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镇地图
平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二、资源情况
平山镇是兰西县西北部的区域中心城镇,以农业为主。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镇总面积1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万亩。镇办工业有亚麻原料厂、农机修配厂、制砖厂、米面加工厂等,199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70万元。是合并乡镇之一。合并后的平山镇总面积28.1平方公里,全镇共辖民兴、卫兴(包括永兴)、海兴(包括振兴)、吉兴、合兴(包括金兴)、利兴(包括前兴)、复兴、北兴、新兴、大兴等10个村。120个村民小组,56个自然屯。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2.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80人,占9%;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镇政府驻地复兴村。
六、历史人物
朱观喜:(1891~1980),平山镇百丘田村人。1923年春组建百丘田村农民会并任会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平山区农会会长,惠阳县第届农民协会委员会长,广东省第一、二届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东江革命委员会委员等职;1927年至1928年先后率领农军参加平山三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国民党悬赏100大洋要其人头,百丘田村也遭10多次边境证剿;1928年至1930年经省委批准化名朱吉,任顺德容奇市区委委员;1930年11月因叛出卖在顺德陈村被捕人狱,翌年8月革命友人营救出狱;1931年8月至1936年在顺德容奇市区委工作;1936年至1948年返回百丘田村,曾任惠东行政督导处高河乡乡委和农抗会常务委员;东纵北撤时因年纪较大留下任惠阳县农协副主席,协助抗日游击队交能站、情报站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惠阳县供销社副主任、惠阳县政府秘书等职;1956年退休。1980年病逝。2002年百丘田村村民在村旁竖其塑像一座以作纪念。
何友逖(1894-1965),字适安,平山镇人。16岁毕业于惠州府中学堂,17岁参加同盟会,19岁入广东陆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北伐军姚雨平部十标三营副营长,不久受伤复员。回乡后创办平山两等学校,自任校长。民国12年(1923)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3年(1924)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十人团",同年5月,由彭湃、阮啸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民政府广州大本营东江安抚使,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干事、秘书,广东省农会执委、广东省农会惠州办事处主任。曾两度随周恩来东征。民国15年(1926)任中共惠州地委委员,惠州农民协会主任。民国16年(1927)两次组织领导平山武装起义。翌年冬赴新加坡,当过小贩、教师,后被推举为新加坡惠州会馆委员,广惠肇公所总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州、惠州、东莞等地相继沦陷,何友逖与戴子良在新加坡拟就救乡宣言,并奔走吉隆坡、马六甲、槟榔屿等地,联系爱国侨领黄伯才、官文森等人共同发起,于10月30日成立"南洋惠侨救乡"。12月1日,何友逖率团抵达香港,会见了中共在港代表廖承志、连贯,接受了他们布置的任务,并通过廖承志介绍,面晤叶挺,谈了如何发展游击队,研究了惠东宝游击队的战略战术问题,发动侨胞捐款接济新四军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动员华侨子弟回国抗战。接着,南洋救乡团与香港惠阳青年会、海陆丰同乡会、香港余闲乐社共商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香港设立办事处,负责与南洋救乡会联系。何友逖在港活动一个月后返回南洋,在吉隆坡召开英荷两属惠侨第二次代表大会,把在香港接受的任务向代表传达贯彻。?民国28年(1939)1月中旬,何友逖等人代表南洋救乡会,回惠阳淡水一带视察,月底,将所见所闻如实向南洋侨胞汇报,激起了广大侨胞的义愤,立即掀起了第二次募捐热潮,并动员组织了一批子弟回乡服务。?民国35年(1946),何友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新加坡办事处主委。民国37年(1948)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8年(1949)6月,赴北京参加筹办侨联工作,任全国政协联络秘书。周恩来总理曾书赠:"老当益壮,为革命奋斗不息"。?1950年南下,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并被选为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二届副主席。1965年8月18日于广州病逝。
二、资源情况
平山镇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尤其是荔枝、龙眼等名特优水果。水果种植面积50266亩,产量5405吨,其中:荔枝23092亩,龙眼13395亩。茶叶种植面积1106亩,产量26吨。年末大牲畜存栏8123头,当年出栏肉猪10325头。在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农村富余人员的劳务输出工作,仅外出务工人员的汇款全年达345万元,大力支援了平山建设。
二、经济情况
该镇工农业较发达。当地党委、政府致力发展“三高”农业和大力实施“工业立镇”战略,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为主。农业基础牢固,目前全镇已高标准开发水果基地7.5万亩,其中荔枝1.9万亩、龙眼1.6万亩、黄榄1.8万亩、香大蕉1.9万亩,年产各种水果达5万多吨;胡椒种植面积近万亩,已成为该镇“一镇一品”的发展项目。平山镇已发展成为高州市北路果菜购销中心,客商云集。此外,旅游前景广阔,全镇已发现9处古文化遗址,出土有汉代铜鼓等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大仁庙村的马古坟被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高州市旅游景点之一;生态农业观光景点众多,景色迷人。
三、经济发展状况
全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工作目标,推进三化进程: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实现两个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生活继续改善,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1、农业方面。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甘蔗、蔬菜、水果、稻谷等农作物发展迅猛,甘蔗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每年种植面积均超过4万亩,进厂原料蔗18万吨左右,居全县第二位;蔬菜每年种植面积在4万亩以上(含复种),产量达10万吨以上,位居全市前列,平山芥菜远近闻名。以实施“优果工程”为核心,大力抓好生态果园建设,目前该镇已有生态蜜桔基地3个,成片蜜桔园总面积达1000亩,将进一步推动该镇以“平山蜜桔”为主打品牌的生态水果规模化生产。现水果总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总产量达6506吨,早熟温州柑、早熟蜜桔出口俄罗斯、越南、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红瓜子、槟榔芋及红麻籽生产也呈上升趋势。粮食生产已转优质谷方向发展,优良品种所占比重达95%以上。畜牧业发展迅速,2005年生猪出栏3万多头,肉牛出栏4千多头,肉类总产量达4092吨。积极推进外二元杂母猪养殖和牛品改、育肥牛、山羊圈养、推行小区养殖。目前已建成孔堂村龙山屯和屯秋村土城屯2个牛品改示范小区,养殖规模均为100多头。外二元杂母猪养殖主要分散于平山、中村、青山三个村民委。2、城镇建设。随着该镇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开发和建设了福源市场开发区、新屠宰场、自来水厂、3.5万伏电站、文广综合楼、文体中心、计生楼、政府办公楼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并对过境主街道及单位庭院进行了绿化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构筑了新的平台。3、招商引资。下大力气抓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在农产品加工、手工业、采矿等方面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兴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投资者做好各项服务工作。4、财税工作。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财税收入逐年增加,2005年,完成财税收入645.5万元。5、固定资产投资。在全镇兴起城镇建设热潮,农村私人建房、生产农机具投入进一步加大。2005年完成投资额3006万元,比上年增长35%。
二、气候环境
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7℃左右,生态环境良好,水电充足,物埠民丰。全镇总面积22.53平方公里,辖1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7万多人。
一、基本情况
平山镇位于桂东南,平南县的最南端,素有平南的“南大门”之称,是三县市(容县、桂平市、平南县)7个交界乡镇的中心,面积115平方公里,地形以红壤丘陵为主,适宜发展肉桂,龙眼、荔枝等经济林。四季基本无霜期,气候适中,山清水秀。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幅射人口20多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耕地面积2.1万亩,有林面积11万多亩。全镇1万多亩的肉桂林已进入旺收期。年销售桂类成品3000多吨,成为广西重要的肉桂集散地。省道容(容县)太(藤县太平镇)公路穿境而过,全镇村村通公路和广播电视,98%的村通电话。1999年以来,平山镇按照“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的原则,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城镇化和工业化上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搞了圩镇的硬化、美化、亮化工程。圩镇99%以上的街道已水泥硬化,安装了路灯,并绿化了部分街道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3.5万伏变电站和供龙马自来水厂已完成了大部分的主体工程,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此外,全镇有1个2万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有影剧院、文化站、汽车站、宾馆、饭店等公共设施,有1所一甲中心卫生院,一所重点初中和县属第二职业中学(在校生超过1000人),有15所村级小学。在搞好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平山镇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条件不足服务补,服务不足亲情补”及“老板发财我发展”的原则,营造宽松的环境,“诚招天下商”,外引内联,广交朋友,吸引了大批的老板到平山投资办企业。使来到平山的老板处处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与此同时,按照“打防”结合的方针,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使有心到平山镇发展的老板进得来,留得住,有财发。目前。平山镇的民营企业已由1998年前的6家发展到现在有一定规模的20家,用工500多人,年产值超亿元。竹、木、芒、铁编工艺和毛织、制衣等外向型企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广西贵港市的外贸出口基地之一,年出口总额占平南县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