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区地图
戚墅堰区相关地区地图:
崇文向学
民间素盛私塾以传道授业。清光绪年初,设有三近、岘阳、临津等书院。延至清末,近代教育兴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书田等人在戚墅堰东街斗姥阁创办政成乡第二两等学堂,是为戚墅堰第一所小学。其后新学渐兴,法古两等学堂、政成学社、女子学校以及戚电厂、贺家塘、梅港初级小学校等相继创办,私塾被逐步取代(同期全区曾有私塾7所)。民国32年(1943年),地方名士李达安邀工商、教育及政界人士,在芳渚创办私立法古中学(今常州市第四中学),是为境内第一所中学。至解放前夕,戚墅堰区境内有幼教、小学及中学近百所。
自然地理
江苏省常州戚墅堰经济开发区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4-4.5米之间(青岛标高)。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土质主要为粘土、亚粘土和沙性土,土层较厚,地基承载力一般为150-270Kpa(地耐压力16-25吨/平方米)。开发区常年设计水位2.7米,设计最低水位0.6米,最高洪水水位4.1米(青岛标高)。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水位5米,开发区内道路最低控制在4.2米,建筑标高最低控制在4.5米。江苏省常州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常年平均气温18.4℃,夏季一般最高气温35℃,冬季一般最低气温-2℃。常年主导风向为东-东南风。全年无霜期250天左右。
水陆交通
戚墅堰水陆交通便捷。隋大业年间开凿贯通南北大运河,可“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北宋庆历年间,浚治戚墅港,是“为邑东南入湖之要途”。南宋嘉泰年,设南北戚墅港,南导入太湖、北引至长江,戚墅堰“枕江蹈湖”是为然。运河岸畔的塘岸则是陆路通衢之途。明人汤沐称“东西二官塘大道,西通京国、东接闽越……实朝廷之筋脉之络,小民喉吞之道”。另外,东出之路还有大道相通,《大清一统志》载:(常州)东出通吴门(东门),经东埠汛、丁堰、戚墅堰、横林,至无锡五牧镇。南道则由戚墅堰经塘桥、雪堰桥等地通达马迹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戚墅堰设站,兼营客货。民国25年(1936年)筑武青公路而经戚墅堰,陆路运输随之兴起而交通更添便捷。运河船运繁盛,每日有多次航班过境。民国37年(1948年)时有20条航线的快、班船,由戚墅堰驶往常州和各地乡镇,载客运货。戚墅堰实为常州城东之水陆交通枢纽。戚墅堰于元代兴漆市,而逐步成为街镇。至清乾隆时,已“万商云集”,百业俱兴。明末清初主要商市在芳渚。太平天国以后,转向桥潭里、万安桥一带。以后向西延伸,形成沿京杭运河的一条街市。由于水运方便,粮食业最为兴旺。民国期间客地粮商来自湖北、安徽、苏北和附近各县四乡八镇。上海等地面粉厂委托当地粮商收购小麦,最多每日收购逾万担。运河上帆桅如林,停泊船只雁排齿列,稻麦收获时节尤甚,素有“小无锡”之称。
第三产业
全年实现流通销售额6.2亿元,增10.6%,实现三产增加值1.1亿元。金贸大厦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并已动建。城东商城市场新增现代办公用品装饰材料经营项目;打通商城南大门,改善了商城投资环境。
风土人情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掸檐尘,把屋子清扫清扫。不过在先前,掸檐尘可不是为整洁。传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附着一种看不见的、通灵性的坏东西--三尸神。人之所以会六神无主、烦躁不安,就是因为这三尸神作怪的缘故。传说中的三尸神,其特点就是喜欢搬弄是非,说人的坏话。他每个月都要上天庭一次,向玉皇大帝报告人在世上的种种情况。他从来都不如实向玉帝禀报,每次都是说人的坏话,不是“张三贪懒”,就是“李四奸刁”;不是“王五偷盗”,就是“钱六抢劫”……,日久天长,玉帝对人产生了坏印象。很想惩罚惩罚人。但惩罚哪些人?怎样去惩罚?却又拿不定主意。有一年,玉帝听见三尸神连着报告,说人最近不断咒骂天庭。这一说,玉皇大帝生气了,觉得再不惩治,就显得天宫太软弱无能了。于是,他对着三尸神和手执钢鞭的王灵官降旨道:“三尸神,你立刻下凡,挨家挨户对每个人进行巡查,凡是亵渎天庭,不奉公守法的坏人,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他家的墙壁上,笔划要轻细,不要让人觉察,待到大年夜晚上,由王灵官执鞭下凡,按墙上写的名字,统统击杀,一个不漏!”,圣旨一下,奸邪恶毒的三尸神可高兴了,他兴冲冲回到人间,不问青红皂白,挨家挨户往墙上写开了名字……,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让灶君爷知道了,他不满三尸神的恶行,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法子:腊月廿四送灶那天,郑重地关照家里的人,要他们在大年夜白天,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把檐梁壁墙上的陈年污垢,彻底清扫,掸掸干净,将那三尸神写在壁墙上的人名,连尘同尘污一起,统统掸掉。结果王灵官下界扑了一个空。王灵官脾气很暴,十分生气,他回到天庭狠告了三尸神一状:“三尸神无事生非,造谣取宠,毁谤世人。百姓家墙上,没有一个人的名字!”,玉帝闻报大为震怒,立即传旨,把三尸神绑送天庭,先掌嘴,后痛责三百大板,关押天牢,永不释放。
基本概况
早在6000年前,戚墅堰境内就有人类定居,劳动生息。圩墩遗址是常州地区最早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其时,人们使用石器从事农耕渔猎,进行原始的纺织活动,并掌握了制陶和玉石雕刻工艺。经2000多年后,农业进入犁耕阶段,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琢玉、陶器日显精美。历史绵延。西晋末,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农业普遍推广牛耕法。东晋、南北朝时,已呈现“良畴美柘”、“阡陌如绣”的繁荣景象。唐、宋之间大力兴修水利,开发低田,龙骨水车得到广泛应用。元、明引种棉花、桑麻、大豆等经济作物。至清康熙年间,水稻品种多达7种,麦、豆、棉、桑、茶、白果豆、萝卜等广为种植。延及民国直至解放前夕,农业仍承袭封建土地制度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奉天时而承丰歉。