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浦东新区地图
浦东新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浦东新区现辖13个街道、25个镇及1个自然保护区:潍坊新村街道、陆家嘴街道、周家渡街道、塘桥街道、上钢新村街道、南码头路街道、沪东新村街道、金杨新村街道、洋泾街道、浦兴路街道、东明路街道、花木街道、申港街道、川沙新镇、高桥镇、北蔡镇、合庆镇、唐镇、曹路镇、金桥镇、高行镇、高东镇、张江镇、三林镇、惠南镇、康桥镇、周浦镇、航头镇、新场镇、宣桥镇、六灶镇、祝桥镇、大团镇、老港镇、书院镇、万祥镇、泥城镇、芦潮港镇和九段沙自然保护区。

交通网络

十几年来,浦东新区新增道路1000多公里,相继建成了打浦路隧道、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东海大桥、外滩观光隧道、延安东路隧道、外环隧道、复兴东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复线、西藏南路隧道、军工路隧道、上中路隧道、大连路隧道、人民路隧道、新建路隧道、世纪大道、内环线浦东段、中环线浦东段、外环线浦东段、郊环线绕城高速浦东段、轨道交通2号线、轨道交通4号线、轨道交通6号线、轨道交通7号线、轨道交通8号线、轨道交通9号线、上海长江隧桥等交通设施。连接外环线和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列车线也已建成。
浦东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SHANGHAIPudongInternationalAirport)是中国(包括港、澳、台)三大国际机场之一,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并称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亚洲第一大国际机场。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江镇、施湾、祝桥滨海地带,面积为4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约30公里。目前,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560架次左右,航班量已占到整个上海机场的六成左右。通航浦东机场的中外航空公司已达48家,航线覆盖73个国际(地区)城市、62个国内城市。
外环线浦东段:A20外环线(浦东段)二期工程是上海城市道路骨架“三环十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委、市府加快提升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发挥浦东开发龙头作用的又一重要举措。工程总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它北起吴淞越江隧道,南至浦东国际机场南干线迎宾大道,全长31.1公里,沿线途经高桥、高东、曹路、金桥、唐镇、孙桥、川沙等7个镇,也是连接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浦东国际机场及市区的又一条交通干道。外环线(浦东段)为全封闭、全立交城市快速道路,主线设计车速每小时80公里,车行道总宽度32米,为双向8车道。全线共设3座互通式立交,3座分离式立交,9座简易立交,以及23座跨河桥、7座人行天桥。此外,沿线还建设宽度分别为68米、32米,以“森林之路”为主题的生态型景观林带。城市轨道交通1、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浦东段。2、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浦东段。3、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4、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浦东段。5、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浦东段。6、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浦东段。
磁悬浮列车: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于2001年3月2日在浦东新区正式开工,2002年12月底建成通车。它是世界上第—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西起地铁二号线龙阳路站,东至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正线全长30公里,上下行折返远行,设计时速430公里,单向运行时间仅8分钟。共设两个车站、两个牵引变电站、一个控制中心、一个维修中心、一个维修基地并附有3.5公里的进出线路。
两大深水港:1、洋山深水港包括港区、大桥、港城三大部分。港区:洋山国际深水港港区距南汇区芦潮港27.5公里,是上海最近的具备15米以上水深的合理港址。东海大桥:2005年底竣工通车的东海大桥。大桥始于南汇芦潮港东端,北与上海A2高速公路相连,南跨杭州湾北部海域,直达洋山深水港区。大桥总长32.5公里,桥面宽31.5米,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时速80公里/小时。港城:港城即临港新城主城区,是洋山深水港辅助配套工程。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主城区大半是在南汇东滩上新围垦的土地,小半为东海农场(政务已并入书院镇)地。2、外高桥新港区一期是建设中的上海新港的主体港区。外高桥港区共可建设49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和若干个中小泊位、吞吐能力可达5040万吨,其中集装箱525万吨,分四期至2020年全部建成。外高桥深水港包括高桥嘴和五号沟两个港区。五号沟集装箱枢纽港与长江口航道整治同步,这里也是中国南极考察船出发基地。把长江口航道从目前水深-7米增深至-12.5米,预计用1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总投资约110亿元。

文教事业

高等院校:浦东新区有复旦大学张江校区1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分校,另外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市属院校,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张江校区等新建的学校。
高级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高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上海市进才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市洋泾中学、上海市南汇中学。浦东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上海市川沙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上海市上南中学、上海市高桥中学、上海市三林中学、上海市杨思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中学、上海市新川中学、上海市浦东中学、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上海市陆行中学、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中学、上海市高行中学、上海市香山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上海市新场中学、上海市南汇第一中学、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

自然资源

土地、海涂资源: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划面积533多平方公里,目前城市化面积约占20%,农村化面积约占80%。此外,浦东新区的海涂资源也很丰富。浦东新区沿江海北段滩地,自弓长港至姜家宅,长4000米,宽300米,平均高程7米以上,约计面积134公顷。此段处于吴淞口东岸,为吹泥形成的高沙滩。中段地区自老海滨到三甲港,长24公里,滩地狭窄且不稳定,有秧草地数百公顷,芦苇地数百公顷,2米以上滩涂面积约334公顷,3米以上滩涂面积数百公顷,分布零星。南段滩地37公里,滩涂宽阔,且每年外移数十米,滩涂盛产秧草、芦苇,且可围涂造地。
海洋资源:自古以来,浦东新区的沿海居民,近滩张网,出海捕捞,历史久远。临江近海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离新区沿海最近的是较早开发的长江渔场,渔场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处于向东南凸出略如灵芝形的长江口大沙滩上,地势平坦,坡度缓和,水深一般不超过60米,底质以粉沙质粘土,软泥和粘土质软泥为主,因渔场处于长江和钱塘江淡水交汇区,故水质肥美,饵料生物丰富。浦东新区至全国最大的舟山渔场,机帆渔航只须十几小时即可达。这两个渔场主要水产有:带鱼(冬汛)、鲳鱼、海鳗、海蜇、梭子蟹、大小黄鱼(春夏汛)、鳓鱼、乌贼、葛氏长臂虾、哈氏仿对虾、鹰爪糙对虾、周氏新对虾。
野生动植物资源:浦东新区的野生动物,兽类。鼠,有褐家鼠、小家鼠、铁鼠,遍及全区。水獭,罕见。蝙蝠,昼伏夜出捕食蚊蚋,全区普见。黄鼬(俗称黄鼠狼),穴居,竹园田野均有。猪獾,穴居坟墩、土堆之中,50年代平整土地后已稀有。虎,据旧志记载,县境高桥宝山和老护塘侧六团地,明代有虎。后无发现。禽类。雁、燕子、凫(一名野鸭)、雉(一名雉鸡)、鹌鹑(亦有饲养)、鸽(亦有饲养)、雀、斑鸠(俗称鹁鸪)、布谷鸟、画眉、白头翁、鸬鹚(渔者有养)、黄鹂(俗称黄莺)、啄木乌、乌鸦、喜鹊、杜鹃、鹳(旧志有记载,今已罕见)。鱼类(贝类)。原川沙县内河淡水鱼类有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团头鲂、翘嘴白、鲈鱼、塘里鱼、鲻鱼、旁皮鱼、黄鳝、鳗鲡、泥鳅。贝类有螺蛳、黄蚬、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两栖、爬行类。两栖动物有青蛙、金线蛙(俗名江北田鸡)、雨蛙(俗呼水花田鸡)、蟾蜍等。爬行动物有龟、鳖(俗称甲鱼)、青梢蛇、秤星蛇、四脚蛇、赤练蛇、蝗腔蛇(胎生,剧毒)、壁虎等。环节动物有蚯蚓(俗称曲蟮)、水蛭(俗称蚂蝗)、蜗牛等。昆虫。野蚕、蜂(种类多,胡蜂体大,蜜蜂多为家养),蟋蟀、螳螂、蝉、蝼蛄、蚱蜢、豆躅、蝴蝶、尺蠖、蝥(俗名稻管虫)、天牛(幼虫为木中蛀虫)、斑蝥(俗称豆牛,可入药)、萤、土鳖、蚁、牛虻、蜻蜓、蜈蚣(俗名百脚,可入药)、蝇虎、嬉子、壁钱(俗呼壁)、蝇(有三种,苍蝇、金蝇、麻栗蝇,传播疾病,为害其烈)、蚊(有花蚊、黄蚊、灰蚊、黑蚊多种,均为病菌媒介之害虫)。浦东新区的野生植物,树木。有槐、杉、杨柳、皂角、冬青、檀、枫杨、桑、柘朴、枝杨、榆(俗名榉榆)、黄杨、扁柏、楮(通称毂树)、樗(臭椿)、楝(果实可入药,名金铃子)、梓(俗呼鸡骨树,刻字店用之)、银杏(俗称公孙树,原川沙境内有几百年树龄古银杏多棵)、梧桐。(一名青桐,无节,挺直。自古相传:“立秋则一叶先落,每枝生十二叶,每边各六叶,从下数起,一叶为一月,闰年十三叶,视最小叶处,即知闰何月也”。),竹类。有燕竹、黄金间碧玉竹、篱竹、黄菰竹、紫竹、寿星竹、风尾竹、飞白竹、天竹、护居竹(现多家种)。药用植物。野生中药材,主要有白术、何首乌、菖蒲、麦门冬、香附、天花粉、紫苏、车前子、天南垦、旋覆花、半夏、高良姜、紫花地丁、山慈菇、香薷、竹节菜、地黄、牛膝、薏苡仁、金银藤、商陆、贯众、瞿麦、旱莲草、木贼草、酸浆草、乌蔹、蛇莓、天名精、夫娘子草、落得打、大力子、蛇床子、金丝荷叶、王不留行、枸杞、牵牛、艾、夏枯草、马鞭草、白毛藤、穿穿活(治跌扑伤筋,水煎熏洗)、苍耳子、青篙、益母草(活络调经,功效甚捷)、天仙藤,仙人对坐革(四李校叶常青,临冬不念,毒蛇咬,捣汁饮,以渣涂,立愈)、女贞子、香苦草、昨叶荷草(生于屋瓦上,俗名瓦花,性大寒,能解毒)、蓖麻子、泽兰。杂植类。有丝草、甘棵、王帚、蒲、茭(野茭白)、荻(生河岸,海滨柴荡最多)、蒲公英、野苋、川谷(俗呼菩苈)、茳草等。

发展历程

浦东新区成立之前(原川沙县时期):川沙滨海之地,五代后为浙西的下砂、南跄盐场,先民皆聚灶煮盐,兼事农耕渔牧。明代中后期,因淡水南移,盐业衰落,灶民开始归农,先以植棉为主,近、现代才逐步以棉粮油料为主要作物。除种植外,还从事饲养、捕捞等家庭副业。在经营农、牧、副、渔的同时,工业也逐渐萌芽,先是纺纱、织布、刺绣等家庭手工业和榨油、酿酒等农产品加工业。清末民初,在上海大城市的影响下,近代棉纺织业在川沙率先兴起。首创的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城厢经记毛巾厂,二十七年的杨思桥恒记轧花厂,民国2年(1913年)的高东楼下裕民织布厂,民国9年的杨思桥恒大纱厂等,特别是毛巾、花边业曾兴盛一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也逐渐繁荣,明代中后期,八团镇已盐业鼎盛,市面兴旺;清浦镇也商贾云集,冠盖喧阗。至清代中叶建立抚民厅时,大小集市已发展到近40处。据民国10年的《川沙县实业视察报告》,当时登记注册的有23个行业的工商号200多家。但近百年来,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外国资本的掠夺,以致各业经济风雨飘摇,发展缓慢,生产水平也很低。至1949年解放时,川沙经济仍以农业为主体。195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以1980年的不变价计算(下同),仅504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546.0万元(主要是种植业,为2763.5万元),占70.22%;工业产值1503.9万元,占29.78%(主要是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社会商品零售额1159万元。经过土地改革以及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249.2万元,较1950年增长1.03倍。其中:农业产值5190.6万元(仍以种植业为主),占50.64%;工业产值为5058.6万元,占49.36%(主要是全民和县属集体手工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142万元。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稍有变化。1958年后,在“全民炼钢、大办工业”的口号下,人民公社办起了一些工厂,不久由于盲目“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国家经济困难,不少工厂又关、停、并、转。经过三年调整后,至第三个五年计划的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达到17677万元,较1950年增长2.5倍。其中:农业产值11609万元(仍以种植业为主),占65.67%;工业产值6068万元(主要是县属集体手工业和全民工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137万元。经济稍有增长,但工业比重回落。此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经济受到很大困扰,前进艰难。然1970年后,社队工业逐渐兴起,得使工业比重开始回升。至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8454万元,较1950年增长8.60倍,较1965年只增长1.74倍。其中农业产值24523万元,占50.61%;工业产值23931万元,占49.3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239万元。1978年底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县、乡、村、队和个体工业五个轮子一齐转动,农、副、工、商各业齐头并进,从而加快了前进步伐,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至第五个五年计划的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6706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比重占54.72%,国民生产总值为44082.9万元。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1586.4万元,较1950年增长36.94倍,较1978年增长2.95倍。其中:农业产值17270万元,只占总产值的9.01%;工业产值174316.4万元,上升到90.99%;社会商品零售额51994万元。国民生产总值为l1167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1344万元,占10.16%;第二产业为79838万元,占71.49%;第三产业20494万元,占18.35%。此后三年,全县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5546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3561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94547万元。全县已逐步形成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相适应、既依托城市、又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型经济新格局,并开始由内向型的产品经济向外向型的商品经济转变。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也逐年增加。民国元年(1912年),全县财政收入仅为7.65万银元。1950年县财政总收入为273.45万元,1985年上升至33442万元,较1950年增长121.3倍,其中上交中央和市25483.8万元。1988年县财政总收入达35537.51万元,跃居市郊县第一,全国各县(市)第二。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1950年,全县9.9万整半劳动力,90%以上从事农副业生产。此后近20年,各业劳力虽有很大增长,但总体结构尚无多大变化。1979年开始,由于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村劳动力得以向其他各业转移。1985年,全县29.6万农村总劳力中,农林牧副渔业劳力9.56万(其中种植业8.15万),占总劳力的32.3%;工业劳力15.03万,占50.8%;其他各业劳力5.01万(含外出工1.97万),占16.9%。至1988年,全县28.37万总劳力中,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劳力降至7.74万(其中种植业劳力6.53万),只占27.3%;工业14.56万,占51.0%;其他各业劳力6.16万(含外出工3.07万),上升到21.7%。各业经济的增长,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建国前,由于封建盘剥,社会动荡,生产停滞,一般民众生活贫寒。特别是钦塘以东地区,民谣讲:“芦苇塘,牛尿汤,嫁女莫过钦公塘。”一遇灾害更是求生不得,乞讨无门。根据“土改”前的调查,12万多贫雇农,人均不足8分地,即使风调雨顺也只能糠菜充饥,温饱难求,一般职员和手工业者也工作难觅,收入低微。建国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接着进行了“三大”改造,国家扶持农副业生产,人民生活逐渐安定。1956年,农村集体人均分配为50元,劳均136元。职工的平均年工资554.76元(月均工资46.23元)。此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左”的思想影响,造成经济上徘徊,至1976年农村集体人均分配仍只186元,劳均277元。职工的平均年工资562.4元(月均工资46.87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改善了经济环境,至1985年,农村集体人均分配增加到801元,劳均1305元,职工的平均年工资1278元(月均工资106.5元)。1988年,农村人均分配已增至1231元,劳均2069,职工年平均工资1989元(月均工资165.75元)。人民生活逐渐宽裕。现在农村已普遍造起楼房新村,人均居住面积23.77平方米。1952年货币储蓄的第一年,城乡居民储蓄额为50万元,至1985年达25349万元,人均存款418.33元,居市郊十县之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80年代开始,收录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各种家用电器开始进入一般家庭。1985年,全县共销售电视机14561台,洗衣机2380台,电冰箱830台。
浦东新区成立之后: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八分之一强,全国第一;出口总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其中本市产品占60%,创汇之多,居全国第一位;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一,上缴国家税利占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一,上缴之多,居全国第一位……;但上海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人均道路面积最少、缺房户比重最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报道在上海引起强烈反响,上上下下对改造上海、振兴上海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寻找上海新的发展方向,从80年代开始,上海从东进(浦东)、南下(以金山石化为核心的南部),北上(江湾、吴淞和宝山一带)等三个不同的方向,展开深入研究,80年代中期,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率先提出开发浦东,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赞同,上海的思路开始集中到了东进上面,开发浦东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且思路从最初考虑把浦东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第二产业的扩散地,转移到了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上来。1990年3月28日至4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带队,对浦东进行专题调研,并迅速形成《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仅11天后的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即在上海大众汽车投产仪式上宣布: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随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标志着浦东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16年精心谋划,16年坚实步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五分之一。常住人口504万,占全市人口五分之一强。经济总量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浦东开发始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功能不断得到显著的提升,特别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都聚集于此。浦东还荟萃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素。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来临,5.28平方公里的场馆区有3/4位于浦东,浦东作为其主场馆的所在地,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人文精神提升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历史沿革

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年)属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归属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年)后分隶南汇、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辖长人、高昌两乡三个保及八、九两团地。辛亥革命(1911年)改厅为县,直隶江苏省。1950年,南汇县划入29个乡。1958年7月,横沙岛划归宝山县。1958年12月,川沙从江苏省划出,改属上海管辖。1960年至1961年,沿江歇浦路、沪东新村一带划归杨浦区;塘桥、陆家嘴、洋泾一带划归黄浦区;周家渡、杨思一带划归南市区。1961年,浦东县撤销建制,农村地区10公社划入本县。1984年杨浦区沪东新村划入川沙县。至1985年,县境总面积为建国前的2倍,全县有3个县属镇、27个乡、326个村、2697个村民小组。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以及中心城区杨浦、黄浦、南市的浦东部分。1993年,黄浦区的浦东部分(今陆家嘴街道核心区域),南市区的浦东部分(周家渡街道、塘桥街道、南码头街道、上钢新村街道及杨思镇),杨浦区的浦东部分(东沟港以西;浦东大道、荻柴浜以北;荣成路以东区域,今陆家嘴街道、洋泾街道、金杨新村街道、浦兴路街道和沪东新村街道的沿江部分)正式并入新成立的浦东新区。2000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浦东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浦东新区政协又相继成立。2005年浦东迎来成立开发开放十五周年。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会议批准浦东新区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改革示范区。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国函[2009]52号)批复同意撤销南汇区,将南汇区行政区域整体并入浦东新区。

地质气候

地处上海市黄浦江东岸,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西邻上海老区。北部扼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吴淞口,东临长江口,有65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外高桥临江面海、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在3.5米至4.5米,少数地区达5米以上(1.8%),平均海拔3.87米(吴淞零点)。浦东新区地层为长江冲积层。由长江夹带泥沙在具有一定流速的江海波浪、潮汐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堆积而成。地形从吴淞口起向东南展开略呈三角形。浦东新区地处北亚热带南缘东亚季风盛行的滨海地带,属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较足,温度适中。浦东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100毫米,雨日约131天。降水主要由春雨、梅雨、秋雨、暴雨、雪、霜等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