城长沙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而总投资达2亿元的洛湛铁路的建成更使娄底提升为继株洲、怀化之后的湖南又一交通枢纽。以及娄涟高等级公路、太澳高速、宁太高等级公路的建成使娄底的交通四通八达、一马平川,带动了娄底的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娄底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经济发展

经济概况: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69.79亿元,增长12.9%,增速比2008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04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90.01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87.74亿元,增长11.5%。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6.2:50.9:32.9,其中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9和1.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4492元,增长12.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5.51亿元,增长1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3亿元,增长14.3%。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7%。园区工业不断壮大,娄底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娄底薄板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全年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3.36亿元,增长16.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9%。高新技术不断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67.3亿元,增长15.5%,比上年提升7.8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加大,实现增加值74.7亿元,增长1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4%。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全年共完成增加值240.7亿元,增长13.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2.2%。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2009年,全市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8.6亿元。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成为城市投资的主载体和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城区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区吉星路等主次干道完成提质改造,孙水公园建成开放,市体育中心和涟水河南岸防洪堤主体工程竣工。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增长18.0%和4.0%。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娄底城区绿地率达到34.3%。娄底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通过国家验收,水府示范片区纳入长株潭城市群昭山示范区范畴,与长株潭对接融入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社会民生:民生保障力度加大。2009年,全市实施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均圆满完成任务,共完成投资19亿元。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88万人,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601户,实现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23万户。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社会保障支出18.71亿元,增长48.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展开,全市参保人数62.7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娄星区启动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效益和参合农民收益水平提高,参合农民274.6万人,参合率达8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达41.4%。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123.5和41.6元,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1所;新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9所;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8座,解决农村24.41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4360口;改建县乡公路140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778.8公里;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53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45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166个;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40个。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新建经济适用房1298套,新建(筹建)城镇廉租住房7167套,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户达2.58万户。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进入全省一类行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辅助金发放到位率和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特别扶助金发放到位率均达到100%。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残疾人职业技能及使用技术培训人数达906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396起,同比下降5.5%;死亡192人,同比下降8.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37人,比上年减少0.063人;百万吨煤死亡人数3.82人,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人数7.94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3.02人。
物价水平:物价涨幅得到较好控制。2009年,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较上年下降6.5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呈“三升四降一平”态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下降0.8%,衣着类下降1.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4%;居住类与去年持平。
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区域竞争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支出压力大;节能减排要求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统筹城乡发展难度较大,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投资环境:娄底经济发展迅速,投资环境日益完善。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娄底工业从小到大,由弱转强,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煤炭、化工、电力、机械为骨干的工业支柱产业,涌现出了涟源钢铁集团、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公司、金竹山电厂等产业典型。近年来,娄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日供水量总达60万吨的水厂、超高压变电站、第二煤气源厂等一大批基础设施,修建了两条高等级公路和多条市内主要交通干线,开通了40万门程控电话、20万部移动电话,建立了与全球联网的娄底信息港。娄底市中心城区已建成全国有名的森林城市。

自然地理

地貌:娄底市境内有山地、丘陵、冈地、平原四种地貌,形态呈山地成片,冈丘交错成串,冈地如波,平地绵展的特点。
1、地貌格局: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在大地貌格局中,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的西南部属湘西山地区,涟源市的中、东部和娄星区、双峰县属湘中丘陵区。属于云贵高原向江浙丘陵递降的过渡带。南起双峰县的猪婆山,到涟源市的龙山(1513米),再到冷水江市的狮子岭(591米)、癞子岭(994米)、锡矿山(825米),北至涟源市的参机山、红军寨(893米),将区境分割成东西二大地域。西部山势雄厚,峰岭驰骋,大多为侵蚀、构造、溶蚀地貌,地势险峻,海拔较高;东部地势逐步降低,地形起伏平缓,丘冈延绵、平地宽敞,海拔较低。唯双峰县东部大多为溶蚀堆积的丘冈平地貌。因下古生代印支期和中生代燕山期地壳运动,花岗岩侵入体局部隆起,形成一线九峰山脉(属衡山山系)。
2、地貌轮廓:西部有新化、禾青盆地。其东部盆缘是金竹山、锡矿山至鹰嘴岩一线中低山地貌;西部及北部盆缘是由雪峰山所围成的孤形屏障,海拔高度平均在1000米以上,高于1500米的山峰有九龙池等10座;西南部盆缘由雪峰山余脉天龙山,板子山等组成,平均海拔800~1000米,资江在盆地内由南向北蜿蜒流过。中部北有伏口、四古至红军寨的中低山灰岩地貌,南有龙山至猪婆山的中山地貌与之对峙,桥头河、娄底、杨家滩盆地,雷峰低山夹在其中,形成涟源、娄底向东敞开的E字形地貌。东部双峰盆地,盆东以九峰山脉为缘,南有花门丘陵群体,北有洪山殿丘陵带,西有山斗灰岩低山,宽敞的龙田、吴湾、杏子平原冈地展布其中。
3、地貌形态:北有九龙池----大熊山----癞子岭----红军寨横亘的雄厚山体,组成以山地为主的山地地貌。南部有天龙山----大乘山----龙山----五脑岭----猪婆山----江大山并列的山体,同样以山地地貌为主,与北部山体对峙。西部由雪峰山脉封闭。中部地势低凹,堆积平原广布,溶蚀残丘成串,剥蚀冈地如波,以平丘冈地貌为主。从新化县的琅塘起,南下横阳、炉观、洋溪、燎原,至冷水江市的潘桥、禾青,穿透金竹山鼻梁东折至涟源市的荷叶、杨家滩、桥头河,再到娄底市的涟滨、西阳、万宝,再转向双峰县的洪山、龙田、吴湾、杏子,则呈“S”型带状盆地分布。
4、山脉:娄底境内山脉纵横,群峰起伏,矗立大小山峰数百座。西部雪峰山脉从新化西部风车巷蜿蜒入境,斜亘西北,主要支脉有天龙山、桐凤山、奉家山、古台山、凤凰山、大熊山和冷水江境内的祖师岭等;东南部有座落在双峰县的九峰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为双峰、衡阳两县的天然分界线;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脉,向涟源伸入,西起白竹山,东至洪家大山,透迤起伏,峰峦重叠,最高峰寨子山为涟源与宁乡的天然界山;中部龙山山脉横亘,主要山峰有龙山、石坪山、杨材山、仙女寨等,弯曲连绵40余公里。
气候:娄底市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既具季风性,又兼具大陆性。其基本特征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秋季凉爽;春末夏初多雨,盛夏秋初多旱;积温较多,生长期长;气候类型多样,立体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6.5~17.5℃,年极端最高气温40.1℃,年极端最低气温-12.1℃。多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毫米,一日间最大降水量147.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7月。年日照时数1410.4~1621.9小时,年日照率34~37%。年蒸发量1365.6~1521.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8~80%,年平均风速l.5~2.0米/秒,多年最大风速为20.3米/秒。由于光、热、水基本同季,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新化是唐宋贡品蒙洱茶的主产区,盛产玉竹,柑橘,金银花等。
水文:娄底境内溪水奔流,河网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全市主要河流有:东部涟水,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经湘乡至湘潭县河口入湘江,境内全长85.85公里,沿途纳孙水、湄江、测水等1-4级支流89条,控制流域面积3906平方公里。西部资水,由南向北,流经冷水江、新化。经安化柘溪,过益阳注入洞庭湖,贯穿境内西半部,区内流程112公里,有1-4级支流100条,控制流域面积3985平方公里。区内各河流水质较好,PH值在正常范围内,离子总量不高,中等矿化度,适合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之用。全区年平均降水1406毫米,降水总量113.95亿立方米,且西部山区多于东部丘陵平地,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资源38.87亿立方米。外来水资源丰富,共有133.42亿立方米,主要在西部,控制利用少;东部入境水虽不多,但利用较好。地下水年平均为21.6亿立方米,年径流量平均达21.35亿立方米,主要公布在北、东、南部地区、水能理论蕴藏量32.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14.26万千瓦。目前具备人工养殖的水面18万亩。
矿产资源:娄底市区域内的地层发育齐全,出露完整,从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展布。地质构造西北向是弧状的褶皱及冲断层等压性结构面,以及与之伴生的张性断裂和扭性断裂;东西向是隆起和凹陷明显,弧状褶皱横跨其上,概言之是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交错存在。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造成岩浆活动频繁多样,带来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加上区域变质的作用,加速了成矿物质的贮存和富集。因而,大自然赐予的这块宝地,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矿种齐全。境内已发现47个矿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25种,占全省探明储量矿种的30%,是湖南矿种较齐全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58处,其中大中型矿床36个,以煤炭、建材、有色金属为主。保有储量占全国、全世界第一位的有锑,占全省第一位的有煤、白云石、石灰岩和大理石,占全省第二位的有石墨等,占第三位的有石膏和黄铁矿,其它如金、铅、锌、锰、钨等矿种的探明储量也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钒、硅石等矿种,虽然尚未探明储量,但潜在远景较大,有望成为未来的优势矿种。煤炭:娄底市内煤矿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有无烟煤、贫煤、瘦煤、肥煤、焦煤等,且品质好,发热量一般都在4000─5000大卡。娄底不仅是湖南的重要产煤区,在江南地区也是主要煤炭基地之一。煤炭探明储量11亿吨,以烟煤和无烟煤为主,局部见有石煤。主要分布在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以及双峰西北部和新化东部。铁:市内共有铁矿点58处,其中中型矿床2处,分沉积型、风化型和热液型3种类型。探明储量4307.6万吨,保有储量2946.5万吨,主要分布于涟源田湖,新化洪水坪、圳上,双峰钟岭、测水,冷水江锡矿山、潘桥等地。石灰石:分布极广,几乎随处可见。不仅储量大,而且质量好、品种齐,为全国少有。锑:境内共有锑矿点25处,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2处,均集中在冷水江锡矿山。娄底境内锰矿、铁锰矿、钒矿、石膏矿等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储量也很丰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01年5月,中南石油局勘探开采的“冷水江一井”绽开了湖南第一束石油天然气火苗,标志着冷水江市的石油天然气试开采已获圆满成功,结束湖南无油气历史,为湘中能源开发又添上了新的一笔。娄底矿产配套较好,空间公布较明显,有利于统一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为娄底成为全省的能源原材料开发区奠定了基础。

行政区划

娄星区:娄星区辖4个乡、3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共162个村民委员会,5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总数4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06万人。
娄底市经济开发区:街道办事处2,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3.49万人。邮编417009。
冷水江市:辖乡6,镇6,街道办4,面积439平方公里,人口36.98万。邮编417500。市政府驻冷水江街道办事处。
涟源市:辖乡4,镇15,街道办1,面积1895平方公里,人口111.96万。邮编417100。市政府驻蓝田镇。
双峰县:辖乡3,镇13,面积1715平方公里,人口91.6万。邮编417700。县政府驻永丰镇。
新化县:辖乡7,镇19,面积3642平方公里,人口131.89万。邮编417600。县政府驻上梅镇。

民族风俗

湖南省娄底市民族状况娄底市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汉、苗、土家、侗、蒙古、回、藏、维吾尔、彝、壮、布依、朝鲜、满、瑶、白、哈尼、黎、僳僳、佤、高山、纳西、土、布朗族,少数民族最多的是苗族。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苗族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历史沿革

娄底境域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置湘南县,辖今双峰、涟源部分地域,属长沙郡。西汉属长沙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连道,辖今双峰县测水以西至涟源市蓝田等地。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析湘南县置湘乡县,连双峰、涟源大部分和娄底等县市,属长沙郡。三国时分属衡阳郡、昭陵郡。吴宝鼎元年(266),析昭陵郡置高平县,今新化县西部属之。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分属邵陵群。隋属长沙群。唐、五代、宋朝分属潭州、邵州。宋熙宁五年(1072),建置新化县。元代,分属天临路、宝庆路。明分属长沙府、宝庆府。清同明属。新化县成为娄底境内最早的建制县,在宋代隶属邵阳郡,元代属宝庆路,明清属宝庆府。娄底境内的其他县市,双峰一带,秦时属长沙郡的湘南县,汉代以后长期属湘乡县地。涟源一带,秦至东晋时大部分地域分属湘南、连道、湘乡、昭陵等县,北宋以后,其全部地域便长期分属湘乡、邵阳、安化、新化四县。娄星区一带从汉代开始,就一直为湘乡辖地。冷水江一带在宋以前属“梅山蛮”地,宋以后长期属新化县地。民国元年(1912),属长宝道,民国3年,改为湘江道。民国11年,(1922)取销道制直属湖南省。民国29年(1940),分属湖南省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隶属益阳专区和邵阳专区。1950年6月,设立锡矿山矿区(县级),属邵阳专区;1951年8月,筹建涟源县、双峰县。195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析湘乡、安化、邵阳、新化4县部分行政区域置双峰县、蓝田县(7月更名涟源县)。11月,两县划属邵阳专区。同年8月,撤销锡矿山矿区,划是新化县管辖。1960年2月,设立娄底市和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区。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江市和娄底市,分别并入新化县和涟源县。196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冷水江市。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邵阳地区析置涟源、邵阳两个地区。涟源地区辖新化、新邵、邵东、双峰、涟源5县和冷水江市,地区机关驻娄底镇。同年11月,成立涟源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改称涟源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198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娄底地区的娄底市和双峰、涟源县划归湘潭市管辖;冷水江市和邵东、新邵、新化县划归邵阳市管辖;撤销娄底市,改设为湘潭市娄底区(县级);撤销冷水江市和邵东、新邵、新化县划归邵阳市管辖;撤销冷水江市,改设为邵阳市冷水江区(县级)。实际并未实施,娄底地区名撤实存。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地区及其行政公署,原所辖邵东、新邵两县划归邵阳市管辖,娄底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涟源县、新化县归娄底地区管辖。1987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所辖行政区域不变。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娄底撤地设市,原县级娄底市改名为娄星区。所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双峰县、新化县行政区划不变。

人文景观

娄底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旖旎。市内有清代名臣曾国藩故居等人文景观和各类风景名胜旅游点70多处。湄江风景区、波月洞风景区、洛阳湾古建筑群、水府庙水库等旅游胜地各具特色、风光迷人。钟灵毓秀的娄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晚清外交家曾纪泽、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在娄底悠久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光辉的篇章。
湄江:湄江风景区地处湘中腹地、涟源市北部,交通、通讯便利,具备食、宿、行、游、娱、购整体服务功能。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依其独特的岩溶地质、地貌,今年正在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它的自然景观类型为岩溶地貌,有着千资百态的地表和地下景观,具备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湄江独特的地质景观,明显区别于云南石林、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等著名景观而独具一格。湄江溶洞数量之多,种类齐全,国内少见。十里画廊是国内少见的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具有地质构造科研价值。仙人府的薄层状灰岩类硅质岩形成的溶洞,国内罕见。观音岩下的莲花涌泉是由地下溶洞裂隙形成的涌泉,终年不断,且有五个泉眼,似沸水哗哗,引人入胜。藏君洞国宝厅的石桩,高达16米,围径需12人合抱。古神州是一处较大的溶洞,四层自生桥,造形奇特,得天独厚。香炉山的风动石,一人用手可摇动,但几十人推不倒。香炉山一石八景,也是一处绝妙天成的岩石雕塑。湄江风景区是地质、地貌考察、科研和观光旅游的良好场地。它有十大景区:仙女寨、观音岩、藏君洞、塞海湖、龙泉峡、古神州、仙人府、大江口、黄罗湾、香炉山。
梅山龙宫:梅山龙宫位于资水之滨的娄底市新化县。这一独特的洞天福地,其地下溶洞鬼斧神工。梅山龙宫是有九层楼高的巨大地下溶洞群,由上万个溶洞组成,洞府现已探明的长度为2876米,包括那466米的神秘阴河,该河可划船游览,曲径通幽,美景琳琅满目。洞内有大量形态各异的流石景观,美不胜收。其中更有四大溶洞景观之绝:一是洞府云天绝世景观,其层楼空间结构,规模宏大、布局天成、水陆遥相呼应;二是哪吒出世绝世景观,一个从中裂开的巨大的天然钟乳石莲、一叶剥落的花瓣以及带有红色血团的哪吒肉身组成。三是形似雾淞的白色非重力水沉积物绝世景观;四是水中金山绝世景观,景点顶部有数百万根洁白无瑕、美妙绝伦的鹅管和姿态各异、层次分明的钟乳石,底端是一巧妙天成的瑶池,池底水平如镜,池的一侧是一座自然形成的拦水坝。更妙的是“孔子游学”:一个身穿长衫的老人,面容慈祥,背着行囊,怀中还抱着一个书童,在灯光下显得栩栩如生。据称,这样和真人同等大小,表情生动、细节逼真、形象传神的景观在世界溶洞中是极为罕见的。
蔡和森纪念馆:该馆位于双峰县城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1987年7月1日建成开馆,总建筑面积1624平方米,正门上方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馆额。馆前为蔡和森广场,竖立9米高的纪念碑,碑文由陈云亲笔题写,顶层为蔡和森立身塑像。馆内陈列有蔡和森从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到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1995年3月30日,蔡和森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馆前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葛健豪四人群塑破土奠基。同年,该馆被确定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熊山森林公园:大熊山位于新化县北端,与安化县接壤,距新化县城50多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这里险峰如林,古木参天,多出异兽,是新化重要的林区和美丽壮观的风景区。2003年6月27目,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挂牌开园。从锡溪凼上行数里,有樊家洞瀑布,峭壁横断,飞流崩泻,落差在200多米,洪水期瀑流宽达15米,水声如雷,震人心魄。大熊山主峰"九龙池"位于樊家洞西北20余里,海拔1622米,是娄底第一高峰。峰顶有一池,水深如墨,清凉彻骨,九股清泉从池底涌出,咕咚之声清雅悦耳。相传远古大熊山有九座峰峦,尽得天地之灵气,黄帝登熊山时将其点化为九条金龙,从池中遁入东海。自此池中涌出九股清泉,直通龙宫。九龙池因此得名。从这里极目远眺,林海苍茫,云雾迷离,疑临蓬莱仙境。大熊山是一座难得的自然植物园。九龙池四周是莽莽苍苍的原始次生林,保存着许多珍贵树种,其中有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有在其他地方已濒临绝灭的连香树、金钱柳、罗柏、天师粟等。大熊山还有许多珍稀飞禽走兽,如豺狼、花面狸、穿山甲、山鸡、锦鸡、画眉等。
曾国藩故居: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坐落在位于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四万多半方米,主体建筑近一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富厚堂座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鳌鱼山从东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从远看去,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周围自然环境优美,后山上树木茂密,古树参天。门前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平地中有小河向东流去,平地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故居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女峰:在市北部,距蓝田约35公里处,又名紫华峰。相传唐朝时候曾有九女在此山修炼成仙,化鹤飞身,瑞映此峰,因而得名。在群山起伏之中,唯此峰突立,高达980多米,耸峙于大桥、桂花两乡之间,登高极目,大有"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之势。峰顶有紫华庵,又名仙女庙,创建于清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庵碑记述:"自唐世界,有九仙女化鹤飞身,瑞映此峰,兴发乾隆,考有始祖瑞明,于顺治癸已年间创修殿宇,上下三栋"。还有山门一座,以及和尚居室与杂屋。山门高约5米、宽6米,门额正中刻有"紫华庵"三字,上层有"双龙戏珠"浮雕,顶端有一个造型精致的"佛"字。两旁门框各雕一门神。山门前稍左有岩泉、水井,四季常清,可供饮用。门前右方有一石,形状如杵臼,相传是仙女捣药用的。进山门沿石板路到第一殿,登37级石阶至第二殿,再上三级石阶便是第三殿。殿内立有佛像,壁上绘有仙女美容。除第一、二殿是砖木结构以外,山门、殿基和第三殿均系石料建筑,三殿相连,耸立峰顶,绿树掩映,如仙台琼阁。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64年),山门八亭记载:"尝闻仙女名山,古今可观,人皆仰望,丰乐(当时此地属安化县丰乐乡)第一境也"。今从黄旗坳至仙女峰顶,途中仙麓亭、禁碑犹存,登山道路,曲折崎岖,三十六亭,步步趋高,蜿蜒而上点缀山林,别具风光,峰顶紫华庵遗迹尚存,山门挺立,碑文可辨,石臼如故,泉水长流。其自然景色,依然如画。若春光融融之天,云蒸霞蔚,雾绕山林,景物朦胧,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夏天炎热之时,绿树蔽日,泉水潺潺,凉风习习,游人仿佛置身于避暑胜地;秋高气爽之日,天高云淡,丽日风轻,举目环顾,四周山峦,田园村舍,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紫鹊界梯田:紫鹊界秦人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她集云南哈尼梯田的大气、广西龙胜梯田的壮美、菲律宾巴拉韦梯田的险峻和越南沙坝梯田的飘逸于一身,总面积近6万亩,集中成片的有2万余亩,坡度在25-40度,最陡达50度以上,且层层叠叠于海拔500米—1100米之间,共400余级,蔚为壮观。置身于新化县水车的紫鹊界,你不能不被它的苍茫它的朴素所打动。六万多亩梯田,美丽绝伦的原野,粗犷的基调,沉厚的民俗,一望无际哟。坦荡大气的造型,俨然梯田王国。无怪乎它入选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并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紫鹊界是一本苍茫的历史典籍。一页页记载着这里的先民沉甸甸的生活沧桑,记载着他们通俗的悲喜和淳朴的传奇。触摸土地,似乎有一种体温抵达掌心,那是先民们剽悍的胸膛、精魂、气息、脉动。有风掠过,梯田上空弥散一种亲近的气息。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多年历史,想当年,那些避秦的遗民,逃亡到这逶迤的群山中,狩猎、开荒,他们的汗水他们的血肉他们的智慧融入了紫鹊界的苍茫,先民辉煌的杰作,是一种凝固的本土舞蹈。位置:位于新化县西部山区水车镇境内,距新化县城70多公里,面积:近6万亩,集中成片的有2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