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洛阳市地图 >
洛宁县地图
洛宁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27.8%;第三产业增加值8.94亿元,增长13.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19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亿元。商品出口创汇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5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45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7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283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9.9亿元。特色农业蓬勃兴起。烟叶生产综合评比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全县种植烟叶6866.67公顷,实现烟叶特色税1500万元。苹果生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总产1.5亿公斤,产值1.7亿元,“上戈”牌红富士苹果被评为果品系列“河南省名牌农产品”。完成退耕还林3000公顷、封山育林2000公顷、通道绿化123公里、村庄绿化73个,新植速生杨树400万株、林业育苗200公顷,被确定为全省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试点县。工业骨干项目建设迅速推进。完成了干树金矿、虎沟金矿选厂技改项目;上宫金矿深部开拓、黄金冶炼厂、禹门河反调节水库、温庄水电站等建设项目正在施工。年产1.5万吨电解铅和年产10万吨铁精粉项目已建成投产。全县黄金企业累计完成黄金产量7.09万两,实现产值1.98亿元。县属水电企业累计发电7645万千瓦时,实现产值1943万元。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25亿元、增加值1.71亿元,实现利税3100万元,上缴财政1716.5万元,分别增长39.9%、32%、24%和31%。招商引资成效突出。共签订市外引资项目合同48个,总投资7.32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市外境内资金5.8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5倍,实际到位1.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03.5万美元,直接利用外资95万美元。全县新上非公有制项目85个,全年非公有制经济营业收入10.45亿元、增加值2.09亿元、税金1700万元,分别增长32.1%、27.7%和78%。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县城建设完成投资5970万元,城区面貌明显改观。交通建设完成投资3.26亿元,新建、改建公路里程376公里;投资4497.6万元,完成了94个村268.6公里“村村通”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66.67公顷;完成人畜吃水工程97处,解决了2.2万人和60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投资592万元,完成144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顺利通过省政府检查验收。投资471.4万元,实施1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改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洛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洛书出处在洛宁”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可。旅游开发步伐加快。举办了“发现之旅·走进白马涧”大型生态探险自助游活动和“爱在山水间,走进神灵寨”文艺专场演出。洛宁神灵寨被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全县各旅游景点共接待入境游客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0万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100%。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再就业2651人。为1821户、3408个城镇“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98.4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实施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制度,救助农村特困人口5973人。开展灾后重建工作,资助建房282间。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对20户、100人进行搬迁式扶贫开发。新建了西花坛综合市场、延寿河商业步行街、二轻购物广场、众志超市、明珠家具广场等高档次商品交易市场和网点,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生态资源

然生态资源方面别具一格,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如有绝壁崤立的一线天,苍劲挺拔的千年姊妹银杏树,飞流直下的龙潭瀑布,三种笋嵯峨的隍城溶洞,碧波荡漾的万亩淡竹林,北方罕见的高山湿地莲花顶,别具洞天的全宝山原始森林,神灵寨不仅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是国家级地质公园,西施湖(故县水库)蓄水12亿立方米,人称北国漓江等等。洛宁县自然条件优越,境内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已探明的黄金储量40余吨,远景储量达300吨,最长的含金带在县境长达27公里,年产黄金3万两以上;白银储量1500吨,远景储量5000吨,是国家有色系统三大白银开发基地之一;铅储量40万吨;花岗岩C级储量达10964万立方米,远景储量近3亿立方米,潜在经济价值500亿元以上,现洛河南岸已圈定20余个工业矿体;还有铜、铁、锌等20余种金属矿藏。林业资源独具魅力,全县宜林面积达169万亩,林木蓄积量219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5万立方米,速生沙兰杨全国闻名,金丝揪、黑核桃、长山核桃品种名贵,已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县”、“全国尖果培训中心”。洛宁淡竹竿高节长,层多纹细,质坚性柔,产量居河南省首位,被誉为“绿竹之乡”。明清宫灯的竹骨均为洛宁竹子所做,用淡竹编成的工艺品现已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地,是洛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

经典洛宁

洛宁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地处寺河山南麓(阳坡)的苹果以个大、色鲜、味美、可溶性固型物含量高等特点,在省内外享有盛誉。自1986年以来,在国家农业部、省、市召开的优质水果鉴评会上屡屡夺魁,共获得45项次优质水果奖。洛宁县已被确定为“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种植面积现已达到53.1万亩,属中原苹果第一县,1998年“上戈牌”苹果已获绿色食品证书,每年有7000万公斤的洛宁苹果畅销沿海城市及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洛宁县依托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开发加工增值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特别是近年来,洛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县富民为总目标,在“以果富民,以矿富县”的总体思路指导下,狠抓了“粮、果、烟、牧、矿、水”等六大支柱产业,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工业上,重点发展了以黄金、银铅、花岗岩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实现了黄金产量吨金县;在农业上,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旱地生产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发展了以苹果为主的林果业,实现了“中原苹果第一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在公路建设方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交通扶贫的大好机遇,完成了郑(州)卢(氏)公路崛山至长水段二级油路的改建,宜故路、杨三路、崛小路等公路铺筑工程,建成了长水洛河大桥,实现了洛河两岸交通大循环。目前,洛宁“两横三纵”的交通主框架已具雏形,全县拥有公路1864公里,其中省级道116公里,县级公路183公里,乡村道路1385公里,县城到各乡村均已通车,交通十分方便。通讯设施发展迅速,乡乡实现了传输光缆化,10000门程控电话可直通国际、国内各地,电报、电传直接国内各省区,移动电话快捷方便。县城功能完备,建设中的县城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具有豫西山区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县城,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卫生县城”。全县金融机构齐全,能提供国际、国内各种金融业务服务。当前,洛宁县二0一0年远景规划已经县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明确了洛宁今后十年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突出抓好川涧区20万亩旱涝保收田和丘陵原区30万亩旱作农业高产开发建设,重点搞好10万亩优质烟叶、8万亩大豆、2万亩大棚蔬菜、56万亩优质苹果、20万头黄牛、20万只肉羊和25万头瘦肉型猪、300万只肉蛋鸡等六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矿产品开发及加工、果品加工、肉类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继续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到2010年基本实现农村社会全面改变。

洛宁绿竹

“洛河不浇卢氏田,流到洛宁浇竹园”。卢氏人的感叹让人在洛宁数不清的竹园里深有同感。洛河两岸、20余条溪涧之间,满是郁郁葱葱的竹林,青翠欲滴,幽香扑鼻,车行其间,颇有“穿林海,过竹园”之感。洛宁,素有“绿竹之乡”和“中国北方淡竹之源”的美誉。洛宁县方村林场是我省唯一的国有竹林场,两个竹园总面积达500亩。中午,我们到南竹园参观。从竹林外看去,竹林映衬着青山绿水,竹林围村包寨;进入竹林,微风吹拂,竹海荡漾,遮天蔽日,清幽雅致,好一派田园风光。县林业局负责人说,目前,该林场正在积极与台商洽谈,拟以林场为依托,建立“生态翠竹公园”,开发竹园旅游。洛宁县最大的竹园在兴华乡,面积达300亩。洛宁全县有21个乡镇种植洛宁竹,品种有淡竹、斑竹、筠竹、甜竹等16个品种,年产燕帘、果盘、花瓶等竹编工艺品10万余件,产品除在国内许多省市及港台销售外,还远销日、美等国。竹子何以钟情洛宁?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洛宁是个山区小盆地,气候独特、温度适宜、水源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洛宁成为北方最适宜竹子生长的地区。洛宁竹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唐代皇宫纱灯,多以洛宁竹为筋制作;清顺治年间,洛宁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竹子400竿,供太医院烧取竹沥之用;洛宁传统的竹编如坞西竹帽、温庄竹圈、寨子竹帘、中原竹床等,享有盛名……,洛宁淡竹竹节长、皮薄、疤节小、内腔圆滑,是制造乐器的好材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二十四孝之一的孟仲哭竹之地就在洛宁县长水乡;洛宁竹作为贡竹,除了生活所用之外,所做的笛、笙、箫等乐器还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身份象征,古十二律吕,包括武皇十万宫廷乐在内的中国古代宫廷音律都是以洛宁竹作为定律之本。洛宁竹是当地人传统的致富手段。洛宁自古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通过种植经营竹子、竹器,洛宁人一度获得如清代晋商一样的地位。西安古楼区的竹芭寺,整条街一度几乎都是洛宁人,至今仍有300多家洛宁商户。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的变化,传统的竹编产品需求量萎缩,竹农积极性受挫。1692年的《永宁县志》载:“永宁(现洛宁)有竹林14617亩”,现在洛宁竹林总面积已下降到7000亩,且分布零散。如何抢救洛宁竹,已是摆在洛宁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洛宁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加强全县现有竹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基础上,新发展竹林2000亩,计划到2010年,全县竹林达到1万亩。同时,进一步开发竹编工艺精、深加工,学习先进技术,扩大市场规模。为营造“绿竹之乡”的氛围,洛宁县委、县政府号召各机关单位、学校、宾馆、接待服务场所、旅游景点、家庭庭院等,凡有条件种植竹子的地方,大力发展竹子,打造“绿竹风情休闲小城”,建设“北依凤翼、南临洛水,河湖环绕、水系交融,茂林修竹掩映,彰显洛书文化”的新县城。从竹林出来,满目金黄映入眼帘。此时,正是洛宁万寿菊盛开的时节。洛宁县委书记高维勋说,现在洛宁万寿菊的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成为洛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万寿菊,洛宁县的优质烟叶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美名远扬的上戈苹果面积达23万亩……,洛宁,正以抢救竹子为契机,多种经济作物齐头并进,让“绿竹之乡”变成“富饶之乡”。

人文历史

悠久的历史,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洛宁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方面不胜枚举,而河洛文化又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有饮誉中外的河洛文化标志“河图洛书”的洛书之源“洛出书处”,汉文字之源“仓颉造字台”;乐津之源黄帝乐师伶伦取竹为管之“嶰溪谷”,大禹劈山导洛之龙头山、禹门河和大禹治水遇鹿之处夏鹿台,元惠宗敇赐匾额之“洛西书院”,清帝敇修之程颢、程頣祠及其后裔总兵程福亮故居,元代朝廷所建规模最大、以英宗尊号命名的寿安山昭孝寺主持光禄大夫大司徒释源宗主云麓和尚塔;明末清初神笔王铎与其姻亲张鼎延书信往来酬答之墨宝琅华馆贴碑刻珍藏之所琅华馆;隋炀帝陵,工部尚书宋礼墓、吏部尚书耿裕墓等百余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陵墓;明末李闯王义军女将红娘子长眠山川之青冢和保存完好的多处官宦故宅和古民居,以及独具风格的古寺宇等等。仓颉是洛宁人,创造了文字。

名胜古迹

王范清真寺:该寺又称王范礼拜寺,始建于明末,具体年代不详。当时仅有瓦房3间,至清初人口繁衍,财力亦及,始新建大殿3间,面积117平方米,为单檐卷棚歇山式建筑,飞檐高举,单挑斗拱,龙脊瓦兽,沥金绘彩,显得典雅庄重,气势非凡。同期还建有南北讲堂、门房各3间,成四合院格局。当时,寺内曾藏有清皇圣旨及钦赐“万岁牌”等珍贵文物,民国以来,均已散失。解放初期基本维持原貌,十年动乱始遭破坏,损失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两次大修,再现原貌。现全寺总建筑面积为957平方米.,寺内现存“开天古教”古匾1块,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所制,其字迹雍容典雅,结构规整,苍劲有力,为清代盛行之馆阁体书法。另有乾隆时期用以练武的“抱石”1块,重300斤,可知当地回族素有尚武练功之传统。本寺还曾编有《穆民基础》(油印本)、《穆民常识》(铅印本)等小册子,以教化指导民众。著名阿訇《古兰经》音韵学家买俊三(1888—1967年)为本坊人,少家贫,及长则辗转河南、山西、甘肃、陕西各地求学,后赴麦加朝觐,经印度留加尔各达学习印度语。侨居麦加期间,专攻音韵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国,曾在上海、西安、郑州、开封等地讲学、任教长,并与达浦生、哈德成等人一起致力于伊斯兰事业。曾创立“中国回教书局”,并自任经理兼发行,编印了《阿文初级课本》、《礼拜必读》、《正教真拴》等书籍,同时与埃及哈勒比书局签约经销原版阿文经典。出版了留埃及学者马坚、张秉锋等人的著作数十种,并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文学、法律、哲学、历法及字词典等著作,为促进伊斯兰事业及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中原清真寺:该寺创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先后经历同治、光绪、民国等朝代,风雨沧桑,屡经毁建、规模形制逐渐完善,1958年以后长期关闭,1983年重新开门恢复活动。寺占地面积约9亩,总建筑面积435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为282平方米。大殿为传统古典式建筑。有教民127户,658人,回族。尊行老格迪国教礼。寺有阿訇1人,念经满拉2人,并有少量藏经。

地理位置

洛宁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洛河中游,洛河横贯全境,落差达250m,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3.8万KW。目前已建成故县、张村、长水、崛山四座水电站,总装机8.56万KW,形成了布局合理的梯级开发,是全国2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之一。电力充足,水电费用价廉,特别适合于发展高耗能产业。境内大小河流35条,水资源总量16亿立方米,全县具有大中小型水库34座,总库容12.5亿立方米,拥有洛南、洛北、沟口三大万亩灌区,总灌溉面积13.8万亩。洛宁是豫西地区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72.4万亩。全县以王村、赵村、陈吴、杨坡、东宋为代表的五大塬区旱肥地20万亩,旱坡地20万亩,山区旱坡地22.4万亩,川涧区水浇地10万亩,全县人均耕地1.7亩,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万亩,以旱作农业为主。洛宁的旱地小麦高产开发集中了部、省、市23项课题,多项获奖,并在豫西推广。1998年粮食总产2.5亿公斤,年均亩产300公斤,全县人均占有粮食58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