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梧州市地图 >
蒙山县地图
蒙山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民族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永安州有人口61269人。民国17年(192年),全县12209户,总人口81423人。28年,18133户10.02万人。此后,至36年,全县人口均维持10万人,增长人数不多。1949年,全县人口97008人。1963年24535户110813人,是县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年份。随后,全县人口不断增长。1975年,28345户151383人,自然增长率15.53%。。1985年,33625户171004人,自然增长率问.09%。。1995年48383户19390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1.6人,自然增长率5.26%c,少数民族占县总人口的16.1%。1996年,全县人口19.63万多人,汉族居多,瑶族占11%,壮族占7%,此外还有苗、侗、回等少数民族。2001年,全县有54137户19.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8661人;自然增长率6.05%。。2002年,全县有197175人。有定居国外的华侨、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同胞2588人。

旅游景点

太平天国开国封王地。位于县城永安大桥东侧,是太平天国革命重要遗址,今辟为文化公园。内有永安州古城墙、武庙、玉兰古树、窨井土坑、太平天国诏旨令碑廊、太平天国文物陈列馆。城外还有东西炮台、南王冯云山指挥所;日址,均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鳌山宝塔:。蒙山人旧称“文笔”,位于县城东南角,因宝塔建于山顶,山似巨鳌,故名。主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嘉庆年间(1796-1820年)续建,1985年重建,塔分五层,呈六角形,红砖钢筋水泥结构,每层各有塔檐,塔顶用琉璃瓦盖成,顶尖为莲花托葫芦形陶制品。各层檐盖,均装饰有绚丽多彩的图案。宝塔脚下的小山坡,有一清幽古寺——永安寺,寺内经声回荡,香火不断。每当夕阳西下,霞光照耀,百鸟归案,鳌山宝塔就显得分外娇挠,令游人流连忘返。
永安古榕:。位于城北街头,三株古榕联成一体,覆盖着800多平方米的地面,巍峨耸立,形若巨伞,相传为宋代所植。最大的那棵,树围数十抱,甚是雄伟壮观,三棵大榕,盘根错节,虽经千载春秋,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古榕西侧,有一潭池,碧澄明净,清可鉴人。
龙潭瀑布:。位于县城北去4公里处的石龙冲内,历来为蒙山八景之一。石龙冲纵深10余公里,龙潭位于冲内腹部,宽约半亩。游人入冲,转过九道山弯,便觉凉风阵阵,继而听闻轰轰之声。穿过茂林深处,忽然山开旷望,银光闪烁,一匹白练从天而降,如细雨纷飞,又化作团团白雾,升腾于悬崖绝壁之上,经阳光折射,一道彩虹时隐时现,映得四周古壁五光十色,令人们幻觉神奇。《永安州志》有诗赞叹此景日:“瀑布漏漏泻玉声,高悬匹练漾空明。何时结室龙潭衅,当看匡庐省远行。”
茶山湖:。茶山湖指的是距县城北面4公里处的茶山水库。1975年,始建茶山水库,坝高62米,长200米,有效库容为6300万立方米,水库全长14公里,把瑶山林区雨水集储起来,形成平如明镜的山湖,群山倒映,水天一色。2000年新辟为旅游景点,游人到此处游览,有回归大自然之美感。
西炮台公园:。西炮台公园位于蒙山县城西半华里的团冠岭上,原是太平天国起义军首领——西王肖朝贵镇守的西炮台遗址,2002年建成,占地71.36亩。公园山顶正中是烈士陵园,北边依山建起两堵半圆形的城墙,拱卫着两尊巨炮,公园东西两面的碑廊,铭刻着蒙山县历代名人和影响深远的事件。团冠岭上亭台幽雅别致,绿草如茵,花木满坡,登上山顶,蒙山县城尽收眼底。
长寿风雨桥:。长寿桥,始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后几度重修。当年因穿越县城的湄江两岸多长寿老人,故湄江县城段又称长寿江,横跨在长寿江上的这座桥就称为长寿桥。此桥最新重修于2002年3月,全桥以绿色为基调,极具古色古香。桥的两端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分别书写的“长寿桥”名,桥的东端有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写的桥联。供人观赏江景、休闲小想、怕悦身心。其余景点还有循江晚唱、玉梦胜景、龙家天堑等处。

教育科技

唐朝建孔夫子庙。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置永安州,建学宫。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书院,名为“众春书院”。十一年,再建明论堂,改善州内的书院堂舍设施。十八年,改“众春书院”为仕优园。四十七年,创复义塾为书院,名“湄江书院”。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湄江书院”。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湄江书院”并加扩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下令废除八股,“湄江书院”改成达学堂。明清时共有私塾8间。民国初年有私塾3间,民国24年(1935年)底私塾消失。解放后,1949年11月,全县仅有初中1所,简易师范1所,小学105所。解放后,私立学校改为公立。1964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有小学343所,学生7274人;中学2所,学生50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全县中小学“停课闹革命”,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抓好学校的基础建设和体制改革。1989年,有小学74所,教学点76个,学生19670人;高中及初中10所,学生7214人(其中高中854人)。1994年,基本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2001年,全县有高中1所,职中1所,初中10所,小学74所。在校中学生9607人(含高中),小学生23982人。全县教职11912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占7.5%;中级(含小高)603人,占34.4%;初级职称992人,占56.5%。解放以来,蒙山的科技工作有较大发展。1959年,成立蒙山县科学工作委员会,主要进行科学选种、试种绿肥、灯光测报水稻虫害项目实验。1972年,成立县科技小组,科技项目增多。1974年,成立县科技局,以优选法进行技术革新试验,试验项目1307项。试制条烟乳剂等土农药和腐殖酸按等立农药的研究。工厂进行技术革新,改作模具,用一般钢代替标准钢,使工效比原来手工操作提高50倍,促进了生产发展。1978年,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至1990年,全县完成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一项,自治区级12项,县级匕项。1979-1989年,进行科普宣传和科学培训计办班共226期;举办科技知识讲座298次,培训13443人;开办科技阅览室,有科技书籍300册,科技资料4700份。年接待读者1.1万人次。科技推广应用方面,1987年,全县共建沼气池1407个。1995年,。工程师陆永远对原沼气池进行改造研究,创建液压新型沼气池,荣获全国星火计划实施10周年暨农业科技攻关成果博览会优秀科技项目奖,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申请国家专利。2001年,全县共有语气池1.20万个。1978-2002年,全县获奖项目共20项,发表的科技论文、著作共巧篇(本)。

自然环境

地形:蒙山县四周群山环抱,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湄江纵贯其中。县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70公里。北部的新圩镇、文圩镇、蒙山镇及西河镇为盆地。南部的黄村、汉豪、陈塘为峡谷地。山脉县境西连大瑶山。西北部的骛山,属萌诸岭山脉,海拔1104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东北部有鸡冠山脉,从荔浦县的猪头山起延伸经蒙山、昭平两县,成为两县的天然分界线。北部有白面山,西南部有百崖顶、大道岭,南部有高山岭。河流县内有大小河流159条,均发源于金秀大瑶山山脉和鸡冠山山脉等山系,其中较大的江河有24条。湄江是蒙山江河的主流,属西江水系,是西江支流蒙江的上游,发源于大瑶山,从县西北新圩镇的坝头村入境,流经新圩镇、西河镇、蒙山镇(县城)、黄村镇、汉豪乡、陈塘镇,下经藤县在蒙江镇汇入浔江,全长107.50公里,县内流程86.86公里,水位最高为112.61米,最低为106.61米。主要的支流有壬山河、茶山河、瓦冲江、百合江、夏宜河等河流。
气候: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夏季长,酷热;冬季短,严寒期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9.7℃,平均最高气温24.5℃,极端最高气温38.5℃(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5℃(1955年1月12日)。全县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2.03千卡/平方厘米,平均年日照总量为158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738.7毫米,最多为2529毫米(197年),最少为1138.3毫米(1958年)。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雨季一般始于4月中旬,终于8月下旬。主要气象灾害有:倒春寒、冰雹、狂风。暴雨、寒露风、霜冻等。
土壤:全县分为水稻土、旱地土、山地土3个立类。水稻上有7个亚类,18个上属,43个土种,均宜种植水稻。旱地土多分布在村庄前后及河流两岸、河谷地带,是多种农作物适生地。但大部分耕作层浅,保水保肥力差。一般山地上以山地黄红土、山地紫色土、山地红土3个上属为主。

资源

矿藏:有金、银、铜、铅、锌、硫铁矿、石英石、石灰石、重晶石、金刚石等。以重晶石、黄金、铅锌、红石、硫铁矿储量最丰富。
水产:鱼类有鲢、鲤、塘角、草鱼等10多种。
野生动物:较为珍贵的有山猪、山羊、果子狸、穿山甲、竹鼠、獐、獭、蜕、鹿、画眉、相思鸟、翡翠、寒鸡、竹鸡、鹤鸽、春丝鸟等,其中大鲵、穿山甲、白鹇、原鸡、大灵猫、小灵猫、水獭、麝、毛冠鹿等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植物:森林植物有40个科72个属80个种,马尾松遍布全县,以松、杉为优势树种。自然繁殖的树种主要有:榕、樟、枫、柏、桐、泡桐、乌相等。人工营造的树种有:松、杉、按、油桐、油茶、肉桂、八角、竹类。果树有沙田柚、椪柑、橙、梨、桃、李、龙眼、枇杷、芭蕉等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有山碴、金银花、罗汉果、绞股蓝等90多种。食用真菌类有木耳、香菇。草菇、凤尾菇、猴头菇等。药用真菌类有获警、灵芝等。
土地:2001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79万公顷。其中农业用地2.26万公顷,占总面积问%,林地10.10万公顷,占79%;宜林荒地4000公顷,占3%;宜牧草地22327公顷,占1.82%;水域3707公顷,占2.9%,城镇、村庄、道路、工厂等用地2500公顷,占1.96%;石山44公顷,占0.03%。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为5.62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8万千瓦。已开发13930千瓦,占可开发量43.8%。可供利的水源年均总量为14.99亿立方米,耕地面积年耗水量只占19.5%。

人民生活

1949年,农民人均有粮266公斤。1958-1961年,因受浮夸风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遭遇困难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98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1018元,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8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元,人均有粮291公斤。199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4193元,集体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33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9元,人均有粮370公斤。2001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73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5元。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02元。

水利

解放前,全县仅有10座小型山塘,总库容20.12万立方米,灌溉田地666亩。全县无防洪、排涝设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53-1987年,全县投入资金2158.50万元,先后兴建古苏、瓦冲、茶山水库水利工程,合计库容7794万立方米。2001年,有效灌溉面积6710公顷。2002年,全县水库有10座,库容765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73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