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地图
鹿邑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力资源
鹿邑县人力资源非常丰富,全县共有11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9万人,富余劳动力33万人,每年劳务输出人员在15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13.7%,外出务工人员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全县共有中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4428人,大中专毕业生1325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879人。目前,鹿邑人民正在积极的进行撤县建市各项准备工作,进展很快。一旦撤县建市,将是古老的鹿邑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老子故里仙城鹿邑,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鹿邑有位美籍华人天文物理学家邵正元博士,在天空发现了一颗新星,特命名为“鹿邑星”,鹿邑也将会像“鹿邑星”一样亘古不逝,引人注目。县域经济
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196,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381万元,增长23.4%;第二产业增加值241442万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82843万元,增长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424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6635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081万元。商品出口总额405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36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80元,人均生活费支出1526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9.6亿元。工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宋河酒业全年完成入库税金3015万元,增长71%,纳税总额位居全市企业第一位,“宋河”品牌获全省白酒行业惟一的“全国驰名商标”。鞋城集团生产和销售一路攀升,完成入库税金1167万元,增长13%;出口创汇3029万美元,增长15%。辅仁集团发展势头迅猛,实现入库税金588万元,增长31%。志元食业投资1.2亿元的扩建工程于7月顺利投产,全年实现入库税金151万元,增长25.8%。鞋城、辅仁、志元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企业。骨干企业从上年的7个发展到21个,已经成为全县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尾毛加工、日化加工、皮革皮鞋加工、棉花加工、中药材加工、生猪养殖加工、粮食加工和草编加工八大经济板块初具规模,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完成33.8亿元,增长44%;农业增加值完成19.5亿元,增长23.4%。粮食总产量达62.7万吨,增长40.6%。其中,夏粮单产432公斤、总产44.8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行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征,全县农民减负增收5050.6万元。农业丰收拉动全县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投资187万元,新增沼气用户1720个,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县畜牧业产值完成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5%;完成增加值5.3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7.1%。实施西部10乡联动,林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优质烟叶种植面积2000公顷,实现特产税456万元,继续保持全市第一。优质杂交棉种植面积3.67万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标记杂交棉种植基地。与中棉所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全国最大的杂交棉制种基地落户鹿邑。大力实施农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市政府确定的6个重点项目进展快、效果好,已全部完成;年初确定的8件实事和18个重点工程,除郑留线和涡河大桥正在紧张建设外,其余全部完成。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开展“招商引资百日竞赛”和“项目落地百日竞赛”活动,推进了工作深入开展。全年引进和向上争取项目211个,增长135%;总投资20.7亿元,增长97%;到位资金9.7亿元,增长65%。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总投资18.6亿元,到位资金8.5亿元。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争取北欧贷款200万美元;县供水厂到位资金350万港币。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全年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财政支出1.3亿元,增长7%;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建成疾病控制中心,完成6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任务,进行了既往有偿供血人员普查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筹集资金1070万元,改造中小学校180所、危房面积3.5万平方米,为全市危房改造工作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民办教育发展较快,新增民办学校5所。切实解决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新增就业岗位2878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610人,“4050”人员等特困群体再就业486人,超额完成目标。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以内。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向外输出劳动力21万人,年务工收入8亿元。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推进“三条保障线”的衔接,为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305万元,为失业人员拨付再就业资金640万元,养老金、失业金均能按时足额发放。抓好城镇特困职工解困工作,为9737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547万元。筹集资金3942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争取资金530万元,新修乡村道路34公里,新增通油路行政村16个;发放救灾款230万元,重建灾民住房187间,争取扶贫开发资金250万元,帮助2500名贫困人口和3500多名因灾返贫人口实现脱贫。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1868万元,清欠农民工工资31.9万元,清欠征地补偿款50万元。2007年,鹿邑县完成生产总值102.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周口第二个突破百亿元的县。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在20%以上,最高的达到了56%,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前移了29个位次,增幅居全省首位;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突破10亿元,是鹿邑历史以来支出最多的一年,是全市支出最多的县市,综合财力明显增强。统筹发展质量最好的一年。通过调优产业结构,扶持优势产业,三产结构有明显变化,三次产业比为2742.830.2,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三产比重明显上升。鹿邑县呈现如下鲜明的特点,发展机遇抓住了:抓住省政府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机遇,组成专门工作班子,搞好政策研究和项目对接,争取上级资金1.24亿元,位居全市第一。两个愿望实现了: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7.3平方公里的城北工业集聚区,为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使鹿邑多年建设工业园区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过去工业只有玄武经济一枝独秀的格局;通过努力争取,增设城西高速出口的愿望实现了,使鹿邑县境内高速出口达到5个,是全省通高速的县市出口最多的。特别是西出口,不仅仅是出行方面,更重要的是拉大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企业群体壮大了:辅仁、鞋城、志元3个企业集团再次进入河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行列,周口有6家企业进入,鹿邑县占1/2;尾毛产业被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批准为省级产业集群,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畜禽尾毛基地;培育和发展了国能生物发电、大华建材、亚华玻璃、清川棉业等一批高成长型企业,形成了第二个企业方阵,为鹿邑县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鹿邑工业有四大龙头,现在新的四个龙头企业已经显现。城市框架拉大了:栾台路北段等10条城区道路,全部建成通车,城市框架拉大了12平方公里。特别是东西两个迎宾大道、南北环城路网建成后,城区控制规模可达到80平方公里,达到中等城市水平。城市功能完善了:投资建设了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兴建了28个城市公厕、17个垃圾中转站、6个住宅小区,完善了供水、供气、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文化旅游景观群形成了:投入近3亿元,启动和建设了老子文化博览园、老子故居、道源碑林、道祖苑广场、李母墓等景点,过去两个景区只有老君台、太极殿两个景点。旅游只能看一个小时,现在形成了景观群,游客来鹿邑旅游可以游览一天。特别是老子文化广场,建成后将是鹿邑文化的又一大景观,显示了鹿邑人的大气。招商引资更加理性了:前几年,鹿邑县是全县动员、全民招商,处于招商引资的初始阶段。2007年,鹿邑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激励目标,用目标统揽,用奖惩激励,变要我招商为我要招商,招商引资更加理性了,没有召开过多大型的招商引资动员大会,没有强调千篇一律的统一做法,但是项目一个个落实了,而且是落实一个成一个,成一个竣工一个。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了: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7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3586元,同比增长20.3%。粮食总产83.9万吨,增长1.8%,再创历史新高。鹿邑的知名度提升了:老子故里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4A级旅游景区,是周口市第一家挂牌的4A级旅游景区;民政部批准在鹿邑成立中国道学研究会,国务院已正式行文批复,近期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鹿邑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十大文化强县之一”;被中国城市经济研究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报联合评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最佳投资县。据了解,一个县同时获得两项殊荣,在全省只有鹿邑一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综合频道,河南电视台旅游气象等栏目,把老子故里作为鹿邑的一个品牌播出,中央、省两个主流媒体天天有声有影,名气大升。省、市先后在鹿邑县召开了农村敬老院建设暨“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平安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财税工作、农业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政法信息建设、农村公路综合整治、沼气建设工作10多次现场会。先后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再次被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4次荣获省“红旗渠精神杯”。鹿邑的发展变化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一年来,仅来鹿邑进行考察、调研,指导工作的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就超过200人次,省委书记、省长一年内先后亲临鹿邑调研,这是在鹿邑发展史上所没有过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最多最好的一年。鹿邑县共落地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84个,合同金额25.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0.2亿元。实施了“双十六”工程,重点工程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16.9亿元。“双十六”工程成为鹿邑县委、县政府抓项目的一个品牌,数量远远超过了32项。到处是火热的建设场地和施工场面,30项重点工程和项目都已完成设定任务或基本完成任务。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41.5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亿元,增长30.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增长26.2%,高于全省14.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三。2010: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鹿邑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59亿元,增长12.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亿元,增长22.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亿元,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增长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增长2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572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4740元,增长9%。
旅游资源
鹿邑县老子故里旅游区是一个以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人老子的诞生与成长以及后人对其祭祀活动所遗留文物古迹为主体,配以周围其他著名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并与该地所特有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情、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景区。旅游区位于鹿邑县境东部,总面积30平方千米。旅游区的重点以太清宫景区、明道宫景区和老子天下第一园景区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人文景观优势,向游客展示一个真实的老子故里形象。同时,发掘商周大墓等历史遗址、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陈抟故园、武平封侯处等遗迹,展示老子故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展示古代战场波澜壮阔的场景,展示三国曹氏纵横驰骋、争夺天下的雄心。老子故里旅游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72个,分属6个主类、15个亚类、36个基本类型;优良级旅游资源137个,其中五级38个、四级35个、三级64个,普通级旅游资源135个,其中二级72个、一级63个。老子故里旅游区的资源优势可以用“专”、“真”、“根”、“全”、“远”、“高”、“名”几个字来概括:(1)专:该旅游区是以老子的生平事迹、文物古迹、传说影响等实物和故事构成的旅游区,整个旅游活动是围绕老子进行的,这样的旅游专项在国内实属少见。(2)真:国内外有很多老子的传说和纪念老子的古迹,特别是老子被尊崇为道教之祖后,道家的宫观庙宇无不尊崇老子,以太上老君、三清、玄元等命名的庙观殿堂比比皆是,甚至整个山川都以老子的传说来命名,如伏牛山、老君山、三清山等等,而鹿邑老子故里则是把老子做为一个凡人,在这里游客将看到一个与平常人一样的凡人老子,有出生、研习、教授等正常的凡人活动,使人能够认识老子的一生。(3)根:老子故里旅游区是一个寻根地,是道教之祖籍地,李姓之根源地。自唐初老子祠立为李氏家族的家庙后,历代祭祀老子来鹿邑寻找李氏根源的就绵绵不绝,上至皇帝,下到平民。老子故里成为国内及世界李氏华人的寻根祭祀的圣地;同时,老子归隐田园后,在明道宫传,道、授学、升仙,最终形成老子的哲学观点,为古代哲学之瑰宝《道德经》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4)全:旅游区内文物荟萃,品位很高。围绕老子的各类文物古迹种类多样,有遗址、墓葬,有老子时期的建筑遗迹、遗址,有后代祭祀场地,有重要的古文献,有各个不同时代的碑刻,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柏,有历史悠久的九龙井等,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景区。⑸远:旅游区除以老子为主的景点外,还有许多历史久远的古文化遗址,如龙山文化时期的隐山遗址、商周时期的贵族墓葬等。正是由于该地有如此深厚的文物积淀,为老子这样的哲人、先贤的产生创造了丰厚的文化根基。⑹高:历代前来祭祀老子或亲撰赞文的人员规格之高,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哲人。其中不乏帝王将相,如汉桓帝、魏明帝、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宋真宗、元世祖等,特别是李唐时期,对老子一再加封,大修其宫殿,宋真宗除亲制三御碑外,还三次作老子赞文,使唐宋时期祭祀老子的规模达到鼎盛。著名文人杜甫、邵雍、欧阳修、刘向等均作有诗赋赞扬老子。⑺名:旅游区还有许多除老子之外名人以及名胜,如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县城东北1公里有虞姬墓可供凭吊;曹操封侯于武平城;城东南有陈抟庵,名曰“白云”,为道学一代宗师陈抟故居,水环四面,曲径通幽,颇有异趣。太清宫遗迹、老君台1968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保护和建设力度,旅游资源品味得到极大提高。历史名人
1、老子,河南鹿邑是道教鼻祖老子(李耳)的诞生地、道家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李氏华人的共同祖根。2、陈抟,陈抟是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今河南鹿邑人),他继承(周易参同契)以易理阐述丹法的思想,留下了不少易道结合的丹书,对于宇宙生成论和内丹理论方面贡献较大。3、虞诩,字升卿,东汉陈国武平(今鹿邑)人,有孝性,善谋略,为时人所称道。其祖父虞经,为郡县狱官,办案公正,存心宽厚,推己及人。每逢冬日案件上报,常因之流泪。4、陈景良、教授,男,1958年12月生,汉族,河南鹿邑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现任法学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法学院党委委员。5、朱秀海,一级作家,满族,河南鹿邑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东北抗联苦斗记》、《红四方面军征战纪实》;中篇小说《空山》、《深夜十一点钟的火车》;短篇小说集《在密的森林中》;长篇电视连续剧《百姓》第一部(十八集)、第二部(二十集)、《波涛汹涌》(十五集)等,有作品翻译到国外。曾获第二届全国报告文学奖,一、五、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军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冯牧文学奖等。6、王明义,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7、张圣钦,男,1942年2月生,河南鹿邑人,汉族,1961年7月参加工作,196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大专(河北省保定空军第二预校飞行、滑翔专业)。省委政法委秘书长,八届省政协常委,九届省人大常委。城市建设
目前县城规划区面积35平方公里,可容纳30万人,已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2万人,城镇化率达12.9%。加快了旧城改造,拓宽整修了紫气大道、真源大道等10多条街道,对县城主干道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大南环,规划了大北环,新建了金鹿商城、陈抟公园和国际迎君酒店,增强了县城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金鹿商城,已成为集服装、家电、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商贸城;投资700多万元的陈抟公园已成为全县群众休闲、娱乐、游玩的好去处;投资3000千万元的国际迎君酒店,是按照三星级标准建设的一座现代化综合型涉外酒店,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提升鹿邑的服务接待能力。完成了行政新区规划,整个规划突出超前性和地方特色,设计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通过努力,将把新城区建设成一街一景点、一路一特色、一区一功能,高品位、现代化的新城区,成为河南的新兴城、豫皖边界的明星城。实施了城网改造,共改造城网台区15处、10千伏线路10公里,县城供电质量明显提高,2万多居民得到城网改造的实惠。2003年,全县工业用电达到4774万度,居民生活用电6164万度。推进了小城镇建设,2003年玄武镇被国家体改委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鹿邑城镇规划建设快速发展,聘请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在原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鹿邑县2004~2020年县城总体规划》,并于2004年八月中旬通过专家评审,周口市人民政府于12月2日正式批准实施。以此为依据,做好了县城新区规划,将县城新区定位在县城西部,即鸣鹿路以西陈楼收费站以东,涡河以南鹿郸公路以北,面积6.9平方公里。新的总体规划定位后,县城规划面积达35.5平方公里。历史文化
老子故里:鹿邑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改为鹿邑县,县名沿用至今。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和宋初著名学者、道家修士陈抟,均诞生在这里。老子所著《道德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是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大的著作。太清宫、老君台等纪念老子的文物古迹保存完好,2001年老君台、太清宫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鹿邑先后承办了“老子邮票首发式”,举办了“老子学术研讨会”,组织发掘了隐山文化遗址,建成了老子纪念塔,启动了老子故里旅游开发,为鹿邑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鹿邑县境内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众多。太清宫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建筑。现存有太极殿一座,唐柏三株及历代碑刻十数通。其中“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太清宫北一里许的洞霄宫是纪念李母的建筑群,存有正殿及部分殿宇,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先天太后之赞碑就位在这里。鹿邑县城内的老君台是唐代明道宫院的一部分,老子年轻时曾在此讲学,老君台又为传说中的老子得道成仙之地,故又名为升仙台,台高数丈,古柏森森,历千年而不毁。此外,鹿邑县境内还有隐阳山,赖乡沟、“万教之祖”牌坊、孔子问礼处、九龙井、望月井、武平城、陈抟庵等名胜古迹。太清宫建于东汉,初名老子庙,唐朝时改名为太清宫,是历朝历代祭祀老子的地方。道教成立后,尊老子为教主,太清宫又成了道教祖庭,成了道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唐朝创始人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太清宫又成了唐皇家庙,从而大加扩建,古书说,唐时太清宫就象长安皇宫一样宏伟壮阔。此时老子的地位真是天下第一了。唐玄宗在老子生地立“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此碑为老子出生地历史上今存众多碑刻中最早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洞霄宫,俗称后宫,初名李母庙,唐时改为先天太后庙,后改名为洞霄宫,是历朝历代祭祀李母的地方。宋真宗赵恒来祭拜后御笔御书并篆额立下“先天太后之赞”的“三御碑”,就在洞霄宫东南侧,该碑已立千年,但仍然完好,据专家讲,为目前中国保存的最大的四块宋碑之一。此外还有金、元、明、清碑刻10余通。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汉延熹八年,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并建老子祠。自汉桓帝以来,唐宋金元清等历朝代典籍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竭的记载。唐朝帝王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在鹿邑大兴土木,扩建老子祠成老君庙,后下诏改老君庙为太清宫。唐高祖年间,太清宫“宫阙如帝者居”。有宫殿真宗赵恒率百官亲临太清宫,发国帑重修太清、洞霄二宫,“庙貌比唐时有加”。太清宫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流连驻足的好地方。谢灵运、李白、杜甫、苏辙、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大量尊老崇道、咏物状景的珍贵诗篇。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胡耀邦、张爱萍、杨得志、朱镕基、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也先后游览了这块圣地。在历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颁诏钦改鹿邑县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之母为“先天太后”,于乾封元年(666年)下诏改县名为真源,寓鹿邑为真理(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于载初元年(689年)下诏改真源为仙源,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下诏改县名为卫真,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鹿邑还是中国第一大姓——李姓的发源地,是全球李姓华人寻根问祖的胜地。天下李姓,根在鹿邑。老子是李姓子孙的先祖,据《李氏祖脉源流》记载李渊、李世民认老子为先祖。目前,李姓在全国人口中约占汉族人口的7.9%,已达9500万人,加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李姓已超过一亿人。鹿邑作为李姓的发源地,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成立了中国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总会,近年来撰写了《李姓起源鹿邑》、《老子与李姓》等论文,在全国多次获奖;拍摄了电视剧《李氏春秋》,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播放,并向海外发行;举办了海峡两岸李氏宗亲恳亲会。通过李氏文化的研究,密切了与海内外学术研究团体、专家、学者及经贸界人士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加快了鹿邑引资引技、改革开放的步伐。2003年10月27日,借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之际,鹿邑县在郑州隆重举行了“李氏宗亲恳谈会”。来自世界各地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名李氏宗亲代表与会,把酒话桑梓,携手谈合作。诚恳邀请海内外李氏宗亲到鹿邑观光旅游,寻根问祖,投资兴业。陈抟故里:陈抟(872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希指视而不见,夷指听而不闻),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五代末,汉族,宋朝初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故鹿邑也是陈抟故里。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