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浦东新区地图 >
三林镇地图
三林镇相关地区地图:

科教文卫

全镇拥有中学6所、小学4所、幼儿园2所、敬老院2所、卫生院2所。三林地区有悠久的舞龙历史,其编排新颖、想象丰富、舞技精湛、独树一帜,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上海最古老的道教宫观之一--“崇福道院”(俗称“圣堂”),位镇西南。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重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重修于1987年。“十五”期间,三林镇列为浦东新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总体规划中心城区为8.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万,将建设为生态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化都市新城镇。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社区管理和文明创建成绩显著。市级文明镇和市一级卫生镇的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我镇已成功创建市一级卫生镇,市文明镇已经通过考核验收,即将跨入上海市文明镇的行列。同时,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中心,以舞龙为特色的健康、高尚、活泼的文体活动起到了教育人、鼓舞人、凝聚人的作用。拥有中学5所、小学7所、幼儿园8所、敬老院2所、卫生院2所。三林中学为区重点中学,已有百年建校历史;三林卫生院创建为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林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三林舞龙队被命名为“上海市舞龙队”,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屡获佳绩,饮誉四海。“十五”期间,三林镇列为浦东新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中心城区规划面积为8.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万人,规划设计已全面启动,将建设成为生态化、智能化、人文化、都市化现代文明的新城镇。

农业经济

正向都市化、生态化、现代化跨越,建立了园林苗木培育基地、经济果林基地、蔬果生产基地和恒大花木世界,农业结构调整面积达3000多亩,以蔬菜为主,适度向苗木、花卉、经济果林、生态林发展。不断引进名、特、优、新、稀品种,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加快了产业化发展步伐。2006年全镇经济稳中有增,各业总收入达到200亿元,财税收入完成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98元,比上一年人均增加2572元,新增就业岗位10518个,全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区规定的和年初人代会确定的4.1%之内。

民间艺术

三林刺绣历史悠久:三林刺绣,古称“筠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面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的一种工艺,是以线的特点,以实在的组合成为有趣味的人文意境,这种意境再通过实用的承载而体现,许多流传下来的三林优秀民间作品,都是通过线条,图案与色彩构成精美绝伦、雅韵欲流的佳作。三林刺绣经过元、明、清臻于灿烂、又延续至民国,其发展的历史极为漫长,四乡妇女深得江南刺绣遗韵,形成了三林乡土味特浓的刺绣。它以线细、行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致细腻不留针线痕而著称。三林刺绣采取不同的针法,表现了山、云、水、天虚无缥缈,所绣的花、鸟、鱼、虫,五彩斑斓。许多刺绣艺人祖辈相传,以精湛的技艺,沿续发展刺绣技艺,从未间断。他们用手中的线,描绘了自己对美好的理解,不但淳朴秀丽,色彩丰富,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古朴的绣品盈含了大量质朴的三林古民俗文化信息。
三林刺绣声誉卓越: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二十八日至十月二十八日,清政府在南京举办了“南洋第一劝业会”,三林镇巨商汤学钊曾邀集艺人选送刺绣参展,获得好评,三林刺绣声誉传至海外。自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洋人来华者日众,绣成衣出口为民谋此业者日益增多。在三林素以刺绣闻名的杨林宝女士,於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即开设刺绣培训班,教授女工,并租房於吕班路(今重庆南路)38号与同孚路(今石门路)汤生公司达成协议,交割其刺绣业务,因杨氏对工艺的不断改进,推陈出新,颇得外商赞许,而三林四乡妇女皆以杨氏工价公道,赖以生存者日众,贫苦者以其宽裕者近千人。随着三林地区刺绣业的不断繁荣,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林联丰叶家宅的孙金铨,镇上的陆桂根、周志勇等先后在上海开设“刺绣作场”雇艺师、带徒弟,根据可户要求在绸料上描绘花纹,设计刺绣图案,分发给年轻妇女刺绣。作场加工刺绣成衣,形成了一条龙的体系,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为真实写照,从而掀起了三林历史上第一个刺绣高潮,直至做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西人回国。解放初,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传统工艺,1951年曾选派三林刺绣艺人参加“苏南区土特产城乡交流会”。1953年在三林镇西林街24号成立了“三林刺绣合作社”,1954年初,刺绣艺人杨林宝之后,杨彩英、杨翠琴、杨根炎、金素文等,成立了三林绣花站,为拓展业务,免费教授女工。四乡妇女见刺绣获利甚丰,习此业者近千人,基於业务的扩大,所生产的绣衣、绣品,因货美价廉为欧美妇女所喜用,其传统工艺性强,质量好,外商纷纷沓来,竟相争购,销数骤增。为扩展业务,刺绣工艺合作社,于各街,镇及江浙周边地区设传习所,教授绣花。地方妇女10岁以上者渠习日增。并不断改进刺绣的针法,以达到工艺需求,众多的针法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拉丝秀丽,刻丝精美,雕绣剔透,抽丝纤丽,三林的特有工艺,抽拉雕声誉远播,传至江浙。在三林镇一批刺绣高手姑娘脱颖而出。他们以灵巧的手指,飞针走线绣出了无数美不胜收的绣品,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新桥二队的陆根娣,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刺绣的服装。声誉远播。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林绣品厂的康美丽还跨出国门,赴法国博览会作刺绣表演,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三林刺绣在“长三角”乃至海外深具影响力。
三林刺绣传承挖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刺绣工艺,已被现代的机绣,电脑绣所替代。在近十几年中,一大批刺绣艺人,有纷纷离开刺绣行业,如今从事刺绣的老艺人,日渐稀少,随着老绣娘的不断谢世,如今能从事此业的大多是四十岁以上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刺绣作为传统工艺,无情地受到了冲击,与它业相比,付出的多,而得到收入低而不称,难免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这无疑使刺绣陷入了低谷。三林的刺绣正面临失传危机。为让三林这一古老的刺绣艺术重现魅力,三林镇文广中心主任王建军先生独具慧眼,想尽办法,使其重焕生机。他深入到乡村和家庭,搜集挖掘了80多件民间绣品,并请专业人员进行整理和装裱,使民间的传统刺绣作品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和保护。为了弘扬三林刺绣艺术,他向镇领导提出了传承挖掘三林刺绣,赋予三林刺绣新的艺术生命的建议和思路,并于2004年10月及时举办了“龙之魂、绣之韵”艺术社,在文化中心开辟了刺绣展示室,在三林小学开办了少儿刺绣特色班,欲让学生从小感染参与并发展刺绣技艺诱发导因,努力使三林的刺绣品牌传承下去。有了政府的支持,三林刺绣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三林不少年青人,中年人开始重拾刺绣艺术,三林刺绣传承赋予新的活力。
三林刺绣弘扬光大:三林镇《2005—2006群众文化发展纲要》提出了三林刺绣文化传承战略,三林文广中心正在组建“三林绣庄”,未来几年我们将努力把三林“龙之绣”培育为都市文化产业和民间文化品牌。三林刺绣的继承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国家文化部社图司李宏副司长、市文广局穆端正局长、区委宣传部田赛男、邵煜栋两任部长等领导先后亲临文化中心视察“龙之绣”艺术社。2005年3月“龙之绣”艺术社被授予“巾帼创新业示范基地”。三林刺绣在上海各大媒体上广为宣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三林刺绣,以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不可替代的表现力,历百年不衰,但传统工艺创新必须赋予它现代的时尚新元素。刺绣时尚化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弘扬民族文化,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需要。我们希望各级领导对三林民间刺绣艺术给与更多的扶持和帮助,期盼着三林刺绣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焕发新的生命,愿三林刺绣点缀我们的美好生活。《三林镇文化发展纲要》确立舞龙和刺绣两大品牌,按照《三林镇群众文化发展纲要》提出的“打造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群众文化品牌工程”这一目标,确立舞龙和刺绣两大品牌。建立了尊重舞龙人、关心舞龙人、激励舞龙人的运作机制,为舞龙竞技队伍中无固定工作的队员落实了工作单位,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为“三林龙”争光添彩的积极性。今年5月,三林舞龙队代表上海参加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勇夺一金一银和舞龙项目唯一的体育道德风尚奖。三林舞龙队也因此荣获浦东新区新长征突击队标兵称号。着力抓好舞龙梯队建设,夯实龙狮文化的群众基础。在联丰小学建立了少儿舞龙培训示范基地,成立了由80多位学生组成的龙娃艺术团。在杨思小学开办舞龙培训班,人数达50多人。三林舞龙队先后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F1国际房车赛、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龙耀浦江等大型演出活动60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好评。2005年8月,上海市龙狮协会在三林成立揭牌,构建了推动龙狮运动发展的新平台。与此同时,我们致力于挖掘三林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据库,把三林舞龙、三林刺绣、三林标布、三林圣堂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申报,编印了《三林风情》一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三林的历史与文化。组织力量对民间刺绣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在三林中学、三林小学开设刺绣工艺兴趣班,去年和今年,三林刺绣作品连续参加了两届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的展评,刺绣作品《福龙》和抽拉雕睡袍荣获金奖,三林绣庄还荣获文化遗产保护奖和优秀组织奖。去年的民博会闭幕式在三林举行,龚学平等市领导对三林刺绣的继承与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2005年12月21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在三林召开,我镇作了大会交流发言,社会各界对三林保护民间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三林舞龙、三林刺绣被新区授予“社区文化示范点”称号。

历史沿革

三林,别称“筠溪”。自元代析华亭县置上海县后,遂属之。经明、清、民国至九十年代撤县,向属上海县。北宋时,福建人林乐耕,携妻儿自闽来此创业,定居松江府华亭县高昌乡二十四保.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北岸,生二子,沿河流分住三处。称东林庄.中林庄与西林庄.此后别姓渐来渐多形成村落.东林庄.中林庄与西林庄相联接,这三庄合称为三林庄.河流也就命名为三林塘。。初有东塘、西塘,相距3里,清嘉庆时东塘已寥落非故,西塘发展为现在的三林镇。三林塘港横贯全镇,与新桥港、杨思港交汇。镇北倚三航公路,东、西连上南、三鲁公路。镇区狭长,一条长街沿三林港北岸逶迤伸展,东起孙家桥,西至任家门,长2000余米,分为三林桥街、东林街、中林街、西林街。镇中心区南北668米,东西881米。港南南北向南行街,由梧桐桥与中林街相联,长百余米。宋为三林里,1373年(明洪武六年)设三林庄巡检司(在今浦东新区周康境内),建文年间,范家浜开浚,汇成黄浦江,三林庄渐繁荣成镇。清末,三里长街布庄遍设,店、铺、园、馆,汇集中市;作坊工场,分布市梢。明清间以三林标布名世。1921年(民国10年)上南路兴筑。1925年通小火车,30年代前后镇郊农民弃棉种菜,菜市兴起,市面越益兴旺。抗日战争期间,适处日伪“清乡”封锁线边缘,镇东西分别设大、小“检问所”,遂为浦东至上海市区要道,碾米、轧棉、粮油作坊应运而起,极一时之繁荣。抗战胜利后,除菜行外,有店铺厂坊百余家。1945年抗战胜利,8月17日重庆派来的接受上海县的人员到达上海县三林乡(现属于浦东新区三林镇),上海县政府组成人员马上借三林镇南行街26号康姓私宅办公,后考察北桥原县府诸建筑损坏严重,需要重修,故决定先暂驻闵行镇待北桥县府建筑修复后再迁回。1945年10月上海县政府成员从三林南行街迁往闵行镇北庙(现在的今新闵路530~532号)办公。1949年有商店159家,从业人员317人,其中米店和鲜咸肉在各19家、豆腐店13家、南北什货店12家、茶馆10家、点心店7家、药店6家、棉布百货店5家、烟什店5家。50年代,大多合并。1984年有商店15家,个体商贩20余家,集中于中林街。1949年有轧花厂9家、碾米厂7家、榨油坊和饴糖坊各1家,共有从业人员61人。1984年有2家市属厂、4家县属厂和14家乡村企业。30年代砖街改为碎石路,1965、1974、1983年又分段改为水泥路面。街宽三四米,两旁多民国建筑、深宅大院,南行街多百年老屋。新办工厂、企业、店铺大多建于三航路两侧,发展为新镇区。全镇有居民1300余户、近5000人,三分之二为非农业人口,另有市、县、乡14家企业流动人口2300余人。手工刺绣有上百年历史,镇郊所产蔬菜、酱菜、崩瓜均以三林塘出名,享誉沪上。三林镇为三林镇政府所在地。上海县浦东地区首镇,南汇县成立时三林塘以南沿岸为其辖地。1992年撤销上海县属闵行区。1993年划归浦东新区。不过,最近10年,由于镇北面的凌兆新区发展更好,所以三林镇的中心向北方迁移。原来的镇的商业中心已经沦为景观河道。

历史渊源

舞龙是三林镇的一张名片,使这浦东西南重镇名扬四方。三林舞龙曾跃上北京中华世纪坛,为全中国最盛大的世纪庆典助兴;每年新春佳节或喜庆联欢会上,都有它腾越的身影;更值得骄傲的是,在4年内几出国,代表三林、代表上海、代表中国,把华夏文明中极具姿彩的龙狮文化,传播到了欧洲。龙舞起源于汉代。它是先民们祷神求雨的一种方式,也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更是展现民族气概的“劲舞”。相传很久以前,海龙王生了病,变成一位老人来到人间求医。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最后,一位名医为“老人”把脉,惊奇地发问:“你的脉与人的脉怎么截然不同?”“老人”只好承认自己是海里的龙王,说他的腰间又疼又痒。医生提出,只有他现出龙形才能诊断。龙是不能轻易让人看到的,但为了把病治好,龙王还是与医生相约海边。那天,龙王跃出海面,医生从龙头开始检查,发现腰间的一片龙鳞里藏着一条蜈蚣。他取出小虫,敷上药,龙王的病立刻好了。为了报恩,龙王告诉医生:“你回家后按照我的样子扎一个龙形,每年挥舞,就能风调雨顺。”从此,民间就有了舞龙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