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海省电子地图 > 果洛州地图 >
玛多县地图
玛多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民族

玛多县共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满族、土族、瑶族、苗族等9个民族。玛多地处黄河源头,据考古发现,早在新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先民属于羌人。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人口繁衍很慢,旷原野漠,人口稀少。除了偶尔发现有路过的商旅之外,数百里见不到有人。所以当地藏族称这里是“章江尼嘎萨恰”(野马、野牛出没的地方)。现地名中保留的野牛沟和野马滩就是因此而得名的。玛多建县初期有较大的三个游牧部落——和科、查科、夸科部落。1950年至1957年全县净增990人,平均每年增长4.1%。1959年初,全县2600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1017户,3896人,牧业人口3105人,非牧业人口791人。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2102户,8954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0.36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县2427户,10539人。玛多藏族住牛毛织成的帐房,有大有小,但式样都是呈正方形,中间用三根大杆(呈Ⅱ型)支撑,四周用绳子牵引固定,再一根木杆将引绳撑起,帐房四边垂至地面,冬暖夏凉,搬移方便,适应游牧生活。帐房里一般睡地铺。地上铺几张羊皮或毛毡(毛毯),白天穿的皮袄当被子,卷曲而卧,男女老幼一样。睡觉的地方男右女左,一般都头朝“塔夸”。“塔夸”是用石块或草皮、泥垒成的简易炉灶,没有烟筒,从帐房的天窗排烟。但帐房的主人还故意使帐房中布满烟雾,用烟熏帐房,据说这样可延长帐房的是用寿命,还一刻增强帐房的防雨能力。帐房上方用木箱和牛皮袋摆成“墙”“墙”砌的很整齐,墙的高低一般视财物多少而定,粮食等财物储备多,则墙相应砌得较高。“墙”前置一小桌或木刻像,上供神龛和酥油灯,帐房内四周悬挂经布,上方一般悬挂佛像。信教人家帐房顶上挂许多经幡,风吹幡动,其声犹如旌旗猎猎,昼夜不息。帐房右边摆放被褥、衣物、鞍具及生产用具,左边放置灶具,左下角堆放燃料(大量为干牛粪)。客人进入帐房,依照男右女左的习俗就座。帐房利没有凳子,一般是在毛毡霍栽绒毯上盘膝而坐。冬天,用牛粪在帐房四周做成约一人高的围墙挡风寒,入夏以后,撩起帐房垂帘纳凉消暑。还有一种白布小帐房,用一梁一柱撑立,又称“马脊梁”小帐房,通常可住3——5人,携带方便,牧民临时外出或走圈放牧时常用此种帐房。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牧民生活条件改善,许多牧民购置规格多样、美观舒畅的新式帐房、折叠椅、钢丝床。新式帐房抗风、防雨、保暖,受到越来越多的牧民喜爱和欢迎。

历史沿革

玛多县在秦汉时期为西羌地,南北朝时为辽东鲜卑族之一的吐谷浑部族迁居活动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民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1950年解放后分属达日县和甘德县辖。1957年由达日县、甘德县析置玛多县。1959年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1958年玛多县实行民主改革。改革前,玛多居住着和科、夸科、查科三个藏族部落。和科部落最大,居住今黄河、黑河、扎陵湖3个乡的草原。这个部落的千户头人,相传已有5代,180多年的历史。和科部落有一座帐房寺院,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全盛时期,寺院有阿卡、喇嘛300多人,寺院住房100多间,高大宽敞的经堂,是一顶牛毛做成的帐篷。玛多县政府所在地黄河沿镇,它自唐代以来就是我国内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驿站和古老渡口。过去的渡口,既无船只,又无桥梁,人们过渡要靠牛、羊皮筏子。解放后的1966年建起了黄河上游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黄河沿公路大桥。它把两岸的山川草原连在一起,更把牧民群众融进社会主义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

行政区划

2000年,玛多县辖6个乡,县府驻玛查里(黑河乡境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89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黄河乡1900黑河乡1642扎陵湖乡1564花石峡乡1868黑海乡1068清水乡765玛查理未批镇2083,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撤销清水、花石峡、黑海3乡,合并设立花石峡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花石峡乡)。2001年底,玛多县辖1个镇、3个乡、1个国营牧场,34个牧委会。花石峡镇驻花石峡,辖16个牧委会(措柔、卓兰、东泽、造日埂、日谢、日榜、吉日迈、加木恩、豆措、那尔扎、维日埂、扎地、哲合迈、斗地、斗纳、加果)。黄河乡驻热江坎多,辖6个牧委会(江旁、热曲、阿映、白玛纳、唐格玛、哲合理)。黑河乡驻作维隆哇,辖6个牧委会(江多、隆埂、尕拉、坎木青、赫拉、江措)。扎陵湖乡驻哈美茶卡,辖6个牧委会(尕泽、多涌、擦泽、鄂陵、勒那、阿涌)。国营牧场驻玛查里。2005年,玛多县辖1个镇、3个乡:花石峡镇、黄河乡、黑河乡、扎陵湖乡。2006年8月,玛多县撤销黑河乡,设立玛查里镇(镇政府迁驻玛查里)。

社会发展

工业以采矿业和牛羊肉加工为重点。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藏系绵羊、马等。青(海)康(西康)公路穿境,交通较便利。县设民族中学、普通中学,各乡设民族寄宿小学,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民族教育体系。有医院、防疫站、卫生所等,医疗卫生机构9个。玛多县在1949年前没有任何工业,个体手工业也很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地方工业,在发展畜牧业生产、建筑材料和煤、盐、电力等,改变了单一的牧业经济结构。电力玛多县电厂成立于1967年,初期设备有45千瓦40型发电机2台,供给县城照明用电。后又配备了75千瓦4115型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约4万度。1971年以后由于用电量增加,发电机改用2台120千瓦的6160型发电机,年发电8万度。1990年,县财政投资30多万元购置1台400千瓦发电机,1995年1月,县财政又投资12万元购置了1台250千瓦发电机。县电厂从设立以来,一直靠财政补贴过日子,属亏损企业。1998年,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投资万元修建了黄河源水电站,2001年正式向县城和花石峡地区供电,从而结束了玛多县无电的历史。建材县建材厂属大集体性质的地方企业,隶属县计委管理。1978年改名为“玛多县建材厂”,开始生产机制砖,机制红平瓦以及木器产品。由于加强了管理,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了生产责任制,产值逐步上升。在随后几年中,县建材厂实行承包经营。1995年底,县建材厂主要设备有木工房、电锯、电刨订、柴油发电机、东风卡车1辆、东方红55型拖拉机1台,效益不好。扎陵湖、鄂陵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是天然趣成的山水画卷。两湖附近的玛查里是古代通往西藏的商道、驿站和渡口。在两湖之间景色秀丽的尕泽山顶铸立有“华夏之魂”青铜雕像,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黄河子孙象征,为全省旅游景点之一。

乡镇简介

黑河乡:位于县境中南部,县府驻地(乡府驻地距县府15千米)。人口0.3万(包括县属城镇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9.7%,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面积4924平方千米。辖江多、隆埂、坎木青、尕拉、赫拉、江措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隶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黑河公社,1984年改设黑河乡。
黄河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的口的99.6%。面积5610平方千米。辖江旁、热曲、阿映、白玛纳、唐格玛、哲合玛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属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黄河公社,1984年改设黄河乡。
扎陵湖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2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6%。面积6137平方千米。辖尕泽、多涌、擦泽、鄂陵、勤那、阿涌6个牧委会。原属达日县和科区,1958年隶辖黄河沿公社,1963年分设扎陵湖公社,1984年改设扎陵湖乡。境内有驰名的扎陵湖、鄂陵湖。
花石峡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3%。面积3188平方千米。辖措柔、卓兰、东泽、造日埂、日谢、日榜6个牧委会。1957年隶甘德县花石峡区,同年划归玛多县,1958年改设花石峡公社,1984年改设花石峡乡。地处山原、河谷地,东邻措那湖南岸。
黑海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3%。面积3429平方千米。辖吉日迈、加木恩、豆措、那尔扎、维日埂5个牧委会。1958年隶花石峡公社,1963年分设黑海公社,1984年改设黑海乡。
清水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67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8%。面积2187平方千米。辖扎地、折合迈、斗地、斗纳、加果5个牧委会。1958年属花石峡公社,1963年分设清水公社,1984年改设清水乡。

地理地貌

玛多县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理坐标北纬33°50′~35°40′,东径96°50′~99°20′。北依积石山支脉布青山,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相接,东部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果洛州玛沁县毗邻,南与果洛州达日县和四川省石渠县接壤,西靠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曲麻莱县,西南以巴颜喀拉山为界,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相连。南北宽约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全县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占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积的20.8%。玛多县属高平原地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大部分在4500~5000米之间,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坦,比高500~1000米,西北高,东南低,山间有平坦地、沙漠地、沼泽地。大地构造单元属巴颜喀拉褶皱带,构造线均作西北至东南走向,地貌轮廓明显地受构造控制。玛多地区占优势的地貌类型是宽谷和河湖盆地,它们多为断陷作用所形成。在海拔4500米以上多为石质山地,表面为黑灰色盖土、黑柁土、沙壤土与沙质覆盖,一般厚度为50毫米,最厚达1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