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镇地图
码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码头镇在1957年为码头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7年建镇。人口2.5万。运河、张福河、废黄河自西向东平行穿过。辖码头、二闸、泰山、桃园、郑台、张庄镇、玉坝、太平、新河、大沟、仲马、惠民、陶闸、旧县14个村委会和码头1个居委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特产汤羊肉。古迹有韩侯故里、漂母墓、钓鱼台等。汉初淮阴侯韩信、西汉辞赋家枚乘、枚皋父子均出生于此。
民营经济
近年来,码头镇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全镇民营企业已达2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4家,逐渐形成棉花深加工、化工、建筑安装、水泥制品、机械制造五大支柱产业。截至2003年底,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达5.4亿元。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有力的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进的“三利纺织”和“天利钛塑”两大企业,列入县“163”工程,改写了我镇无常年运行规模工业企业的历史。2004年,我镇将全面实施工业兴镇和“121”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163”工程,加快推进码头工业化进程。年内确保完成“百万工程”15家,过千万元的规模企业2家。围绕资源大招商,引进资金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围绕码头丰富的棉花、桑蚕等资源,建设棉纺、缫丝等龙头企业,努力培植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发展
码头镇土质良好,土壤肥沃,盛产西瓜、粮棉。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万亩保健西瓜基地”、“桑蚕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万头肉奶牛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西瓜面积达1.5万亩,棉花5万亩,桑园5000亩,果园3000亩,肉奶牛存栏达1.6万头以上。镇党委政府以增加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全面招商引资,走工业兴镇之路。到2003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90元。
概况
码头镇地处邹平县西北部,东与位桥、台子两镇相邻,西、南与章丘市接壤,北跨黄河与济阳县相望。位处三县交接地带,地理位置特殊。驻地距县城36公里,距济南市40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30公里,距济青高速公路10公里,紧靠亚洲最大棉纺织企业—位桥创业集团。全镇总人口49864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10.8万亩。全镇共辖8各责任区,78个行政村。
社会事业
全镇22所小学,2所初中校,1所二级达标中学,在校学生1.1万人,1座老人活动中心,面积1500平方米。
历史简介
马头历史悠久,相传唐代已初具规模。由于地处沂河岸畔,清代以前水陆交通方便,商船停泊,车马宿住,故名码头,后人为书写方便,简化为马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为郯城县大东安乡,雍正二年(1724年)属郯城县西乡。民国初年属郯城县二区,并曾称马头镇。1948年划为郯城县第十一区。1954年,改建马头镇。1958年撤区并乡,改称马头乡,同年秋建立马头人民公社。1962年改称马头区,1971年夏称马头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因驻地马头,故名马头镇。
历史沿革
原属齐东县,1958年并入邹平县建码头公社,1961年设区,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18.9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码一、码二、大牛王、小牛王、南高、黄龙、洼里、陈寨、田拐、谷家、谷王、东段、仁和、草庙、新苗家、新马家、高王、老张桥、西孙家、新张桥、西刘桥、潘桥、李家庄、西韩、延西、延东、小信、大信、旧延安、王庄、窑头、北高、三合、范井、路家、时圈、码头寨、赵坊、小寨、小邵家、小杨家、大杨家、邵店、小太平、胡家、后安、大王、小祭家、李码、边家、崔八、三官、刘平、大寨、还乡、肖家、前安、齐家、甜水、来牛、冯王、于店、牛坊、胡坡、任家、赵家、李坡、孟家桥、纪家、成集、小赵、高家、小师家、归苏、小王家庄、田家、大郭、西站、中站、东站、炭刘、小郭家82个行政村。2002年撤乡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