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石家庄市地图 > 藁城市地图 >
梅花镇地图
梅花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古迹

梅花镇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朝海防古城墙、蔡夫人庙、林位宫等,梅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镇,历代军事之要塞,是省会门户、军事要地。古代梅花先后设巡检司、千户所。梅花城:围山而筑,山顶有石盈亩,巍然高出数丈,上镌“龙东石”。明洪武十年(137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造立城池,委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督造。三面临海,南建于沙冈,延袤三里。城高一丈八尺,广六尺,周六百四十八丈。女墙一千二百二十,占楼二十有四,窝铺二十。辟三门,东门至海,南门面山,西则水门;城门外围筑“雍瓦城”占地亩许,侧向设门;潮至舟航抵城下。城内梯岩架军寮,连墙接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最称雄峙。明万历(1573~1620年)之季,倭寇各处剽害,梅城拒守独全。清初海氛又炽,丙申(1656年)遭屠。朝议行清野之计,康熙辛酉(1681年)将居民迁内地;己未(1679年)诏复故土。城以年久沙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县卫良佐领帑重修,筑内城墙一面(俗称新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殷凤梧、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戴永朴、乾隆二十七知县贺世骏分别领帑重修,递复之后,东门外又是人烟辐辏。嘉庆丙辰(1796年),海盗林发枝沿江剽劫,居民以竹筐来别装实沙,沿岸叠布,兵民联防,始得无患。宋元时有巡简司公署在上街。筑城时移置巡简司于仙岐蕉山,立梅花千户所,有屯军一千五百四十名,有卫指挥一员、副千户一员、镇抚一员、百户一员,世袭铁印官十三员驻防梅花。清初调迁兵燹频仍,址屋厌墟,惟上街所衙门巷址尚存。道光间,梅花所改凡署,春秋两凡千总把总轮防。城北抵闽江,东临东海,西有“百流湖”水汇闽江。现在百流湖淤积填地建梅花中学,水流淤窄剩下“百流漏”和“大沟漏”二条小水沟。梅城历今六百多年,屡修屡坏;最后一次修整(1762年)距今二百多年。女墙、战楼和大部墙体已倾塌无存。但东门一带保存尚好;东西北三面残墙尚能坎坎坷坷断续相连,埋没于占城搭盖、乱草野藤和垃圾渣土之中;仔细观察当年威镇海疆雄风尚存;南面两城墙虽已毁平而基址可寻可辩。梅花古城地势甚高,要攀上石阶,转过高低略有不平的石板路,才能步入梅花古城唯一一条大路,说是大路,其实宽也不过两米。街面上,老样新式的房屋交替出现。老厝,飞檐黑瓦白墙,犹现当年古城风采,只不过疏于保护,多已破败,人去楼空,残垣横陈,只有门口水井常驻,有圆有四方口。现今只留下一段墙垣,连着城门。城门全由石块垒筑,呈拱形,依旧坚实,城门下一位老妪摆着摊,城门旁则贴有“电影院做戏,欢迎群众观看”字样。城墙头长满了簇簇的绿色爬藤类植物,并往下伸展。城墙一直延伸到中心校旁,学校围墙加筑其上。块块石条,因为年深日久,岁月的冲刷,石面光滑无比,只有失去生命的青苔痕滞留其上。清康熙末,梅花因沙拥压,改为寨。曾四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七年?穴1762年?雪,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并标“梅城弄笛”为长乐十二景之一。有贺世骏诗为证:梅花丛里斗城悬,傍水依山四面研。长笛一声倚重阁,清音几曲入云天。兴来掩仰情何极,吹到悠扬怨亦消。最喜月明风静候,楼中有句忆青莲。抬头望去,傍山面海的梅花古城略显老态,似乎不胜风力,摇摇欲坠,却矗立几百年。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每处古迹、每个故事都隐现刀光剑影。忆古:草鞋退寇“姑婆”护佑大路转弯处,可见一古庙。庙上方正中大字书:调羹胜境林位宫。这是为了纪念几百年前草鞋退倭寇的林位而建造的庙。林位(1528-1564年)是明嘉靖年间奉命镇守梅花城的邑侯。时逢倭寇压境,梅花城告急。兵临城下之际,林位棋走险着,乔装改扮成小贩,经小路潜至城外,叫卖三四十厘米长的草鞋。此举被倭寇头目引以为奇,询问如此大的草鞋有何用处。林位假称,梅花城内军民身高体壮,这种草鞋就是特为其所制,并趁此机会故作泄露,实则夸大了城内军事部署情况。倭寇头目不明就里,听信其言,果然脸有惧色,急令退兵;梅花镇梅西村的蔡夫人庙,流传民间的传说却温婉人。蔡氏族谱》载:蔡夫人系琉球人,姓蔡名红亨,擅长刺绣。明万历年间,织龙袍入贡,深受皇帝赞赏,册封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召她入京。过梅花澳时,遇风登岸,乡人热情接待,居住梅花宋直家中;不久因病逝世,葬于梅花马鞍山田螺坞,敕赐建庙奉祀。门额上书“懿德夫人”。明洪武和永乐年间,朝廷各赐“闽人十八姓”赴琉球国定居,史称“闽人三十六姓”。明万历年间,“三十六姓”中有个叫蔡金城的,其女即为蔡红亨,因其长得倾国倾城,则被万历帝派去琉球选宫娥的大使一眼看中,送到长乐梅花港上岸。而蔡红亨先祖原是长乐人,红亨念祖心切,便在长乐宋家庄拜祖认亲,长乐蔡族人即称她为“蔡姑婆”。无论是因巧手刺绣进宫,还是选秀,两处都记载有蔡夫人从琉球来到梅花宋家留下足迹。传说“蔡姑婆”在长乐被陈靖姑收为徒弟,以后学得一身本事,经常在海上与风神作对,救人无数。长乐人有事,只需呼唤“琉球国蔡氏姑婆”,蔡红亨无不显灵相救。

基本概况

梅花镇位于乐昌市西部,镇所在地距乐昌境内的坪石火车站仅14公里。G4(京珠高速公路)、I省道坪乳公路贯穿全境,是“梅辽四地”的中心地带,更与坪石、黄圃、大源等镇毗邻南面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西北是湖南郴州宜章。梅花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200毫米,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全镇总面积224.9平方公里,辖17个村委会,240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1109人,其中农业人口45609人,总耕地面积2.8534万亩;

发展规划

2009年该镇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乐昌北部经济强镇,争当全市乡镇经济发展排头兵,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民营经济”三大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培育发展后劲,促使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0%,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此全面构建和谐梅花。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中心镇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加快我镇“中心镇”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展梅花科学发展新局面。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乐梅公路即将开通的有利条件,加快中心镇建设,拉大城镇框架,完善“软、硬”设施,以小城镇建设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全面实施乡村公路硬化工作,实现“六通”(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邮、通客车)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努力实现城乡自来水供应。
2、制定各项优惠措施,营造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以招商引资加快工业进程,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产业规模。
3、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农业结构。主要抓好黄烟生产,2009年实现市下达的黄烟种植面积3000亩任务。抓好梅花猪养殖,打造“梅花猪”品牌;抓好梅花子姜辣椒发展,进一步搞好梅花子姜辣椒深加工,扩大子姜辣椒的种植面积,力争到2010年全镇种植生姜4000亩,辣椒1万亩。
4、好“山”字文章,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搞山地综合开发,发展优质水果种植。
二、以重视改善民生良好势态,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当前,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必须看到,经济社会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问题依然存在,改善民生工作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更加扎实,更加深入地做好工作。从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的事情做起,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1、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在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上实现突破。根据梅花的实际情况,一是继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沼气池建设的生态建设工程,并紧紧抓住乐昌市被国家定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的契机,从试点涉及的农、林、水、国土、环保出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兄弟到城镇创业,到二、三产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巩固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综合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民异地就业、异地发展,达到自主创业。
2、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推动社会事业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实施镇、村卫生院、站的改造、文体场所建设,少生快高等工程,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多项政策,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完善好梅花敬老院等问题,同时,加快村级卫生站和文体活动场新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良好局面。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镇、村面貌新变化上实现突破。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切实搞好镇、村规划。一是2009年全面启动乡村公路硬化工程,部分自然村道路实现硬化。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使镇、村软硬环境设施明显改善,全镇实现“六通”(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邮、通广播电视、通客车);三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解决饮用水困难村食水问题,使大部分自然村食水达到国家饮用卫生标准。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树立乡风民俗新风上实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殡葬改革,杜绝土葬陋习,形成体现本地实际和时代特点的新的乡风民俗,实现干群关系融洽、和谐、邻里友好和睦、社会安定有序、民风健康文明。通过开展“和谐梅花”,“平安梅花”和“文明梅花”建设活动,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5、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上实现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同时又要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一是继续抓好村“两委”班子的培训学习工作,使他们成为“党性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二是建设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导班子;三是通过采取领导进村蹲点,干部进村挂职等办法,充实基层组织力量;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党务公开,改善公开和村民自治,形成推进农村建设的合力。五是加强完善党员教育远程管理。

乡镇经济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梅花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国内地区生产总值43306万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299万元,同比增长26%;一般预算性收入229万元,同比增长94.1%,实现50万元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8亿元,同比增长42.2%;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4.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在时代的发展中,梅花人紧紧抓住机遇,党委政府适时提出“工业化主导,城市化承载,产业化破题,市场化提升”的发展理念,以“三个年”的目标指导工作,即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突破年、以铁路建设为主的交通建设推进年和以小城镇建设为主的城乡面貌提升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工业方面。利用全县保留的六个工业集中区之一建在梅花的优势,举全镇之力打造“工业强镇、物流重镇和文教名镇”,抢抓机遇、招大引强,各项工作争一流、全面争先进,努力建设“平安梅花、文明梅花、和谐梅花、创业梅花、生态梅花”。农业方面。梅花镇的支柱产业为小麦、水稻、棉花、花生、畜牧;当地知名产品(土特名产)有:“梅花牌”、“绿野牌”青壳鸡蛋、乌鸡蛋、草鸡蛋,梅花山牌、绿叶牌、蟹地牌、蟹禾牌等优质大米、玉娘粉丝、“武进士”牌生态西瓜等,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体现民俗风情的有江苏泗洪“梅花掰手节”、“梅花农博馆”等。三产方面。自2004年春至2008年底该镇共铺设镇村道路里程公里,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于2007年5月投资1200万元兴建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梅花镇苏皖农贸市场,是苏皖边界乡镇交易量最大的农贸市场,集市贸易日交易额达300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的宿宿淮铁路泗洪站建在梅花,将为梅花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必将成为苏皖边界商贸物流中心。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我们在为取得成绩自豪的同时,也深感梅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征途上,我们急切渴望能集四海之智慧,聚八方之财源,共兴梅花伟业。为此,梅花镇委、镇政府正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发展、开放、开发、合作为主题,抢抓政策机遇,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浓烈氛围,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携起手来,在合作发展上谋求“双赢”,共同开创更加美好未来!

领导班子

邓金林(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主持党委、人大全面工作。黎海华(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财贸工作。付仙宝(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分管党群工作。杨福达(党委委员):分管企业、黄烟工作。丘天东(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日常工作,兼管后勤、物业工作。肖文明(副镇长):分管城建、国土、环保、交通、公路、城监工作。陈昌泉(副镇长):分管计生、林业工作。王小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分管武装、劳务、工会工作。王重华(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组织、人事、干部、教育、卫生工作。廖根荣(党委委员):分管宣传、文化工作。刘以香(党委委员):分管民政、合作医疗、青年、妇女工作。吕锦东(党委委员):分管农业、科技、畜牧、扶贫、经管、水利工作。雷春红(党委委员):分管党政办、安全生产工作。

屯头宫灯


藁城宫灯是藁城地方特产之一;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因进贡宫廷故名“宫灯”。藁城宫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屯头宫灯”为代表,传统的藁城宫灯都是手工制作,后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发展而形成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模式。以造型优美、易于保存等特点驰名中外。藁城宫灯还曾悬挂于天安门和2008北京奥运会,2009年11月25日又被授权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等荣誉。藁城宫灯为藁城特产,始于东汉、盛于隋唐,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为了庆贺统一天下之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所挂宫灯盏盏精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在河北藁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宝灯高挂,宫灯遍及全城,同时又有游园赏灯猜谜活动,半月不息。据传,明代藁城县屯头村李师傅手工制作的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遐迩闻名,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见其灯,喜其工艺精湛,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廷,宫灯此得名,生意愈发兴隆,其艺传世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