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南阳市地图 > 社旗县地图 >
苗店镇地图
苗店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村文化周

李春来是社旗县苗店镇老魏庄村白庄的一位农民,他父亲在世时曾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乡村业余戏班班主,人们习惯亲切地称他“老教师”。在外闯荡多年的李春来一家对家乡的文化事业特别关注,尤其对农村戏剧情有独钟。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李春来兄弟姐妹4人自筹资金4万多元,决定在村里举办“乡村文化周”活动。文化周期间,村里晚上组织电影晚会,白天播放戏剧录像,还请来唢呐队等来村里为群众演出。为满足老年戏迷的需求,李春来还特地邀请演艺水平很高的南阳市豫剧团来村里助兴演出。“乡村文化周”上的节目既有戏剧,又有小品、曲艺等,形式灵活、短小精悍,农民群众喜闻乐见。该村村干部李道勤介绍,“乡村文化周”开始以来,共吸引了邻村4万多名群众骑着摩托车,开着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等前来争相观看。“乡村文化周”已演出各种文艺节目20多场。

廉政建设

社旗县苗店镇从“保障经费、完善制度、强化责任、严格督查”入手,探索出了“两建立三规定”的村级计生经费保障管理体制,有效地提高了人口计生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苗店镇制作了村级计生经费支出流程图,要求每个行政村必须明确一名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本村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的审核审查工作,明确村计生管理员兼任报帐员,负责本村计生经费支出和报帐工作。并规定,村级计生支出票据,必须由经手人、报帐员、分管领导签字,经镇主管领导审批后,到镇会计核算中心报销。村级计生经费支出辅助帐由镇计生服务中心统一建立,并由镇计生中心报帐员每月到会计中心登记一次,辅助帐使用的帐薄一律为多样式支出明细帐帐页。苗店镇把村级计生经费支出纳入镇计生事业费支出范围,一般村按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村民自治合格村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在年初核定全镇计生事业费预算投入时,按照村总人口和人均标准,核定每个行政村的计生经费额度,并以政府文件下发到各行政村。苗店镇根据行政村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和经费支出的实际需要,规定村级计生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计生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流动人口管理、四术随访、村民自治、村室用品购置等方面。苗店镇村级计生经费实行报帐制,镇计生中心对各行政村计生经费支出额度,分年度按标准进行控制;行政村根据工作需要,按季度编制支出计划,经镇主管领导和镇会计核算中心分户会计审批后,凭支出票据到会计中心报销。

生产总值

200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亿元,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以猪禽渔为主的多种经营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5%。完成预算内财政收入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8元,呈恢复性增长势头。苗店镇突出加快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镇”、“民营富镇”、“以工强镇”、“科教兴镇”战略,初步形成三大发展格局,即镇域西部依托城郊优势,以楚跃小区为载体,形成以建筑建材、小商品批发、餐饮娱乐三条专业街为主的民营经济园区;镇域中部以商品粮基地建设为契机,发挥水土资源优势,建成以中国香稻为主的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镇域东部以富丽水产品市场为龙头,依托现有三大农型基地,带动千塘百堰配套开发,形成以“猪、禽、渔”为主的立体种养示范带。

经济发展

农业形成“东抓烟薯,西抓棉,畜牧生产千家干”的格局,主产小麦、烟叶、棉花、芝麻、红薯面,积3.2万亩,其中脱毒红薯已达1.2万亩,烟叶面积0.8万亩,棉花面积1万亩,粮食总产量1.7万吨,农业总产值7900万元,退耕还林已完成800亩,建成绿色通道0.9万米。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专业场8个,养殖专业村4个,养殖小区1个,牛存栏1.8万头,猪存栏2.3万头,羊存栏2.7万头,总产值3700万元。企业主要有面粉厂、麻袋厂、砂轮厂、“三粉”加工厂。素有“三粉之乡”之称,有赵岗、曹岗、石塔寺三粉小区3个,其中石塔寺三粉园区已初具规模,“三粉”生产线213条,197户。“赊店三粉制品有限公司”为三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6条,年利润24.32万元。三粉年产值60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200万元。

气候特点

苗店镇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最冷(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C,年平均气温14.8°C,具有冬冷少雨雪,春旱多大风,夏热多雨水,秋晴气候爽的特点,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全年稳定通过10°C的积温为4969.8°C,年平均日照2003.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838.1mm,全年无霜期226天,全镇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2.9米/秒,易发生旱涝灾害。

社会发展

苗店镇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民汉合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有一所中心校和4个教学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疫病防控、医疗救治能力明显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9480人,参合率为96%;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6%;几乎村村有广播,户户有电视;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共有6个功能齐全的村级文化室和16个组级文化室;民政事业整体效能得到发挥,社会保障工作初见成效,每年救济特困人口496人,供养54名五保户,为35户非农户发放低保金,2006年又启动了农村低保,为50人发放保障金,每年都为现役军人发放优扶费,为复转军人发放抚恤金,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民武装、爱国卫生以及妇女儿童等事业健康发展;老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加强,180名残疾人办理残疾证,298名65岁以上老人办理残疾证;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和谐、平安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