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绵阳市地图 >
平武县地图
平武县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特征

县境县城一带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值15.1℃,最低值13.9℃。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7℃。多年平均降水量866.5毫米,最高值1161.4毫米,最低值397.3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376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由于地势起伏突出,高差悬殊,气候要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带属北亚带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低中山地带属山地温暖带气候,中山地带属寒温带气候,高山地带属亚寒带气候,极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

水力资源

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最大河流为嘉陵江最大支流涪江,贯穿本县157公里,其次有清漪江、夺补河等涪江支流15条、溪流428条。全县流域控制面积6682平方公里(含松潘境内834平方公里),河网密度为0.3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总水量56亿立方米(含过境客水8亿立方米),最大的1967年产水65亿立方米,最小的1956年产水31.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42万千瓦,可开发量100万千瓦,最优开发量40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7万千瓦。发源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北坡的涪江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夺补河、平通河等大小430余条支流呈羽状分布,深切于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涪江干流在县境内全长157公里,流域面积5510平方公里,总落差2990米,河床平均比降15‰,平均流量153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47亿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102万KW,可开发量70万KW。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夺补河、平通河、虎牙河等14条。其中,发源于王郎自然保护区的夺补河(又名火溪河)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总落差2485米,河床平均比降23‰,平圴流量41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13亿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35万KW,可开发量33万KW。

在汶川地震中受灾情况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平武县是属于受灾情况比较严重的一个县,全县25个乡镇全面受灾,其中有四个乡镇(南坝镇、平通镇、水观乡、石坎乡)的受灾严重程度很重。大部分房屋倒塌受损,道路受阻,通讯中断。据平武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计,截止5月18日17:00,地震灾害已造成我县人员伤亡34523人,其中死亡1536人,伤31943人,下落不明1039人。灾害共造成我县房屋倒塌135万平方米,形成危房454万平方米,轻微损毁373万平方米。

旅游资源

平武属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范围,又是九寨沟、黄龙寺的门户,1987年被省政府定为对外开放县,1997年规划为全省40个旅游兴县的范围。平武位于众多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的中心,东接“太白故里”江油市,南邻“大禹故乡”北川县,西连“人间瑶池”黄龙寺,北抵“童话世界”九寨沟。县内有“报恩寺”、“王朗自然保护区”、“泗耳自然保护区”、“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北山公园”、“龙池坪森林公园”、“白马民族风情”等浏览景区。从成都起程,经绵阳、江油、平武到九寨、黄龙旅游,沿途景观连串,被中外游客誉为“黄金旅程”。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四川省平武县申报的“跳曹舞”入选,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6。

民族风情

白马民族风情:平武县境内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自然环境相对闭塞,远古的氐羌遗裔至今仍生活在县内的高山密林之中,保留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居住在县境西北部夺补河流域和黄羊河流域的白马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白马人是一支十分独特的民族,经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学术界现已基本认定,他们是古代氏族人的直系后裔。在解放初缺乏民族识别条件的情况下,他们被错误地认定为藏族,习惯上称为白马藏族。白马人集中分布在摩天岭两侧的平武县、九寨沟县和文县三县境内,总人口约1.5万人。平武县境内的白马人主要分布在白马、木座、木皮和黄羊关等四个藏族乡,共计4000余人。白马人自称“贝”,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与相邻而居的藏族、羌族均迥然不同。其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副业狩猎、采药等。日常食物以燕麦、苦荞、洋芋等杂粮为主,喜饮咂酒,吸兰花烟,忌食狗肉。传统住房为土墙板屋,日常生活以火塘为中心。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有入赘习俗,婚俗与汉人相近而略有区别。对死者一般实行屈肢土葬,亦有火葬与水葬。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状态,崇拜自然,敬奉神山“白马老爷”,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跳“曹盖”。白马人的服饰极具特色,男装为白色或青色右开襟长衫,系自制宽腰带;女装为白色或彩色长衫,下摆为百褶裙,上装胸、肩、袖等处和下摆边缘有彩色装饰,胸佩鱼骨牌,腰系自织彩色腰带,并配以铜钱串;男女均戴自制盘形荷叶边白色羊绒帽,顶插一支或数支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白马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日常生活常以歌舞相伴,其“酒歌”和“圆圆舞”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羌族风情:县境南部平通河流域的羌族,自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与北川境内的羌族同胞一起,被强制汉化以来,通过与汉族长期的相互融合,民族语言已基本丢失,生活习俗已基本与汉族相同,但仍保留了较多的民族习俗。他们仍然住吊脚楼,穿大脚裤,打黑绑腿,包青色或白色头帕,束绣花围裙,穿绣花鞋,仍然能歌善舞。平武县境内的羌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平通河流域的锁江、徐塘、平南三个羌族乡境内。总人口约3.9万人。

行政区划

1997年,平武县面积5974平方千米,人口18.4万。辖9个镇、16个乡:龙安镇、平通镇、豆叩镇、响岩镇、南坝镇、古城镇、大桥镇、水晶镇、大印镇、高村乡、坝子乡、水田乡、水观乡、锁江乡、阔达乡、旧堡乡、土城乡、平南乡、徐塘乡、白马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木座藏族乡、虎牙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泗耳藏族乡。县政府驻龙安镇。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7799人,其中:龙安镇36268、古城镇14391、南坝镇20505、响岩镇11537、平通镇9981、豆叩镇8929、大印镇7095、大桥镇8125、水晶镇12004、高村乡6282、水田乡4302、坝子乡7877、水观乡3855、平南乡2407、徐塘乡2881、锁江乡7096、土城乡5947、旧堡乡3501、阔达乡5450、黄羊关藏族乡1567、虎牙藏族乡2350、泗耳藏族乡900、白马藏族乡1935、木座藏族乡1600、木皮藏族乡1014。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2003年7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17号)批复:平武县将原平南乡改建为平南羌族乡,乡政府驻地不变,辖原平南乡所属行政区域。将原徐塘乡改建为徐塘羌族乡,乡政府驻地不变,辖原徐塘乡所属行政区域。将原锁江乡改建为锁江羌族乡,乡政府驻地不变,辖原锁江乡所属行政区域。2004年,平武县辖9个镇(龙安、平通、豆叩、响岩、南坝、古城、大桥、水晶、大印)、7个乡(坝子、高村、阔达、旧堡、水田、水观、土城)、9个民族乡(黄羊关藏族、木皮藏族、平南羌族、白马藏族、徐塘羌族、锁江羌族、虎牙藏族、泗耳藏族、木座藏族)。2004年底,全县总人口18.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6万人。人口密度31人/平方千米。有羌、藏、回等少数民族11个,共4.3万人,占总人口的23%。

自然资源

县境植被种类丰富。据县林业局1988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23科、37属、78种,有银杏、苏铁等孑遗植物和珙桐、连香树、杜仲、平武藤山柳等特有植物。森林植被优势建群树种等32种,其中针叶树种有云杉、冷杉等11种,阔叶树种有香樟、楠木、桦木等21种。森林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海拔600∽16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600∽2200米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2200∽2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2800∽3500米为川西北高山暗针叶林,3500米以上为亚高山灌丛带。另据县畜牧局1985年完成的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县内草被植物有96科、332属、573种。草地植被也呈垂直分布,有田间草地、林间草地、灌丛草地、山岗草地和迹地草地等类型。县境森林覆盖率达71%,森林面积43万公顷,其中70%以上都是优质天然林,活立木蓄积量近4000万立方米。解放后的50多年中,共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近2000万立方米。经济林木主要有茶叶、蚕桑、核桃、果梅、板栗、生漆、银杏、杜仲等,成片面积达2万余公顷,中药材、食用菌、天然野生植物食品等林副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县境野生哺乳动物就有7目、23科、87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1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近年来,县已先后向国家提供44只熊猫,其中3只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英国、法国。平武绿茶已经获得产地证明商标,只有产于平武县境内的绿茶才能使用平武绿茶的标识。近几年来椴木黑木耳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产品远销中外。县委、县府大力支持茶叶、蚕桑、核桃、魔芋、香菇、中药材产业,现已经基本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天然野生食品鹿儿菲、蕨菜、红薇菜、蜂蜜、核桃花等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