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电子地图 >
彭水县地图
彭水县相关地区地图:

现实困难

彭水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是“八七”扶贫攻坚时期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又是新一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一是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地处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质贫瘠,地面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占33%,土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下的占30%;立体气候十分明显,洪涝、伏旱灾害频繁,素有“十年九灾,三年一大灾”之称。二是经济总量偏小,在全市处于滞后的地位,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一产业弱、二产业缺、三产业虚”,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民多、农村穷、农业弱仍是彭水的基本县情,农民群众增收难、行路难等形势依然没有根本缓解,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恶劣,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四是社会发展问题突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医贵、上学难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影响稳定、影响和谐的一些重要因素还没有消除,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任务繁重。

行政区划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辖11个镇、28个乡:汉葭镇、保家镇、郁山镇、高谷镇、桑柘镇、鹿角镇、黄家镇、普子镇、龙射镇、连湖镇、万足镇、靛水乡、岩东乡、鹿鸣乡、平安乡、棣棠乡、太原乡、三义乡、联合乡、石柳乡、龙溪乡、走马乡、芦塘乡、长滩乡、乔梓乡、迁乔乡、新田乡、梅子垭乡、诸佛乡、小厂乡、桐楼乡、鞍子乡、善感乡、双龙乡、石盘乡、大垭乡、润溪乡、朗溪乡、龙塘乡。

民族风情

婚嫁:古时候,彭水民间的婚姻是自由的“自为媒来自许婚”,而且,大多数从唱歌开始。明清以后,随着汉文化的传播与加强,婚姻有纳入了封建礼数的桎梏。一般婚姻缔结过程很长,父母之命成了婚姻的主宰。特别是有钱人,要按照《朱文公家礼》,礼节繁琐,稍有不慎,便得罪了对方,闹得极不愉快,甚至造成两家因此而结怨。只有贫困之家的婚姻则相对自由些。解放后,农村青年谈婚时,男方须按约定的时间由介绍人陪同,带着礼物去女家“取同意”。让女方家长看看未来的女婿,如无意见,便走回回。不“插香”,但要放鞭炮。走了三次回回后,再到乡人民政府办理结婚手续。过礼那一天,男女双方同样要请客、收礼。近年来,农村开始恢复部分旧俗,城镇时兴“端盘盘”,即将礼物等放在茶盘内,一人一盘,列队通过街道。有多至200个茶盘的。有的还用摩托车开道,小车迎亲。新娘进门后,由新郎、新娘将事先准备好的被子分别送给父母、伯叔、舅姑等,长辈收被子时要给喜钱。
生育:彭水各族人民传宗接代观念强烈,尤以农村为甚,而解放前更甚。婚后两三年不见生育或只生女孩,便上庙上求观音菩萨,给他“上红”或“献佛鞋”。有的抱儿押长,有的给女儿取名“接弟”、“接男”之类。也有家人背着夫妇将南瓜藏于被子内(“南”与“男”同音),还有在八月十五日送瓜或“偷瓜”以兆生子的。有人许愿修桥,贫家则砍几根木棒搭在小沟上让人通过,有山林的家庭便捐大树作为桥梁,据说,捐一根生一子。富家无子,则捐钱修石拱桥。有的夫妇多年无子,妻子便主动给丈夫物色小老婆,让其再婚。有的一妻三妾,仍只生女孩,便认为是祖坟葬得不好,便迁葬祖坟。
寿庆:闲生彭水人把闲生读作“hán生”,指家庭成员除整十生以外的生日。成年人的闲生,一般只有至亲。嫡戚前来祝贺,不另外请客。未成年人的生日,家中弄些好吃的,或缝制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子等以示庆祝。整十生彭水农村各族人民一般50岁起开始整生十酒。50为半百,60为满旬,70、80、90便要大庆。这种整十生,男性要提前一年,即70岁生日,69岁时整酒;女性则延后一年,即70岁生日,71岁时整酒,有“男整进、女整出”之说,因“十”与“死”音近,所以避开严“整十”时整酒。届时,亲友要送寿匾,寿联。有钱人之家,匾、联为黑漆退光,以朱砂或金粉涂字;中等家庭则用红纸或红绸书写对联相赠。也有送寿屏(以木刻黑漆退光涂金字,或在绸子上绣花鸟图案或绣制寿字、寿序等)、送寿幛或《八仙上寿图》等。至亲的晚辈则要送寿衣、寿鞋,还要赠送糖酒肉蛋等礼品及现金。生日的头天晚上要拜寿。让寿星(或夫妇)坐在堂屋正中的椅子上,如长辈健在,也要请来接受朝贺;如有兄弟,也来陪坐,接受朝拜。儿女子孙按长幼、尊卑、亲疏的顺序叩头行礼,有礼生喊礼。礼生由家族中有名望的成年人担任,寿星要给拜寿者封赠一些吉言。拜寿时,同样要设香案,供柑子,以昭告祖宗。送礼时,主人以寿碗相赠。晚餐有酒菜,但不煮饭,只吃面条,以面条长瘦与“长寿”同音,所以,称为“吃寿面”。第二天早饭,才办席,称为“寿席”或“寿宴”。有些地方则不留宿,祝寿和吃寿面以后,客人便各自散去。百岁酒满97岁便可整百岁酒,因为加上闰月,实际上已有100岁了。气氛自然更加隆重一些。同样祝寿、吃寿面,只是寿碗称为“百岁碗”,客人以为吉物,十分珍视。
节日:小年夜彭水农村各族人民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称为“小年夜”,家家户户要扫除房内,特别是灶房内烟熏的灰尘,称为“打扬尘”。晚上,要向灶头靠板壁的一边,祭“灶神”,送灶神上天。要用汤圆面捏成“灯盏窝儿”,内装菜油加灯草点灯,送走灶神后,便把灯盏窝儿烧给小孩吃。据说,灶神会保佑其长命百岁。祭灶神时,要行跪拜礼,请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祈求平安。晚餐要吃肉。请长工之家要给长工“打牙祭”,结清工钱,第二天,长工就可回家过年了。如长工无家可归,便留下来过年。大年夜彭水人称除夕为大年夜。上午,要去给祖先的坟墓“送亮”,除了香烛纸钱外,还要献上“刀头”、三杯酒,然后跪拜。富裕之家,要放鞭炮,然后,把酒倾在墓前,把刀头带走。还要敬山王和土地菩萨。晚上,在堂屋正中摆酒席,烧香,点烛,供“祔子”,打开大门,燃放鞭炮,请祖宗回来吃饭,家长要作揖磕头,行跪拜礼。然后,一家人才另摆酒席吃“团年饭”。一般的家庭,吃“团年饭”:前,先“献饭”(即摆上酒菜饭,开门请祖先回来吃),供“祔子”,然后别摆酒饭,吃团年饭。杀年猪之家,便吃猪头肉,饭一定要用甑子蒸(因甑子是圆的,有团圆之意)。吃饭时不许泡汤,据说,如果泡汤了,来年易遭水灾,冲坏田坎和山坡上的庄稼。喂狗时,将各种食物摆在地上,看狗先吃什么,来年什么就贵。晚上,要烧大树疙蔸,烧的疙蔸大;明年的猪就大;火烧得大,明年就红火。所以,三十夜烧的疙蔸,要在上半年就挖回来,使之过一个六月,干了才肯燃。如果要换家神牌位,也要在除夕晚上换。换时,先将香火洗干净,然后,用浆糊贴上新的,再点燃料香烛,供上祔子,行跪拜礼。不请外人参力日。然后,全家坐在火炉边,听老年人讲家庭的历史,教育后代,称为“守岁”一般要坐到子时以后。有些地方的土家族,在除夕前一夜,先过“赶年”。有些地方的苗族,在立春后的第一天过“小年”。正月初一拂晓,在大门口摆上长方桌,上面插9枝香烛,并以12个杯子装净茶,各以12个碟子装净豆腐和供天粑,祭天上的玉皇大帝,叫“烧天香”;在茶杯里各放一粒豆子,然后祭天。祭后,看杯子中的豆子哪一颗最涨,就预示那一个月运气最好,称为“占岁”。一般的家庭,烧天香仍在堂屋进行,也不摆豆子“占岁”。有些地方的人,为求财运亨通,要单祭“酉溪得道”的四官财神,即杨、罗、李、冉4人,有的香火上供有“酉溪得道四官财神之位”的就不另祭了。

旅游景点

彭水县阿依河旅游景区:阿依河景区位于彭水汉葭镇柏香村一组,距彭水县城21公里,融山、水、林、泉、洞、峡于一体,雄、奇、险、秀、幽于一身,是全市乃至全国的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观光型、探险型、休闲型、民俗体验型河谷风景区。阿依河景区自然资源富集,民俗风情浓郁,景区正依托峡深、水急等特点精心策划天下第一自助漂流,峡谷夜游、探险;并深度挖掘苗族民风民俗,体验千年不变的美丽——娇阿依。(详情请进:彭水县阿依河旅游景区)
重庆市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摩围山景区:位于重庆市彭水县靛水乡境内,处于彭水县—贵州务川二级公路旁,距县城30公里。是集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等为一体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区。2001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391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茂云山处处有花草,无处不风景,四季可游,无时不美”。(详情请进:重庆市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摩围山景区)重庆市彭水乌江电站库(坝)区:乌江彭水电站位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城乌江上游9公里处的万足镇乡境内,是重庆市唯一的大型水电建设项目。电站总装机175万千瓦,正常蓄水位293米,坝顶高程300.5米,最大坝高126.5米,坝顶长度330.5米。电站成库后,大坝上可通行车辆,连接两岸,尾水回至贵州沿河县境内,将形成长约100余公里,水库库容为2.32亿立方米的高峡平湖景观,极具观赏性。(详情请进:重庆市彭水乌江电站库(坝)区)
重庆市彭水县鞍子苗寨:鞍子苗寨距彭水县城54公里,是彭水县苗族最集中的地方,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0%以上。民风淳朴,民族气息浓郁,鞍子民歌是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优雅动听,寓意深刻,无事不可用歌声来表达,随处可听到婉转的山歌,是苗族民歌“娇阿依”的发祥地。2000年,鞍子乡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苗族民歌之乡”。这里有独具特色的苗家吊脚楼,有苗家火铺,有丰富的苗家饮食文化,还有奇特的石磨岩石林,定会让游客感受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和神奇。(详情请进:重庆市彭水县鞍子苗寨)
重庆市彭水县神龙谷景区:神龙谷景区距彭水县城26公里,处乌江东岸的新田乡红旗村,是一条长约5000米,宽300—600米,深400—700米的地下箱式峡谷。神龙谷以险为奇,以秀见长,以幽为美。峡谷四面皆绝壁,仅有一小道可攀岩附壁下到谷底,从谷底望上来,那盘旋于绝壁与孤峰之间的小路,似登天之银梯。神龙谷山高谷深,悬崖峭壁,众多的溪流瀑布,飞珠溅玉,飘然而下。谷底弯弯曲曲的溪水,恰似小家碧玉,以其秀姿和柔性,吸引着游人。峡谷清幽深远,从谷底仰望,似蓝天一线,谷内森林茂密,古藤老树拥抱着古峰崖壁;溪流清泉,水质清澈,鱼翔浅底,历历在目;悠扬的蝉声和着清脆的鸟鸣更增添了峡谷的幽静。峡谷还是一个植物王国,现存有梭椤、红豆杉等植物1000余种。(详情请进:重庆市彭水县神龙谷景区)
重庆市彭水县郁山古镇及盐丹文化旅游区:郁山古镇位于彭水县东北,距县城46公里,319国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从古镇经过。郁山自古以产盐著称,在苗语中,郁山即产盐之山,最早被人类发现利用的盐泉之一。所产之盐通过郁江与酉水销往武陵山区及乌江流域(今湖北、湖南、贵州、渝东南)广大地区。郁山先为巴国所有,后落入楚国。郁山不仅产盐,还早在周初即盛产丹砂,郁山丹砂从郁江入乌江再转长江外运销售。(详情请进:重庆市彭水县郁山古镇及盐丹文化旅游区)

发展态势

重庆直辖以来,我们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机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投资拉动、工业立县、城镇化、旅游活县、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县战略,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战略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9.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0.5亿元,年均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由1.76亿元增加到50.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年均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7亿元增加到13.9亿元,年均增长14.2%;辖区内财政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年均增长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0.66亿元增加到1.76亿元,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092元增加到223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57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38:30:32调整为27:33:4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提高到48.8%;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通过直辖十年的发展,彭水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初步具备了“寻突破、求发展、上台阶”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

彭水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诞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化”。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镇置涪陵县,北周置黔州费县。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置黔中道于此,并置黔州,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唐、宋两朝,中原纷乱,而黔州独守,社会经济齐头发展。元、明两代,多次“赶苗拓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清政府招民垦荒,还民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到清末"舟楫往来,商贸辐辏,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苎麻诸物转运各地,使“彭水财富,甲于酉属”。民国时期,兵匪频仍,人民啼饥号寒。1949年11月16日彭水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彭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汉初建县,历经2000多年历史。唐宋时期,于彭水置黔中道,是全国十五道之一,彭水县城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是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中心。彭水拥有丹、盐资源及乌、郁两江交通优势,舟楫往来,商贾辐辏,百业云集,经济发展,曾创造了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清末“彭水财富,甲于酉属”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苗、汉、土家等各民族聚居繁衍,相互学习,彼此交融,孕育了巴渝最古老的“黔中文化”。

居住环境

彭水,“古谓之蛮蜒聚落”。蛮,号指苗族先民,居山地;蜒,即蜒民,多居水边平地。这种古代的聚落,是从原始形态的村社共同发展演变而来的。村社共同体之间为森林茂密的隙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立地带或隔离地带。那时,彭水这块地方,居民少。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建涪陵县(辖境包括今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石柱南部、武隆东部以及贵州思南以北的大片地区)时,因人口不足1万户,所以不设县令而设县长。按现在各县面积测算,面积约为4万平方公里,以1万户计,约为每平方公里1户居民。这就成为这种村社共同体的前提条件。经历了300多年,到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从渔猎社会,走向半农半猎社会,生产力也提高了,人们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结束了。人与人之间为土地、财产的争讼也增多了。由于宋末、元代及明代多次“赶苗拓业”苗族被迁出境外或赶入深山老林,“赶苗”以后,各个家庭的家兵们,又重新编成“部曲”,寓兵于农了。时间一长,这些部曲,便隔入了当地,习其语言,从其风俗,互通婚姻,自己也变成少数民族了。但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仍按古代聚落的模式构筑,仍为聚族而居,住房外面为棘闱或石墙,围墙外面为田地或树木。他们住的地方,名为“X家营”,这些地名周围的田地,多为这些赶苗军队及其子孙开垦出来的。明清以来,以“棘围”为单位的聚落,已经逐渐被以地域为范围的“村落”所取代,但仍保留了聚落的风俗。这些聚落,是由一家人分家后就近造屋形成的,寨子里都有老房子、新房子、朝门户、阳沟户、当头户、坎上、坎下、沟边、岩脚之类的名称。也有原为一姓居住,将部分住宅卖给外姓,或让至亲好友就近造屋,或某家有女无子,让人入赘而形成的多姓杂居。解放前的单家独户,多为从外地迁入定居,或地方为耕种远离住宅的土地给佃户建的。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人们的家庭观念相对淡薄;而多家聚居的村落易遭火灾,所以,子女成家后,大多分出去另建住宅,不与原住地相接,形成分散居住的格局。但是,无论大寨子或是单家独户,姓,无论大姓还是小由山地自然条件(多以山梁为界)形成的聚落内聚力非常明显;住地的风水树,寨子或祠堂寺庙周围的树木不准砍伐;水井不准喂牲口,不准洗衣服,以免污染;桥梁、道路、河堤不准损坏或侵占;坟山不准开垦,坟山上的树不准砍伐---虽无明文规定,早已约定俗成,成为聚落内居民必须遵守的制度。聚落内的居民,不论是否同族同宗,是否亲戚,有无前嫌,凡有红白喜事,都要前往祝贺(吊唁)、帮忙(砍柴、挑水、煮饭、洗菜、借还东西----不要代价),形成团结和睦的风气。如遇火灾,则前往扑救,致伤了也不要受灾户治疗。灾后,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树木出树木,有力出力,帮助受灾户重建新居。解放前,如遇外侮(如土匪抢劫之类),只要一打锣或一吹牛角,丁壮便执刀荷矛。倾刻齐集,听从调遣。内部有了纠纷,由聚落内部族长或德高望重者出面调解,说了算数,一般不找政府解决。蒙古族人聚居的向家坝,原建祠堂的屋顶为八角形的“纱帽顶”,柱础也为八角形。在今县东南各乡苗族聚居的地方,堂屋左侧,里面半间为卧室,一般都装上地楼板,离地1米左右,有板梯供人进出。县内其他地方也有装地楼板的,一般只有30厘米左右。据清康熙年间(1622~1722)陆次云所撰的《峒溪纤志》载:“仡佬谓席地而剧近鬼矣,为屋宇必去地数尺,架以巨木,上履杉叶,有如羊栅,故名羊楼。”彭水人建房的习惯,可能是从仡佬人的:“羊楼”演化而来。卧室外面有“火铺”,用木柱木板装成2米见方,高约30—40厘米的框,框内填土,中间烧火,上吊鼎罐,下置铁三脚以支锅,鼎罐用来焖饭、炖肉;锅用来炒菜。火塘边四面摆着若干个用稻草辫子编成的草凳,供人围坐烤火。过去,晚上匣在火炉上架木板为床,早上撤去。清代顺治时人方亨咸《苗俗纪闻》中说,苗人“无灶,生火于地,悬釜以炊,老少男妇尊卑列无序,环釜席地而坐”。龚柴《苗民考》也说,苗民“屋内设火榻,中置火炉,炊爨坐卧,悉在其上”。彭水人的“火铺”当为这种习惯演化而来。这种地楼和火铺,不限于苗族,县东南各乡,各族皆有。木瓦结构的房子,大多有吊脚楼,即在楼下以木柱支撑木楼的建筑,这种建筑,以彭水最为普遍。彭水的吊脚楼(彭水人称为“虚楼”),可分为三种:1.在山坡上建房,把厢房或下厅伸出,为使厢房或下厅与正房在同一平面上以利居住,便在坎下或坡下以木柱支撑,上面住人,下面建猪牛栏圈或堆放柴草杂物;2.在平地建房,有在正房一侧建猪牛栏圈,外支木柱,上面住人的。这种吊脚楼,一般比较矮小;3.有些集市,如解放前的老郁山,便建在一面陡坡上,一律以木柱支撑房屋,走马岭建在山梁上,右边便以木柱支撑房屋。万足场的临沟边,至今还可以看到这种建筑。民居的吊脚楼上,一面、两面或三面,有挑伸出,与悬柱相接,铺以楼板,装以栏杆。富裕之家,还在悬柱和挑上,饰以木刻浮雕,栏杆也以吉祥图案装成。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出现不少一楼一底或多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钢混结构的平顶(或瓦顶)楼房,水磨地板、地板砖、彩色玻璃窗、金属卷帘门等,也进入农村各族百姓家,原有的建筑(包括吊脚楼)有日益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