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区地图
庐山区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全区广播电视光纤主线已联网覆盖全部乡镇、街道。现有各类学校139所,其中中等职业及成人学校4所,专业少儿体校1所,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学普及计算机教学,10万人口的城区拥有九江学院、九江工程学院两所高等院校以及九江市高中教育园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7人,病房床位776张,合作医疗覆盖率100%。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62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849名。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人才6000余名,取得专利15项,高新技术产品1个,省重点新产品5个。全区有30项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人民生活质量稳中有升,2003年城镇职工平均收入达到92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7元。各乡镇、街道农民街初步建成,城乡道路、水电、煤气等公用设施和环境卫生大为改善。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实施,截止2003年底共有84223人次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3年全区发放保障经费314.6万元。
历史名人
江涛泄愤草堂寻春----庐山白居易草堂,白居易的住宅,建在浔阳西门外,这里离湓浦口很近,北临长江,背靠湓水(今龙开河).在庭院北边,是一座长满翠竹的土冈,宅后是枝柯参天,绿树成荫的小园。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人)。蔡公时(1881——1928),别号痴公,九江人。他自幼勤奋好学,1902年与同乡张世膺、徐秀钧在九江创办反清革命组织“慎所染斋”,不久被追辑而东渡日本,入弘文书院求学。后参加同盟会,1905年学成回国,便投身反清革命。李渤(?--831),字澹之,洛阳人。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后为权臣所顾忌,长庆元年(821),调任江州刺史。李盛铎(1859——1934),字樵,又字椒微。号木斋,别号师子庵旧主人,师庵居士等。晚号麂嘉居士。德化县(今九江市)东乡谭家田人。
历史沿革
“宇宙间名山胜地,自五岳而外首推匡庐”。庐山区因环抱匡庐奇秀而得名,古属荆楚地域,史称“吴头楚尾,形胜之区”。秦属九江郡,汉归淮南国,三国属吴武昌郡,自晋开始,先后受辖于浔阳、九江、楚城、汝南、彭蠡、盆城、江洲、德化等郡县。宋、元、明、清分属德化、南康二县,建国前分九江、星子二县,建国后分属九江县、星子县、庐山管理局和九江市。1980年设为九江市郊区,1984年正式定名为庐山区。
前景展望
庐山区人民将奋力拼搏,努力跻身于长、京九沿线和环鄱阳湖三大经济增长带,进一步参与沿海经济循环,更好地发挥“沟通南北、承接东西”的作用,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和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十五”期间,庐山区的发展重点是: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区、新型城区”的总体目标,以“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总体思路统揽全局,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挑战,着力整治秩序优环境,真抓实干上项目,扎扎实实打基础,提升品位树形象,做大工业活商贸,做强旅游房地产,调整农业出特色,加快发展早崛起,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投资环境
庐山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雄居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与万里长江交汇处,立体交通便捷,市场辐射范围广阔,九江火力发电厂、九江石化总厂和九江水厂可充分满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需要。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体化”进程加快,一座美丽、整洁、现代化的新型港口城市正在崛起;待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随着九威大道、长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即将修建贯通,九江新城区正在加速向我区拓展,人流、物流、信息流正向我区集中,工业、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蕴含着无限的商机。服务体系高效便捷;围绕增强发展环境的综合竞争力,建立了优化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政策环境更加宽松,制定了《庐山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办证服务大厅方便快捷,开展综合办证“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法制环境更加安定,加强了各单位、各部门的制度化建设,注重用制度激励人、约束人,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明显加强。全区广播电视光纤主线已联网覆盖全部乡镇、街道。现有各类学校139所,其中中等职业及成人学校4所,专业少儿体校1所,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学普及计算机教学,10万人口的城区拥有九江学院、九江工程学院两所高等院校以及九江市高中教育园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7人,病房床位776张,合作医疗覆盖率100%。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62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849名。全区拥有各类科技人才6000余名,取得专利15项,高新技术产品1个,省重点新产品5个。全区有30项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人民生活质量稳中有升,2003年城镇职工平均收入达到92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7元。各乡镇、街道农民街初步建成,城乡道路、水电、煤气等公用设施和环境卫生大为改善。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实施,截止2003年底共有84223人次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3年全区发放保障经费314.6万元。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了“五拆”、“六清”、“七建”工程。
财政收入
2009年,庐山区紧紧围绕“主攻城东港区,建设核心城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部署和“财政三年翻番,五年翻两番,进入全市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多措并举,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共完成财政总收入52399万元,比上年34166万元增长53.4%,在2007年26099万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一是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从地方一般预算入、土地收益、融资贷款中安排资金近2.6亿元,支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诺贝尔陶瓷、科茵格沥青等一批亿元以上大项目均开始产生税收。设立工业发展基金,综合运用税收奖励、财政补贴等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区财政共安排近4000万元,从水、电、就业等16个方面对困难企业给予补贴,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加快发展。二是完善机制,激发乡镇街道增财聚财的积极性。健全和完善了“核定基数、四年不变、超收全奖、短收全赔”的区乡两级财税管理机制,鼓励乡镇街道打破区划界限发展“飞地经济”,用活用足财税政策发展“结算经济”,错位发展,竞相发展,支持乡镇街道做大财政蛋糕,十里街道、五里街道和莲花镇分别超1亿元、8000万元和6000万元;乡镇街道财务进一步搞活,乡镇街道超收分成达到近4000万元,为历年最多。三是加强征管,掌握组织财税工作的主动权。坚持依法征管,依率计征,严防“跑冒滴漏”,尤其加强了对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重点税源的监管。同时,坚持对财税工作“一周一分析、半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国地财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及时解决收入征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收入入库的时间节点,随时掌握收入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四是深化改革,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继续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有效结合,严格执行公务经费“四个零增长”规定,全区统管单位招待费、车辆购置及交通费、差旅费、出国经费较上年分别下降10%、5.1%、10.8%和28%。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完成采购金额786万元,节约资金106.6万元,节约率11.9%。三是完善“一卡通”支付方式改革,把所有能纳入“一卡通”范围的补贴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系统实行直接支付,确保国家惠民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老百姓手中。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制定了《庐山区政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以及相关实施细则,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责任制,强化专项资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加强财政监督,开展民生专项资金、强农惠农政策、专项治理“小金库”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四大检查,确保财政资金规范安全运行,确保国家国家政策、财经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地理位置
庐山区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属九江市市辖,素有“京九重镇、鄱湖明珠”之称,设7镇1乡2街道,总面积494.2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23.69万,其中回、蒙、苗、壮、满、侗、彝等23个少数民族人口共计860人。东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北襟黄金水道长江相望鄂皖,西接昌九工业走廊,南依旅游胜地庐山,在地质史上经历岩浆侵袭,冰川活跃,因而地貌千姿百态,集雄奇秀丽于群山峻岭之间。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灾害很少发生,适宜农、林、牧、副、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