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地图
平定县相关地区地图:
名优特产
平定县生产的砂货,内外光洁,皮薄匀细,结实耐用,品种齐全,曾参加广交会,行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平定县的黄瓜干,因色鲜无皱、清脆、甘甜而闻名。
地理
平定县四周群山环绕,海拔均在千米以上。西南部七千寨,海拔1530米,为县内最高峰。中部黄土丘陵,海拔800至1000米,由于长期流水切割,沟壑纵横,地形极为破碎。境内山地居多,占总面积60%左右,丘陵次之,仅在县城附近有小块平川。娘子关谷地海拔350米为本境最低处。桃河是县境内最大河流,其支流有温河、南川河、阳胜河等。
历史沿革
平定城地处晋中东部,太行山西麓,为晋冀通道之要冲。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他们在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县治由军升为州,又由州升为直隶州,后又改为县。古老的平定城,经过历代营造,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全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据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夏代,华夏分为九州,本县属冀州之域。到周代,冀州分为幽、并二州,本县属并州。其后,周成王灭唐国,封叔虞,本县地在唐东境;至叔虞之子指晋水名国,本县属晋。平定县在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地,秦属太原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本县属太原郡。汉承秦制,至武帝时,始置上艾县,县治今张庄镇新城村,仍归属太原郡。汉名“上艾”,后改为“石艾”。东汉末年,郡国并行,冀州之域分为三郡六国,本县属常山国(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曹魏黄初元年(220),置乐平郡,本县归属。北魏建国元年(386),改上艾为石艾;太平真君九年(448),又恢复上艾之名。隋初,本县属辽州(今昔阳县西南),不久划归并州太原郡。唐易名“广阳”,唐代,本县曾为京畿道属县,武德三年(620)归辽州,六年(623)划归受州(今阳泉市赛鱼);贞观八年(634)废受州,石艾直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更名广阳,将县治迁至广阳村(今属昔阳县)。五代时期,本县属北汉。宋太祖征河东在此设平定军,太平兴国四年改“广阳”为“平定”,沿用至今。北宋开宝元年(968),宋太祖伐北汉,克广阳城,改广阳为平定县;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灭北汉,迁县治于榆关(今平定上城),属平定军。金大定二年(1162)平定升为州,属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元代,平定州属冀宁路太原府。明代,冀宁路改为冀宁道,仍归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州升为直隶州,属省辖,领寿阳、乐平、盂县三县。民国初年,改直隶州为县,属冀宁道。1990年末辖7镇、12乡:城关镇、东回镇、张庄镇、锁簧镇、南坳镇、冶西镇、娘子关镇、石门口乡、岔口乡、马山乡、潺泉乡、古贝乡、南阳胜乡、槐树铺乡、柏井乡、维社乡、岩会乡、黄统岭乡、巨城镇,共有7个居民委员会和32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19298人,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千米。2000年,平定县总人口323633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56371、冶西镇15891、南坳镇20286、锁簧镇31955、张庄镇24852、东回镇13558、娘子关镇15311、巨城镇17138、维社乡18403、石门口乡17434、南阳胜乡7682、古贝乡10684、柏井乡11228、马山乡10110、潺泉乡6618、槐树铺乡12030、岩会乡13190、岔口乡14633、黄统岭乡6259。(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资源
平定矿产资源丰富,至2005年底,已探明的矿产有30余种,其中无烟煤、高铝粘土、硫铁矿、纯灰央岩、白云岩、一般耐火黏土、玄武岩、石膏和矿泉水等为优质矿产。煤炭分布面积360平方千米,探明储量约为22.6亿吨;硫铁矿储量为26亿吨;高铝粘土储量为1.6亿吨;石灰石分布面积达800平方千米,储量在100亿吨以上。已开发或正开发利用的矿产有无烟煤、硫铁矿、铝矾土、石灰石、白云石、石膏、铁矿石、浮石、玄武岩、紫砂陶土、砂石、砖瓦粘土和矿泉水等18种。
工农业
全县现有耕地47万亩,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粱、小麦、豆类、薯类等。林木覆盖面积16.5万亩。矿藏主要有煤、铁、硫磺、瓷土、耐火粘土、石膏等,其中煤蕴藏量最大,有悠久的开采历史。工业生产有电力、采煤、炼磺、耐火材料、陶瓷和具有千年生产历史的砂锅、砂罐、铁货等。娘子关电厂始投产于1973年,至1983年已发电127亿度,是山西当时的大电厂之一。
风景名胜
娘子关位于境内东沿,为三晋大门,地势险要,相传因李世民之妹平阳公主率军驻此而得名。娘子关东门有一水帘洞,流水沿百尺石壁直泻而成瀑布,甚为壮观。境内还有药岭寺和冠山,风景秀丽,乃避暑胜地。其中冠山为明末傅山隐居处,有明清刻石30多处。
文化体育
平定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效卓著。1989年3月,经国家体委严格考核,我县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1995年4月,我县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模范县”称号,同年11月,我县成功地接待了山西省农村文化暨创建文化先进县工作会议,并以“有口皆碑,无可挑剔”的优异成绩荣登首批“全省文化先进县”榜首。全县拥有10个乡镇文化站、123个农村文化室、8个集镇文化中心、10个文化示范村、3个省级农村儿童文化园、1个省级民间艺术之乡、1个市级民间艺术之乡、2个市级农村儿童文化园、9个市级特色文化村、14个市级特色文化户、20个县级特色文化村、13个县级农村儿童文化园和11个影剧院、38支电影放映队、450支民间文艺队伍、60支精品文艺队伍、400个戏剧场(或露天舞台)、648个图书馆(室)、458个体育活动室、325个篮球场。全县藏书508万册,县图书馆藏书61303册,体育人口达15900人。县、乡、村三级文化体育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创作和体育竞技硕果累累,文化体育市场日趋繁荣。此外,图书阅览、电影放映、戏剧演出、体育教育、全民健身及文化体育经营和文化体育产业开发等工作也都有长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