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娄底市地图 >
涟源市地图
涟源市相关地区地图:

地理气候

涟源地处雪峰山东南麓,全市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328毫米。农业主产水稻、甘薯、柑橘、茶叶和猪、牛、羊畜养等。境内最高峰龙山岳坪峰上有建于唐代的药王庙,是湖南省的重要古迹。另外还有七星寨、湄江、红水岭等风景名胜。北部湄江风景秀丽,堪称三湘一秀;南部龙山被称为“天下药山”、“植物王国”、“天然氧吧”;白马湖风光秀丽,被誉为“湘中明珠”。

涟源特产

珠梅土鸡、三甲干子豆腐、桥头河萝卜、玉笋春茶叶、金秋梨、景龙红薯粉丝、富田桥曾氏游浆豆腐、花蕊粉丝、安格斯牛、湘中黑牛

涟源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夕,涟源境内有中等学校7所,其中公立2所,私立5所;小学610所,其中公立437所,私立180所。这些学校大都规模小、师生少,办学于祠宇民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完成接收、改造原有学校的基础上,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小学实行“乡学乡办”,在中学生中发放人民助学金,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1952年在校学生达到6.2万余人,比1950年增加2.77万人。1953~1957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方针和整顿小学的指示,调整了小学规模,整顿教师队伍,明确了教育机构的责任,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到1957年下学期开始“反右”斗争,致使400多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教育受到冲击,给涟源教育事业造成严重损失。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涟源教育也出现了“大跃进”。当时全县中小学达738所,在校学生131874人,教职工3736人,其中民办教师1052人。幼儿园与托儿所由1957年的1所猛增至2731所。入园幼儿由55人增加到75656人。各地普遍办起农民“红专夜校”,参加学习人数以10万计。教育的“跃进”,超越了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大大超越了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出现了缺经费、缺校舍、缺师资的严重困难。1961~1965年,为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左”的偏差,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中小学条例,撤并学校,压缩超龄生,解散农村幼儿园所,精简教师队伍,强调按教育规律办事,使教育迅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同时,根据“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力兴办耕读小学和农业中学,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耕读小学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28%,农业中学学生占中学生总数的42%。建国后17年,涟源教育在曲折中前进,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由于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左”的错误的严重影响,涟源教育和全国教育战线一样是重灾区。那时,党政机关瘫痪,学校也陷入混乱,中学和部分小学停课,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派性斗争异常激烈,大批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横遭批斗,其心身受到严重摧残。11所县办中学下放到公社管理,全部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公办小学教师回本大队任教,下放大批教师到社、队劳动,接受“再教育”。同时,提出“大队办小学,片办初中,社办高中”的冒进口号,学校纷纷升级,教师层层拔高,结果导致层层无骨干教师,小学基础教育架空,中学教育畸形发展。这一时期,涟源高中达64所,初中285所。高中学生达14233人,初中学生46698人。造成中学教育恶性膨胀,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文革”10年,给涟源教育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涟源教育从此进入了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各项改革逐步深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深入人心。随着党中央工作重点的转移,教育被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发展教育已成为各级党政工作的重点。涟源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涟源文化

涟源是全国文化先进市。由涟源籍著名作家、全国作协副主席谭谈倡导发起的“爱心书屋”已成为中国南方文艺创作基地,作家签名图书珍藏库已收藏有巴金、臧克家、冰心等近4000名著名作家的10000多册签名图书,“爱心文化碑廊”收集了全国1000多位书画文化名人作品5万多幅,“爱心文化”成为一个全国著名品牌。群众文化十分活跃,桥头河的地方戏、七星街的根雕艺术、龙塘的“抬故事”等传统文化,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为群众喜闻乐见,在当地很受欢迎。涟源市湘剧团连续三届荣获全省“好剧团”称号,其创作的湘剧《热土忠魂》获湖南省专业剧团会演“田汉新剧目奖”和全省“五个一工程奖”。涟源是文物大市,市文物管理所现有国家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55件。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城区有线电视已全部完成光缆改造,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显著。全市共有全国、省、地、市四级文明单位140多个,其中石门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涟源市财政局等8家单位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教育科技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涟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普职成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995年“普及实验教学”,1996年“电化教育综合试验市”达标,1998年“两基”验收合格。目前,涟源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88所,在校学生186400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2003年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均出自涟源。教育的发展,为建设小康涟源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涟源是全国体育先进市,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在近几年全省各级各类运动会上,涟源获得的奖牌总数列娄底市首位。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医疗体系逐步完善。民政双拥工作屡创佳绩,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撤县建市

背景:概括地说,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是涟源政治、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设涟源、振兴涟源的需要,是涟源人民的迫切要求。建县30多年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涟源县工业、农业、财政贸易、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体育等事业都获得了迅速发展,基本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整个国民经济趋于协调发展,为撤县设市创造了条件。1986年,涟源县设7个镇、40个乡,有9个国营农林场库所,921个村委会,24个居委会;耕地面积约65.3万亩;总人口达95.3万余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含自理口粮从业人口)约30.3万人,占总人口的31.8%。城区非农业人口(含自理口粮从业人口和农村籍在校中学生)达12.1万余人。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逐年增加。(一)工业基础牢固,实力雄厚。(二)农业有了较为稳固的基础。(三)交通运输较为发达。(四)水电矿产资源部分开发利用。(五)城区建设初具规模。这一系列情况表明,涟源的县建制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只有通过撤县设市,涟源以市为特征的中心作用,即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学技术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等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更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开发利用本地资源;才更有利于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才更有利于加快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和文教、科技、卫生、体育、广播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经过:根据党中央关于“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和国务院有关县改市的指示,以及涟源县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研究,认为涟源县改市符合国务院国发[1986]46号文件中关于县改市的规定,将涟源县改市,有利于振兴涟源经济、更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县人民政府就于1986年10月4日具文报娄底地区行署和省人民政府(涟政发[1986]135号),请求将涟源撤县建市,并提出了具体方案。省、地对此很重视,多次派员进行专题调查,确认涟源具备撤县设市的条件。1986年11月10日,县政府向地区行署并省人民政府请示,请求将涟源县改为涟源市(涟政发[1986]151号)。是月,涟源县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1987年3月17日,省长陈邦柱签发上报国务院的《关于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的请示》(湘政[1987]5号)。6月10日,国务院批复省人民政府(国函[1987]103号),同意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县级),县改市后行政区域不变。6月22日,省人民政府向各行署、自治州、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发出《关于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的通知》(湘政函[1987]26号)。从国务院正式批准撤县建市以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开展了历时3个多月紧张而有序的筹建工作。并召开四大家联席会议,组建涟源市筹建领导小组。在建市筹备期间,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宣传部、总工会、文化局、广播局等向全县村以上单位发出建市宣传提纲和宣传标语;组织有关厂矿、单位排演歌颂涟源建设成就的文艺节目;组织一批摄影爱好者拍摄了200多张照片,更新县城橱窗;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在各种会议上宣传县改市的意义,利用广播电视对筹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烈的社会舆论氛围。8月15日,县委办通知(涟办[1987]85号)就更改刻制斟换全县区、镇、乡和其他县直属单位的党、政印章和悬挂衔牌,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9月27日,县委以[1987]106号文件,向地委写出了请求更换涟源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武装部机构名称,改任有关领导班子成员职务的报告。10月7日,召开中共涟源县委第五届四次全体会议,县委书记阳花萼作题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一个文明发达、繁荣昌盛的涟源市而努力》的报告。全会确定,市庆大会定于当年11月1日举行。10月8日,县委办发出《关于启用“中国共产党涟源市委员会”及其所属部门印章的通知》(涟办发[1987]1号),正式启用中共湖南省委颁发的“中国共产党涟源市委员会”印章1枚和本市刻制的市纪委、市人民武装部和市委办等27枚印章,原公章作废。10月10日,根据地委的批复([1987]38号)及县五届四次全会的决议,县委作出《关于更换有关机构名称及改任有关干部职务的决定》(涟发[1987]10号),将县委更换为市委、其届别次数连续计算。使市建制机构名称和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得到正式确认。10月13日至14日,召开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撤县建市有关问题的报告,通过关于撤县建市的6项决议。县改市的工作得到法律的确认,从此,揭开了涟源市建制历史上的新篇章。10月14日下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七次会议,就县人大常委会各委办主任、副主任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改任涟源市人大常委会各委办主任、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各委办主任、各局局长,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庭长、副庭长,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的职务改任作出决议。10月21日,经报请地区行署和省人民政府同意,市政府发出《关于撤销蓝田镇设立蓝田、六亩塘、马家境三个街道办事处的通知》(涟政发[1987]11号),撤销蓝田镇建制,将城区部分划分为蓝田、六亩塘、马家境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蓝田办事处驻中山街,原系蓝田镇所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一并归蓝办管辖。六亩塘办事处驻六亩塘,管辖牛角石等6个居委会、79个居民小组。马家境办事处驻马家境,管辖双江口等7个居民委员会、68个居民小组。同时,启用三办新印章。11月1日,来自省、地有关单位的重要领导、有关城市的联络处负责人、境内省地厂矿和驻涟部队的领导,区、乡镇以及厂矿、农林场库代表等2000余人在光明山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建市典礼,庆祝涟源市正式成立。

涟源地理

在涟源境内,群山林立、丘陵起伏之间,溪水奔流,河网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全市主要河流有:东部涟水,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经湘乡至湘潭县河口入湘江,境内全长85.85公里,沿途纳孙水、湄江、测水等1-4级支流89条,控制流域面积3906平方公里。西部资水,由南向北,流经冷水江、新化。经安化柘溪,过益阳注入洞庭湖,贯穿境内西半部,区内流程112公里,有1-4级支流100条,控制流域面积3985平方公里。区内各河流水质较好,PH值在正常范围内,离子总量不高,中等矿化度,适合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之用。全区年平均降水1406毫米,降水总量113.95亿立方米,且西部山区多于东部丘陵平地,直接形成的地表水资源38.87亿立方米。外来水资源丰富,共有133.42亿立方米,主要在西部,控制利用少;东部入境水虽不多,但利用较好。地下水年平均为21.6亿立方米,年径流量平均达21.35亿立方米,主要公布在北、东、南部地区、水能理论蕴藏量32.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14.26万千瓦。目前具备人工养殖的水面18万亩。涟源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温度适宜,四季分明:冬季少严寒,夏季多酷热,秋季晴朗温暖,春末夏初多雨成涝,盛夏初秋少雨多旱。全年平均气温16-17.3℃。年平均日照时间1538小时,东部多于西部。无霜期268天。由于雨水偏多,土壤湿重,多为红壤,其次还有黄壤、黄褐土等。土地资源优势在于海拔低,土质好,丘岗河谷平地分布比较集中,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城镇建设;山地面积大,宜于林业发展。从涟源市往西南行83公里,便到了冷水江市。市郊同兴乡有一巨型溶洞波月洞,洞内有27个厅,全长5.4公里,游览面积4万平方米。洞内各色钏乳千姿百态,令游人叹为观止,电视剧《西游记》曾在这里拍摄外景。仅次于娄底市郊的水府庙景区,有45平方公里的水面,水面上有34个小岛,游人可泛舟其中,或进行其它诸如龙舟竟渡、摩托艇等水上体育活动,湖畔的陶龛学校和天籁岩也可供游人参观。娄底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达48种,且储量大,品位高。其中锑矿储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储量居全省第二,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藏在湖南及至全国名列前茅。涟源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这里地处我国东中部通往大西南的必经之道,北进川黔,南下粤桂,东连湖南“一线两点”经济重点建设地带,西接湖南西线开发的丘岗山地试验区,是湖南省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在湘中形成了人流、物流集散中心。湘黔,娄邵铁路干线和即将动工的洛湛铁路交汇于娄底市,使娄底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上海至云南瑞丽高速公路经过娄底。207、320国道以及涟(源)溆(浦)、宁(乡)邵(阳)、娄(底)衡(阳)、娄(底)湘(乡)4条省道贯通全区,通车里程达5000多公里。资水、涟水两大水系贯穿全区,常年通航里程达200多公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距娄底仅200余公里。娄底拥有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形成了立湘中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全国、处一隅而至世界的交通优势。

涟源资源

自然资源:涟源境内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煤矿之乡”、“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之美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锑、铜、铅锌、硅石等4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4.36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涟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省十五个重点景区之一的湄江风景区以其神奇的地质地貌、奇山、秀水、妙洞组合的自然风光成为三湘一秀,目前正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南部的龙山森林公园既是一个大自然的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氧吧,山顶昂然独立着一座明代建筑“药王殿”吸引着许许多多海内外游人前来祈福求药。
旅游资源:涟源钟灵毓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北有多彩湄江,南有神奇龙山,景观类型齐全,人文底蕴深厚,“围城”文化、龙山药文化独具特色。近年来,涟源市委政府审时度势,理顺体制,旅游开发再度升温。2006-2009年短短四年,涟源旅游诞生了三张“国”字号品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龙山华夏中药文化园、湄江国家岩溶地质公园。2010年,涟源提出旅游产业“三年打基础,五年上规模”的战略目标,并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湖南巨星公司董事长邱则有先生携手旅游策划大师叶文智先生合作开发湄江,已签订框架协议,准备将湄江打造成融自然风光、宗教文化、风情小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引进香港新太阳集团整体开发龙山,投资30亿元,准备将龙山打造成融休闲、养生于一体的顶级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