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镇地图
穆棱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2005年)
穆棱镇:辖18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光荣居委会、中福居委会、团结居委会、西岗居委会、黎明居委会、建设居委会、先锋居委会、道西居委会、迎春居委会、河南居委会、德胜居委会、春利居委会、中心居委会、前进居委会、向阳居委会、三岔居委会、向南居委会、新星居委会、徐家村、和兴村、兴盛村、兴安村、泉眼河村、大屯村、团结村、大桥村、红旗村、上屯村、西岗村、河南村、黎明村、三岔村、泉兴村、振兴村、北林村、兴隆村、河北村、腰岭村、岭前村、明新村、泉涌村、柳毛村。
穆棱林业局:
辖20个居委会:第一~第十九居委会、森调队居委会。还有:三新山林场、莲河林场、桦树河林场、杨木桥林场、双宁林场、和平林场、泉眼河林场、狮子桥林场、红岩经营所、老道沟经营所、代马沟经营所、磨刀石经营所、西北岔经营所、共和经营所、东兴经营所、牛心山经营所、筒子沟经营所、龙爪沟经营所、头道沟经营所。
自然资源
穆棱镇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为32760万立方米,有椴、榆、桦、松、色木及黄菠萝、核桃楸、水曲柳等名贵木材树种,尤以红松著名,素有“红松之乡”的美誉;有人参、五味子、黄芪、龙胆草、平贝、刺五加等300多种野生药材;矿产资源储量最多的是花岗岩、金、银,云母岩也有部分储量;由于山多林密,山产品十分丰富,主要有榛蘑、蕨菜、松茸等10多种;农产品主要以优质大豆、玉米、小杂粮等绿色食品为主。穆棱历史追溯
名称起源:穆棱因境内的穆棱河而得名。穆棱河,满族的祖先肃慎、勿吉等民族又称木伦河、莫力河、麦兰河等,因此,穆伦、麦兰、暮棱、穆勒恩等皆与穆棱谐音,都是满语“穆棱”在不同时期的汉译音。《鸡林旧闻录》关于穆棱的“地名释义”中解释为“穆棱,满州语本音作‘摩琳’,马也(达罕马驹也)。古为产马之区。”伪满康德三年编的《穆棱县概况》中记载,穆棱(木伦)乃古肃慎(距今已3000多年)旧地。渤海国时期为牧马场。当时木伦河两岸是少数民族牧马骑射的地方。历史沿革:穆棱历史悠久。夏、商、周三朝为肃慎族居住地。公元前140年(东汉)以后是肃慎族后裔挹娄族辖境。南北朝时为勿吉族居住地。隋唐属靺鞨族疆域。五代十国(943年)时期,为契丹女真属地。辽时为女真东京道疆域。金为女真别部,属上京路。金末元初(1215—1233)是东夏国的疆域。元至顺元年(1330年)为辽阳行省开元路的辖地。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置麦兰河卫,隶属奴儿干都司。清初为穆伦路,属东海窝集部。顺治十年(1653年)为木伦部。康熙十五年(1676年)属宁古塔副都统。雍正四年(1726年)改属泰宁县。隶属吉林将军衙门。雍正七年(1729年)泰宁县裁撤,仍属宁古塔副都统。1882年(光绪八年)设穆棱河屯田局于钓鱼台(今穆棱镇南)。翌年正月改屯田局为招垦局移址于上城子(今兴源镇)。1903年1月1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清廷批准,设置穆棱河分防知事,隶属绥芬厅。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将穆棱河分防知事所辖地方改设穆棱县,治所驻上城子(今兴源镇)。1910年1月2日(清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民政司“札开”,委官试署穆棱县。同年4月17日(清宣统二年三月初八日),知县王荣昌“到任视事”。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穆棱县仍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1914年6月改隶依兰道。1929年2月,撤销道区后,由吉林省直辖。1930年4月26日,县址迁至八面通镇。时为三等县,全县总人口4.4万余人。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1937年7月划归新设之牡丹江省管辖。1938年10月,县址迁至穆棱街(今穆棱镇)。1939年6月1日,将细鳞河、太平岭和黑老婆沟、小穆河、龙山等地划归新设置的绥阳县和林口县。1943年10月后,先后隶属东满总省、东满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成立穆棱县政府,隶属中共牡丹江地委。同年4月设置绥宁省,由绥宁省管辖,绥宁省撤销后改由牡丹江专区管辖。1947年1月5日,将穆棱县划分为南、北穆棱两县。南穆棱县驻穆棱街,管辖南区、北区、兴源、磨刀石、下城子、马桥河等地;北穆棱县驻八面通街,管辖八面通、东区、西区、梨树镇、穆棱矿等地,两县均隶于牡丹江专区。同年6月15日,将南穆棱县改为穆棱县,北穆棱县改为穆北县。同年10月1日,将穆北县并入穆棱县,县址驻八面通,由牡丹江省直辖。1948年7月,划归松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改由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改由新设立之牡丹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将梨树镇划归鸡西市。1983年9月,撤销牡丹江地区,改由牡丹江市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